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守望课堂》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守望课堂》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守望课堂》读书笔记1
小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长,因其学科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抽象,逻辑性越来越强,许多学生对其望而生畏。在我五年的教学生涯中,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沉默居多,惰于思考。对于稍难的知识,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不禁的想我们的课堂怎么了?究其原因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守护好学生的质疑能力、数学思维、畅所欲言的权力,没有带领学生瞭望数学新知中蕴含的美,因此我们要守望课堂。读了余校长的《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收获颇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用了多种方法手段守望小学数学课堂。
一、在辩论中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上比较1.3,3循环和1.333的大小,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引导学生、推波助澜,扫去每个人的'思维障碍。在这场辩论中学生不仅更加深刻的理解了1.3,3循环的含义,还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来理解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学生在智慧的较量中真正体会到了自主探索的意义,感悟到了学习是快乐的,思考是快乐的。
二、在质疑中探求数学本质
思考永无止境,对教师和课本的质疑也是一种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质疑,甚至对于学生的质疑回答不上来,选择避而不答。这就造就了很多学生甚至成年人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几乎没有在课堂上探讨过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同级运算一定要从左往右吗?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个定义吗?等等。而这些看似规定性的内容确有其必然性。我们在探讨0不能做除数是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和逆向思维,在实例中探讨计算顺序,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来定义平行四边形等等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规定定义。
前几天我在班上讲长度单位是有学生提出直尺为什么会有刻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刻度上有标准的长度单位1厘米,我们测量的时候只需对照这样的长度单位就能测量出物体的长度。由此学生既理解了刻度的作用同时又为测量物体方法作铺垫,同时学生对直尺结构更加熟悉,一举三得。
三、在已知中探寻未知知识
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力求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读后感·比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关注前连和后延,聚焦数概念的本质。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以及相关认数的知识,通过估算散乱的正方体到数更直观的模型到用数位表表示1000引出千位,在概念的“前世”的基础上引出概念的“今生”,在已知中探寻到未知。
四、在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余校长执教的《平行与垂直》,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分一分,辩一辩认识平行与垂直。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都有了直线交叉和不交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认识上升到了思维层面。在练习中通过找摆等环节,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到数学的意义。整堂课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感悟到数学魅力。
刚工作的时候觉得一节课40分钟长,新知很快就讲解完了,学生不会回答自己回答,现在觉得40分钟短了,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我总想等等,多给思考的时间。然而,随着知识的深入,也有部分学生感觉吃力。令我困惑的是如何把握这个度,既让学生更加深入探究知识又兼顾到学生的整体性。
教学之路还很漫长,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多读书,增长见识,增加知识储备,保护学生纯真的童心,守望数学课堂。
《守望课堂》读书笔记2
暑假期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余振兴老师写的《守望课堂》一书,其中有一篇教学随笔“0不能做除数”,深深的触碰到了我那根“数学人爱较真”的神经,并引发了我的思考。
当老师问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0做除数没有意义”,更是有一位同学答道:“任何数除以零无意义,这是数学老师说的永不改变的定律之一。”看到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想了又想,他们之所以知道“0不能做除数”,都是数学老师告诉他们结论的,没有过程、没有经历、只有结果的答案而已,感觉这就是规定的,必须这样的,毫无道理可讲的。可是,这样的教学可行吗?教学时,如果只讲知识点而不揭示知识点本身所包含的数学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教会的只是死记硬背的“规定”而已。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下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章节中,就有类似规定的教学知识——余数小于除数。如果你问孩子们“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孩子们都会回答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就还可以再分”。其实,这样的解释不符合生活现实,也不符合数学逻辑。反过来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能继续分就不可以呢?”“能不能继续再分”只是实际问题情景中的附加条件,不能作为判断算式是否成立的依据,更不能就因此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以算式17÷5为例,如果没有规定余数要比除数小,那么17÷5就会有不同的计算结果,这在数学中一般是不允许的。再如:173÷5与17÷5这两道算式中,都会有17÷5的计算步骤,如果17÷5的计算结果不是唯一确定的,那么173÷5这道算式下一步就不知如何处理,就没有办法再继续计算下去了。因此,在有余数除法的定义中规定余数要比除数小,是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统一性。
为了避免孩子在遇到这种规定性的数学知识,回答的都是“我们数学老师说的这是永远不变的规律”这一思维定式中。我们老师在教学这些有规定性的数学课时,为什么不试着让孩子们自己先写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再选出各种不同的做法,并在全班展示交流,让孩子们自己去辩论,最后得出结论。
庄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当人们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总是把它分成若干个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来解决。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计算,当遇到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渗透“余数小于除数”这一规定性的数学知识。老师的教法,不应该是:十分钟的“直接告知和规定”,再通过三十分钟计算练习的强化技能训练式,从而完成一节新课的讲授。而应该是:老师先呈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去体验,并经历“这些想法”的过程,最后得到知识点的'合理认识。这样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追究知识点背后的数学意义,给孩子们讲出个道理来。道理虽然来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核心;而知识的告知快,也不是快,是忽视了孩子的想法,更是省略了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没什么好想的,那数学还是数学吗?关注数学中规定性知识的数学意义,其实就是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数学意义所在,每一节课都是可以讲得出道理来。请给孩子来一次讲道理的数学课吧!
【《守望课堂》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麦田的守望者》优秀读书笔记03-06
《麦田守望者》读书笔记04-09
课堂密码读书笔记01-23
守望高中作文10-05
守望中考作文12-21
守望议论文01-09
关于守望的高中作文09-06
守望为话题高中作文08-30
花的守望 德育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