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24 12:11: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民主战士,提出了“教育应当是爱的芳菲、真理的帆船、思想的氧气”的著名名言,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言论和著作都极具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指导性。下面,我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摘抄说明,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爱的'芳菲、真理的帆船、思想的氧气。这句名言是陶行知提出的,也是他对教育的精神理念的总结。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种“爱”的体现,是最纯粹、最高贵、最无私的行为,它不仅能传达知识,更能传达美德,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人格上、精神上得到升华和提高。同时,教育应当是真理的航船,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认识世界、面对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它也应当是思想的氧气,让学生在广泛、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探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善于运用“德育为先”的教育方法,他主张以情感教育、德育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他提出了“立身、立志、立言、立行”四位一体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养成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思想。此外,陶行知也倡导自由教育,他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由思考、发言并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掘他们的潜力和个性特点。

  三、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道德、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他提出了“知识、能力、人格”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把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让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全面成长。陶行知还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让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之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反映了他对教育的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和启示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揭开教育的新篇章,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2

  暑假里,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陶先生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可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正如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们也可以说:“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

  陶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吃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回次,霜风吹打过几次,冰淇淋吃过了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又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先生对自身的成长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大家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3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假期骨干教师培训时,我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我坦言自己以前对陶行知先生其说知之甚少,对“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不配在中国做教师。”的说法曾经表示过不屑,从教二十年了,自认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不也做的好好的吗?可是读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给我点亮了一盏心灯。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所创立的经典教育理论时,不仅被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深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还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适度教育更是要求我们对待后进生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4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位杰出人士,在教育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教育思想不仅给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及他的代表作《读书熏陶》进行精彩摘抄。

  1、《读书熏陶》透露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读书熏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个著名的散文中,陶行知揭示了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培养出一批有品德的公民。

  他强调了读书对于人类品德的影响,认为读书只有在熏陶了人类的情感和品德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理性思维和高尚的思想,而高尚的思想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必要前提。

  此外,陶行知还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必要要素。他认为青年一代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应该肩负起历史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2、陶行知对于阅读的理解

  陶行知在《读书熏陶》中通篇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他指出,“读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修养之根本。”他认为,读书并不是图谋功名利禄的过程,更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的表面活动,读书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境界。

  陶行知认为,读书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枯燥单调的学术书籍,其他文学、小说、杂文等等都是读书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胸的宽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3、陶行知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

  陶行知对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迟到,教师不应该急躁,而应该从学生的个人情况出发搞清楚他迟到的'原因,然后找到解决方法,当然教育和抱怨也是必须的。

  在课堂教学中,陶行知强调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性,他认为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4、陶行知对于教育的抱怨

  在《读书熏陶》中,陶行知通过对中国教育的抱怨,对现代教育的成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他认为中国教育长期受到旧的观念和传统的束缚,思想动静都受到限制,这导致了人们的知识和品德层次的下降。陶行知

  抨击了那些无知而傲慢的学者和教师,认为他们是阻碍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最大障碍。

  他认为,只有努力做好现代教育,才能推动整个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他关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出理智、品德、形神统一的人才,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追求。

  综上所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在具体实践中,他也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高尚品德。对于阅读和课堂教学,他强调阅读的全方位和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和引导性。

  如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育界也在不断弘扬这一理念。相信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推广。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

  未认真读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闻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6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民办教育之父”。他提倡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发展,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摘抄陶行知教育名篇,深入探究陶行知主张的教育理念。

  一、《学问的三种境界》

  陶行知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学生的三种学习境界——“马上就好”,“差不多了”和“我想再看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在学问的世界里愉悦地游玩。学问的境界应当是走向无尽的、传统实践上不存在的深度和广度。

  二、《读书的层次》

  陶行知认为,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阅读”。这个层次的目的是让孩子如鱼得水地学会阅读,可以流畅地理解文章中的'基本信息。第二个层次是“阅读与理解”。这个层次的目的是可以自如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从而深刻的认识它。第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与自己的思考”。这个层次的目的是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极大的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发现世界中的美妙和奥秘。

  三、《教育的前奏》

  陶行知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教育应该从孩子成为个体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应该从早期的胎教、儿童音乐教育、儿童美术教育、儿童语言教育开始。在陶行知的思想中,教育应该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教授孩子,让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下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四、《国之大计,教为先》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大计。他认为,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是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更是人类的发展和进化的保证。

  五、《教师与教育》

  陶行知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首先是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他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其次是教育信仰,他应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第三是专业素质,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广泛的教学技能;第四是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他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最后,是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应该以社会为出发点,积极的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六、《青年的理想》

  陶行知曾经说过,“在任何兴趣和专业方向上,你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有突破,不同程度的突破会形成一个突破的系列,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特色”。

  陶行知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去支持和宣扬自己的理想。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充满责任感、关爱自然环境的新一代终身学习者。他的思想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今天的教育界也同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7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8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20xx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习,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简直让我费尽心思。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上课也安静多了。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学习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9

  利用短暂的寒假,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1、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2、重视教育的“逐步成长性”特点,为学生营造“正确合理的”生活。

  每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伴随身高、体重一起变化的是思想和心灵,虽然后者是隐性的,但是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也决不能忽视。在本书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积极创设“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学生还原成6—12岁的儿童,让他们的身心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学生需要交流,我们老师就是可以家谈的朋友;他们需要倾诉,我们就是忠实的听众;他们想要解释,我们就给予充裕的机会;他们需要玩耍,我们就开展“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

  其次,是爱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教师没有爱,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永远视陶先生为我的榜样,不仅做到修身养性,爱学习,爱学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样,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0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解读和感悟。

  其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努力钻研,积极探索,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与经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学习榜样。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教师好比海上的灯塔,百花园中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教师,永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既然已经站上了人民教师的这个讲台上,就要热爱教师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其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单纯性的知识性的教育。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教育,从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起,一片树叶、一条小溪、一束阳光、都是拿来做学问的的依据。处处依据实情,依据大自然和独个人物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现象与特质来给我们读者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如果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都能使用上像陶先生的生动活泼的举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氛围也会生动有趣许多,这便在无形中使生活成为教育。

  其三: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拿自己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起来,还要把教的法子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这一点,我非常认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不能将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值得我继续研读。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不断向前辈们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对于我们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更好为我们理论和实践学习,提供方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收获颇多。

  首先,在学习《学生的精神》之后,了解到先生对学生的期望:(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须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读完后,我联想到现在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受到父辈过多的照顾,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在大的教育环境下,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常常不知所措。并且,在学业上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满”,有一点小收获就沾沾自喜。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甚至,读到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没有很好的规划,还是得过且过。那么作为教育者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虽然嘴里念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却不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教书,不应该是,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这样就能把书教好的,而应该以学生为教育的重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的身心特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细细品味先生的话,并联系我的教学实习,我感觉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意味深长。

  在《教育名著》这本书中,还提到“生活即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在学习完本书后,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学做一个人这一章,这时这我想起我们主任,常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在先生这篇文章里,“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读完本书,犹如与先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对话,使迷茫的我,看到渐渐清晰的路。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2

  【经典摘录】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不过因为国体的不同,教育的趋势也就不一。

  要造成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

  怎样才可以使乡村的儿童受同等的知识,享同等的待遇,这就是师范教育的一个新趋势。

  师范生在观察要用怎样的小学教材,就怎样去学。一方面要学“学”,一方面要学“教”。

  师范教育,当发展各人的特长,以适合社会上的需要。

  教育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天去研究,就天天有进步,天天有变革。

  毕业是局部的、暂时的。学生固不可从此不学,教员也不当从此不教。所以学校对于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

  一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地方的好坏,和学务委员最有关系。(《师范教育之新趋势》)

  【若有所思】

  一般意义上,我们习惯了把“毕业”当做学生与这所学校关系的终结,即使后来还会有偶尔的来访,意味已经完全不同。而在这篇文章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思想是异常超前的——“毕业”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学校对毕业生应有继续培养的责任。

  如果一所学校,它的每一个学生无论走出去多远、多久,和它依然始终血脉相连,那么,这样才算得上真正造就了“人”,而不是“产品”。师范学校如是,其他学校亦如是。

  【经典摘录】

  建设教育,譬如造房屋;学制,譬如房屋之图案。想有适用的房屋,必先有适用的图样。

  虚心讨论、研究、实验,以构成面面顾到之学制,是我们对于学制草案应有之第一个态度。

  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这是我们对于研究新学制草案应有的第二个态度。

  大凡改制之时,非旧制遭过分之厌恶,即新制得过分之欢迎。这两种趋势,都能使旧制中之优点,处于不利之地位。所以我们欢迎新学制出现的时候,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掉了东西没有?

  图案是重要的,但只是建筑房屋的初步。学制是重要的,亦只是建设教育的初步。徒有学制,不能使人乐学;也如徒有图案,不能使人安居。

  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适用的,就回避他。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适用,就除掉他。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和旧。能如此,才能制成独创的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

  【若有所思】

  这篇文,解决我一直以来的好几个困惑。

  尽管,文中所指,是一国之“学制”的更迭,但其中的道理,对于一校之理念的`革新同样适用。

  “革故鼎新”是个很容易令人陷入冲动和盲目的词,对于教育,更是如此。但这又恰恰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于是,当稍稍有些“时机”的时候,就很容易迫不及待想要去把“理念”变成现实。

  于是,身处变革中的我们,常常会变得不知所措、找不着北。

  首先,是对于别人经验的态度。近年来,随着媒体宣传手段的日新月异,教育界也变得和影视圈一样,一夜之间,无数“巨星”纷纷崛起,有人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但我们常常忘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旦跌下来的时候,会摔得更惨。

  其次,是对于“旧东西”的态度。每有新事物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对旧有事物的口诛笔伐,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正如封建时代朝代更替之后常常会发生的屠城举动一样,为了彻底“断绝”旧有事物的影响,索性全盘推倒重建。

  静水方可深流,积累终成大境。教育,更需要一颗平常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3

  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

  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

  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 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4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邦山,字子渐,号清源,福建福州人。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他的人生信仰,即“教育救国”。陶行知在教育文化、哲学思想等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百年传世名篇《实验中学校创办的意义》对中国教育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讲述了实验中学校的创建背景、目标及其重要性。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悟、美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校园是留给孩子们的天地,而学校则是培养孩子们的摇篮和成长的净土。他主张“以文化带动行为”,认为学校是辅助教育机构。真正的教育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能够用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陶行知先生还非常强调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能单纯依靠纸面上的教材,而必须要适应学生的特点,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使得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他在实验中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引入了各种生活实验,如家政、绘画等非传统的学科学习,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在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中,也非常注重“德育”。在他的实验中学校中,德育被看作是教育的核心。他在文章中写道:“德育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能够全面发展,拥有个人魅力和人格魅力。”

  除了教育方法和德育,陶行知在实验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建议。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充满教育氛围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如校园景观、文学艺术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出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环境。

  在这篇名篇中,陶行知呼吁读者们,选择优秀的教育方式,提倡德育教育,建设精神文明、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他的思想、观念以及言论都深刻而有价值,不仅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成为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宝库。

  总的来说,陶行知是一位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去实践他的理念和目标。这篇名篇《实验中学校创办的意义》是他对教育事业及学生们的爱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他的思想,为改革中国教育贡献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5

  陶行知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和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有一些篇目被认为是他的经典作品,对于教育实践、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针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进行读书笔记,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他的教育思想。

  《围城》中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在《围城》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他鼓励学生们从自身中探索人生的真谛,走出“围城”,尝试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他主张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系紧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此外,陶行知还提到了爱的力量,他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不仅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教育的艺术》中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的艺术》中,陶行知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提倡新教育运动的思想。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科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达标,而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掘作为教育的目标。陶行知强调个性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应该被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接受者。因此,他提倡贴近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是关注到了学生在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和作用,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我的母亲和我的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在《我的母亲和我的教育》中,陶行知回忆起了和他母亲相处的日子,并阐述了家庭教育对他的重要影响。他回忆起母亲耐心呵护的话语和细心引导的神情,满怀感慨地说:“我的母亲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她的爱和智慧让我受益终生。”陶行知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陪伴、引导和爱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不断地给予孩子需要的关怀,理解以及尊重。此外,他还告诫家长们不要过度渲染学业成绩的重要性,要鼓励孩子多元发展,注重身心和谐。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观点都具有较强的现实生活性和感染力,它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和教育。他的倡导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更是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弥留人心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在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后,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也能从中汲取到真知灼见,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7-03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06-06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05-08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11-28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6-05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2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05-1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4-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4-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