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
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尼采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当我把这本书一气读完,掩卷沉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拥有并珍惜所有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对过去生活的甜美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伴侣和家人深深的爱,是对自己将发展成长为怎样一个人的好奇。无论任何职业、地位、财富和种族,当一个人有所担负、认真投入地生活着,并给其他人带去了幸福时,他自己也会感受到充实满足,此时,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2
《追求生命的意义》一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著作。
他结合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把意义治疗的观点融汇在故事之中,使专业性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可以为我们对人生意义的寻找及如何面对逆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书中谈到,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和释放与解放阶段。
在第一阶段里显露的症状是恐惧。每个人除了要面对糟糕的生活环境之外,每天都必须去面对死亡。
第二阶段的症状是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这些症状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
第三阶段是释放与解放。但是同时作者告诉我们说,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种种危险。
有的甚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变成自己为所欲为的借口。从一个受暴者,转而变成一个施暴者。
作者在书中描述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活期间,除了每天都在面对着死亡,都在琢磨着如何活下去。
在人的身份上,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代号。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而且永远都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
弗兰克尔认为,“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在可怕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意识”。
他们能把恶劣的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内心受到的伤害也会少很多。
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身体的羸弱的一些人比看似健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得到满足。
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内心波澜有助于囚徒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思绪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过去发生的事情,尽管常常是回到一些不重要的琐事。
恋恋不忘的回忆使他们无比幸福,他们假装生活在遥远的世界,渴望能够乘公共汽车旅游,打开自己公寓的大门、回电话甚至仅仅是打开灯。
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忘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这意味着一件非常琐屑的事情也能够带给人生极大的快乐。
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它的作用是可以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不是只有创造和快乐才有意义,苦难、死亡、厄运同样具有意义。
它们是生命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甚至他认为,困苦的环境给人提供了道德完善的机会。只不过有的人充分运用它,有的人放弃了它。
人们常常在极端困难的时刻,完成自我救赎。
我们需要了解自身,而且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我们不应该再追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
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对生命的意义作一般的定义。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它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是独特的。
你和你的命运无法给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应对。
有时你会发现你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
《活出生命的意义》,借着意义的选择,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美国影响很大,成为鼓励千百万读者的信仰之作。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3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想,我的生命意义,在于做中国的巴菲特和释迦牟尼,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财务自由和生命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我们只是宇宙海洋中偶尔飘起的一个浪花,一切不由我们自由选择,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可以通过探索,找到生命自由,灵魂永生的途径。
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自由,就算不能成功,就算最后发现是徒劳,那是否也比活得浑浑噩噩要幸福?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快乐,又何必纠结于有没有结果?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4
“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它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伴随着阶段性的快乐和痛苦。叔本华说过,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不定。只有极少数人,经过层层历练,方能修炼出成熟的心智,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满心愉悦地面对这个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本书适合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活在宇宙当中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造就,活出精彩。弗兰克尔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他在书中标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你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在心里底层拥有一致的集体潜意识,当你看到一个人自我奋斗改变命运,或是看到真挚的爱情时,你会从心里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动,震颤整个内心。
我建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通过阅读和写作,去探寻生活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5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找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找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所谓“心即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呢?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6
该怎么说呢,有些失望,文中的第一部分是描写集中营的生活,当然有非常多的文学作品都有描写奥斯维辛,但我觉得任何文字,文学都不能描述出那种绝望与悲凉。我们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
至于第二部分,额,感觉就是鸡汤文。这碗鸡汤我不喝。鸡汤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解释,让好释怀。但不要过度,不然就不但没营养还有毒。
生命的意义,一看到书名就立刻吸引了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自然也一样。但这本书给出的解释就像鸡汤。我想起以前看的《生命的留言》或《乔布斯传》都很好的解释了他们的生命意义。
生命,生活,死亡这些都是些大词。闲着没事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去思考这些问题,容易转牛角尖,而且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工作吧,让自己忙起来!忙的没时间去想这些东西,或者运动,让自己累到趴下为止。在漫长而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在我们学习,经历种种过程中,时间会给予我们答案。现在又何必去急着寻找生命的意义呢?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7
你经历过最绝望的时刻是什么?考试考砸了,失恋了或者让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天哪,怎么我这么倒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谁来拯救我吧,我不活了……有没有这么想过?如果有的话,那么恭喜你,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而是千千万万倒霉蛋中的一个。在你想着怎么死,还能更利索,更舒服以前(等等,死还能舒服吗,这个我可不知道),我郑重推荐你看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看书名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没错,它就是鼓励你活下去,甚至还能活的更有意义一些。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在这场灾难中,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父母,妻子还有孩子。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讲述这段惨剧的,别人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是祥林嫂,但是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第二部分浓缩了第一部分的精华,提出了意义疗法,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特别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人群。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8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噱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著名的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犹太人,经历了二战集中营炼狱,开创心理治疗体系中的“意义疗派”。
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很多人会说为父母活,为子女活;那我认为这样的理由更没有意义,生命的本身不能是因为另一个生命而有意义。没有人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无论何种境遇,怎样的文化程度。也许因为一时的收获而感慨——活着值得;也许是在困顿烦劳的绝境中疑虑生命的意义。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思考或潜意识问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这其中当然包括“痛苦”,当你正视“痛苦”时,它就失去了威力。弗兰克尔尤其讲述了“痛苦”的意义,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的独特任务;而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以追求附加品为目标,这必定会让人失望。哪怕在二战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痛苦也是有意义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有选择,即便是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亡。永远不要低估生命的坚韧。
“苦难也不总是病理现象,苦难非但不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如果苦难是由存在之挫折引致,就更是如此。我坚决否认人对其存在意义的追求(或对其存在意义的怀疑)是源于或者会导致任何疾病。”当我看到这段话时,仿佛大脑中的暗影突然迸发出万丈光芒,冲破一切云雾,我发现宝藏一样的仔细斟酌,存在之意义的追寻并不是任何疾病,不是抑郁症,不是精神障碍,有大量数据论证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是一座孤岛,这带来了无限力量。
弗兰克尔最终没有给出问题的结论,生命的意义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是随着环境和外在的影响而可能时常改变的,它也许不会具体物化成某件事,也许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身就是这份意义的答案。当我们看透这个问题的时候,便不会再问,更多的思考或质问应该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要行动起来去追寻那个让我们幸福的理由,那不是结果,也不是目标。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被书中的说法所触动,好像到处都是重点;当我看完的那一刻,我已经很难记起书中具体的各种论点,但我却找到了我的生命之意义——这个困扰我十几年的大问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阅读这本书,不止是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让每一个人更加热爱生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感谢弗兰克尔!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9
本书是关于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的自传,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述了他的传奇的一生。他是奥地利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是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言语疗法的奠基者,他独创的“意义治疗方法”,被心理学界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的理论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动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而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的并不仅仅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而是他在历经纳粹集中营惨绝人寰的磨难后还能重新站起来,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几点感悟
一、父母和儿童时代对人的影响巨大。弗兰克尔的父亲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极具责任感和正义感,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他母亲出生于贵族世家,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对于弗兰克尔来说是幸运而且幸福的,他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他在自传中说他的性格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体,特别像他父亲。这也从他个人的优秀品质中反映出来:“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对待小事一样冷静。做任何事都尽可能提早完成,绝不会拖到最后一刻,而且要把麻烦的事放到前面去做。”作为初为人父的我,看了也觉得自己压力很大,能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人格的榜样,让他们能够有一个优秀的目标去追寻、去模仿,给他带来正面的示范效应,现在的我真的不敢保证。但我一定会努力持续地学习,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二、追求真理而不屈从于权威。弗兰克尔说在他4岁时就开始思考人的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这真的是让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小屁孩会有这么深刻的思考?(看来对小孩头脑里不时冒出的想法真的值得我好好去提前准备答案了。)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生的探索,得出了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先后接触了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在追随他们开创的学派中的过程中不断独立思考,敢于置疑权威。他明白一点:“知识就是力量,由于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而其他人却并未掌握,因此在这样一种由知识形成的秩序里,我们便拥有了左右他们的力量。”最终由于他的非传统观点挑战了前辈们的理论,先后被开除了精神分析学会和个体心理学学会。此后他在心理学的群山中独自攀登,最终开创出其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即意义心理学。
三、主动帮助别人终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弗兰克尔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而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内心大都是善良的,他说自己总是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记别人的坏处,他认同约翰`拉斯金的名言:“只有一种权力,那就是拯救的权力;只有一种荣誉,那就是救助的荣誉。”而这种仁慈的心让他也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在即将被纳粹分子召集派遣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一名党卫队成员克服广场恐惧症,而这一举动让他和家人推迟了一年被遣送。在集中营期间,他给了其中一个人一支烟,而对方也诚恳地在劝说他克服悲观情绪,防止他放弃求生的欲望。
四、强烈的求生欲望会拯救一个人。弗兰克尔说,在经受生活中的各种伤害和责难时,他一直在祷告上天,在以后的岁月中不会再遇到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这样的想法支撑着他熬过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痛苦岁月。而且他还在即将受到死亡威胁时抓住扭转命运的的机会,让他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比如当门格勒医生在奥斯维辛火车站对犹太人进行淘汰选择时,他本来被指向死亡的左边,而他在这样的时刻突然生出勇气绕过医生走到了右边,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五、试着将遭受的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养分。“我们不应该主动问别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他以自己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为材料,不断地深入分析和思考,得出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由于“探求意义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动机,因此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意义疗法”的核心就是启发患者去发现生命的意义,让患者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0
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遭到两个层次的打击。第一个是挫折痛苦本身带来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败的损失等等。第二层是因第一层而感到的沮丧、羞耻、失望甚至绝望(第二层才是打击的本质,是支撑原来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
第二层,作为其行为的根基迅速消减。而丧失了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从而,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做的事(集权主义)。
抽象的生命意义是很难阐述的。意义也不需要太长远,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对于终极意义,自己找不到,别人也不可能告诉你)。因此,所追求的就是短暂意义,即自己创造的东西,包括成名、发财、照顾家人、击败同行、气死对手、贡献社会,什么都行。
只要找到,你的生活才有支撑。
寻找意义的方法: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1
探寻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话题,这本书的观点鲜明且积极,不管是处于任何境地的人都会有启发,因为任何人都会有烦恼,都会有低潮,但是这种负面的情绪可能会激发我们更大的潜能,让我们的生命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就像我们古人所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最近听一首毛不易的歌《感觉自己是巨星》,虽然生活不易,但每个人都要活出巨星风采,因为你不知道还有许多人羡慕你的生活,把你当成巨星,成为你的粉丝。
今天下午,接单一个通报,兄弟单位的一个和我们同龄的战友,自缢身亡,主要是婚姻不顺,走了极端,老母亲本来身有重病,一下卧床不起,眼看就要垮了,真不知天堂相见,这个年轻人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他能早些看到这本书估计就不会轻易解决自己的生命,毕竟我们经历的这些琐事和那些真正的厄运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2
听名字,《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像鸡汤文,然而,在某种意义上看,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或者也可称其为精神病理学著作。提起心理学,我们会想到弗洛伊德,还有他的弟子阿德勒。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强调快乐原则(我们可以称其为追求快乐),阿德勒则强调人们为追求权力或追求卓越而活。而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的主要动力。当然了,我对心理学没有什么研究,自然也不会来介绍本书的心理学意义。吸引我的是本书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而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传奇经历更是使我有翻翻这本书的欲望。其实,但凡一个有点儿上进心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正如我在《从“奶头乐”理论说开去》一文中引用的马克斯·韦伯的话,“人是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一样,我们脱不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所以,我们借这篇文章来谈谈“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是维也纳的精神病理学专家,犹太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当走出集中营那一刻,他孑然一身,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无一幸免,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弗兰克尔没有垮掉,仅用了九天的时间便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来经增补,便诞生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财富?社会地位?即时的快乐?处于此时、此地的我们追求以上三者,无可厚非,那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来一次集中营之旅,再回头看看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是否值得,是否能称之为生命的意义。
1500名新囚徒坐着每节车厢只能容纳80人的火车,经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被押送到集中营,每个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到站——站牌“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大屠杀、毒气室、焚烧炉时刻威胁着可怜的囚徒的生命。我国古代,犯人到达刺配地,先打一百杀威棒,灭灭囚徒威风。集中营也不例外,迎接新囚犯的是早已等待好的同样可怜但因拥有权力而狠心毒辣的囚头,他们负责接管囚犯的行李,而这些行李中藏着稀有物品和原本严禁携带的珠宝。紧接着,考验生死的时刻,所有人员排成两队,男女各一队,从党卫军面前经过,如果他们看你足够强壮,能够干活,就把你分到右边,反之,就会被分到左边。分到右边的人很幸运地可以“享受”集中营的生活,而分到左边的,很不幸,他们拿着肥皂进写着“澡堂”的屋子,然后,在焚烧炉干活的囚犯会说,他们看到一缕缕青烟飘向奥斯维辛的蓝天。
被分在右边的幸运儿开始了他们的集中营生活:
住所——充满肮脏秽物的棚屋,食物——几盎司面包,衣物——不合身的从死去囚徒身上扒下来的不合身的工作服和鞋子,工作——没日没夜的修铁路或者运送同伴的尸体进焚烧炉。
这时,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对党卫军来说,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有都化为了集中营编号,119104也好,其他的什么也好,只要你惹怒了党卫军,他看一眼你的编号,任你是谁,便能让你尸骨无存。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是5点钟起床干活,而是赖在牢房里,呆在满是屎尿的垫子上,拿出一支用面包向囚头换来的烟开始抽,那你就明白了,这人活不出48小时——即时快乐占了上风,意义导向减弱了。此人放弃了,找不到坚持活着出去的意义,在即时的快乐中渐行渐远……
在绝对强大的苦难面前,任何财富、地位,统统是不管用的、靠不住的,而在苦难中,借即时的快乐来消解忧愁,无疑会走向消亡。唯其思考过生命意义而内心强大的人方能坚持下去,倒不是说能坚持到活着出去,而是说他们能以生命的韧劲坚持磨下去,加大存活的可能性。在绝对苦难面前,我们更有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存活在这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当然,正如作者所说“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苦难不是必要的,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设身处地思考,假如我们在绝对苦难面前,什么样的意义能支撑我们维持生命的韧性。
在存在社会关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许囚徒可以通过谄媚、讨好来获得囚头的帮助,也许因身体精壮而成为囚头,这样可以减轻痛苦,但是,苦难是免除不了的,因为民族矛盾,不会因你成为囚头而解除,即使囚头,也要面临死亡的威胁。那我们再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例——王守仁。王守仁入驻荒山野店、没有正常社会关系的龙场驿期间,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名文《瘗旅文》。一日,小吏来报从京城来了一人,携带一子一仆,投宿苗寨,王守仁想去见,因天黑阴雨而未能见成。第二天,王守仁再派人去请,说已经走了,不久,小吏来报,蜈蚣坡下死了一个老人,其余两人在哭泣,黄昏时有人说蜈蚣坡下又死一人,二死一哭,翌日,又有人说,看到蜈蚣坡下横着三具尸体。王守仁于心不忍,带两个童子安葬三人,并写下这篇《瘗旅文》,即安葬旅人的文章。王守仁在文中说,你去国怀乡、游宦千里,心中抑郁,又值饥渴劳碌,怎能不死?但我们要问,王守仁也是去国怀乡、游宦千里,为何挺了过来呢?《瘗旅文》中给出的答案是:“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王守仁从未自怨自艾。
话题一转,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又凭借怎样的生命意义而历经苦难而不死呢?作者总结了三点,这三点也是“意义疗法”的精髓所在。发现生命之意义的三种途径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个途径我们称之为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我们热爱的事业,我们愿意用残存的生命去守护的事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还守护着自己残存的手卷,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著作,这是他对事业的坚持。第二个途径我们称之为爱,意念中妻子的鼓励对弗兰克尔的生还起了极大的帮助。“通过爱,我们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我们能够体验到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另一个人生命的经历,你所爱的人能够使你实现你的全部潜能。当然,在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弗兰克尔的妻子在集中营中死去,但他没有崩溃,因为生命的意义还有第三种实现途径——面对苦难的勇气。后来,一位因丧妻而痛苦的老先生找到弗兰克尔,希望得到排解。弗兰克尔问道:“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的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则么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位老先生想通了,“愿意替妻子承担这思念之苦”。面对困难,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说到这里,就有些唯心的味道了,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故事的最后,我还要营造一个温暖的结尾。弗兰克尔说,“——在美国参加二战后不久,我接到了让我去美国的邀请函,我的父母欣喜万分,我却犹豫不决,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等待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吗?在犹豫不决时,我看到了我家桌子上镌刻了犹太教《十诫》中一条的大理石,它代表的意义是‘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近来在看王守仁的故事,不自觉地将王学与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对外界财富、地位乃至名声的追求,内心其实及其脆弱,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强大,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财富、地位、名声乃是附属品,最后,摘抄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3
一、《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本重要著作。
又名《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
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1、书的章节内容:
2、以一个人的生长为序,梳理的内容脉络。
婴儿时期:母亲(或扮演母亲角色的人)给予其“优越感”(或者说特殊照顾,让其觉得自己与其他世界上的东西不同),同时婴儿也对母亲产生“兴趣”。
幼儿时期(到6岁之前):人生早期的四五年,是性格基本成型的阶段,就是“早期的记忆”。作者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孩子开始有“梦”,同时接触到更多的家庭成员,例如父亲和兄弟姐妹,并且开始产生比较明显“自卑感”与“优越感”。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家庭,那么这个孩子应该开始接触其他人,并产生对其他人的“兴趣”,这将是极好的。
有生理缺陷、娇生惯养和受到忽视的孩子,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意义;而这种情形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则几乎无一例外,往往都需要获得帮助,才能纠正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他们必须获得帮助,来形成一种更好的人生观。
童年时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接触同辈人和老师,和上一时期类似。
青少年:靠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前线,于是一些隐藏起来的问题开始暴露。这个时期的孩子问题很多,这并不是因为性格在转型,而是以前没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生活和学习等的压力下开始暴露。所以,早期记忆很关键。
成年:直接面对最关键的,也是本书最着重解答的三个问题: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的追求,则是所有人的共性。要想超越自卑,关键就在于正确面对这三大问题,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
3、本书的关键词
自卑感(自卑情结):当人们不能妥善的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自卑的表现有千万种,并不一定表现成自卑,有时候会伪装成狂妄自大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例如懦弱者叫嚣着要使用暴力。
优越感: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候表现出来的,对目标的特殊兴趣背后所具有的共同性格特征。
其实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达到目的情况下,为了对抗自卑感而产生的通性,这样描述似乎更符合书中关于优越感的病态描述。
优越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追求永恒。
兴趣:这在书中也是很关键的一个词,它和通常我们口中的兴趣意义差不多。要说的话,可以定义成,能长时间引导个体对于对象的关注与行动的特性。
早期记忆:书中指人生最初四五年的记忆,这段时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早期记忆是会被认为过滤的,所以,每个人如何汲取、并看待这个时期的记忆,是更具有意义的。
梦: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它可以让人调整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可以通过无规则的事物隐喻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态度。
3、主要观点
(1)协作。生命的意义在于协作。
培养孩童的关键在于培养他对他人的兴趣与协作意识等等,作者还举出了许多案例加以佐证。
所有出问题的孩子或成人,都是不懂得很好地与人协作而造成的。而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就意味着承担起一种用协作的方式来解决人生三大问题的责任。
我们对一个人的所有要求,和能够给予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应当是一个善良的同事,是其他人的朋友,是爱情和婚姻当中一位真正的伴侣,这样才是一位人类同胞。
(2)关于生命的意义。
作者给出了如下说明: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它们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被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优良方法,能够为别人解决相似的问题。“作者说的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人们奉献,而是要求人们磨砺自己,对他人有益,而非单纯追求自我的目标。
(3)生活的意义所指向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会生活、亲密关系(家庭)。
这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前提:
1、我们必须生活在贫瘠的地球上,无处可逃;
2、我们必须和他人接触,否则难以存活;
3、我们必须作为男性或女性去面对社会和婚姻家庭。
只有当我们处于困难之中才会去思考意义,而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的三个问题,则影响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意义的取向。
三、读书的个人收获
1、生命的意义。
本书,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正如作者所说,千万个人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意义。而我对意义的追求,大概也只是遇到困境而追求优越感而不得吧。
但,透过对本书的学习和阅读,我认为: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学会与他人的协作,这个他人,包括同事、朋友、伴侣、家人和陌生人。
我们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中,才能够超越自卑、追求卓越。
2、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归到作者的那三个问题与三个条件。
在这里,作者教给了我们如何去处理自身性格思想等方面问题的方法:
谨记自卑感与优越感,利用对回忆态度和梦隐喻去直面自己的真实想法(潜意识)。
3、作者对于教育与婚姻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引起孩子对于他人的兴趣并培养与他人合作,而非带有对抗的竞争。
婚姻的关键在于对另一边的兴趣,承认另一边的平等地位并努力维护这一平等。
四、个人感觉的不足点
1、作者把很多问题的行为和解决方式都归于协作。事实上,有很多事情和社会现象,作者的协作理论无法解释,甚至相违背。
2、书中过于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治疗方式。要知道很多问题并不单单是认知的问题(所谓思想问题),许多生理因素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可能是本书所处年代太早所致)。
3、作者把很多问题的本质归结于对优越感的不正当追求方式,并把优越感作为人的行为的最大驱动力,这无疑是很值得商榷的。关于人的需求和人的驱动力,有很多,单纯的归于优越感,显然有些草率。
五、经典句子摘录:
这本书花了我很长时间,算是一字一句认真读过,一篇一章努力去理解过的了。而且,我也完整地收录在了我个人的喜马拉雅平台上了。没事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播放再听一听。这本书,也值得没事的时候经常翻翻。最后选几句经典句子放在这里。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2、我们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优越感,它取决于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4、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5、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6、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像矮个子的人走路要踮起脚尖一样,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相反,当一个人表现得安静、柔弱、淡定并不能说明TA有自卑感。
7、被娇惯的孩子: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所有事情都由父母解决的孩子来说,成年人所要担负的责任就是一种特有的束缚。
8、婚姻就是一种伙伴关系,没有一方应该高人一等。
9、婚姻幸福前提:让对方感觉到TA是最有价值的、最优秀的、最被需要的、是你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感觉,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10、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4
经典之书是应当反复阅读。
我之反复诚不如上。书读到一半时,恨不能一气读完,约五分之一的内容时,却又迟迟不能拿起,读两页,置几日,再读时对之前的内容有了恍惚,于是在一二章间重复,或是短暂的阅读过程里,心思抛锚,书之后半部,是心理学中意义疗法的治疗理念,诚是不能以二用之心理解,于是再读。拖拖拉拉到今日,终于读完。
本书作者弗兰克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1942年9月他和全家遭逮捕,之后的3年,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期间,他怀孕的妻子、父母,弟弟均因疾病和饥饿惨死于集中营。被关押之前,他有过申领美国签证出逃奥地利的机会,因为家人和自己的患者而放弃。
关于集中营,我印象有三,一是高中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是影片《美丽人生》,三则是弗兰克尔在此书中的描述。清晰地记得书中的一段描述:集中营的床是上下铺,光木板,每层要容9个人,要侧身躺下,共用两条毯子,某天晚上一个狱友身处噩梦之中,睡不着的弗兰克尔想伸手拍醒他,却又不忍让那个狱友醒来在比噩梦更可怕的现实中。作者对集中营经历的描述,使我对那部名为《美丽人生》的电影有了更为立体的感触。
弗兰克尔是一位天资聪慧,智慧过人的圣者,面对人生中用苦难都不足以形容的经历,他让我见到如佛陀般圣者的光芒。
首先是圣雄甘地心怀山海般的仁爱,当他从图尔克海姆营获救后,知道了他妻子惨死的消息,过去的3年,他能在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里生存下来,对妻子的爱是强大的心理支撑,他在集中营里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失去了母亲和弟弟。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做到“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帮助那些战后需要恢复的精神病患者,且这些人中有当年参与迫害自己的人。
其次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尤其是精神健康与人类繁荣的问题,他对于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孜孜不断地研究,完美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他认为,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许没用,但他拥有人的尊严,否则安乐死就被合法化;而人也不是简单地活着的,魔鬼般的人物也会转化为圣人,人的内心里,两种可能都有,人是有人性光芒的,不该简单地被视作是机器一样的存在,他活着的意义在于帮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便是他的意义疗法,这类似于孔子说的“求仁得仁”,或者是《老人与海》里的那段经典台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或者是《人生十二法则》中的龙虾理论:昂首阔步蟹螯高举的龙虾才是不敢被轻易下手的龙虾。想起不知是哪本书里的话,得意忘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意忘形。
以弗兰克尔“悲剧性乐观主义”理论作为结尾:“世界的状况不妙,但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人想成为哪一种,是内心的选择,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5
在看集中营那段生活时,简直不敢想像,在那个环境下,疾病,痛苦,死亡是每日必须面对的课题,心中没有光的人,看到到窗外那棵树,看不到希望,只有苟且,偶尔蹲在某个角落想以疾病的名义多活几日外,无其他活着的意义。而那些心中有光的人,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不管遭遇怎么难以忍受的痛苦,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仍然对未来抱着希望,仍然努力让自己帮助他人,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刻过得有意义。
昨潘打电话来,是因为某事触及她的一个坎,让她情绪不稳,号啕大哭,我只能倾听,没能给她任何建议,多么希望自己是个心理学专家,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将他们从泥塘深处解救出来。我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将来,能帮助他人。我想今日也试试,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到将来,那么我就会给自己找借口而延迟行动,不,不能等待,立刻行动。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4.顽强的生命周记
7.关于生命的议论文
8.生命的灯塔议论文
9.生命的姿态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