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诗文,认识4个生字。
2.读懂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风使周围景物有哪些变化。
3.背诵古诗,能对大自然的气候现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语第三册第十一单元《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朗读理解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的词句。
教具准备:
字卡、词卡、同学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先学生之间互猜,然后教师再说:“我也说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好吗?”)
(点评:此环节体现了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互动。)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如竹万竿斜。”
你是怎么猜到的?对,这就是“风”,板书,指名读,正音,齐读。
3、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一首关于风的诗你们想学吗?
(点评:以谜语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抓住关键词,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借助认字表里的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遇到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都可以,开始吧!
2.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的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起读好吗?
4.古诗读给同座听听吧,请他提提意见。
5.我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解落、千尺浪、万竿斜。
7.齐读。
8.再读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9.指名读,评议。
看来,现在认字表里的字一定难不倒大家。
抽读字卡。
(点评:学生通过反复的、有目的的朗读,整体感知了课文,解决了生字的读音,为后面更好的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其中“用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在心里和老师一起读,请同座提意见”等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落实了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自主性,合作性。)
三、理解古诗
1.同学们,看,我这有什么?(出示学生作品)
这些画多美呀!你们知道吗?这些画都是我班的小画家画的,说不定你就能找到你自己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你们知道吗?这里藏着四幅画,画的就是这四句,你能找出来吗?想一想,再和同桌商量商量。
3.逐句找图,谈理由。
4.生自读诗文,自我感受。(如果你感受到了风,请你用你的手做风势。)
5.你能谈谈你从哪句诗感受到了“风”吗?(小组合作两人互相说说)
6.指名说。
7.指导读:你理解的这么好,读得一定也很棒,请大家欣赏一下吧,(读的时候师进行指导)然后小组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
8.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看图背,做动作背)
9.风除了吹掉落叶,吹红鲜花,吹起波浪,吹斜竹林外,还可以干吗?分小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小组讨论汇报:画画唱歌做动作)
(点评:以学生自己的作品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找图的形式完成学生主体对古诗的感受、体会、领悟、想象、理解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用各种方法成功的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想,发掘教材中“动”的因素,用形体帮助理解,符合低年级的天性,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四、写字
1.你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同学提出“解”字。)
2.哪个同学能帮助他?(指名帮忙解决)
3.指导书写。“解”(总结:左右两边相等,“牛”的一撇在中心点上,第一横在横中线上。)边描边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学生练习书写。
(点评:学生在初读阶段已经记住了“解”的读音,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理解了字义,在学习过程中,“解”的反复出现,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字形的印象,因此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识记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指导书写采取了学生先实践思考,后总结再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探究,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风》教案】相关文章:
风教案10-08
风娃娃教案09-11
古诗《风》教案12-09
《风娃娃》教案04-08
《风娃娃》教案05-30
风来了教案06-23
风来了教案10-09
课文《风》教案06-23
有关《风娃娃》的教案09-07
大班风的秘密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