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通过这次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我学到了许多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的素质,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对这次的培训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理念和思想的更新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还使我们明白了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终身培训的意识,不断更新观念,勤于学习,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词汇的不断更新,社会需求对英语教师的口语、语音、技能等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势必会被动挨打,还误人子弟。
二、自身英语能力的提高
这次培训,领导、老师根据我们学员的实际情况,给我们安排的一些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课程,如精读,让我们重温了以前学过的.一些语法知识;还有语音课,语音老师准确的发音让我们佩服,她对每个音素的生动讲解让我们对牢记在心;她还给我们上口语课,让我们感受了标准的英语口语,掌握的了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在今天里,我们不管是英语口语、语音、语调,还是听力都有了很大进步。
三、组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为主。重在交际,在听、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前,老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努力将每个步骤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语言学习情景。可采用时说、时笑、时唱、时跳、时画的方式。表现出各种神态表情。引导学生投人角色,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使英语课堂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
总之,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听力能力,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在老苏的第27条建议中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可谈到阅读通常大家会想到语文中的阅读。在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每逢星期一、三、五是由我负责上阅读课。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从学生的阅读中感到它的重要性,喜欢阅读的学生每次那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很专心投入。这些学生往往平时上课理解能力强、思维清晰,而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的随手翻了几页眼睛就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新鲜的事儿,一本再好看的书拿在他们手中2——3分钟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很明显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养成静心看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对数学上的理解能力必然会造成影响,但或许有人会想:数学不就是数字之类的,那就错了。这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尤其重要。如:课中有这样一题,小明说:“我已经看了43页,还有37页没有看。小红说:“我已经看了28页,还有52页没有看。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难度不大,把43+37、28+52就能求出总和。而第二个问题求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个别学生思想上产生混淆思路。思路不清楚于是就产生了43—37、37+28等等不合理的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就产生与学生对题目阅读上没有理解透,应该把两人已看的页数43、28进行比较。再如:书上经常出题给我们3或4个条件,根据条件自由提问并解答。学生做此类题时,会出现把两个未知的项目进行比较,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阅读不只是语文的事,对数学同样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不但在于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因此,不管语数老师都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引导学生学看书,爱看书,看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六年前,我在准备教师招聘考试时,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初识了苏霍姆林斯基及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时教辅书中对其地位和成就的介绍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教之后,我便买下了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是粗枝大叶的浏览,并没有进行深读。今年寒假之余,利用零碎的时间,我再次从书架中拿出了这本书,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这部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该书中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因此而命名。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许多理论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下两点让我最为记忆犹新。
第一点,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比特罗夫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老师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为她修好电视机后,尼娜比特罗夫娜感到非常的难受,他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活着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很多领域的其中之一。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即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这一事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识。
第二点,多读书。
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和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很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写听课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如果一位老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交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玩没了的补课,而是靠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交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阅读,便成为培养思维的一种方法。
一本好书,犹如美酒,犹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旷神怡。《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真的是一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著名的教育家,1981年,他的著作一经引入,便在全国迅速掀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热”。38年后,重读他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依然心潮澎湃,既为其深厚的教育情怀所感染,又感佩其扎实而丰富的教育实践。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苏霍姆林斯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把无私的爱播撒在儿童的心间,陪伴他们自由、快乐、幸福地成长。静心读读《给教师的建议》,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脚步,我才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塑造健全品格,育化美好心灵。
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独特思想、有内在情感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探究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塑造健全品格为目标,以育化美好心灵为理想,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质,是塑造健全品格的第一要务,是催生教育力量的 “活源泉”。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能展现自身的特质,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个性魅力,又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当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和焦点时,他们便能从一次次的展现、一次次的活动中,找到乐趣,获得尊严,树立自信,创造幸福。此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发现者;学校也不仅是学生发挥特色、绽放个性的摇篮,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地。
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有规划、有策略地实施情感教育则是塑造健全品格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导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并称其为花园里最为幽香的一朵花。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学生中很少有人能摘取到这朵幽香之花。情感教育缺位恰恰是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青少年“弑父”“杀母”案频发,这些悲剧时刻警醒我们:倘若一个人感情淡漠、精神空虚,又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指导,必将做出于己、于他人、于社会都无益的事情。因而,情感教育迫在眉睫,是每个教育者最紧要的德育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开展和情感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挖掘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友爱共处,教会学生体谅父母、心怀感恩、珍惜亲情,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广施仁爱、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情志兼有、品格健全的人。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培养品德是基础,育化人心是目的。青少年的`心灵是独特丰富、复杂多变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心灵的写照。教师只有育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崇高美好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贴近学生的心灵,是育化人心的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人的心灵。”教师应该体察学生心灵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隐藏的、抽象的、不易察觉的内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学生的苦恼,倾听学生的心声,解决学生的困惑,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做学生心灵世界的“领航员”。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他心中的向善、向好、向美之心便会被唤醒,便会主动关心他人,用温暖和爱意回馈社会。身教重于言传,只有和学生心相交、情相融、爱相伴,才能育化出更多美好的心灵。
除了以心贴心、以情育情、以爱养爱,教师还应该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内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儒家提倡的内省精神,每日三省吾身。本质上,这是一个受教育者自我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日参省乎己”,认识错误、发现不足、弥补缺陷、不断进步,使行为更加端正,思想更加成熟,心灵更加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教师要掌握启发学生内省的艺术,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前提,认真、细致、全面、真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循循善诱,给予有益的劝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内化吸收、自我省思。只有当学生能省察内心、自我教育时,他才会产生羞耻心,渴望变得崇高,追求道德完善,获得心灵升华。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永攀教育高峰的经典之作,他始终怀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穷其毕生践行教育真知,让理想之花盛开在学生的心房。我愿意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育,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而努力,为孕育更多美好的心灵不懈奋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建议,从中学习了不少,也懂得了不少。
文中说到没有也不可能会有抽象的孩子,这一天建议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是缺少个别对待学生的教师。所谓个别对待不是不公平对待,而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曾说到,但是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一个50人以上的大班,如何让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显然就是不可能。那么这就涉及了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有说到兴趣在于对知识加以运用。在新课改中提到老师真正的本领,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异曲同工的。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能激发大多数的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发挥到最好的状态。这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学生的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备课的时候抓住让学生感兴趣的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力的源泉。让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另外我们知道在教学上不存在什么对于所有学生都试用的设计。所以再好的设计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而且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学习氛围和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厚度来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如果你的知识厚度达不到不到,那么你最好有两套教学方案。设计出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方案,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或者课后根据学生特点去引导他们学习。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教会学生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读书要从娃娃抓起,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抓住这一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有趣的书让学生去阅读。这里的阅读重质不重量。好的阅读使人明智,阅读教会人思考,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读的越多,他思考的就越多,对于知识的渴求也越多。
在教育的问题上学习和创新都是不停歇的,学无止境,学生需要学习,教师也需要学习。看的越多,学到的越来,对知识的渴求就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深深吸引住了。读完全篇,掩卷而思,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而他在书中反映的一些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也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一、为人师需真实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已经从事教师工作二十三年的不算年青的老老师而言,我一直在心底深处守护着“师道尊严”的那条底线,在学生面前,一直高高在上,希望自己的学生惟命是从,按照我所教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其实,按照我的方法,学生学起来也许轻松一点,也许成绩会考好一点。但不少学生对我更多的是畏惧,是敬而远之。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都高三了,有自己的尊严了,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学生们和你的心理距离就会一下子拉近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作为老师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为人师必讲责任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有出色的表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习落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些甚至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放弃对他们的关注和教育。许多教师将这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或者智力较低,或者怪罪于家长的不配合......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问题,并直接从教师的角度提供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核心领域——脑力劳动领域,我们没有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关注。同时,他还提出了类似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观点,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师必须仔细了解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并将这些了解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不同的学生创造有利于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享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乐趣,从而他们会感受到自己一直在进步。
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三、为人师必善于反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学生和教师自己,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一些认识。但是真正去反思和改正的人却比较少。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因为它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来从经验中学习,并在其中不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撑。教师在自我进修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他们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通过让教师自己承担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通过反思,教育者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意识到之前未曾察觉到的教学习惯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他们应该对这些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寻找新的思路和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教育者通过面对实际问题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他们自觉地探索教学过程,在学习中教导他人,在教导中学习,这是教育者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一条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我们人类精神的给养,思想的源泉,灵魂的家园。作为这世上一名知识的园丁,我更要手不释卷,热爱阅读,丰盈自己的头脑也遨游于更广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学校的指导与要求下,我阅读了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论之深广,方法之独到有效,无一不对我——这名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启发万千,醍醐灌顶。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向我们展现教师的岗位使命、精神引导与思想财富,其中不乏教师、阅读、学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间的问题与紧密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是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师其精神家园的丰富,教育素养的健全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断学习与掌握践行有效的教育技巧。于此的基石便是教师自身自我充分的进修与提升,不断的个人努力付出,提升劳动素养、思想素养,提升师德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只有个人的思考,才有对自己劳动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及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从古至今,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与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们步伐的更替远远甩掉了思想丰盈的脚步,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单调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书便为我们这些饥饿者的伟大食粮。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义无反顾的跃入书香,有不倦的读书兴趣,有博览群书的热爱之情,更有安静平和深入思考的独立思想。同时,依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的学生——担当茁壮的生命力,更应以书为友,这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使然,更是学生们实现智力发展、道德完善、审美提升的必采之法。
“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也是我们所一直坚持和秉承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所有孩子的优秀。孩子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固然重要,这也是他们未来道路的重要基础,但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爱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教育。我们让孩子们从知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能力与思维方式,从每日的集体生活与人往来中提高沟通与适应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并不是只通晓学科知识的学习者。
我们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与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学校中、课堂上、办公室里对孩子的教授、指导,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正确、团结、一致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也是一个人成长始终的重要环境因素。一位数学学习B级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级的学生中就是“成绩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样B级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来越快的,效果反馈是越来越好的,那么这就是孩子的进步与值得肯定之处。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养教育观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长环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职业背景、审美情趣、事业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家具摆放、阳台的花草鱼虫、平日对话的应答习惯都是家庭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是回归自然、舒畅、真理的教育,给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结合我个人工作实践,在英语的学习上,很多孩子是天赋禀然,英语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单词记忆困难,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学生单词是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记忆,如何理解是什么更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学习。或许教师更为高层次的职责是让学生爱上学科,从学科走出来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学科,看到英语词汇、句法表达,想到“这就是昨天课上的ABC,这就是我的世界!”
“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打开内心的世界,满怀信任、包容与爱,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大片的教育理论,有的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工作的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而他这样一位伟人,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论。
他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对于那些尚未开启的智慧大门的孩子,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诚与精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在五年级的配套阅读《走进书里去》,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强阅读,画出好词佳句,将其积累。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适合学生的读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虽然也知道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运用,但由于平时学困生要补习的地方又多,有时忽略了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也没有进行阅读的交流,阻碍了学生读书后思维的活跃发展。
有关四大名名著阅读,我们班级的女生本身爱读、感兴趣的也少,有时让学生读名著,只是作为布置了学习内容,在课上也没有进行交流,无
法让学生看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所以在年级的名著知识竞赛中“惨败”。看来书不管是要去用心读,还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活用书中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我又从这书中有了一点点的启发:
1、读书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思斯坦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学校也是受老师的影响。问一问自己,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阅读上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强求孩子们去读书呢?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老师自己每天至少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给我们的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和电脑,我们还可以从书籍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当阅读在我们的班级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时,孩子就会很自觉地拿起书籍,享受这种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适当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
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上海人称他为另类校长。另类校长,用3年的时间,将一所薄弱的学校改变成一所声誉高、生源足、经济好的学校,道理只有一个:只有将各种理论提升为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校长才能办好一所学校。
郑杰的另类是因为他有独特的思想,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他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写作,他每天坚持写几百字的教育随笔。他要求教师写文章,教师的文章他都精心批改,并给予评语。对校长职位的理解也很深刻,他说:“一个好校长是手电筒,照到哪里那里亮,优秀校长是探照灯,名校长是太阳,理想的校长是发电机,让每个灯泡都发光。”因而,他很少顾及细小的事情,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人文环境,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上。他认为“校长的发电机就是赞美”,不但要会赞美他人,还要会赞美自己,因此,他们每周教师会议抽签确定4位教师发言,每人5分钟,要求用2分钟赞美自己,3分钟赞美别人,学生也是如此。
读《新建议》几条:
此书是郑杰写给他们学校教师的,曾在上海教育上连载。《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好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第二个条件是有话可说。“写不出”绝对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头脑中的矿藏。如果文章是“皮毛”的话,思想是“皮”,语言文字是“毛”。每个人都有很多词语,就缺一张皮。因此,常做三件事:一是怀疑,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教授和领导。崇洋而不媚外。二是保持独立人格。要有自己的语言。三是表现自我。写作是表现自我最价廉物美的方式。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眷顾你。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准确表达你的思想观点,让别人看懂你的意思。当你枯坐那里半天一个字也挤不出,实在不能怪你不能写,而要怪自己不能思考。
三、读“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惹麻烦,一些老师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可是,谁都知道,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行为,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学生。但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黔驴技穷”了。那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在过去,家长和教师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来管教孩子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过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长看来,满腹经论的教师简直像神一般,需要顶礼膜拜的,教师焉能有错?二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师生关系定为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这种伦理关系是仿效伦理中的斧子关系来确定的,在家里,“老子”打儿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长或许还会授意老师:这小子不听话,任老师揍他!可现在,教师“为所欲为”的两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在家长眼中,教师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还能只当个教书匠?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于是,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新的师生关系应该被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这种新的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当然教师的不作为不应被宽容,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惩戒应合理并公正,要符合相关程序。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一篇文章《捧着良心教书》,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分上”,而是看在“学生分上”,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在看文章的同时,我的思绪总是不停地翻滚着,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件件相关的事情。我的一个同学被学校领导冤枉了,领导凭着自己的“权威”对我的朋友严厉地批评着。我朋友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与领导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激烈的时候,他想起下一节是自己的课。于是,他马上停止了与领导的争吵,对领导说:“我得对得起学生。”然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一下子似乎把刚才的不愉快全部忘记了,完全沉浸到他的课堂中去了。过后,朋友对我说:“如果看在领导的面上,那天我就不高兴走上讲台了,但我们不是为领导而教书,我们是在为孩子而教,我们面对的是50来个孩子,更面对着50来个家庭。”我想,我们的领导如果听到这样的话,就没有理由再去无端地批评一个教师了。说不定哪天你手下的教师真的连为了学生这样的“良心”都被你批评指责完了,那你怎么使你的学校生存下去呢?教师需要学校多发些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如果哪位领导把奖金发放作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唯一手段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一,因为校长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使教师能真的能变“富”;第二,为了显示领导的管理才能或者为了别的目的,学校发放的奖金或许只有一部分教师能够拿到。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地方规定暑期教师旅游只能由骨干教师享受,其他教师因此意见还很大。或许你会从我叙述的态度中看出我是一个支持“大锅饭”的保守派。但在教师群中,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我总觉得“大锅饭”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奖勤罚懒那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但在大家的工作都很积极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必要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我知道,那些奖金比别人少的教师在稍稍痛苦了一小会儿时间以后,等到走上讲台,他们将习惯性地捧出自己那颗宝贵的“良心”。
在又一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最广大的拥有金子般闪光“良心”的一线普通教师。
六、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着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真的是老师们必读的一本经典,这是一本集教育学和心理学一体的书籍,读起来,也不晦涩。我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更深入理解阅读的意义。书中说,“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阅读不仅是丰富知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思考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启发,发展智力。正如以前莉老师说的,如果说培训是让孩子的智力做加法,那么阅读就是孩子的智力以乘法的速度增长。所以书中有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多阅读课外书,而不是只盯着教科书。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当然,作为老师,阅读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语言修养。书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只有当老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精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轻松,听得懂。也才能更好的、合理的利用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应该读一些心理学。因为“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心理学知识,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们通过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学生,真正地理解学生,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他们的智力发展,才能够“用学生的读教科书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这样让他们更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心理学,我们才能懂得孩子,才能做到眼里有孩子,心里也有孩子。才能真正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也能更好地成长自己,正所谓“育人则是育己”。
学会思考。我们总是在提教学要夯实基础,教学基础就像修房子打地基一样必须牢固,但同时还要练习速度。要先学会阅读和书写,再慢慢地加快速度。这样在学习中,才能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书中还提到老师要“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的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一致,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就是让我们不仅要听优秀教师的课,更是要从他们的课堂中,汲取经验,学习教学思想,再结合自己的方式和学生实际进行迁移创新,而不是做一个搬运工。要学习积累,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输出,这样才能有自己真正的收获,也才能形成的自己教学方式。
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思考,就是输出输入输出的才是自己真正说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坚持学习与思考,才能真正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成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才能真正的成长。
要教给学生克服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以前在备课或课堂中遇到较难的问题,我会想办法把问题降低难度,甚至没有困难或跳过这个问题,自以为这样会让学生学得更容易。殊不知“教师的任务就在于用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的配置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就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绕过困难,而是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而获取知识,然后享受克服困难后收获的快乐。我们有时总是喜欢在课堂上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生怕学生听懂,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但这可能恰恰影响了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好时机,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要相信学生,“在许多课堂上都要少讲精讲,让每一个学生安静的、无声的、聚精会神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多一些。”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不断地成长自己,成就了学生也就成了自己。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结尾吧。“给我们带来成就感绝不是偶然的走运,绝不是幸运的意外发现,而是细心的探索和分析,我们的收获,只取决于我们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介于纯理论类读物与纯实用类读物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读这本书,感觉亲切、可读,更切合我们专业成长的需要,能促进我们业务的提升与反思。
“我的情绪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诉我们工作态度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得出不同的结果: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人产生乐观的情绪;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悲观的情绪。当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时,不妨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的焦点,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让自己走出阴霾。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
二、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你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逐渐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踏实认真的去做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四、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教师是专门与人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种职业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对孩子们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手牵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实的情来看待每一个幼儿,做一名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它的内容很多,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
以前接触过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大体偏向于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理论类读物,一种是纯实用类读物。纯理论类读物大多,内容复杂深奥,有点纸上谈兵似的,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纯实用类读物一般属于幼儿教师随手可用的书籍,幼儿教师们想用的时候就垂手可得,往往深受老师们喜爱。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升与发展帮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缚了幼儿教师的创新和反思的动力,出现了照搬照抄的局限性。《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介于这纯理论类读物和纯实用类读物两者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议”的形式让老师们感到亲切可读,能引起幼儿教师的共鸣,充实幼儿教师的知识面。内容涵盖了幼儿教师的方方面面,详尽而又不拖沓。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我做幼儿教师已经有许多年了,自认为从事幼教行业这么久了,对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的幼儿教师,已经不用再去阅读书籍也能详细回答了。但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不管哪个行业你的经验再丰富,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内容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做一个孩子眼中最美丽的老师,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丽的幼儿教师呢,暂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你就是一个美丽的老师。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教师不仅要仪表美,还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当旁人在寻求周围美的事物时,其实幼儿教师就是一道实实在在的美丽的风景线。
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大型幼儿园掀起了教师阅读学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的热潮,因朋友帮忙我也拥有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刚拿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情不自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华美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学前班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是在小学的学前班,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学前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近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开学新接一批孩子时,我会张开我的怀抱,亲近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也没那么可怕,使他们对这陌生的环境少一丝的畏惧,尤其是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对亲人的依恋,那我首先每早会亲切地迎接他们,给他们一个怀抱,送上一句“早上好”,安抚他们的情绪,转移分散其注意力,给他们摆道理,激励他们好好表现为他们的小花花上添花,使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本学期班里来了位周寄的新生,由于是中途插班,表现的很胆怯、孤独,开学的第一天我给他一个怀抱,鼓励他(说一句,今天一起加油哟),转移他的注意力,培养他上学的积极性。课间我有目的地接近他,与他说话时总是搂着他或拉着他的手,挑一些他喜欢的话题,特意安排比较活跃周寄的孩子与他一起活动、玩游戏,平时给他设计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回答问题、唱歌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慢慢地变得活泼起来,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已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了。
平时张开我的怀抱拥抱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当孩子踊跃地回答问题,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孩子按时、主动地交上作业,作业有进步了,孩子进餐速度变快了,孩子今天入睡快了,今天睡午觉了,孩子活动时遵守游戏规则了,学会互相谦让了,孩子今天礼貌待人了,孩子今天排队队伍整齐了等等的细节我都可以送上一个亲亲的拥抱,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发放午点时,袁莉莹突然对我说:“杨老师,我喜欢你的声音,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杨老师,我也喜欢你!”“杨老师,我也爱你!”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高悦华小朋友,她妈妈在放学接孩子时告诉我说:“孩子在家总说很喜欢杨老师。”当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孩子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我非常的高兴,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这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事一本关于如何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手册,这本书得到了我的共鸣,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莹老师《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又回到了过去的一段记忆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也让我想到了大班毕业时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宝宝时,孩子们抱着亲爱的老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孩子们哭着走进幼儿园,哭着毕业,但是两种哭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一种陌生与无助,后者是感激与不舍。这所有一切的改变是三年来老师温暖的怀抱,无私的爱换来的幸福。
书中还提到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每位教师应该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次,我烫了一个新发型,走进教室,孩子们很新鲜的围着我转了半天,都说老师好漂亮呀,比妈妈还要漂亮,这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孩子们雀跃围着我,讨论着新发型,小手摸一摸卷发的感觉,说一说新发型像什么。我们开心了一整天,忽然觉得和孩子们单纯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们要带给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寻找美,发现美。
爱,不在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相处的品质有多高。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前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部分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好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就像品了一壶好茶,交了一个好友,让我收获很大。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这样实用而中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慢慢品味着作者的精彩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着。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类活动,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布置班级环境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并且教师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将过去,可收获却不大。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但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我不断的去体会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领悟到自己要使劳动和创造的时间这条大河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学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平时看到那些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现在我才知道是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己必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而薄发,工作起来才能轻松,时间也就宽松的许多。
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实效。
我们经常要反思,在付出的大量劳动中,哪些是有效劳动,哪些是无效劳动。我们每天在工作上要办的事情都很多,但是这些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不能也不必成为事务主义的俘虏,而被林林总总纷至沓来的杂事所左右,要深思熟虑,统一运筹,将头脑中想到的和上下左右所涉及到的工作都考虑一下后进行分类。这样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光阴不可倒转,时间不可再生,但是,时间的使用价值可以增加,我们只要改进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完善工作与学习的程序;掌握工作与学习的艺术;讲究时间的使用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干好干完更多的工作。这样就能为我们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此外,养成勤奋工作、勤奋学习的习惯,也能增加时间,再造时间。成绩=能力+勤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成绩与能力、勤奋均成正比。假如有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但其中一个勤奋的程度比另一个人大,由公式可知,前者的成绩比后者大。这就意味着,勤奋的人与不勤奋的人比,勤奋的人大幅度地增加了时间,再造了时间。
三、思想动机——学习的欲望决定时间的取舍。
我认为教师业余读书与否、学习与否,关键还是要有动机。在心理学上,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行动的动力,是各种行为的内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某种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从而才有相应的行动。教师学习的动机决定了时间的有无。往往,我们结束了学生的学习生涯后,都会渐渐地疏于学习。工作的头几年,也许还会雄心勃勃,勤读书(这里是指读专业方面的书),想在事业上早日立足,好好干一番,做出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等过了几年,看看比自己年轻的大有人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也马马虎虎能过得去,又何必这么辛苦呢?于是,学习自然就慢慢放松。再过几年,家有了,孩子有了,啊!有什么比家和孩子重要,时间的杠杆很快就倾斜了,学习?哪还有时间呀?学习的动机消失了,需求消失了,哪还会有时间?有时间也都用于享受天伦之乐和朋友聚会了。
因此,我认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是树立学习的动机。如果教师连学习的欲望都没有,总是满足于现状,总是认为自己的一杯水足以应付小学的教学,不再思取更上一层楼,把现时的工作做得更好的话,又哪里会有时间去读书呢?动机决定一切,相信教师只要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真的想把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自己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真的想上一堂成功的公开只用15分钟去准备就可以的话,那么学习的时间就无处不在了。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在和同事的接触中,在和同行的交谈中,知道一本书叫《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终于拜读了此书,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发现后进生的问题确实是让我感到十分头疼的事情,于是我迫切的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迪。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技校学生。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他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当时会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识却不是很轻易就会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时都有过很多教师给学生补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认为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生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习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所震撼。他的教育思想既务实又务虚,既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又注重教育的人文性。
首先,书中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外,他还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这种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却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其次,书中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他提倡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得到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我深感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再次,书中对于教育的实践方法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教师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他提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此外,他还提倡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3-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5
(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荐]06-1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优秀10-2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11-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11-2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