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时间:2024-08-27 11:47:23 蔼媚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通用10篇)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1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五、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失其所与,不知给以

  B、川壅而溃阻塞

  吾能弭谤矣消除、阻止

  C、吾妻之美者,私我也偏爱

  王之蔽甚矣被蒙蔽

  D、曾不能疾走快

  入而徐趋小步快走

  2、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触龙说(shuì)赵太后大臣强(qiáng)谏

  B、盛(shèng)气而揖之没(mào)死以闻

  C、媪(yùn)之送燕后也老妇恃(sì)辇而行

  D、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

  3、选出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无害②形貌昳丽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徐公来,孰视之

  ⑦少益耆食 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奉厚而无劳

  A、②④⑤B、②③⑤C、②⑤⑧D、⑤⑧⑨

  4、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遂率子孙荷提者三夫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夫战,勇气也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A、①⑥B、②③C、④⑤D、③④

  5、下列句中“犹”字用法相同的两句是()和()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犹得备晨炊

  D、农夫犹饿死

  E、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下列句子中用了比喻说法的是()

  A、原未及填沟壑而托之B、一旦山陵崩

  C、愿令得补黑衣之数D、老臣贱息舒祺

  7、下列句子没有敬称的是()

  A、敢以烦执事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吾不能早用子D、媪之送燕后也

  8、“与”字作介词用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若壅其曰,其与能几何D、吾与徐公孰美

  9、“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谓其妻曰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0、下列每项中的两句,后一句接得对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武。

  B、防民之口,伤人必多。

  C、问之客曰:“吾孰与徐公美?”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1、选出加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1)A、不若长安君之甚B、目似瞑,意暇甚

  C、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D、甚矣,汝之不惠

  (2)A、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及郡下,诣太守D、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3)A、为川者决之使导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军函陵②若不阙秦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⑤肆其西封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

  13、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组是()

  A、行李之往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国人谤王财用于是乎出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亲戚补察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

  14、省略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B、敢以烦执事

  C、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D、使监谤者

  15、下列句子中,结构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封以膏腴之地贤于长安君

  B、夫晋,何厌之有忌不自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障之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非弗思也

  D、客从外来,与坐谈敢以烦执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使监谤者

  16、选出停顿有误的一组()

  A、于是/入朝见威王。今齐/地/方千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C、邹忌修八尺/有余。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种官职。

  B、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解释鲁史《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C、我国古代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D、“曰”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一个语素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

  二、填空题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分别指什么人?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瞽、史耆、艾。

  19、委婉劝谏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认真回答下列各题,体会课文主人公各自采用的劝谏方法。

  (1)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主要在于他举例析理的深刻,详陈秦攻郑之害,其害主要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2)邹忌运用类比的方法讽谏齐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3)触龙用对比的方法,使赵太后明白了的道理,进而使太后最终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2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重点

  让学生在熟读并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自读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是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用权者不说,臣奉使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通“顾”,难道。)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安君为人质。

  四、通读全文

  1.注意读准字音

  游说()唾沫()强谏()有郄()恃粥()

  耆食()老媪()接踵()膏腴()

  2.注意断句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②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③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也。④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五、分析阅读第一段:

  讨论字词

  1.“赵太后新用事”中“用”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讲过它的哪些用法?

  答:“用”的意思是掌管,它的意思还有:①作用(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在(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③使用(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④物资(精兵足用)⑤任用(遂用豪杰之士将军)⑥服从(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2.“兵乃出”的“乃”是何用法?前面我们学习过这种用法吗?请举例。

  答:“乃”的意思是才的意思,副词。《勾践灭吴》中“然后乃求谋臣”的“乃”也是这种用法,强调时间或条件。

  3.“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中“令”作何讲法?它的用法还有哪些?

  答:“令”的意思是使、让;它的用法还有:①号令(乃号令三军曰)②诏令(令初下,群臣进谏)③命令、指派(乃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县令(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⑤你(令尊春秋几何?)

  讨论课文内容:

  1.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作为人质,为什么赵威后不答应?

  答:因为长安君是她的小儿子,她十分偏爱他。

  2.作者在开头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赵太后?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是一个私心重,目光浅短且独断拒谏的赵太后,这样写可以更加突出触龙的讽谏艺术之高超。

  小结:本段写赵威后拒谏,为触龙出场提供背景。

  六、分析阅读第二段:

  讨论字词

  1.“老臣病足”中“病”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其它的用法吗?

  答:“病”的意思是有病,其它用法还有:①穷困(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③生病(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曾不能疾走”中“曾”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曾”的意思是竟;它的用法还有:①尚,还(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②并(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同“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故愿望见太后”中“故”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故”的意思是所以;它的用法还有:①缘故(是故败吴于囿)②老交情(过故人庄)③旧的(故技重施)

  4.“乃自强步”中“强”是何用法?你能说它的别的用法吗?

  答:“强”的意思是勉强;它的用法还有:①竭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②强大(夫秦强而赵弱)③使强大(强国富民)

  5.“少益耆食,和于身也”中“少”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常见用法?

  答:“少”的意识是稍微;它的用法还有:①缺少(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②与“多”相对(人民少而财有余)③年轻(少小离家老大回)④小(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讨论文章内容

  1.龙为什么先从饮食坐行这些小事谈起?

  答:这恰是他的明智之处,一可以消除太后的顾虑;二可以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2.太后之色”为何“少解”?

  答:因为触龙没有谈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情,自己心理防线瓦解了。

  小结:本段写触龙委婉谈起生活琐事,显示了触龙劝谏讲求策略的聪明才智。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课文第三段:

  1.“而臣衰,窃爱怜之”中“衰”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衰”的意思是老;它的用法还有:①衰竭,减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减少(日食饮得无衰乎)③脱落(乡音无改鬓毛衰)④衰弱,衰败(民衰力微)

  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中的“数”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数”的意思是数目;它的用法还有:①几(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②多次,屡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③计算(不可胜数)

  3.“贤于长安君”的“贤”是什么意思?“亲贤臣,远小人”的“贤”又作何意思?

  答:“贤”的意思是超过,后者的意思是贤良的意思。

  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中“长”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长”是永远的意思;它的用法还有:①年龄大(孰与君少长)②与“短”相对(带长剑兮挟秦弓)③长久(天长地久)④经常(茅檐长扫净无苔)⑤做长官(尔瓮长铨)⑥长处,优点(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5.“太后曰:‘然’”中“然”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然”是对的意思,《陈涉世家》中“吴广以为然”中的“然”用法与此相同;它的用法还有:①这样(然则余固不幸而遇张乎)②同“燃”(以须炉火之然也)③认为对(沛公然其计,从之)④……的样子(杂然相许)⑤然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6.触龙为什么要谈自己的儿子?

  答:他是想用自己为儿子作长远打算的事来感染赵威后。

  7.触龙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儿女?

  答:为他们作长远打算,让他们经受磨练,不能过于溺爱。

  赵威后是否受到触龙的感化?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已经受到感化,从“太后曰:‘然。’”可以看出。

  小结:本段写触龙托子,表现触龙的劝谏艺术的高明。

  三、分析阅读四五段:

  1.“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尊”的意思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尊”的意思是尊贵,它的其它用法是:①使尊贵(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②尊敬(尊老爱幼)③同“樽”,酒器(出其尊彝)。

  2.“而挟重器多也”中“重”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重”的意思是珍贵的意思。它的用法还有:①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②与“轻”相对(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重视,敬重(上以无隐,益重之)④加重(故赏之酒肉,而重之以辞)⑤层(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⑥重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3.“恣君之所使之”中“使”的用法是什么?它的用法还有哪些?

  答:“使”的意思是派遣,它的用法还有:①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②假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让,使得(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质于齐”的“质”在文中是什么用法?

  答:“质”是名动用法,意思是作人质。

  小结:这两段写触龙劝说赵太后及派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四、汇总通假字:

  1.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耆”同“嗜”,喜爱。)

  2.太后之色少解(“少”同“稍”,稍微。)3.没死以闻(“没”同“殁”,死。)

  4.必勿使反(“反”同“返”,回来。)5.奉厚而无功(“奉”同“俸”,俸禄。)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三。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4.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愿、闻、恣、”等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战国策·齐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使节来访赵国,赵威后先问收成,然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回答说:

  幻灯片展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使齐国的使者心悦诚服,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的主人公之一。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105页。幻灯片展示:《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都选自《战国策》,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战国策》这部书: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94页。

  二、介绍历史背景:(我们首先来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辅佐朝政,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本文由此拉开序幕……

  三、课文解析:

  1、讲析第一段:“说”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我们请一位同学作为代表给我们说一下)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字词、句看出来?

  明确:“新”和“急”表明了赵国所处的国际形势,两个“必”即:“必以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点明了赵国处于两对矛盾当中:赵国与齐国、君与臣的矛盾。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的重点字词: 新:刚刚。用事:主事、掌管,这里指执政。急:急切地。赵氏求救于齐: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应为“赵氏于齐求救”。质:人质。左右:(古)身边的大臣,(今)方位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总结:这段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对下文起到什么作用?)为触龙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2、讲析第二段

  触龙在赵太后怒气冲冲的情况下进谏,如果你是触龙的话,你怎样开始与太后交谈?你会像前面的大臣那样“强谏”吗?(大家都各有各的技巧)我们看触龙是怎样开始他们的谈话的?

  分角色朗读: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触龙、太后以及旁白三个角色给我们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有同学自告奋勇吗?(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

  点评:这三位同学对人物的身份和说话的语气都把握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翻译这一段,同学们注意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好。

  重点字词:

  左师:1)春秋时宋国执政官。(2)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言,对宫廷侍卫说。愿:希望。揖:作胥,传写之误,胥通须,等待。之:代词,指代触龙。

  徐趋: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谢:谢罪、道歉。曾:连……都不能。窃:私下,私自。而:转折连词,但是。之:结构主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少(shǎo):稍微。蓍:通嗜,喜爱。得无……乎: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该不会”。

  见到太后之后触龙首先说了什么?

  明确:由说自己身体的不适到问候太后的身体健康,接着问饮食、谈养生。触龙从闲谈,拉家常入手,以轻松的话题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太后之色少解”。我们就可以把这一段总结为:说家常——缓冲法。(目的是缓和当时的气氛,即缓冲法)

  3、讲析第三自然段

  太后的怒色已有所缓和,这就为触龙继续劝说提供了有利环境,接下来触龙要说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自己阅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给同学们大约5分钟的时间。

  我们来点一下重点字词:贱息:对儿子的谦称。息:子。衰:老。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即禀告。敬诺:敬,表示尊重对方的意见;诺,叹词,表示答应、同意。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女子的配偶。异:特别。媪之爱燕后/父母之爱子。之: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念悲其远也:形容词作为动词,为、、、、、悲伤。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嫁。反:通“返”。

  这一段中触龙说到了什么?

  明确:从说幼子舒淇引导爱子问题的论争,一步一步的引导太后去领悟这样一个道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而我们可以归纳为:说幼子——引导法。(这是为引导而说,即引导法)太后已经领悟了这样一个道理,并且同意了触龙的说法: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但是赵威后还没有说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所以触龙还要继续劝说,接下来触龙又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同学们回去预习一下,并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二大题。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4、5段并梳理文章结构、拓展延伸。

  一、复习: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触龙说赵太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5页。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段,第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明确:“说”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他首先说什么?(明确:说家常,以缓和气氛)紧接着就说到?(说幼子,目的在于引导太后领会这样一个道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触龙接下来怎样把赵太后说服的?

  二、讲析4、5段: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4、5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第四段:

  重点字词:至:到达。侯:名词作动词,封侯。继:动词作名词,继承人。

  难句翻译:“此则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这就是近的灾祸危害到自身,远的灾祸殃及子孙。“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地位高而没有劳绩,封路丰厚而没有功劳,却拥有很多珍贵的器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词作使动,使、、、、、尊贵。

  恣君之所使之:恣,任凭。之①,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代词,指代长安君。

  这一段触龙主要说到了什么?(明确:由说王位承袭直接引入一旦长安君无功于国的后果,说后果——直入法)

  最后一段写长安君赴齐做人质,照应开头。

  重点字词:质,做人质。

  三、梳理文章结构: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课文的结构,课文是围绕哪个中心词进行的?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题目。

  明确:“说”字贯穿了全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前提原因:赵国的形势新、急;同时处于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必以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3、4、5段是“说”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说家常,第二步是说幼子,第三步说王位的承袭;最后一段写“说”的结果,照应文章开头。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的说服了赵太后。

  四、拓展延伸:

  从触龙一步一步的成功的说服赵太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故事发生的背景,赵惠文王刚去世、秦国攻打赵国、齐国要求让长安君做人质,作为一个刚执政的国君,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子,在这之间作出选择让幼子长安君冒险去做人质,对于赵太后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触龙没有像“强谏”的大臣那样竭力劝说,而是向太后表示自己对太后的关心和对幼子的爱,在情感上他们是相通的,这首先是建立在触龙能够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上看问题,能够理解太后,并有能够与太后沟通的智慧和技巧)

  (1)理解、沟通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同学与同学之间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与家庭应该如何相处?人与社会应该如何相处?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参考: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说话、沟通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要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交流。

  (2)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什么形式?

  参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哟扑冲突的时候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是狭隘的,需要通过种种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无所贡献就无法体现社会的价值,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表示着个人价值实现了多少。

  (3)触龙对舒淇的爱、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爱是否是“溺爱”?为什么?设想你现在已经为人父母,如果你也身处赵太后这样的境况,你会怎么做?

  五、结语、完成课后练习(根据时间来安排)并结课。

  在坐的各位都是未来的好父母,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暂且讨论到这,下面我们来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

  新、急

  前因 两 必以长安君为质 双方矛盾

  必 必唾其面

  说 说家常——缓冲法

  过程:三步 说幼子——引导法

  说王位承袭——直入法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板书设计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理解与沟通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4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课文字词串讲,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现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认识“凡事应从长远打算,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的道理,以及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教法

  教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我一起背一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爱。的确,每一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体现父母爱子女主题的古文《触龙说赵太后》。

  解题:①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说”:劝说。

  ②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描写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问齐国的收成情况,再问百姓,最后问君王。齐使听后不悦,认为她是先卑后尊。而太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那这样一个开明的君子有因何事让大臣进谏劝说呢?

  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二、强调字音

  大家读得很整齐,不过有几个字的字音需要强调一下,请大家标记在课文上。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

  恃(shì)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

  没(mò)死沟壑(hè)媪(ǎo)

  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

  百乘(shèng)

  三、课文整体梳理感知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提问:我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发现赵国此时对内对外是矛盾重重。那么本段中究竟提到了几对矛盾呢?请一位同学来帮赵国归纳一下。

  明确:有三对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而攻之”一句点明了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说明了赵国语气国之间的矛盾;“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说明了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作者还强调了这几个字,“新”表明赵国国内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急”字突出了秦乘虚而入的急切,“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三个矛盾——赵国与秦国、赵国与齐国、太后与大臣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提问:堂堂一国太后,都要“老妇必唾其面”了,可见太后态度之坚决。赵国此时危如累卵。同学们,小说和电影中,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必然会有一位孤胆英雄潇洒出场,力挽狂澜,那么现在轮到了谁呢?

  (同学回答)

  明确:不错,“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追问:太后是什么反应呢?

  明确:“盛气而揖之”。

  太后已是料到触龙的来意,气冲冲的等着他了。触龙又当如何呢?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生读赵太后,男生读触龙,老师读旁白。

  诵读指导: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这一段话中,触龙问了太后什么问题?

  明确:日常饮食。

  提问:触龙先自言年老,而后问候太后,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太后色稍解”。

  难点词义讲解:徐趋、窃自恕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家常→色少解

  (三)分析第三自然段

  触龙闲话家常,关心太后的饮食起居,聪明的转移了赵太后的注意力。让太后的态度从“老妇必唾其面”转变为“色少解”。那么接下来,触龙又要问什么了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提问:本段中触龙对太后说到了谁?

  明确:舒褀,也就是触龙的小儿子。

  提问:他提到舒褀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明确:“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不肖,即不成材的意思。黑衣,指王宫侍卫。触龙知道这个小儿子不成材,但是私下里偏心他,就求太后准许他当王宫侍卫。甚至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称自己尚未入土,将这个小儿子托付给赵太后。可见他为这个小儿子设想之周到。

  提问:大家认为赵太后为什么会准许触龙的请求呢?

  明确:赵太后同样非常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也就很理解触龙的请求。所以很爽快地答应了。触龙这一手可是很厉害的,他借此表明了自己在爱子方面与太后无异,就获得了太后的认同感。当他和太后讨论丈夫和妇人谁更爱小儿子的时候,已经是“笑曰”,完全解除戒备之心了。

  提问:触龙为自己的爱子求职,已经和太后谈笑风生了,这时他又提到了谁呢?

  明确:燕后,即太后的爱女。触龙故意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讨论太后如何不舍燕后却为之计深远。由此使得太后同意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打算)深远”的理论。

  难点词义讲解:贱息、不肖、没死、丈夫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爱子→“然”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我们先来一起翻译前七句话。

  左师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

  提问:触龙先问了两个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问赵太后,当初那些建立了诸侯国的君王们,他们的亲生子孙中,现在有没有哪一位继承了他们的君位。答案居然是没有。这不是很奇怪吗。世代传席的君位居然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而赵太后宠爱的长安君此时岂不也一样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所以触龙就可以顺理成章的问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其实此时并非只是触龙在问这个问题,赵太后心中又何尝不在自问呢?

  提问:之后太后如何回答?一起读出来。

  明确:“诺。恣君之所使之。”

  难点词义讲解:崩、恣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王位承袭→“诺”

  (五)分析第五自然段

  终于,赵国等到了可喜的结果“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难点词义讲解:约、乘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的结果→质于齐

  四、结课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全文,了解到触龙是在赵国面临三对矛盾的时候挺身而出,以一问饮食起居、二求舒淇之职、三论王位承袭,解决了矛盾。这位来自《战国策》英雄救赵国语危难之际,凭的是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以柔克刚、以情动人,我们之前还认识了一位同样来自《战国策》的英雄人物,是谁呢?(同学回答)《战国策》里的'这些纵横家们都是能以一人之言地百万雄兵的,他们将语言艺术、说话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像好莱坞那些只会动刀动枪的007邦德之流,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请大家课下在此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下课。

  《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触龙完美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说话技巧。能说出如此精妙的言语,是要能掌握每个字词的准确用法,以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微妙的差别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检查作业

  (学生读课文)

  三、课本剧表演

  四、归纳重点字词

  这篇课文是触龙作为一个臣子向太后进言。朝廷之上,称呼以及一些委婉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起归纳本文以及这一单元古文中的一些文言常识。

  (一)古文中的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主要有:媪(特指老妇人)、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主要有: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贱内、犬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些词大多时候翻译为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即你、我、他、她即可。但是大家一定要从中注意到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差异,这些都是宝贵的信息。尤其像一些特别的称呼,如“寡人”,只有国君才会自称寡人,胆识这绝对是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这样称呼自己的。大家不要先来不是自称“寡人”啊,早上来上课,一见到同学和你打招呼就说:“寡人今日玉体有恙,尔等免礼。”

  提问:尊称别人的父母是令尊、令母、令堂,自己的父母如何称呼?

  明确:是家母、家父。中国人称呼妻儿可以说贱内、犬子、小女,但是很尊敬自己父母的。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中国人对死亡的说法尤其委婉,还有像“驾鹤西游”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填沟壑、山陵崩”这两个词也有区别。

  提问:为什么触龙说自己是“填沟壑”,赵太后就是“山陵崩”呢?

  明确:一个是沟,一个是山,地位高度大不相同。这也是触龙语言非常精准的一种表现。古文的精妙在于任何一个字,都是经过几番锤炼的,古文虽短,蕴藏的信息量极大。

  (二)文言实词

  这几个实词在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出现了多次,那就意味着他们非常重要,请大家一定要清楚的分辨他们的每一个意思。

  1、质

  (1)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人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列传》

  (4)腰斩时用得砧垫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询问、质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2、及

  (1)到……时候

  及返,市罢《韩非子郑人买履》

  (2)趁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比得上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子列传》

  (4)表并列,和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孙子列传》

  3、甚

  (1)大

  夜半雪愈甚《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2)厉害

  不若长安君之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严重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4)太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5)非常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黔之驴》

  4、少

  (1)表短时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之战》

  (2)稍微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史记西门豹治邺》

  (3)同“多”相对

  自经丧乱少睡眠《列子愚公移山》

  (4)年少的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

  5、异

  (1)奇异

  此一异也《马钧传》

  (2)惊异

  渔人甚异也《桃花源记》

  (3)特别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5)不同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

  6、为

  (1)做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史记孙子列传》

  (2)变为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隆中对》

  (3)叫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4)表判断,是

  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

  (5)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6)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墨子公输》

  (7)对……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8)被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五、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入而徐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生动的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2、持其踵为之泣。

  (1)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2)春秋战国时期,女儿出嫁时,其母须从女婿家选来的两双鞋中,去一双为女儿穿上,至夫家。

  六、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古文,其中有三篇课文中的主人公,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取胜。烛之武,是郑国之“老”百姓,他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显其才,成功分化了秦晋联盟,令秦、赵撤兵。邹忌,是齐国之美男子也,他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说服齐王广纳群谏“战胜于朝廷”。触龙,一届老臣,在太后盛气只时,动之以情,晓之以大义,使得长安君“质于齐”,赵国免予危难。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七、结课

  平时我们都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沟通,但是,我们是否真的会运用它呢?有一句俗语叫做“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并不只是为了在国之危亡时力挽狂澜,也是为了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和身边的人融洽共处,让我们的能力得以更好的发挥。对我们的学习也都大有帮助的。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6

  一、导入新课

  关于本文标题的故事:清代学者王念孙的考据与1973年马王堆出土文物惊人的吻合:“触龙言”应为“触龙”。

  二、本文注解详细,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质疑问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主要情节。

  2、质疑问难

  可以翻译课文,也可只摘译难句,也可问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可问句式特点。

  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当中,可结合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三、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

  1、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2、赏析:

  触龙是在太后盛怒中开始自己的说服工作的,看上去要想说服一位已经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彻底耽于爱子之心的母亲几乎不可能,然而左师触龙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让太后彻底转变了态度。第三段就是完成奇迹的精彩而关键的段落。

  这一段的对话有三个话题:一是触龙为幼子谋求卫士之职,二是触龙和太后争执男人爱幼子还是女人爱幼子,三是触龙评说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母爱。

  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从课文里找出能够表现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学生可能找出“窃爱怜之”“没死以闻”“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等句,这些句子都对。找出触龙和太后争论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句子。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开始的以后各句都可视为正确。

  说说下面太后爱燕后的哪一种表现更值得嘉许,请说出理由。

  A持其踵为之泣

  B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通过上面的练习,学生对本段更加熟悉,完成练习后可让学生试背一次。

  本段的赏析可集中在对触龙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智慧的感受方面。

  开始时,触龙并不急于谈长安君的问题,他知道太后可能正等着他踏进这个雷区,所以他要选择一个太后不设防的话题,于是他为少子舒祺向太后求取卫士之职,触龙实在是太聪明了。首先,这是一个安全的话题,不会激怒太后。其次,这样做极易获得太后好感,父爱和母爱太容易产生共鸣了。最后,他还狡猾地为后续谈话做了伏笔,他准备充当太后的榜样,让太后看看他触龙是怎样怜爱幼子又“为之计深远”的。

  果然,太后入彀了,她好奇地问男人们也疼爱小儿子吗。看来此前全朝文武(多是男人)的劝谏已使她认为男人不懂得爱幼子。触龙投其所好,大胆地跟太后争论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他知道这种争执只会让太后高兴。不出所料,太后在说“妇人异甚”的时候终于笑了。

  年迈但机敏的触龙抓住这一机会评论起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爱法,“长安君”终于进入了谈话范畴。危险吗?不!在这关键时刻,触龙更充分地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这不仅在提到长安君时,触龙仍没有暴露自己的来意,而是触龙没有像别人那样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过了头,他竟然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还不深不切,比不上爱燕后。触龙使自己看上去像是太后的同谋,甚至比太后更关爱长安君。想想太后可能的反应吧,她在经历了与满朝文武的对立以后,怎么会不为无赐触龙而欣喜,何况触龙随后又把爱子的道理讲得那么深透,她心甘情愿地和触龙站在了一起。

  触龙的.高明恐怕就在他使太后转变了态度以后还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改变。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都很善于说服别人,特别是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说服对方的。我们应在比较中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认识人物鲜明的个性。

  四、创造性阅读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做“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诵读指导,掌握文中文言实、虚词,理解文意。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教学重点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教学难点是:

  1、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2、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说教法

  文言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要学好文言文,一要多诵读,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三要勤做练习。高中语文教学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达到大纲“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基于此我确立本文教法如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再用练习强化。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学习领会文言实、虚的含义;

  ⑵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如何确立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培养的正确观念。

  四、说课时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重在于辅导学生如何学习领悟,再者学生在初中基础上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只安排一课时。

  五、说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落实能力目标⑴,布置预习内容。

  六、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以一则寓言故事导入,引出本文课题。设此环节目的:用故事形式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先进入一个特定的愉悦状态中,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㈡、出示学习目标

  ㈢、检查预习情况

  ①交流资料,了解《战国策》一书、赵威后其人及本文背景;

  ②检查自译情况,对文中学生不解词、句做适当点拨。

  ㈣结合课后练习,再借助古汉语词典梳理归纳文中一些实、虚词的含义。

  设计㈢㈣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⑴、能力目标⑴⑵

  ㈤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出示题目)

  ㈥教师就文中精彩细节做适当点拨。

  设计㈤㈥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⑵和德育目标

  ㈦知识点训练(此环节可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作为课后练习,视课堂时间而定)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巩固教学目标

  ㈧布置作业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并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8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 《触龙说赵太后》。

  一、说教材:(含说目标说重难点)

  (一)教材基本情况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是一篇世代喜闻乐见的纵横家游说名文。其原作选自汉代历史学家刘向的国别体著作《战国策赵策》。文章讲了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赵威后)在别人(左师触龙)的劝说下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心爱的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说明父母真正地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受锻炼、建功立业。也即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主题,而且在触龙的论辩艺术。所以教授这一课要抓住“母爱”的实质与“论辩艺术的特点”去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实际和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情况我们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识记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类分析文言词句的能力;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情感目标:领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可以将分析“论辩艺术”作为重点,因其是本文的最突出特点,是本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可以将讨论“父母之爱”作为难点,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还存在模糊认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含说学情说理念)

  此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生理心理看,高一学生处于青少年之间的过渡时期,刚刚经历身体剧烈发育和心理断乳,生理心理虽说比初中生稳定成熟一些,但依然充满身体的困惑和心理的矛盾;从知识与能力方面看,通过高中前的学习,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认识不全,感受不深,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与感受。所以教授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信守“学生为本”的观念,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不管是记诵知识,训练能力,还是进行思想道德熏陶,教师都要发挥教的主体性,做好引导工作,注意启发诱导和归纳总结,注意过程与方法,并尽量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学习。当然,在实施上述正确教学原则和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要结合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际,搞好自学、讲授、问答、讨论、练习等具体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过程:(含实施教法学法的过程)

  (一)俗语导入,直指重点:(主要用讲授法)

  俗话说:“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同是良言,说得有技巧,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使人笑”;说得不讲技巧,直来直去,就产生坏的效果“使人跳”。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特别注意说话技巧(像孙叔敖劝阻楚庄王伐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苏秦劝阻赵慧王伐燕用“鹬蚌相争,鱼翁得利”)。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触龙也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的政治家。让我们看看在别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是怎样使赵太后纳谏的。

  (二)自查资料,识记知识:(主要用自学法)

  1.作家知识:刘向(前77-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其代表作是《新序》《说苑》和《战国策》。

  2.作品知识:《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的国别体史书。具有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语言富文采等特点。

  3.背景知识: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小,便由太后赵威后执政。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攻赵,赵国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只得向齐救援。齐却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同意派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不肯。本篇课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三)疏通文本,诵读全文:(主要用自学法)

  1.古音字: 郄xì(病痛);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等

  2.通假字:耆通“嗜”; 反同“返”等

  3.谦词:老妇;贱息(犬子)等

  4.婉词:填沟壑(臣民死);山陵崩(君王死)等

  5.古今异义:左右(古义:身边大臣;今义:左边和右边)

  6.活用字:日——每天;侯——封侯等

  7.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译文:不仅赵国,诸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为侯的人在吗?)

  (四)分析结构,辨析艺术:(主要用问答法)

  1、分析文本结构: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讽”字,全文可分成“讽”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一样,《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围绕着“说”字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即“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说”的起因(第一自然段):三队矛盾。

  (2)“说”的经过(第二、三、四自然段):论辩艺术

  (3)“说”的结果(第五自然段):矛盾解决

  2、辨析论辩艺术:

  (1)分析第二段中的说话技巧(触龙知道太后一时被爱子所惑的厌烦敌视心理,为了避免“唾其面”的尴尬,更为了“说”有效果,所以他注意了说话技巧,改变了硬说的劝说策略,另辟鼷径,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事谈起)。

  提问1:触龙见到太后后他首先从什么谈起?

  回答:叙家常——问饮食起居。(非常聪明。因健康是老人最关注、喜听爱谈的话题!且由“徐趋”的“病足”老人之口说出,更动人更具威力!)

  提问2:在本段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缓冲法。

  提问3:缓冲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回答:从“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效果好极!平静下来就好说话了!)

  (2)分析第三段中的说话技巧(敌对情绪、紧张场面虽有所缓和,但毕竟太后还没有从对儿子的溺爱中走出来,还没做到理智化,所以这时还不能着急提“人质”的事,还需从太后喜欢的话题慢慢引入)。

  提问1:谈家常后,触龙又谈了什么?

  回答:托幼子——求舒祺之职。(非常有胆识。不让谈儿子,我偏要谈儿子,但谈的是自己的爱儿子,目的是与“爱儿子”的太后产生“共鸣”,再伺机进一步讲道理达成“共识”。)

  提问2: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引诱法。(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给太后造成错觉,并引以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想走后门而已,所以她放松了警惕,解除了戒备,“笑”了起来,这里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引诱法)

  提问3:在太后心情好起来之后触龙谈做人质的事情了吗?谈了什么?为什么?

  回答:没有。谈燕后——谈燕后之爱(为之计久远)。(非常有耐心。因为这时太后虽然心情高兴了,但还没有明白爱儿子的深刻道理,没有意识到溺爱儿子的坏处,所以必须旁敲侧击从对燕后的爱谈起。这样用太后自己正确处理对女儿的爱的事例现身说法,更容易让太后赶快醒悟。)

  提问4:“谈燕后”后太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

  提问5: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旁击法。

  (3)分析第四段中的语言技巧(既然赵太后已经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的道理,那么此时就不妨直言相劝了)。

  提问1:此段是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例来对太后直言相劝的?

  回答:忆历史——论王位承袭。(提出“王位”是直接承袭奉送子孙,还是让子孙凭本事拥有王位的问题。)

  提问2:文中赵先祖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奉送王位”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回答:“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祸)及其子孙”(赵先祖及其他国先祖不让子孙为国出力,坐享其成,最终导致丧失封爵与土地,降为平民,甚至触犯刑律,殃及性命的后果)。

  提问3:相反,不坐享其成,而是建功立业,会有什么结果呢?

  回答:获得臣民的信任、拥戴,不靠祖上的权势,也能拥有牢固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提问4:触龙最终的哪些话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回答:“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因这些话说明了“为之计短”则必亡,“为之计长”则地位稳固,昌盛发达的道理。)

  提问5:本段的劝说方法是?

  回答:直入法。(本段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触龙借赵侯和各国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五)小组讨论,体悟母爱:(主要用讨论法)

  1、赵太后不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是一种爱,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也是一种爱,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娇生惯养的溺爱和经受锻炼的大爱。)

  2、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是怎么痛爱孩子的?(溺爱和打骂孩子的都有)你觉得我们的家长需要树立一种怎样的爱子观?(严慈有度的大爱。)

  (六)课堂小结,了解所学:(主要用讲授法)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积累了文言字词和句式,明白了说话要顾及别人的心理,有分寸,更重要的是从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小儿子去建功立业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明白了让孩子养尊处优,无功食禄,只能害了子女。而支持孩子到艰苦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能力和精神素质,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本文确实为爱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学习资料,值得学习与借鉴。

  (七)延伸拓展,比较异同:(主要用练习法)

  作业:比较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辩艺术的异同。

  四、说板书:

  1.板书围绕“说”去设计,体现了从结构分析到内容分析再到艺术特色分析的教学思路。

  2.板书设计以“论辩艺术”“爱子观”为主要内容,不面面俱到,突出了重难点。

  3.板书设计若求具体详细,还可以增加关于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字词句等副板书。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9

  教学目标设计:

  1、 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4、 体会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 认识父母为子女做长远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云游八方、纵横捭阖的事件和言论,正如刘向所称“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数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

  幻灯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摘记关键内容:

  (资料1:郑振铎“在《战国策》里面,我们看不到一些迂腐的言论,与一切遵守传统的习惯与道德的行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旧的一切,已完全推到,完全摧毁。所有的言论都是独创的、直捷的、包含可爱的机警与雄辩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勇敢的,不守旧习惯的。都是审辨直接的、利害极为明瞭的。”)

  (资料2:刘向:“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口。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资料3: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教师阐释:

  历史上人们大都从维护儒家正统思想出发,认为它是一部坏人心术的邪恶之书。其实,《战国策》通过许多引人入胜的奇策异智故事,说明智能的.威力和策士的社会作用。渲染策士对战过局势的控制,显示智力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有意识的渲染夸大策士在战国乱世中的作用,歌颂策士的智慧,旨在引起人们对智力的足够重视。“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的作者以卓越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斗争与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歌颂那些穷闾僻巷中冲杀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呼声。这种与不讲智愚贤不肖的世袭贵族专制背道而驰的思想倾向,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崇尚智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战争不再是赤裸裸的蛮力搏斗,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特别是智能的价值不能不被重视。作者排除鬼神思想的干扰,高扬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体意义,为后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

  二、中国历史散文分类:(幻灯)

  以“时”为中心——编年体——《春秋》、《左传》

  以“地”为中心——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以“人”为中心——纪传体——《史记》、《汉书》

  以“事”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三、指导诵读:

  1、学生集体诵读。

  2、教师指导,人物对话诵读要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相吻合。

  四、课文学习:

  1、触龙説赵太后之前,面临怎样的局面?

  学生归纳:三对矛盾(赵——秦,赵——齐,太后——群臣)(板书)

  教师追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形势的紧张严峻?

  提示明确:“新”、“急”、两个“必”

  教师总结讲授:

  是啊,强秦压境,齐国又开出了很高的条件和筹码,国内大臣们与赵太后又陷入僵局,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这时候,作为谋臣策士的触龙表示“愿见太后”,这里显示出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是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精神。面对赵太后的威势,触龙没有选择沉默,这是因为他深悟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参悟是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的,正是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有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此,触龙的劝谏成功,和这种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当然,“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触龙讽谏成功,更和他的语言艺术分不开,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他的语言艺术。

  2、触龙用什么方法叩开和赵太后的对话之门?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勾画出描写赵太后表情的词句。

  明确:说健康以缓冲(板书)

  扫清语言障碍,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揖——胥,谢,曾,“和于身也”,色,少,耆(不读qi)

  (幻灯)表揣度语气的固定结构:

  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教师引导:

  赵太后愤怒的表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但这时候说根本的问题尚欠火候,触龙又用了什么办法?给舒祺谋位子的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解决相应内容的字词句。

  说舒祺以引诱(板书)

  明确:其用意一是解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二是因势利导,巧妙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找到感情上的共鸣。

  文言基础知识:贱息,不肖,爱怜,没死以闻,念悲其远,祝

  (幻灯)表比较的介词“于”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皆以美于徐公

  4、此时触龙还是不谈人质,而是拿长安君与燕后对比,认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我们可以概括为——比燕后以旁敲(板书),那么,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明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师引申讲解:这里其实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直到今天仍具有警示意义,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

  学生谈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

  不做长远打算,而只让子女贪图眼前的安逸,这就是溺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失职,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温情脉脉的。

  5、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使其欣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做人质的?

  ①学生齐读此段,然后就不懂的词句提问。(双向互动)

  ②体会这段文字汪 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文风。(排比)

  ③触龙总结历史经验,思索出隐藏在沧桑岁月深处的耐人寻味的哲理——“位卑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教师讲解:

  这种无功不受禄的思想,要求人们为国立功,是对世袭制度的大胆挑战。是啊,“有功于国”,才能“自托于世”,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校园内的一副对联——“以正气还天地,有大功于国家”,就让我们大家以此共勉吧。

  6、总结:

  纵观全文,赵国执政者赵太后由于爱子过甚而不清醒,于是她同谋臣触龙之间发生了一场权力和智慧的角逐。结果触龙凭借自己的智慧占了上风。在这里,彰显出了《战国策》的作者的轴心意识,那就是崇尚智慧,一部《战国策》,生动阐释了智慧就是力量的含义,作者以卓异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士”阶层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10

  课程分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琅琅上口,广为传诵的名作。文章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将幼子送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正如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题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体验文章欣赏、评价,主动探究问题,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学情分析:我校的情况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质量较差,招收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但往往思维很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我所教的两个班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能够相互合作学习,情不自禁地进行表达交流,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只要诱导得当,学生就会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对于本文谈及的“爱子”问题,更易产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根据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精神,“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在组织教学时,我尝试运用导向性、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学习全过程。

  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体味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4、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体会母爱亲情,感恩父母。

  教学流程:

  一、 课前预习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质、揖、走、恃、郄窃、不肖、没死、崩、恣“等重点词语。并利用语文早自习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使其在熟读的基础上,熟悉课文,理解文意,并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巩固对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

  二、 情景导入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跑,不惜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触龙说赵太后》。

  〔点评:利用“导语”激起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准备进入文章赏读之中。〕

  三、 诵读课文,体验文辞之美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深受感染,老师相机指导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课文,进入文章情景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读得很卖力,并且初步读懂了文意。提出:同学们,《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准备回答。

  (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讲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课文探究理解触龙説服赵太后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第一段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即故事中的赵太后,赫赫有名的赵威后。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于是“急攻之”。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彼此之间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

  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

  刘晓媛: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赵太后。首先,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局,为下一步进谏打下基础。其次,触龙借为自己的少子舒淇谋个黑衣卫士之职,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再次,触龙又转弯拐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红和爱子长安君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并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后,从历史教训入手总结经验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长安君问题,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郑海彦:这也就是一种“出奇制胜”“引君入瓮”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锋,夺取了胜利。触龙有备而来,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 …

  五、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对结合自身阅历对文中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见解发人深省,“爱子”之心,身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爱则意义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骄子如杀子”的道理,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围绕“独生子女教育”“母爱”等问题按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同学们热烈讨论,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我所了解的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致更高了,选代表精彩发言:

  孙盼盼:当代的独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对他们言听计从,物质上极尽奢侈,关心上无微不至,一切都包办,结果父母的溺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凡事都不能独立,依赖性太强。

  柴冰冰:当代的独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被别人照顾惯了,养成了许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别人做得好,却很少去关心别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起码的感恩。

  孙书平: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只会使他们养成任性的习惯,不易融入集体,受不了约束,考虑问题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周全行事,制约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杨珍珍:“温室里注定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过分的呵护,使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应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时珂:对子女的溺爱,累了父母,却使孩子养成安逸享乐的不良习惯,不懂生活艰辛,从长远来看,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孩子吃苦头。因此“溺爱”子女要不得。

  … …

  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示了新时期中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与时代意识。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又使学生进一步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看到你们长大了,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课后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文字。

  课后反思:

  一堂课,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设疑,适当进行诱导,学生才会尽情地探究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这正是张熊飞教授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课堂上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精选9篇)09-30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05-07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7

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网友来稿)12-16

人教版高一必修《触龙说赵太后》教案设计06-20

触龙的进谏计谋赏析05-07

赵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变色龙》教案03-08

变色龙教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