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观后感

时间:2024-02-18 07:02:3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超脱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超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超脱观后感

  放假无事,便看完了电影《超脱》。我没有苛刻的眼光,也没有专业的视角,却固执地认为:只要能够让人回忆起那些平凡而灿烂的人或事,能够让人产生某种情愫,或感动抑或是悲伤的,都是好电影。如果还能经得起岁月的洗涤,回味无穷的,那便是经典了。

  《超脱》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是不同的老师讲述自己成为教师的经历。原因千奇百怪,却又平凡至极。故事就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这里的学生是出了名的小混混,对老师毫无尊重。主角享利、女教师、教导主任、心理老师,这四个老师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困境。面对一群不在乎任何事情,被语言暴力严重影响思维的底层社会里的学生,他们的温和、隐忍、幽默、理性,无时无刻不变成压力反馈到他们的自身,而收效却甚微。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观众面前挣扎:公交车上掩面默声流泪的男主;手指扣着铁栅栏痛苦的男老师;双手染着鲜血却仰着脸一脸费解的男孩;拖着稚嫩的外表满身伤痕到处揽客的雏妓;甚至是仅仅出现了几秒的,因没能照顾好老年痴呆的男主外公而被男主怒斥到不知所措的女护士等等。

  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在无声的挣扎,在绝望的边缘游弋,却又无法向别人寻求帮助。正如影片中男主的独白:“我们都有难题需要解决,这些难题,跟着我们晚上回家,像在大海上漂泊,没救生圈,没救生衣,而你还以为,你在给别人扔救生圈。”

  可悲的是,这种无助感是没有尽头的。影片结尾,男主坐在教室中面对残破的教室,缓缓朗读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墙》,屏幕渐黑,给这种无助感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沉重的省略号。

  《超脱》,首先是一部反映教育的电影。美国社区学校的学生,不禁让我潜意识与国内学生对比。电影中,充满了自由,但也充满了堕落。教师的没有权利的限制,也让学生更加肆意妄为。究其根源,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失败的家庭和不负责任的家长,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孩子不管不顾,将孩子一扔了事,把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老师。

  那个叫查理的幽默老头,每次上课前要吃镇定类的处方药,因为他怕自己在课堂上“大开杀戒”;学校的心理医生帕克,一个向来温和的女老师,在跟一个考试全科不及格却又满不在乎的女生谈话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歇斯底里的怒吼,她说:“满不在乎太简单了,要勇敢的人,有品格的人才敢去在乎。”

  这些老师力不能及,还被折磨得疲惫不堪。但更上层的管理者不在乎学生的成长,他们更在乎学校成绩对地区房价的影响。电影里最强烈的控诉,就是针对这种深受资本侵害的中学教育和甩锅式的家庭教育。

  电影从头到尾,都似乎没有给到观众期待的“好结局”,自始至终都是悲剧色调,但是正是这样,才更让人反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渐渐明白,人生而在世,你要做的不是撕心裂肺地质问命运的不公,去抱怨,而是要去原谅。原谅自身的局限无法去帮助更多的人远离痛苦,原谅他们的局限无法看清你脆弱不甘的灵魂。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世界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他。”

  最后,我想引用影片开头黑板上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受到,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于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