《短文》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22-12-27 23:22: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记——记叙、记述、记载 文体:笔记体散文

  承天寺——地点(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夜——时间

  游——记叙的内容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释词:元丰——宋神宗的年号。(背景:元丰年间,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由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在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并加上“本州安置”的字样。团练副使本来就是闲散官职,朝廷又明令不许签署公事。苏轼此时其心情十分郁闷。本文就写于此时期。)

  ①欲——打算、将要。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要睡的时候。

  过渡:这就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那一天的深夜了。那么在那样的深夜到底为什么作者本已打算睡觉却又去游览了呢?接着看下文。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释词:②户——门。教师引导“户”指的是“门”,事实上月色不仅入门,也会入窗。这样我们不禁想起李白的一首诗《静夜思》中写道:“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欣然——愉快地。

  翻译:月光从门口照了进来,我愉快地起身赏识去了。

  3、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释词:念——想到。③遂——于是。亦——也。寝——睡觉。④相与——一起、一同。

  翻译:思量着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跟自己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教师提问  这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交待了地点、人物-同游人、事件-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释词:⑤空明——清澈透明。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教师提问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学生回答  比喻——分析“空明”

  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的浮游者,人们仿佛感到水的流动,这样,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组成了有色有形、有静有动的画面.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释词:交横——交错、纵横。⑥盖——原来是。翻译: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拍的影子啊!

  教帅提问 此处“水”和“藻荇”是真实的吗?

  学生回答  不是。“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释词:但——只不过。耳——罢了。

  翻译:哪个夜里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松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教师引导 前两句是虚写,不是写实。正如我们导入里提到的那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只是表明了普天之下。有月亮的夜晚很多,有竹柏的地方也很多的意思。

  教师提问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一种人?

  学生回答 答案可能不一。无一定职守,不为俗事所累,悠闲自适之人。

  能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提问:请同学来逐词分析课文题目,看看课文题目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1、教师提问  这半句话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交待了时间。

  教师提问  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  解衣欲睡时。

  2、教师提问  这后半句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向我们交待了作者欣然起行夜游的原因。

  过渡:作者起行赏月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看下文。

  3、教师引导总结:行文至此共47个字,却向我们支持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由此来看,这一段文字完成了记事、绘景、抒怀的哪一项工作?(记事)他用这样短的文字记叙了五项内容。由此看来,苏轼“记”的特点是:简。用一分钟时间朗读并背诵这47个字。

  4、教师引导  这个比喻写月光如水看似比较平常,细一品味就不简单了。月光看似静的,水时静时动,闭上眼,月光就像水一样静静的泻下来.这就给月光以动感。这句话精妙处,还在于作者紧承比喻用了“空明”这个词,“空明”的意思是清澈透明,这样想似乎还不够,空,还有一种空灵、无处不在的感觉。这便使月光的形象生动起来了,不仅让人感到月光如水一般的清澈透明,还让人感到那融融月色充溢整个庭院,乃至整个夜晚。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俗念全消。

  教师引导:此处依然是比喻,直接把月下是写成水中景,正是月光如水,所以竹柏影才成了水中的藻荇。突出了前文比喻的效果。这样。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这正是此句话广为人称道的原因。

  5、教师引导总结:本句话是绘景,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月夜美景跃然纸上.看来文不在多而在乎精。请同学用1分钟听音乐看画面,想象当时月下的美景并诵读这句话。

  过渡:在这清澄的月光下,两个有同样情怀际遇的人,“相与步于中庭”那情景何其美好。可是又是清冷的,读来。总使人感到抑郁。那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作者在文中寄予了哪一种情怀。

  教师引导 据唐宋贬官之制:“贬官而犹有职守,仍不得为闭;谪将而本郡官承朝中之意加以监束致言动皆不自由。亦仍不得为闲。”当时。苏轼既无职守也不受人管制,真正称得上是“闲人”。张怀民当时也是贬居黄州,境况相似。所以此处既表现了作者解脱世俗、忘情自然,享受自然美的自娱自乐的欣慰;又在这种随遇而安之中流露出作为闲人的惆怅和无奈的情绪。所以,也许辗转难眠才是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起行赏月、排解郁闷的根本原因。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在苦中求乐吧。

  教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力求落实,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从“内容呈现”到“师生互动”再到“交流对话”,最后到“链接生活”,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短文》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11-23

掌声教案第二课时11-27

《恐龙》第二课时教案03-04

《假如》第二课时教案03-06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02-24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案03-09

《猫》第二课时教案02-29

《掌声》第二课时教案04-15

《荷花》第二课时教案04-03

《麋鹿》第二课时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