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
这个暑假,我看了名著《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华历史故事,还让我认识了许多英雄豪杰。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精通兵法,从有名的《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周瑜想找个机会把诸葛亮灭掉,做天下最聪明的人。于是,就难为诸葛亮说:“十天之内你给我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挥动自己的扇子说:“哪里用十天,给我三天就行了。”在第三天晚上,他叫人把二十只船连在一起,一字排开,然后让士兵击鼓呐喊,曹军怕中了计,就叫士兵弓箭手手一直放箭,箭像雨一样落在草船上。就这样诸葛亮就得到了十万多支箭,在三天之内造箭的材料一点都没用到,诸葛亮真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啊,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
说到诚信,令我回忆起了那件难忘的事。有一次,数学小测试,同学们都在认真的答卷,教室里一片沙沙的声音,有些同学答完了,交了卷,我听见后面两个同学正在讨论答案,我仔细的检查了我的试卷,哎呀!按照他们的答案,我错了一道题。赶紧把它改掉,我的脑海立刻出现这一闪过的念头,不改,那是别人的答案。在我犹豫之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放下手中的笔,把卷子交了上去。
这次,我虽然得了95分,但我很高兴,因为我用了我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证明了自己,没抄别人的答案。
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不值得信任,人们常言一诺千金,许下的承诺就要做到,不轻易失信于人。
做人要有诚信!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2
我读过很多书,看过的每本书就像许许多多、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花。每当一枝花绽开时,我就会慢慢欣赏。现在请和我一起慢慢欣赏吧!
《三国演义》描写了四十多次战役,数量多,场面大,在世界文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更可贵的是,对这四十多次战役的描写,很少出现雷同的现象。在描写每一次战役时,作者或通过一些独特的战争场面,或通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计谋,或通过人物的一些典型表现,或通过特异的交战将每次战役描写得精彩生动,又显得每次战役与众不同。比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草船借箭,曹操败退等,表现战争的多样性。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有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特征。最让我敬佩的是关羽和诸葛亮。先来说说关羽,他英勇刚烈,气概超凡,这些人物中他是最勇敢的。有一次,刘备命他去取樊城,守城之将曹仁坚守不住关羽的进攻,就派人在城墙上安排了好几百弓箭手。关羽来到城下叫阵,不料被射中一只毒箭。华佗来为关羽疗伤,用尖刀挖出有毒的肉,他却一边下棋,一边喝酒,谈笑自如。我被他的这种勇敢精神深深地感动!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我和阿良到对面楼去拿牛奶,那时正好下了一阵倾盆大雨,我们没拿伞只好小跑过去。因为地滑,我重重的摔了一跤。“啊”!我疼得叫了起来,一看手臂流血了。那豆大的泪珠不争气的滚出来,都想把牛奶扔在一旁。这时我想起关羽,他受了那么重的伤,却可以谈笑自如,我怎么能为这点小伤流眼泪呢?于是擦干了眼泪又跟阿良提牛奶去了。
我最崇拜的就是诸葛亮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是智慧的化身。还有张飞、曹操、刘备等等他们的勇敢、顽强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现在回想起来,里面人物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还浮现在我眼前。他们的故事让多少代人读了又读,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永远传承下去。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我相信我以后做事不能轻易放弃,不能半途而废。还要努力学习,以后像诸葛亮一样做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3
寒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里面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白帝城托孤、周瑜打黄盖、走马荐诸葛、官渡之战、三顾茅庐……每个故事我都很喜欢。
特别是<<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关羽和刘备在下邳失散,关羽虽然已向曹操投降,但心里还是想找到刘备。当他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关羽便立即前去投奔,他单枪匹马保护甘、糜两位夫人,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一路上劈荆斩棘,把困难抛在脑后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与刘备相聚。
当我读到故事中关羽为了保护甘、糜两位夫人,单枪匹马,一路上劈荆斩棘,不惜生命、不怕困难,冲出重围时,真是令我佩服!而在现实生活中,我被一个小小的木头划破了皮都已经号啕大哭了。而关羽呢,就算他的左臂被毒箭射伤了,也不畏惧,真是自叹不如啊!在平常的学习中就更不用说了,每次遇到难题,想也不想就跑去问妈妈。跟关羽比较下,真是惭愧啊!
看完了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勇敢去面对,努力去克服,才能把问题解决。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4
放寒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捧着这本书,爱不释手,读的津津有味,当我读到第二十四回《草船巧借箭》,被诸葛亮的智慧深深吸引。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周瑜非常聪明但是诸葛亮更胜一筹,周瑜想办法处掉诸葛亮,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只箭,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只船,每只船上军士三十人,草人一千个,分布在船的两边。一天,两天过去了,周瑜看到诸葛亮没有动静,看来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让鲁肃和他一起去取箭,诸葛亮指挥船只一字排开,然后让士兵擂鼓呐喊。诸葛亮料定大雾天气曹兵不敢冒然出兵,他们在船上只管饮酒。等雾快散了,诸葛亮吩咐收兵。让士兵齐喊“谢曹丞相送箭”。周瑜走到帐外迎接,称赞道:“先生神算,令人佩服!”
诸葛亮有勇有谋,智慧超人,他上通天文,下识地理,是真正的神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周瑜的信任。我就想:诸葛亮的智慧有何而来?与生俱来也有,不过大多数还是他的勤奋,好学。我要向孔明学习,向古人学习,勤学好问做到:文理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5
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并从中知道了许多英雄人物,但是我最敬佩的人却不是这些英雄人物,而是美丽的的貂蝉。
许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里面的《美人计》耳熟能详,司徒王允想用计杀害董卓,歌妓貂蝉表示愿意配合司徒王允的美人计,所以司徒王允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又将她送给董卓,使他们父子反目成仇,再设计使吕布杀了董卓。这位女子是热爱国家,她愿意配合司徒王允的美人计,用自己的泪水使吕布对董卓怀恨在心,在然他们互相残杀,虽然不像其他大英雄一样,举起双刀斩董卓下马,但她依旧为民除害了。这时我想起了苏步青故事,苏步青家境清贫,但他父母还是供他读书,苏步青上初三时,他们班来了一位教数学的杨老师。课上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信念着驱使苏步青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苏步青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虽然他们爱国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的心却是向着祖国。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6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7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并不是简单复述三国的历史,而是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未至晋统一的一百多年间,魏、蜀、吴统治集团内部以及三国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渝、刘备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诟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苟政,寄托了人民渴望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的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睁霸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艺术的再现了这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的大笔,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等人。
就是这本跨世纪,出场约400多个人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以浩瀚的深篇,深入描绘了从东汉群雄割地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的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而且以曹操,刘备等为艺术典型的这些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决不相同的方式写下自己独特的一页,并由此将三国时代波澜壮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几百年来《三国演义》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深远影响的巨作之一,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8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虽然为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9
《三国演义》是我国十大著名之一。
《三国演义》讲的是“灭蜀吴三分归一统”的故事。
我最喜欢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智勇双全。诸葛亮的空城计真是太棒了!
我最喜欢《三顾茅庐》里的刘备,因为刘备有耐力刘备第三次去找诸葛亮时,发现诸葛亮正在睡觉,就在诸葛亮床前一直等,等到诸葛亮醒来。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历史,让我长见识。
同学们,你们喜欢《三国演义》的谁呢?为什么?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0
对于《三国演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喜欢看斗智,有人喜欢看战争,有人喜欢看武将对战,也有人为“谁的武力更高”之类的问题争论不休。其实这类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三国时期名将如云,有许褚、典韦等猛将,有张辽、关羽诸帅才,各人擅长的东西不同。在真正的战场上,聪明的武将会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弱点,武力弱的武将可以靠拖刀计之类的小计谋斩掉强者,勇冠三军的大将可能因为刚愎自用中了小人的暗算。对于影响战果的各种因素,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分析。比如,大将张郃中了埋伏被诸葛亮射死,你不能说张郃的武力不如诸葛亮;再如,一出祁山时赵云遇姜维,俩人单挑打了个不分胜败,这样似乎可以说俩人是平手,但彼时赵云已经七十岁了,姜维还是个小伙子,咱又得考虑到赵云的身体状况问题。所以,对于三国武将的武力排名,需要排除很多制约因素,我觉得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对比原则:
一是年龄问题。咱们看书的人对于书中的人物常缺乏时间感,比如关羽,刚出道的时候是25岁,温酒斩华雄的时候也不到30。对于一个武将来说,30岁正是身体素质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战场经验也有了一定积累的阶段,因而是武将战斗力的巅峰。关羽打的最后一次硬仗是在荆州与庞德单挑,两百回合打了个平手,关羽说:“庞令名真吾敌手。”很多人以这句话为依据,认为二人是棋逢对手,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关羽当时已经57岁,而庞德才30多岁。可以想象假如关羽处于巅峰时期,拿下庞德根本是不在话下的。所以,比较武力,应该将巅峰与非巅峰区分,非巅峰武将与巅峰武将打平手,则前者应算作胜出。
二是装备问题。影响武将战斗力的因素主要是:武器、铠甲和战马。典韦勇猛无比,所以张绣在对付典韦之前,先派胡车儿盗走了典韦的双戟,影响了典韦战斗力的发挥,才将他杀死;关羽杀文丑时,骑的是超凡的赤兔马,文丑以常理推测关羽的冲击速度,结果出了差错,被关羽脑后一刀,砍于马下。吕布在下邳城被围时也曾说:“吾有画戟、赤兔马,度水如履平地,有何惧哉。”可见,良好的装备在战场上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但是这些装备并不能与武将合二为一,所以,评判武将,应将外界因素去掉,一个超凡装备过的武将和一个普通装备的武将打平手,则应算前者落败。
三是中计问题。计谋属于智力的范畴,它可以是武将的能力之一,但不能与武力混为一谈。诸葛亮出岐山时遇到魏国大将王双,全蜀国的将军没有一人能敌得过。最后诸葛亮设下计策,由魏延偷袭王双成功。这应该算诸葛亮杰出,算不得魏延武力高于王双。大将张辽是在战场上被吴国丁奉暗箭射伤,最后箭疮迸裂而死,这属于阴沟里翻船,不是实力的体现,当然也不能算。
四是伤病问题。伤病可以严重影响到武将能力的发挥。吴国的大将甘宁死得比较冤枉,他出征的时候染了重病,不料在退兵时被沙摩柯遇见,力不能战,逃走时被射中头部,死在富春江边。这并不能说明“百骑劫魏营”的甘宁的真实能力。赵云长坂坡一战,杀得混身是血,人困马乏,怀里还抱着个阿斗,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郃仍无法战胜他,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应该算作胜出。
五是战势问题。当一场战争分出胜负的时候,由于大军的溃退以及战斗信心的问题,败方的武将会比较难以在单挑中取胜。这时,单挑的武将是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所以,如果双方战成平手,则应算溃退的一方胜出。公孙瓒和袁绍在磐河曾有一战,袁绍方的文丑带兵杀得公孙瓒军七零八落,这时赵云出手截住文丑单挑,双方战了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应该算胜出。
确定了以上几个原则,武将的武力问题才可以有比较的可能。武将的武力排名只有在对战中才看得出来,没有交手的武将双方则应以第三者作为参照物。下面以几场大战讨论三国演义中几个主要武将排名。
1。虎牢关之战。当时,吕布30多岁,刘备也30出头,关羽、张飞与刘备依次差三岁。书中说,张飞自己去战吕布打不过,加上一个关羽才打了个平手,把刘备算上去,才将吕布打退,毋庸置疑,巅峰时期的吕布应当算是三国中武力第一人。有人说张飞年龄太小,战场经历不多,那么还有另一场战争可以参照,那就是张飞和吕布的徐州单挑,那时张飞30岁左右,正值巅峰,而吕布已经40了,早过了巅峰时期,两人依旧打了个难解难分,可见吕布的确是强于刘关张的。
2。长沙之战。关羽战黄忠,两人共打了两场,第一场黄忠战败,原因是黄忠的战马失蹄,将黄忠掀翻在地。第二场关羽战败,黄忠用箭射中了关羽帽缨,关羽知趣地退走了。两场战斗都打到两百回合以上,若无意外事故,双方是势均力敌的。但当时关羽40岁左右,手拿青龙刀,跨下赤兔马,而黄忠是60多的皓发老将,不但已经过了巅峰,简直都进了衰老期了。所以要说黄忠比关羽武力更强,想必没人会有意见。
3。葭萌关之战。这次是张飞战马超。这是一场耐力之战,两人白天打了一天,马都累了,人还不累,换了马接着打。天黑之后,点上火把继续战,始终不分胜负。最后刘备动了爱才之心,加上与马腾有过衣带诏的交情,所以下令暂时休战。这个时候,马超与张飞都已经过了巅峰时期,张飞奔50了,马超也快40岁,考虑到年龄的差距,张飞应当比马超略胜一畴。
4。白马之战。这场战役可以对比汉将与曹营诸将之间的实力。在关羽斩颜良之前,颜良曾大发神威,先后斩了宋宪、魏续,并打伤了徐晃。最后颜良被关羽一招斩掉,虽然是因为缺少防备,但两将正面交锋,一招就被杀,怎么着也说不过去。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关羽强于颜良,而颜良又强于徐晃。
5。许褚裸衣斗马超。这场战役发生在长安西部,两人阵前先是骑士一般长枪对大刀,后来许褚不斯文,光着膀子上阵,丢了刀,扭断枪,两人撕扯下马,打得跟混混一般。由于书上记载不详,我们无法知道许褚的年龄,姑且将二人算作同一梯队。许褚和典韦年轻时曾有过一翻较量,两人也是打了半天,不分胜负,所以,马超、许褚、典韦三人武力相当。
6。神亭岭之战。这一年,孙策二十岁出头,太史慈比孙策大9岁,正值巅峰时刻。两人骑马交战二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后滚下马撕打到晚上,也是不分胜负。但是当两人滚下马来的时候,“策却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短戟,慈掣了策头上兜鍪”,显然,在步战中,太史慈更被动一些。而且太史慈自二十岁出道与刘关张合力解救北海城以来,他的作战经验比孙策丰富得多,在神亭岭之战中没能取胜,只能说孙策微胜于太史慈。
7。编外名将。有一些武力也很高的将军,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都是一代名将,但他们更长于带兵,很少有一对一的硬仗表现。三国后期的文鸯出生太晚,没有与三国前期的名将们一较高下。但他曾单枪匹马闯入由两百名魏将组织的战阵,枪挑鞭打,杀了数十人,假如早生六十年,当是吕布关羽的对手。吴国自来都以战略取胜,如丁奉、徐盛、蒋钦、凌统等人都只在对阵时带兵冲杀,单挑功夫没有体现出来。丁奉90岁的时候还能“雪中奋短兵”偷袭魏营,年轻时肯定也相当了得,但是在诸葛亮祭风之后,他和徐盛两人去追杀孔明,想被赵云一箭射断帆缆,吓得面无人色,可见东吴诸将在个人武力方面并没有突出的人才。
根据各种对比,可以得出以下排名:
第一梯队:吕布、黄忠
第二梯队:关羽、赵云、张飞、孙策
第三梯队:马超、许褚、典韦、太史慈、张辽、张郃、孟获
第四梯队:文丑、徐晃、庞德、颜良、甘宁、魏延
这种列表不全,因为三国中的名将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刘璋手下的严颜、张任,武力都是非常高的,最起码应与魏延水平相当,但是他们都没有与名将打过比较有说服力的仗,所以不敢列出。诸葛亮治蜀时期,魏国大将王双曾连挑蜀国四员上将,但当时蜀国的将才太缺乏了,连当年给黄忠当牙门将的陈式都成了大将军,所以王双的武力就没法得到承认。魏延是蜀国五虎将之后的第一猛将,刘备入蜀之后,曾让他独力镇守汉中,可见他是智勇兼备的人才,但他生前挑战过的名将实在不多,真正实力没有办法界定。最可惜的是孙策,17岁就曾一回合杀两将,人称“小霸王”,但是年少气盛,遭人暗算,尚未达到能力的巅峰便于26岁英年早逝。若再给他几年成长时间,应当是飞将吕布的敌手。
其实,仅仅以武力高低为大将们排序,只是后人的一种娱乐内容。谁都知道真正的将军不是仅靠武力就能打天下的。在战场上永远都有一种法则,那就是,武力从属于战术,战术从属于战略。纵观三国演义里的各场大战,胜败的决定性的因素都是统帅的智谋,而不是某个武将杀人水平。因为一个人的.武力是有限的,吕布够强,仍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上;孙策人称霸王再世,却被许贡的家客暗杀;王双英勇无敌,但是诸葛亮一个小埋伏就把他干掉了;文鸯以一人之力抗二百魏将,最后还是要投降。以武力取得战果最大的应当是关羽,他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直打到离许昌两百里远的地方,吓得曹操要迁都。这应该算是三国中一个武将所获取的最大成就了,可他仍然被吴魏联合的大战略夺去了性命。可见,武力永远不可以作为唯一的依靠。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1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那一日,三位长相奇特的人相继走进一家客栈,他们一见如故,便决定在桃园结义,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中注定。也许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他们会干出一番大事业,但历史潮流让他们成了三国中最令人敬佩的枭雄。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的残酷,掌权者的尔虞我诈以及那些将士们的赤胆忠心。作者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而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那位红脸美髯的关云长。他不同于那莽汉子张飞,做事急急躁躁,不懂得为大局着想;他不同于那能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整日煞费心机去算计对手;他也不同于那以仁义征服人心的刘备,却常常怯步不敢前进。
关公本名关羽,子云长,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29年,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服群雄,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大业。他抚一把胡须,提刀上马,片刻华雄人头落地,杯酒尚温;他赤裸臂膀,手执棋子,面容平静,竟一点看不出华佗正在为他刮骨疗毒;他坐骑赤兔,手提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霸气非凡;他单刀赴会,不露惧色……他戎马一生,忠义一生,当麦城失利之后,他毅然选择忠于刘备,最终惨死,成了无头鬼。试想一下如果他受降,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荣誉也是满载而至,天下格局会不会变化呢?可他万分敬重的大哥刘备对他有如何,也许只有关羽自己知道,而我所能读出来的是:曹操是十分看重关羽的,并极力想把他招录麾下。当麦城没有失守时,刘备完全可以去营救,但他还是为了所谓大局着想,放弃了兄弟。当关羽死后,曹操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器重不亚于刘备,但为何关羽还是选择刘备,估计就是因为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吧,就是因为兄弟情义吧。
他忠贞守义,赤诚勇猛,他是义气的化身,他是我们心中那个威风凛凛的武神。电影《关云长》讲述的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剧中关羽外表刚劲,内心柔情,侠义忠贞,仿佛将历史中的那位武神活脱脱的搬进了荧屏,但又似乎少了点三兄弟彼此的信任,也许这就是关羽的遗憾。
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有蕴含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苍凉。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2
读了《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今天我有幸拜读了罗贯中著的这部作品。深深被这本书所打动。
书中的情节是以东汉皇叔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要兴复汉室,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飘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画之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是一部千古奇书。
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曹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说明曹操也是一位有文才的人。
三国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五大时期,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有不同的感受。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低年级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看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今年再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随着我的慢慢成长,每次读《三国演义》都有了不同的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5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