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案

时间:2024-03-13 09:56:01 春鹏 教案 我要投稿

《绿》教案(通用1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绿》教案(通用18篇)

  《绿》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一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写作背景。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4、立意谋篇。

  (1)立意。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作者以“绿”命题,意义何在?

  这固然在于写实,抓住了梅雨潭景色独具的特征,同时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秋景,大都悲切凄凉,而朱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满生命的词语描写绿,如“少妇”、“碧玉”、“女儿绿”等。

  (2)谋篇。

  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小巧,布局精美。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

  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

  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

  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①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②比喻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③对比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作用:写梅雨潭的绿美到极点,作者用对比来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倒好处。

  ④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中心意思:这篇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5)写作特点:

  ①功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

  ②语言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③运用了许多叠字,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有一种音韵美。

  ④新鲜贴切的比喻运用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作业。

  阳光习题。

  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绿》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②引读法朗读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

  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

  《绿》教案 3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猗郁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绿》教案 4

  学习目标:

  1、读一读

  2、画一画

  3、说一说

  4、赏一赏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

  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

  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

  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四、理清层次

  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寻绿(1-4)

  赏绿(5-7)

  囚绿(8-12)

  放绿(13)

  怀绿(14)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

  六、探究写法;

  1、【知识链接】

  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绿》教案 5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读书效果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自由发言.

  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落

  总结全文听写本课生字、词语。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听写。回顾课文主题。

  朗读课文。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绿》教案 6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绿》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

  2.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绿色的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

  4、全班齐读课题。

  说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到”、“按”,注意读音。

  3、学习其余生字:“刮、找、挤、指、挥、淡、浅、处”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生字“刮、找、挤、指、挥”。

  这些生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我们一起来做“我说你做”游戏。

  (4)出示“淡、浅”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书空“浅”的右半部分。

  ③说说它们的的反义词?(淡——浓浅——深)

  (5)出示“处”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外)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如“外”伸长手臂“处处处”。

  说明:

  识字教学是本环节中的重点,因本文生字数量较多,可根据每个生字的不同的'重点难点,分成几块进行教学。“倒、到、按”的重点在读音上,可结合学生分小节读文时随机教授。“刮、找、挤、指、挥”都是动词,可以通过“我说你做”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淡、浅”都有“三点水”,巧的是连它们的反义词“浓,深”也都有“三点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归纳。“处”则可以通过给“外”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进行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识记每个生字,还对学生进行了识字的学法指导,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8、全文朗读。

  说明: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拓展运用,指导写字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公园里。

  田野里。

  3、试背课文。

  4、指导写字。

  (1)做写字准备(手指操、写字歌)

  (2)观“到、刮、浅、淡”4个字。

  (3)注意共同点:左右结构:“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说明:

  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但如果时间不够,也可将此练习作为口头回家作业。本阶段以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重点,教师要重视示范指导。示范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落实的写字习惯。

  《绿》教案 8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

  《绿》教案 9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舒缓优美的特点,联想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

  2.尝试听辨乐句,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3.在讨论与操作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表现乐曲,共同解决困难。

  4.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春绿江南》片段、ppt《春绿江南》。

  2.图谱、纱巾。

  3.五种颜色的椭圆形彩纸,背后贴有双面胶,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赏春欣赏ppt春景图,感受音乐。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江南是哪里吗?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我们张家港也属于江南地区,我们江南的景色很美,特别是春天这个季节。现在就请你们跟着镜头、跟着音乐去感受江南的春景吧!

  二、听春

  1.再次欣赏,听辨乐句。

  师:刚才我们感受春天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叫《春绿江南》。那这首曲子有几个乐句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可以在每一句的第一拍拍一下手。

  2.出示图谱,感受乐句的不同。

  师:刚才的每个乐句都一样长吗?原来前面两句短,后面三句长,第二段也是这样。

  3.随图谱起伏,画波浪线,感受长短乐句。

  4.认识乐器,模仿弹琵琶的动作。

  5.游戏"传纱巾",感受乐句。

  三、舞春

  1.随音乐自由起舞,想象春景,表现乐曲的柔美。

  2.画下心中的春景,激发想象力。

  3.扮演春景物,随乐句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4.五人为一组,尝试设计图谱,合作春景图。

  5.分小组展示创编结果,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四、探春师:

  你们展现的春景图可真美,那让我们再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更多绚丽多彩的春姿吧!

  设计意图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是人类灵魂深处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历届新年音乐会中是必演曲目,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能够让孩子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绿》教案 10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印发教案。

  五、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同学们板书的内容整理如下: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3、“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一句中“涸辙”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涸辙”是干涸的`车辙之意,有一个成语叫“涸辙之鲋”,意思是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困倦的孤独而陌生的“我”急需“绿”的慰藉与陪伴)

  4、“植物是多固执啊”一句中“固执”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绿友”的什么?(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绿友”的倔强性格,对光明的向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一句中“过失”指什么?表现了我怎样的态度?(“过失”指“我”囚禁绿色让它出现了病损的状态,自己认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正好表现了“我”的善良和自责)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一句是写放绿,是“我”的良心的表现。“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的热情赞美,也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我”在北平居住也像绿被囚禁起来一样,“绿”与作者一道经受磨难,但最后都获得自由)

  回答以上问题时,把语段中涉及到答案信息的重要句子,筛选出来,我都让学生予以诵读,以便增强语感、加深理解。

  第三步:赏。“赏”就是赏读、赏析、鉴赏。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欣赏的语句语段,先让学生共同赏读,再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过程中在学生齐读、美读精彩语段的基础上,然后自由发言或讨论后代表发言,把欣赏的理由说充分,深层次地挖掘含义,弄通弄懂。

  同学们最欣赏的语段有5、6、7、10、11等,赏析结果整理如下:

  第5段:这一段由上文的寻绿写到观绿、颂绿,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绿色,表达了对绿色的怀念、期盼的急切心情,说明了渴盼绿色的原因。

  第6段:从时间的角度写观绿的心情,通过联想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真正体会到人生对绿色的欢喜、留恋。

  第7段:写“我”仔细观绿的情景及爱绿的心情。观察仔细,描写细节,表达最爱,为下文写囚绿蓄势。

  第10段:用拟人手法,通过写“绿友”向阳趋光的自然本性,突出了“绿枝条”倔强、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绿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11段:“我”认识到绿枝条衰败是自己囚禁的结果,是伤害了绿枝条,是过失,但虽然同情它,却不愿放走它,表达了“我”的矛盾心理及对绿的走火入魔的爱。

  以上对语段的赏析,我多用启发、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语段的准确理解。

  第四步:写。就是指仿写、续写、补写等。主要仿写文中有特色的优美语句语段,也可课下仿写咏物抒情散文。从仿写句式、技巧直至文体都可以。

  续写结尾或想象补写也可以。

  要课前做好仿写、补写设计,学生写好后要给他们展示机会,互相传阅或读给全班同学听,或用幻灯片打出来让同学欣赏。

  下面是关于写的设计:

  仿写:

  (1)按照“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选一种事物写几句话。

  同学仿写例选:

  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它是时间,它是财富,它是生机,它是能量。(朱小草)

  青春是多么宝贵啊!它是光阴,它是黄金,它是春天,它是美丽。(毛琦琼)

  太阳是多么宝贵啊!它是光明,它是温暖,它是希望,它是辉煌。(方南)

  (2)按照“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的句式,展开联想,再写两种情景,表达对绿色的留恋之情。

  同学仿写例选: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饥饿者得到饭食的欢喜,我开始了解长途跋涉者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欢喜。(李维铭)

  续写:根据末段内容,设想想象若干年后,我与圆窗、绿友见面时的情景,写100字左右的场景片断。

  离开北平一年后又见面:一年后,我在怀念中又回到了北平,我不敢相信北平会变得这样萧条冷落,当我看到我日夜想念的圆窗、绿友时,我惊呆了,它们竟然比我囚禁它们时还憔悴衰败,它们看到我很迟钝,我抱住它们时它们才认出是我,而且不是热情地把我留下,而是赶我快点离开北平,这时,我的心好沉痛啊!(黄芳)

  假若作者没有死,新中国成立后见面:1949年秋天,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机构的管理工作,再一次来到我当年住过的地方,我带着新中国成立国庆大典的喜悦,见到了我的绿友,它们也很一样快乐高兴,欢迎我的回来,我们握手、拥抱,我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当我告诉它们我将长期住在北京的时候,它们为我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柴秋璟)

  以上是用四步教学法教《囚绿记》的全过程,一节课下来,比较有序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业:

  1、学了《囚绿记》,给你出个《摘花记》题目,你觉得怎么写?写些什么?拟出写作提纲。

  2、联系个人实际,拿妈妈对自己的爱,和课文中“我”对绿的爱做比较,看看有没有相似点,写一段100字的片断,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这一节课上完以后,我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学生学得也很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整堂课几乎是学生自己在研究、在探讨,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以点拨、引导。学生很喜欢这样上课,他们感觉很放松、很自在,似乎在玩乐中就把知识掌握了。我相信教学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绿》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阅读文言文

  2、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狼》(第二则)字词含义

  朗读、互考互批、点评

  二、导入《狼》第三则

  在没有注解的帮助下,学生来做一回注解者。

  三、学习《狼》第三则

  1、默读短文,圈划出你认为需要注解的字词。

  2、借助字典为你所圈划的字词加上注解。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加上的注解,综合出一份代表小组集体智慧的注解。

  4、小组展示注解成果。可补充或表明不同意见。

  5、以不同形式朗读。

  6、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朗读。

  7、整理原先忽略或注解错的字词。

  四、总结阅读方法──借助注解、借助工具书,我们能很好地阅读文言文,能读到很多有意义或很有趣的文言故事

  五、扩展阅读

  发放《狼》第一则,课外阅读,并思考:蒲松龄为什么要连写三则《狼》?

  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次反思

  《狼》一文教后反思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选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在平时具体的教学中,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实在需要静心反思。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意识到,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我始终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揣测。比如,对行室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前两次试讲,也的确如此。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我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行宫的理解迁移到对行室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绿》教案 12

  一、说教材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自由读写单元,主题仍是“学会读书”,意在让学生“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朱自清的《绿》安排在首篇,从教材的处理可以看出教科书编写者意图以此篇作为“读书动笔”的范例。《绿》是朱自清早期的游记散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二、说目标

  20xx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列为语文素养基本要素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依据教材对文本的定位,确定如下目标:

  1.圈画美词美句,熟读成诵,积累本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和叠词。

  2.模仿教材的旁批示例,圈点写批注,学习作者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初步了解作者早期散文的“女性拟人格”写法。

  3.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其中目标1、2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应发挥其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本课主要采用点拨法和讲析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点拨中鼓励学生读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形成对话。主要采用的'学法:

  1.诵读法;

  2.圈画批注法;

  3.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基于文本的特质,教学本文须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四、说教学时数。教学本文采用一节课时。

  五、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忆初一初二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共同背诵《春》的结尾部分,教师归纳朱自清散文“新颖贴切的比喻”的特点,由此切入,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激活思维,自然切入】

  (二)活动一:初读课文,圈画标注,积累妙词佳句。

  学生活动:

  1.用圈点符号,标注出生字生词,画出你认为的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表明作者观察点变化的句子)、妙词佳句。

  2.同座交流,求同存异。

  3.集体交流,标画出大家认可的美词美句。

  教师活动:指导诵读,小结。

  助读资料:PPT显示常用的圈点符号。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遣词造句的特色,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在交流中丰富积累,为下面的教学张本。】

  (三)活动二:再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示例,选读选注。

  学生活动:

  1.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批注,写一段话。可以从内容理解的角度,语言品析的角度,段落结构的角度……

  2.集中交流

  教师活动:

  1.教师示例,出示PPT;

  2.巡视指导。

  3.教师归纳,PPT集中出示批注的句段,学生齐读。

  (1)有开头结尾的呼应艺术;

  (2)第二小节的衬托作用;

  (3)第三小节的行文思路……

  助读资料:孙绍振先生的解读片段。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文本,圈点批注,进行片段写作。这是一个自主赏读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真实有效的训练。助读资料的展示与教师示例相辅相成,教给学生圈画批注的具体方法;最后的教师的归纳和集中展示,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刻和全面。这一环节避免了一般情形下的阅读教学师生的碎问碎答的弊病,形成对话生动有效的阅读教学局面。】

  (四)活动三:通读全文,合作探究,理解作品特点。

  余光中先生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女性拟人格”的写法。简单地理解就是朱自清喜欢用女性形象设喻。你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把你的发现,作一个分析,写一段话。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写话,完成后与同座交流。

  2.班级集中交流。

  教师活动:

  1.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引导诵读相关句子。

  2.教师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讲解朱自清先生“女性拟人格”的写法,并介绍这一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

  助读资料: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析片段。

  【设计意图:我理解的散文教学应把握三个方面,简言之就是:一是作者独特的言说形式,遣词造句的特点;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理解其独特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独特感悟,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以及人生启示。三个板块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有序推进的,不断引导学生从文字表层走向文字的深意,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的“这一个”。第三个板块,是一个话题探究,是一个延伸拓展。】

  (五)师生总结,选读齐读,选择背诵。

  六、说作业

  一是背诵《绿》全文;二是用本课学到的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囚绿记》。

  七、说板书(略)

  八、说效果

  在反复多样的诵读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旁批进行圈点批注训练,并用写话的形式,学生应该有较为扎实的收获。最后一板块的合作探究,是对作者写作特色认识的提升,是否有必要对“女性拟人格”这一话题进行探究拓展,还需斟酌。

  《绿》教案 13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5个生字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⒋、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1.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⒈、准备西湖的教学挂图。

  ⒉、让学生查找西湖十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生字、词教读、讲解

  2.了解课文大意

  3.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二、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我们先解决课文的文字问题。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词语,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西湖哪几个地方的绿?这些地方的绿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这变文章有很多生字、词,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看课文第一段。课文中说作者九年间来了西湖四次,前三次都没有硕果西湖一句好话,甚至还发议论说:西湖比不上长湖,比不上太湖。这是在抑西湖,后面的内容在赞扬西湖,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抑后扬。

  接下来请看第二段。作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作者是六月来到西湖的,作者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景象呢?回答:是一片迷蒙。可见这段话是作者总写西湖。它和后面段落是总分关系。下面就应该是作者详细写西湖的景点的绿。

  同学们看到第三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作者描写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绿呢?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是在雨中访灵隐。作者写灵隐寺的绿,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道旁的树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冷泉亭、溪水。作者说雨中访灵隐寺,绿意扑眼而来,感受到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请自学第四段。分别找出秒写的景物,分析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作者写了花港的另一种绿。作者写了满池的荷叶在裙袂飞扬。花港的绿,绿得活泼,作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

  三、家庭作业

  1.查找西湖十景

  2.抄写生字、词3遍

  3.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总写西湖一片迷蒙迥乎不同的印象

  雨中访灵隐绿意扑眼而来心旷神怡

  漫步苏堤绿阴阴坚忍不拔

  花港观鱼绿得活泼蓬勃生机

  《绿》教案 14

  一、激趣引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桂林山水》领略了“天下第一”的美景,而“西湖”也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曾有多少文人墨客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那你课前搜集了哪些关于西湖的资料。(生交流)当年,白居易修筑了“白堤”,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苏轼苏东坡修筑了苏堤,留下了《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句。

  60年代初,北京现代女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再次来到了西子湖畔,她另辟蹊径,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记《西湖的绿》。(板书课题)

  ①大家齐读课题:西湖的绿

  ②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重点要写什么呢?(绿)

  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去看看人间的'天堂—美丽的西湖,走进西湖,感受西湖的绿。

  二、探究课文

  (一)初读感悟:

  1、轻声读文

  轻声读一读课文,将预习时圈画的生字的音读准

  2、知名读文,纠正字音。

  3、自由读文:

  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以什么为线索?(以游览的顺序)

  ②课文重点写了哪几处的绿?(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哪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默读课文:

  课文以“绿”为题,写了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文中作者都选取了哪些事物表现绿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看你能发现每一段中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我在第1段发现了几个绿,还有表示绿的词“×××”

  5、汇报交流:

  (二)再读探究

  1、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

  2、汇报

  ①先报你说的是哪里的绿

  ②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抓住点词语感悟

  三、小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初次领略了西湖的美景,就已被陶醉,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西湖,去欣赏作者眼中西湖独特的美。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一找其他描写“绿”的文章或词语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绿”

  《绿》教案 15

  活动目标:

  1、学习故事中的短句“……变变变,变成……”。

  2、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青蛙”,体验变一变的乐趣。

  3、感受朋友间互助的积极情感。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故事PPT、青蛙图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你们见过吗?上有什么?(车轮、车灯、喇叭)

  (二)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一

  动物王国要举行比赛啦。看有什么?

  2、出示图二

  小青蛙能参加比赛吗?为什么?

  小青蛙家人会对它说什么?

  小青蛙不能参加比赛,可是小青蛙很想参加比赛,你们能帮助它吗?

  3、出示图三,学习故事中的短句“……变变变,变成……”。

  它的朋友也来帮助它了,是谁?(圆圆的小蜗牛、亮亮的`萤火虫、嘟嘟嘟的喇叭花)

  圆圆的小蜗牛会怎么帮助小青蛙呢?圆圆的像什么?(小蜗牛变变变,变成车轮子),以此类推。

  (三)变一变,说一说

  这里也有一只青蛙,它也想变成,我们去找找谁来帮助了小青蛙,一起来变一变吧(幼儿边操作边讲述)

  (四)讲述故事结尾

  青蛙在哪里呀?有什么办法让青蛙到前面去?青蛙有什么本领?(跳)我们来学一学青蛙跳。

  我们一起给青蛙加油。小青蛙在朋友的帮助下参加了比赛,最后和朋友们得了第一名。

  (五)介绍故事《蹦蹦跳的绿》。

  刚才讲的这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就叫:《蹦蹦跳的绿》

  活动延伸:

  将各种神奇的动物的图片投放在科学区,启发幼儿讲讲的特别地方,激发幼儿对各种奇特的的兴趣。

  活动反思:

  在本次语言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孩子们倾听和观察故事,让孩子们感知青蛙的特征,感知蹦蹦跳跳的绿的有趣的外形特征,接着讲述故事的前半段,让幼儿感知绿的由来。知道故事里的角色:青蛙参加的比赛,得到大家的帮助。再此,我在开始讲述故事的后半段,感知青蛙参加比赛的过程。并让幼儿知道青蛙跳远的本令很大。它很会发挥自己的优点。用自己的四条腿向前跳,用四条腿在水里游。终于得到了冠军让孩子们为青蛙鼓掌。通过讨论活动,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尝试用语言讲述。激发幼儿对各种奇特的兴趣。本次活动孩子始终沉浸在快乐之中。

  《绿》教案 16

  活动目标:

  1、倾听和观察故事,感知青蛙的特征,感知蹦蹦跳跳的绿的有趣的外形特征。

  2、通过讨论活动,进一步感知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青蛙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是最棒的。

  3、大胆想象神奇的,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课件:《蹦蹦跳跳的绿》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引导幼儿活动的话题。

  小朋友,你见过吗?你见过蹦蹦跳跳的小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故事《蹦蹦跳跳的绿》。

  二、老师讲述故事前关段,让幼儿初步感知绿的由来。

  1、故事里有谁?青蛙想参加什么比赛?大家是怎样帮助它的?

  2、请小朋友猜一猜,青蛙能行吗?他能得第一名吗?

  三、老师讲述故事的后半段,感知青蛙参加比赛的过程。

  1、青蛙绿跑得快?还是其它跑得快?

  2、后来,小青蛙是怎样做的?最后,蹦蹦跳跳的绿得到第几名?

  四、讨论:

  1、青蛙的什么本领最大?

  2、为什么青蛙没有轮子也能得到第一名呢?

  小结:用四条腿跳远的本领很大,他发挥了自己的'优点,用自己的四条腿向前跳,用四条腿在水里游,终于得到了冠军,让我们一起为小青蛙鼓鼓掌吧!

  五、启发幼儿教育大胆想象,并尝试用语言讲述。

  森林里又要举办拉力赛啦!你想变成什么动物参加比赛呢?你想怎样打扮自己参加比赛呢?

  六、音乐游戏:开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我的小》音乐,玩开的游戏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语言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孩子们倾听和观察故事,让孩子们感知青蛙的特征,感知蹦蹦跳跳的绿的有趣的外形特征,接着讲述故事的前半段,让幼儿感知绿的由来。知道故事里的角色:青蛙参加的比赛,得到大家的帮助。再此,我在开始讲述故事的后半段,感知青蛙参加比赛的过程。并让幼儿知道青蛙跳远的本令很大。它很会发挥自己的优点。用自己的四条腿向前跳,用四条腿在水里游。终于得到了冠军让孩子们为青蛙鼓掌。通过讨论活动,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尝试用语言讲述。激发幼儿对各种奇特的兴趣。本次活动孩子始终沉浸在快乐之中。

  《绿》教案 17

  一、教材分析

  《梦已被染绿》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春天的脚步”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流程

  (一)就课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优美的小诗,它的题目听起来有些特别。

  (板书题目:梦已被染绿)

  师:读一读这个题目,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梦被染绿”是什么意思呢?文中的“我”做了什么梦?梦怎么会被染绿呢?……

  师:你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老师范读诗歌,提示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师:通过听老师读文,你了解到什么?

  生:我知道冬冬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春天来了。·冬冬发现嫩草已经吐绿,残雪融化了。·冬冬比妈妈、老师还早发现了春天来的秘密。·……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这么美的一首小诗,你愿意自己读一读吗?请你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用你喜欢的办法读准字音。

  (2)谁愿意给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大家做小评委,帮他评一评。

  2、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识字,强调识字重难点。

  (1)自学生字,重点从“音、形”上学习。

  (2)在小组内说一说哪些字需要注意,给同学讲一讲。

  (3)由小组代表强调难字,教师适当板书,引导学生注意生字难点。

  如:散:多音字、左下方的字形。融:左下方的字形。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小声地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把这些语句画下来。

  2、深入朗读重点句,体会情感,练习朗读。

  第一小节:指名朗读。冬冬发现“嫩草吐绿”、“残雪融化”时心情怎样?你能把冬冬喜悦、自豪的心情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三、四小节:自由朗读。老师的安排、妈妈的嘱咐说明什么?大人们都没觉察春天已经来到,“我”为什么能发现呢?(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细小的变化中去发现。)指名分小节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情感。)

  3、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树立观察意识。

  (1)再次读全文,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是个细心,又善于观察的孩子。·“我”是个感情细腻,热爱自然的人。……

  师:正因为文中的“我”善于细心地观察,才在“老师、妈妈都没有发现春天已经悄悄到来”的时候,发现了春天的足迹,那么,除了作者发现的,你还从哪里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呢?

  生:春天来了,早晨,天亮得早了。·春天来了,地里的种子苏醒了。·春雨沙沙,唱着歌儿来了。春天来了,天气渐渐变暖和了,小朋友身上的衣服少了。·春天来了,燕子也来了。·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春天来了,路边的'小草变绿了,桃花、梨花开了……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快乐。)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地里、空中、路上我们都找到了春天,而且说得这么美,真是太棒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4、对于课文,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提出并请小老师解答。

  (五)课外延伸,布置语文活动。

  1、引导学生积累,“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通过大家细心地观察,我们发现了不少春天的足迹,我们感受到:春天正迈着她那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相信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你就会找到她,她带给我们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课下请你更细心地去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景象画成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给同学们!

  (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再把语文和艺术结合教学,有利于学科间的整合。)

  教学后记: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充满情趣的儿童诗歌,诗中处处洋溢着对春天的向往、喜爱之情。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应把握住一个“情”字,如何表达出“情”,很大程度上要靠入情入境的朗读。教学本课时,我以朗读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上下大功夫,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既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又理解了内容上的难点,教学效果不错。

  教学本文刚好是春季,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变化时,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比如他们说:“春天来了,早晨,天亮得早了。”“春天来了,地里的种子苏醒了。”“春雨沙沙,唱着歌儿来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自己眼中的春天,把课堂学习与生活主动地衔接在一起了。这是本堂课中最精彩,这也是体现教学的价值所在。

  《绿》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

  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

  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1、学习一、二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②指名说,老师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③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④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⑤全班读第二句。

  ⑥看课件师配音说:

  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⑦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⑧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⑨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⑩全班齐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句:

  ①指名读。

  ②老师解释:

  “纸鸢”就是指风筝。

  ③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

  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④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⑤男女比赛读。

  ⑥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

  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绿》教案】相关文章:

《绿》教案12-26

大班教案《绿》12-23

《绿娃娃》教案12-22

爱绿护绿主题班会教案02-21

《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囚绿记》教案01-01

《囚绿记》经典教案07-26

《囚绿记》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