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书笔记1
《皮囊》像是纪实文学,写作者和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读的过程还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达善于观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后的人心,下笔比较狠,不虚伪,不做作,用最准确锋利的词汇去形容人性最本质的美丽与丑陋。这种深挖也包括对他自己。这里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话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胜于一切的母亲的“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有文弱书生的作者和满口脏话,江湖老大,后瘫痪任性如孩子的父亲之间细腻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里渴望生命,与死神角力的凝重,与机智幽默轻松(读的时候笑出声)的反差,以及圣诞节夜空绽放的最温情的礼花;有作者发小、同学的故事,各种为梦想的期许,与命运的抗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题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写皮囊里偶尔发出亮光的灵魂(心)。—小青龟
蔡崇达的《皮囊》,让我看到了一副似变而非变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现实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那代人(父亲、母亲为代表),以及为前途而奋斗的年轻人(蔡本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爱恨离愁,生死观想,喜怒哀乐,幸福时光,怏怏不悦,夭矫婆娑,日夜罔替,点滴接连。真实,切身,肯綮,刻骨,铭心……—老兔子
《皮囊》读书笔记2
沉!这本书勾勒的父亲真实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两个“阿小”扣除一个“神明”共九个人物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父亲的形象是“懦弱又可爱,兢兢业业一辈子”;母亲的形象有时刚强,有时“慷慨”有时又无比“脆弱”;爱情的得而复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后的死亡,“美丽”的形象是呐喊又无助;两个“阿小”的对比,角色的互换性十足,两个人物妥协于生活的方式,一个是得到“香港”,一个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门的敞开与闭合,不合时宜的.负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唇”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闯爷一枚,把有形无形的“hope”贯彻始终,厚朴的形象是“青春无敌也有敌”。其余两位,阿太和“圣诞节”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门又走进另一扇门,门里面“拓”出的风景真实的同时又极其凄凉。有对家的记忆,有对儿时的回忆,有对中学和大学的追忆,最后是对自己对命运的不断追问。这些追问有的答了,有的又没答,确实帮助读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
《皮囊》读书笔记3
已经好久没有看一本书让我又画又写。
让我这么血脉喷张。我种文学小说,我是排斥的,我好像不喜欢听这种故事,总觉得那种心理学,经济学,如何使人变得聪明,会说话,才是让自己变强的决胜法宝。我好像在厚朴的身上看到自己欲张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理想,总觉得自己应该是放荡不羁,活得洒脱,与众不同的。然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那种总是被梦想膨胀撑大的自己心里有把秤,曾经内心也有一万种幻想出来的.愿望和现实也很冲突。
或许正是没有厚朴那样对内心欲望强烈的实现所抱有的决心,所以只能弱弱的放弃。在我这个年纪也很通熟的想要强调理想,就是以后怎么尽量赚到钱怎么能做出一番大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功利心,但是始终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在被现实一步步的磨平棱角,但也明白社会就是这样的。改变不了世界,所以只能改变自己。唯一觉得庆幸的是,作者想要珍惜的,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作者说的话让自己很有共鸣,不管是阿太说的,还是对于母亲对于父亲的强烈执着的爱,还是病房里人心与人心之间的隔阂,厚朴被幻想出来的欲望撑破的自己。还是阿小的逐利。张美丽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生活很现实。
同时也很有血有肉。在各自的皮囊里无处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经过多少次的挣扎才会找到一种与社会现实的相处的模式。你我他都是。很值得自己思考。
《皮囊》读书笔记4
其实现在很晚了,但是又急于分享今天的收获。今天用零散的时间,读完了《皮囊》,虽然很早之前就有人推荐给我,,,虽然读过一些,但是可能年龄和经历都没到,于是就体会不到作者说的那些话,今天是真的明白了,很震撼的明白了。。
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为啥他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描述他的父亲,可能“文展”和“厚朴”让我觉得更加震撼吧。
现在其实很想把这篇文章全部都摘抄到这里,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可能同为北漂,可能同是小镇出身,可能我的成长也是阶梯式的,所以我比那些城里的.孩子,多了一些---浑厚。
乡村的小学,初中,县城里的高中,天津市的大学,北京的工作,每个阶梯,每个成长,都是这么有足迹,,,,即使这样,我也觉得我和厚朴是这么的相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和这个社会的不融和。。
刚读大学和工作不久的我很相似,总是在拼命感知人们希望听到什么,如何的哗众取宠,说不出来的恐惧,没有足够的自信,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功底,也没有殷实的家底,,,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矮人一头,,现在回头想,为什么这么需要别人喜欢呢?大概是生存的本能吧。
北京牛人太多,于是很容易和荷尔蒙相互催化,给人带来“世界确实无限展开”的那种眩晕感,这样的地方,确实需要那种战天斗地的人,也需要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
时过境迁,或者说是年岁渐长,慢慢的也开始明白,能真实的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的抵达梦想的,不是不够一切的投入,而是务实,谦卑,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隐忍。这一点,不得不说,杨小眼做的挺好的。
其实,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着急,仓促,同时又强烈而真挚的拥抱世界的想象。
《皮囊》读书笔记5
从开始看不进去到后来一口气看完,还是书的魅力。很早之前就听各种人推荐皮囊这本书,却一直没来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开了这本,并通读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并不是华丽的词藻才吸引读者,往往那种平淡而又真实的语言更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醒着,皮囊就会被照亮。人们总是为了这副皮囊而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为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为自己的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张美丽,我敬她是个奇女子,若不是小镇的舆论一次次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她不至于落的如此下场。活在这副皮囊之下,就注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惧与压力感。世事弄人,自古与众不同的事物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可叹可泣。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世人只看到了他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而非真实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为什么要被肉体束缚呢?在意世人的眼光从而导致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许在别人眼中像“怪物”一样?其实不然,人们总是惯性的排斥和自己与众不同的事物出现,因为它打破了现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鲜事物,永远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样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正如书里写的身边的朋友都一心想离开这个养育自己的小镇,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嚣与小镇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学着伪装,学着市侩,学着像大城市人一样生活,仿佛在证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镇的印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个真实的你。
皮囊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皮囊》读书笔记6
生活需要一些无聊琐事来填充时间上的每一个间隙,像是树干里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轮,新的记忆被包裹进来,旧的珍藏便更加充实。
尽管我知道人是否觉得无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当我开始意识到人是一种特别容易迷茫的动物时,时间已经不由分说地将我送入了新年的门槛。
电影、音乐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样最乐于投入时间的爱好,在无聊的时候去看一部电影,去听半小时的歌单,或者去写上几笔小心思。我乐衷于去做这样的事,这能让我不再担心突如其来的无聊与孤寂。
说来惭愧,去年一年正儿八经看完的纸质书几根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这是需要做检讨的。
之所以开始写读后感,是想要给自己安一扇除了电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视野也不需要太辽阔。我只期望于这扇窗能够让我生活的节奏偶尔地慢下来,回过头去观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里极少发生的,又或者是发生过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无比期待书里的角色,它们的人生结局并不一定是圆满的,但它们经历的过程却很充实。我也知道我们其实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只是需要轮到我们做出选择时,又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并不后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选择,每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对于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尽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乐,很多理想更适合在面对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时配合气氛许愿。谁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艰难,不在于肉体的受苦,而在于精神上的修行。
这种信仰在我阅读完蔡崇达先生的《皮囊》后便更加笃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写进书里,那种关乎生命热忱的仪式感便开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迹,否则看到印刷出来的那字里行间的自己准会觉得疲惫和仿徨。那种被笔墨规则固定在纸张上的人生,是不会再有更多奇迹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后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运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终于可以安稳下来,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统统包裹起来书写成文,捎带着一些情绪,轻轻地拂过读者的心头。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乐事,若是把读者感动得哭了,那也是书中角色人生的友谊延续。
《皮囊》里讲述了作者身边很多人的故事,像块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坚持要修建房子的母亲,与残疾的身躯不断作斗争的父亲,还有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厚朴,那些神明,那个深邃广阔的大海…
原以为看一遍书,就能感同身受地过一遍书中人物的人生。现在看来,有太多的苦涩只有当事人才深有体会,而有太多的喜悦只凭我们的一丝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黄色的阳光与麦浪中。
书里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热忱气。珍惜我爱与爱我之人,关心我想与想我之人,便是一种大大的理想与追求。
《皮囊》读书笔记7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在触动心灵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题记
我不经意间得到的蔡崇达的《皮囊》,给我的是一种想一睹为快的感觉,所以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之后胸口却是郁积着一股气,无处发泄,莫名难受。
我想,大概是因为作者那温情又残酷、深情又理智的讲述。
在书中,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挖掘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还原了年轻一代张扬理想却在骨感现实的磋磨下踽踽独行的困境。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会让人觉得心情异常沉重,禁不住地从心底流出眼泪、涌出叹息。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美艳或是普通、是俊美还是丑陋,它都包裏着灵魂和一颗心。一个好的灵魂不仅能支撑出一个好的皮囊,还会使其变的更靓丽、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相知。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一颗美善的心不仅能照亮自己,更能点燃、照亮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
人类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联合。芸芸众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异而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众多的“我”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这些独立的'个体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从而认识世界。我们每个人在交往中相互参与,我们见证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会参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要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我们要去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既定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毕竟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オ明白自己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拥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带我们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的欢愉。
《皮囊》读书笔记8
读到厚朴时,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年少时那个不是打着青春谁不疯狂的旗帜,来挥霍自己短暂的青春岁月。
在蔡崇达务实和紧张的,计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时间,打工需要多少时间,还有赚学分和实习,厚朴却在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乐团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缠绵的幸福画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
厚朴在遵从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一个常青藤毕业生到某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那企业的董事长问他,你大一干吗了?那学生回答,用功读书。大二呢?认真实习。大三呢?模拟现实试图创业。你挥霍过青春吗?没有。你发泄过荷尔蒙吗?没有。然后那董事长就叫那学生出去,说你还没真的生活过,所以你也不会好好工作,等补完人生的课再回来吧。
他不觉得这是骗人的,而觉得是真的并且很认同,以至以这个为为例来挥霍自己的青春,从此越来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开始不断的换女友,打架斗殴,活在空想的梦幻世界里不愿放低务实自己,以至黑狗达打电话让他劝劝厚朴时,他父亲却说,年轻就让他折腾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拥有这样的父亲,他是很难在改变了。
在后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诉黑狗达,黑狗达告诉他他愿意他会想办法为他像校方说好话让他回归学校从新开始学习进而完成学业,但厚朴却觉得这是看不起他,让他耻辱,最终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里崩塌崩溃,到最后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一句话有多重要,他有时候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好比【人间失格】里的太宰治,他因为比目鱼的不愿坦白和坦诚,而是用高姿态告诉太宰治如果你好好听话,我会愿意帮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学校上学,你家里会承担你未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他没有直接说明,导致在这里改变了太宰治未来的人生轨迹,厚朴也因为父亲常说的青春是需要拿来折腾的,从而改变了厚朴的一生。
这是一本认清自己现状和认识自己内心的书籍,愿我们从这本书中看清自己,未来更有意义的感受生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会像指明灯一样,为前进的人照亮正确的人生方向,恶言同样也会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狱,更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
《皮囊》读书笔记9
初次在路边的一个小书摊见到《皮囊》这本书,对它的作者内容都不甚了解,但冲动之下还是买了下来。
作者蔡崇达是一名记者,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文学作品。李敬泽给这本书作的序中说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者,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触,读这么一本书确实不轻松。
这本书我读的特别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我和韩寒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希望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我也是在心情平缓不浮躁时拿出来翻上几页,因此它放在我的床头。当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围沉静下来,我会在临睡前读上那么几页。
我读的慢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这本书太丰富了。读完每个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联想到你,和与你有关的尘封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和物。《皮囊》里的文字就像是一块石头激起了你脑海中的千层浪,你根本躲闪不及就被拉进了回忆。比如读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儿时的一些玩伴,想起参与我儿时最美时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与他们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间的生命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不能相连。每每想到这儿,不免又慨叹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这本书它到底是小说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过读完之后感觉这个疑问又不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作者倾注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我想这就足够了。比如在写张美丽时,作者毫不避讳,写了当时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发育,对人们口中的美女张美丽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几次瞒着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张美丽。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动写的真实而又绕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作者说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与阅读的终极意义,写作能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的内心里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在简书上写作上时常看到好多简友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多写作者本着“输入多才能输出多”的初心,一年里囫囵吞枣的读了近百本书甚至几百本书。我对这些做法不大赞同。如果你读的是工具书之类的东西那我不反对,但如果是文学书籍,我劝你不要操之过急。就像普鲁斯特说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内心的东西,内心的丰富才是你不断创作的源泉,内心的丰富是慢慢累积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从这本《皮囊》开始让我们慢下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个个魂灵,才能体会这世间的风情万种与丑恶百态。
《皮囊》读书笔记10
“只有她,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担心要在她面前掩饰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题记
一个人一生对生命的认知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无忧无虑,从不为寿命以及疾病担心的,这大概是在少年时期;一种是拼命工作,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便愿利用这生命的人,这大概是在中年时期;一种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将衰时,已经与死亡有过真实的或梦境中的交汇的人。
在少年蔡崇达的家庭里,这三种人都有了。
蔡崇达肯定是那无忧无虑的少年,而母亲则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为之拼搏的目标是父亲,那交汇过死亡的父亲。
这样一个家虽然有些不幸之处,但看起来十分温馨,似乎没有什么需要痛哭的地方,维持着这个家的是爱和信念。
坚定向上的信念,让他们能团结互助,还有精力互相“演”着对方需要的角色。其实真相早已明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天开始这里有些东西就垮了,你以为他们是真的赞同着对方的决策吗?母亲是真的像从前一样在普通地工作并服侍父亲吗?他们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亲的离去么?他们是知道的,知道什么是徒劳,也知道对方的笑容里哪是真哪是假。
他们为什么还在努力,这么维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信念。而人的信念常常复杂到不知所踪,是各方面追求的愿望综合交错在起的一张网。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分类显得太过草率。
蔡崇达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吗?母亲真的是那个坚强的发出亮光的人吗?
因为父亲,这里的一切都变了。
在重症病房里的蔡崇达,十分享受门诊大厅里嘈杂而且病菌弥漫的“人间味道”,是因为他无忧无虑?不。曾在乡间看见小镇上赶集的人群,挤攘在一起,不嫌脏,也放下以往的优雅,拿着刚削了一半的土豆寻找着熟人。这些每周一次从田野里各个村落相约赶来的人,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只为拾起所谓人间烟火,感知自己仍然活着,仍然与世界有交往。而处在父亲病重期间的母亲,也往来于神祠灵庙之间,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却流落街头的小孩,奔走着索要残食。可是,是什么样的食物?是送给柔弱者惯有的`礼品——心安。
为什么蔡崇达与母亲时而乐观坚强,时而努力寻找一点给软弱者的安慰?是为了生之乐趣吧。
乐趣是一个不会长存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说如果没有新意,再好玩的东西久了也会失去乐趣。
我们不妨把希望与坚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种乐趣,之于生的乐趣。它当然会消逝,因为这些希望用在这个“生病”的家庭中,等于是一个已经剧透而且没有关卡看不见进展的游戏,它会慢慢变弱,最后在一场暴发中消失的。
所以与其将维持这个家的功劳推与信念这个模糊的功臣,不如归结于生的乐趣。这时走时来,但给人无穷动力的宝物。
《皮囊》读书笔记11
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一个80后,从记者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书笔记12
放下《皮囊》这本书的第三天。
我发现这类书的特点,它不似小说一般,开篇是无味冗长的人物铺垫,高潮全在后头。相反,这类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反而是开头的那几章,《皮囊》是这样,正在读的《文化苦旅》也是这样。
李敬泽给《皮囊》写的序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说的轻巧,因为大多数人其实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内,都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欢的两章:《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亲的房子
“我”的父亲残疾,瘫痪在床,需要医药费,“我”也即将大学,家里多了一笔开销,姐姐因为窘迫的家被男友质问“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妆?”
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坚持着“我要建房子”。
后来,崭新的二层楼房建成了,但是这个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母亲甚至偷偷买了老鼠药,被一家之主的“我”拦了下来。
那包药,第二周在父亲乱发脾气的时候就暴露了。我掏出来,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亲抢过去,生气地瞪了我一下,又收进自己的兜里。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暴露的秘密反而成了一个很好的防线。每次家里发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亲会一声不吭地往楼上自己的房间走去,大家就都安静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脑海里本来占满的怒气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为彼此考虑的各种想法开始浮现。怨气也就这么消停了。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
过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问我“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我”不能说不。
房子建到第四层后的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然后再过了两年,家里遭遇拆迁,母亲仍问“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尽管家里的亲戚反对,母亲的想法还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争这么一口气有这么重要吗?与其拿着这笔钱建房子,为什么不规划得再长远一些,为今后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虽然修建得气派,但是生活却更加拮据了。
我开始恨书中这位母亲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无限包容,恨这些追求“爱慕虚荣”所做的无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
原来母亲并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当年父亲对母亲的许诺,尽管父亲病倒了,母亲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维护着父亲的`体面。母亲承受了许多非议,拖着沉重的皮囊讨生活,内心却是热烈而平静。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母亲看得很透,她依照着自己的心过活,换做是我,别人的议论早已压过内心的声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我的神明朋友
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母亲梦到了父亲,她意外的笃定,“你父亲需要帮忙。”
为了让父亲的灵能够上天堂,母亲为父亲求得“清罪”的办法——给一个神灵打下手,做义工。
母亲也整整一个月都来镇海宫探视父亲。
或许因为自己成长的环境与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亲这种迷信的行为。总是要有所寄托的,即使神人两隔,母亲还是期盼着以某种方式暗示自己,父亲他可以过得很好。
两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亲的皮囊,对父亲的爱是皮囊下跳动着的热忱的心。
昨晚坐着从云霄回家的班车,看着车窗外一幕幕熟悉起来的景色,越长大,越是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惦念。厦门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回家的冲动,像作者蔡崇达那样,总是想找着借口回家。
诸如蔡崇达笔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们该用什么姿态去拥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坚信着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你现在做的事是你当前必须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现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现在是否规划了今后,我总是要先脑袋混混沌沌地过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体验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蔡崇达。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见解吧。如果有读过这本书的小伙伴,我们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发现,“微信读书”这个app真的巨好用!快来跟我一起读书吧!!!
《皮囊》读书笔记13
支撑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间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阅历和思想。这本书从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时,深受触动。再到后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时,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们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学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撑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披着这幅皮囊做过什么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吗?悔恨自己选择度过少年,青年的方式吗?未来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撑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对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触,虽然此书的后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书值得多读几遍!
《皮囊》读书笔记14
母亲的房子篇,母亲倔强的爱,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做法在父亲病重的情况下,依旧为父亲那点可笑的自尊面子着想,借钱扩大着父亲未完成的庭院。
残疾篇,父亲的卧床,久病未成医的“我”,在母亲看来拖累一家的父亲,也因为这些磨难让将要垮掉的全家在父亲的顽强坚持下其乐融融,get到moved点,却不震撼
张美丽,这个以至善极力讨获母亲、村里人的认同的不被理解,至死都被误解的女人。最后一切努力,还是被母亲、周围人伤透心后愤然撞死的可怜人,真的让人揪心、寒心,一个被母亲骂作“妖孽,你就是妖孽,当时就应该掐死你”的毒语伤害了的人,怕是没有比这更让人痛心了的吧,带着世人不被理解的`遗憾就这样死去。
但这些世态炎凉的真事,震撼我却没有触动我内心那根柔软的弦,阿小和阿小却给我了这样大的震撼和触动,读到前面“我”所遭受的一切苦难或所闻的一切苦厄都远没有这一章节让人心痛,,
《皮囊》读书笔记15
《皮囊》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为是最亲近的人,写下来更需要勇气,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割开心中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看的是故事,但却是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梦的样子是那样熟悉。作者对小镇的感受也是那样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镇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听着方言会让我觉得很亲切,市场上的叫卖声,街道上的喇叭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
我喜欢看书,能深深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的经历,原来他们对于这件事这种感觉是这样描述的啊,怎么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欢的文字。
1、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2、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识在这躯壳中爬进的一点点距离,发生的一点点小障碍,他们都能感觉到:在这里,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5、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9、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10、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皮囊》读书笔记16
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让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看见自己,看见读者,看见更多人的心。我们总是把别人当成界限,去发现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过头来,最喜欢的可能还是自己。
在书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肉体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书名那样,所有的市侩,世俗,人生百态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为了生存,还得努力的用肉体去支撑,去活着。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活着的各种意义。不过从作者在父亲病中所描写的'日子,真的让人觉得生命无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个亲人和朋友,不做后悔之事!
让我还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积薄发的力量。虽然生活也并没有故事里的那样惨烈,但是厚积薄发,思考过,实践过,努力过才是真切实际,学到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会是自己的武器。与其说机会运气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还是要有料,有底气,有谈资,更多的,我会鼓励自己付诸实践,因为为了让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大程度的发出光芒。
《皮囊》读书笔记17
是顺着李敬泽的序开始读的。序写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伤心,竟然也成了我全书阅读的惟一泪点。我知道,共鸣应归功于作者的唤醒,这是一部不想让人们遗忘过去的书,它也许达到了本应的目的,其畅销程度或许堪比对岸的吴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对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吴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价值评判,但《皮囊》有,读罢会觉得心里的那种不好受,不是因为情节的,而是因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复着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人性的,还有文化的。
它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中国文化中剿灭人之快乐的“无物之阵”,鲁迅在创造这个概念的时候,描摹了一个想冲出铁屋的人,他把投枪掷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敌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过是幻像,他一个也杀不死,最后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枪的人是错的吗?如果世间给他一点温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可能。可惜这本书的意义表达比“死”还冰冷,起码给我的是这种感受。于是回想起路遥为什么伟大?因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伤,还是能够感觉到他那颗暖的心。
《皮囊》读书笔记18
生而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点,每一副皮囊下的灵魂又让你我各不相同,灵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来折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
处于浮世,常常觉得忙、茫、盲,人生这份答卷不是单选题也更非多选题,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份连问题都没有的综合分析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与现实对抗无数回合,因为我们都不甘于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许我们只是用忙在逃避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那个问题,一旦停下来,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有时候又因为太过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灵魂折磨得残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灵魂囚禁着皮囊,让生命变得厚重,而这份厚重感常常压的我们快要窒息,也因这份厚重感,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后来,会发现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来越会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变得越来越会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个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为什么时光这列车一定要开得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我不知道我们这么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许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静默的人,内心里肯定和我一样地潮汐...
【《皮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皮囊》读书笔记09-17
《皮囊》的读书笔记08-16
《皮囊》的读书笔记8篇08-16
《皮囊》读后感12-06
皮囊读后感06-29
《皮囊》读后感02-05
《皮囊》读后感(15篇)03-12
《皮囊》读后感15篇06-30
皮囊读后感15篇01-21
《皮囊》读后感精选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