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抚养读后感共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心理抚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
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需要防未病。虽然疾病的发生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学历的,但肯定有其内在的病理,这就需要人们去研究。养育孩子也是这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父母去了解多种角度的相关研究和育儿知识。
第一章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第二章心理彰显人之灵魂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不可否认,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文将后代多福寿,武将后代多暴虐”。中国古人讲“祖上积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所以,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要为自己的血统和后代着想,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当然,前提是要先做个好丈夫、好妻子。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电脑软件不计其数,但所有电脑最先安装的是系统软件,这是决定性的基础软件。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有的人会不停地更新应用软件,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潜意识用来研究人的真实心理非常有用,心不由己往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信仰是个性中最稳定的内容,指人对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坚信不疑。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如一地坚持某些信念和做某些事情。
第三章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结婚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考察。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人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结婚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要共同生活,共担责任,共同养育孩子。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摩擦,弄不好还会起火花,甚至把婚姻烧毁了。走进婚姻殿堂后,两人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必事事较真。一旦太计较,夫妻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怎能相亲相爱呢?所以,夫妻最好的相处之道是隐约知道又不太清楚,使用“模糊逻辑”来处理婚姻生活。“难得糊涂”是婚姻的相守之道。总而言之,大家婚前请睁大双眼,婚后请闭一只眼。婚前还有选择的机会,觉得不行就换人,所以一定要看清对方再决定。婚后,法律已锁定两人关系,一旦有了孩子,就得从长计议。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既然婚前已慎重选择,婚后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从被动接受养育和教育到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受外部影响到自己修身养性。这是一个逐阶晋级的过程,人生最后的高度取决于前面基础性台阶的质量。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不赞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完全放手。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地错过人生某些关键的环节。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人生也有转型期,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父母应该学会在子女成年后及时放手。放飞,是让孩子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做他们自己。
第四章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的心理营养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管他,那就相当于他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发育。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从一个社会的国民修养,可以观察出这个社会对婴幼儿的抚养是否有过亏欠。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孩子年龄越小,他的外部表现越能显现出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所以,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或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善良很重要,善良在某些特殊时刻可能会救你的命,因为善良的人甚至在自己生命面临威胁时还在替别人着想,在危机时刻软化了犯罪人的心。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观念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恒久,这种观念甚至可以进入潜意识的状态,成为他瞬间不用思考而做出反应的根据。
第五章人性由情感唤醒
养育一个心性健全的孩子,首先要让他具有人性。万物之中存在着大自然的智慧,因为万物的运行并非人类的意志;相反,人的所谓智慧恰恰来自大自然,是人逐渐发现并认识自然界本身拥有的智慧,就这点而言,大自然的规律和力量远远超出人类的智慧。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类生命初期的无能无助正是大自然的精心设计。自然的智慧还显现在越是低等的动物,它们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强;相反,越是高级的动物,它们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弱。安全感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这是一种潜意识,我们在这个人身边无缘无故就觉得舒服。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钱能生钱即资本,心理抚养就在于积累心理资本,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天性里既有善的一面,也会有恶的一面,作为父母,家庭养育的智慧之一就是扬善抑恶。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现象,孩子往往会欺负那个对他百般顺从的亲人。供着养,就是一种宠养,当他成长中出现不好的表现时,你不制止,不表明态度,他脑中就不会形成是非观念,他做事就不会有行为底线,完全凭欲望行事,变得无规无矩,无法无天。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第六章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心理抚养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即人性的唤醒与情感关系的建立。心理教养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是在初级情感基础上,让情感发展得更为完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最初只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触碰危险的物品,同时也让他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随着孩子长大,随着他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随事而教,制止与否,都会影响他今后社会行为方式的建立。教养不同于抚养,教养虽然发生在养育的早期,仍在牵着孩子的手、抱他在怀中的阶段,但孩子已经开始有接触他人的机会,有自主的动作,教养就需要在这种涉及他人的“社会行为”开始之时随事而教。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也要多样化。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做错,在被别人冤枉时,一个人仍然要坚信自己,有以此证明或考验自己的心理勇气,这才是用大智慧养育孩子。性格就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后,在生命的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中经过不断重复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社会行为方式。找对象时,人们常常会考虑对方的长相、身材、能力、学历和家境,但真正到了过日子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对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别人,理解、体贴、宽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质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很多家长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上,却忽略孩子的性格培养。大量事实证明,好的性格可以弥补人的能力弱项。相反,聪明之人如果性格存在严重缺陷,他的高智商就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把孩子养得骄横、无耻,到他成年尤其在中年之后,再想把他改变过来比登天还难。对男孩一定要苦着养,绝不能让他们在早年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因为他们成年后要承担养家的重任。性格如何影响人的命运,性格决定命运,是因为社会行为方式决定人的行为轨迹,前面一步走错,后面步步错位。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许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没有一个是靠天天夸奖夸出来的。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第七章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有情感和良好性格教养的人宁肯牺牲自己来换取更多人的生机,如紧急救险救人、战争中的牺牲等,我们视其为具有最崇高的情感和最有教养的人。这一切都由后天养育所决定。如果一个人因抚养缺陷没有形成感悟力,就会缺少人性的表现,缺乏自律与自制,更谈不上责任担当或表现出良好的教养。这种人可能一时得势,但其人生的路仍然会越走越窄。“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但是,说“不”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堵住了撒野胡闹的一条路。但情绪需要表达出来,这为下一步的引导奠定了基础,那就是教他表达与沟通,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延迟满足练就耐性,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2
“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倾尽所有,辛苦照顾,投入钱财等,可就是这样,有些孩子大一些就‘不认账’,对父母不但不感恩,还一肚子的不满,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他们只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因为不懂而没有认真的养育孩子的心灵”。
这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也是我看到感触最深的一段话。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家人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身体层面的抚养。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岁以内的婴幼儿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教育,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家庭教养误区。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从母体被紧紧的包裹的子宫中来到这个世上,周围没有了任何包裹,他顿时就失去了安全感,他会通过不停的伸手动脚来去触碰世界,感觉到边缘寻找安全。所以孩子只有在母亲的怀抱里面被紧紧的`抱着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心跳与哺育的时候他才是安静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觉得他是最安全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孤儿,这些小婴儿被放在保育所里面,每天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吃奶,换尿布,但是这些孩子还是有很多死掉了,他们并没有生病,这是一直令很多保育员不解的地方,直到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是因为没有拥抱与抚摸,没有父母情感的交流,而产生了巨大的孤独与恐惧,而这种无助的恐惧杀死了他们。所以,从出生后的每一天,除了身体的喂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养育,这也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在孩子身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心理的抚育是时时刻刻伴随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养大了孩子的身体,却看不到没有长大的孩子的心灵。
心理抚养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读的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去仔细研读的书。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透过看到孩子90%的内在,从而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拥有美好未来的孩子。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3
假期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本书会让人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阅读的书,通过这本书学习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成长大有助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早期的家庭养育和家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李玫瑾教授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是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才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活开心快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决不能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我们为人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孩子都不同,养育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要做有“智慧”的父母。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只有在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4
因为李玫瑾老师的书实在是太精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在做笔记,其中最深刻的几点体会就是:
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则必须养!尤其是对于0-3岁的孩子,最佳的养育环境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当孩子在一个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长的时候,他会有更多的机会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任何哭闹的时候,有人响应,有人天天陪着说话,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
养育者随时的在线,和温柔以待,会让孩子养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未来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他人。
再则,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分为几步:
0-3岁,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
3-6岁,性格教养,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说白了,就是立规矩的过程。
6-18岁,能力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岁以上,自我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而每个阶段的养成,又对下一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亲情,还不一定收效。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养育比挣钱重要的多。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5
《心理抚养》这本书,给在看家长朋友们一点阅读建议。朋友们大家好,这个我的这次出版的这个心理抚养呢,我看到有些这个朋友们的留言啊,他就讲说这书呢,实际上比较有用的就是最后两张。
我看到这一块儿呢,我就想一定我要说一说,就是如果你要这么认为的话,那你就亏大了,因为这本书我认为真正的分量在前边,后边是操作性的。
什么叫操作性的`,操作性就是说照着这个账号,华股你照着做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原理不明白,你可能照猫画虎还不一定照的对,因此我特别。
想呼吁就是我们的这个一些读过这书的这个家长呢,哈,你别把前边跳过去,只看后边儿,其实我认为前边更重要。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6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为人师,就如同学生们的父母,要为孩子们计深远,为他们性格、品格的形成负责。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这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接着用两个篇章来分析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心理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家庭养育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然后用两章告诉读者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两章阐述了在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全文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实初为父母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但是随着孩子上小学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长是焦虑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焦虑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会明白孩子养育并不会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为人父母,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所以身为人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抚养,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7
对李玫瑾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今天有幸读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抚养》的第二章。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一章里,李玫瑾老师列举了几个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于社会,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如果经常在社会上找原因,而不从内求,这就叫做归因偏差。
这样的人性需要反思。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社会是靠你我他共同来创造的,出了问题去指责社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社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8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育儿观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观念、方式、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不得法。
读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我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扶养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
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扶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想想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对她的心理疏于了解,同时也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在孩子还小时,当她还足够依恋家长时,父母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扶育,教她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尽管陪着孩子,但是从来不会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以至于孩子长大后因不会做人做事而四处碰壁,或者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还有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情感和性格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
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来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9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抚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而通过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
心理抚养的重要性
心理抚养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和平衡个体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心理抚养不仅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和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而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获取心理抚养的知识和技巧。
心理抚养类书籍的特点
心理抚养类书籍通常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抚养方法和技巧。这些书籍通常会结合实际案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抚养的原理和方法。心理抚养类书籍还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练习,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心理抚养的技巧。
心理抚养类书籍的效果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抚养知识和技巧,从而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抚养类书籍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抚养类书籍的'推荐
在众多的心理抚养类书籍中,有几本经典的作品值得推荐。《如何高效抚养自己》是一本介绍心理抚养方法和技巧的实用指南,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抚养的原理。《心理抚养的艺术》则是一本关于心理抚养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著作,通过对心理抚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抚养的技巧。
心理抚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通过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我们应该积极地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提升自己的心理抚养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0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这本书的内容就淡忘了,所以对自我的要求是无论读后感好坏,都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2.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3.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在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从小就应树立规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关干叫人,这个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价,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别擅长亲热的叫人。
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干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干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
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4.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
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5.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干纠正我们的错误。
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
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我比较赞同书中的育儿观念,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读得有些快,也许某一天会回过头再
看这本。读书,求的不是速度,更应该是质量。同时,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1
给爸爸妈妈推荐李玫瑾教授的这本书《心理抚养》。阅读育儿领域的书籍越多,越感受到作者们内在的某种一致性:都是为了孩子们生命更好的发展,内心平和喜悦,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本书的重点很清晰,就如书名一样,希望家长们意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外显的能力,更要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健康发育,作者称之为“心理抚养”,关于如何做,作者提及了非常多实用的方法。
因为作者本身是犯罪心理学出身,书中大量案例都是真实的罪案。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案例过于极端,犯罪的人毕竟是人群中极少的一部分。
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我们能够从书中看见,一个孩子如何从“性本善”,在早年不当的家庭教育下,逐渐丧失人性,走向罪恶的深渊。
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掉,我就会永远避免去那些地方。这种逆向思维,同样适用于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孩子会被如何养废,就永远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2
本着取经的态度,花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颇有感触。
全书用近几年来的一些犯罪案例来剖析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这些行为家庭背景,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警示和正面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父母和孩子互为影像,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彼此身上找到影子”。孩子不仅遗传了父母的声形像貌,而且孩子产生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家长身上都能找到部分原因。有时小孩儿在考试不理想不会主动告知。反思一下,我总是各种唠叨批评。忽略了在这段时间的的努力及闪光点,聚焦在考试分数本身。要是我们能合理方式回应,而且能够引导他总结分析,肯定他的付出,表扬其他闪光点,情况会有好转。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能天天向上”。就拿小孩阅读来讲,平常我们会陪小孩买书或者从图书馆借书。他看第一本,我看第二本。然后交叉阅读,还在一起讨论书中的剧情。同样的片段,会有不同的解读。偶尔还会冒出些童言金句和独特观点,还是蛮诧异。如果家长在长期刷视频,玩游戏,又怎么苛求小朋友专心读书,不痴迷游戏呢?
书中还把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0-3岁,主要在于心理抚养,建议最好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现在国家和部分省份多地出台了育儿假,最长可至婴幼儿满1岁。足见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
3-6岁,性格教养,规范和约束孩子,爱有底线。
6-18岁,能力的培养。
这几个阶段又让我联想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多为隔辈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值得家庭、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关爱与关注。
做一个智慧的父母,除了责任外,还得保持学习成长的心态去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3
1999年,李玫瑾教授就登上了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的舞台,解析各种犯罪心理问题,讲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话题。
人的心理问题和早年的养育密切相关。也因此提出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的观点。她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人的性格比能力更加决定命运。
所有的社会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还是贫富分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同样是遭遇不公、感到绝望,有的人能熬过艰难、重新开始,有的人却以身试法、一毁俱毁。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刺激,落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呢?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眼前的遭遇,而是根源于这个人早年的养育情况。
如果一个人,童年时受到的养育和教育有重大缺陷,没有经历过“爱的抚养”,就会变得冷漠残忍,不仅会让自己的一生受到影响,也会让别人,让整个社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家庭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起点,是我们第一所学校。但是很多人觉得,工作和事业比家人重要,赚钱比陪伴孩子更有意义,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让很多家庭看似结构完整,其实功能不全。
一个好的家庭,不光是要结构完整,有家人在侧,给孩子提供照护和陪伴;还要具备应有的功能,关爱孩子,就要做到用心抚养。生育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必须对下一代负起责任。
首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责怪孩子,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最好能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言传身教的力量,比物质奖励、身体惩罚来得更加直接有效。
另外,事业再重要,也绝不能忽视家庭。
不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用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这些心理资本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再有,珍惜和孩子相处的过程。
同时,亲自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抚育孩子期间,父母会遇到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扩充人生知识。
最后,要想改变孩子,得先改变父母。
重点不应该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当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教育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根儿在大人身上,得先教育大人。
自己只是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没有认真养育孩子的心灵。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健康、快乐的未来,就要在早年家庭养育中,注重对孩子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心理基础。其中,心理抚养主要侧重于情感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情感是缺失的,他们缺少对生命真实的感受。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最关键的就在于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情感营养,比如父母的拥抱、抚慰、笑容、声音,细心的对待和足够的宽容。
联合国儿基会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岁之前被怎样抚养或者照料,会影响他们后半生的大脑功能。很多中国家长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以为孩子小,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就什么都不懂就更谈不上教育。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只有父母用辛苦付出建立了孩子对家的依恋,父母才能拥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
这个约束力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是父母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使孩子依赖、信任自己,从而对父母产生的一种依恋情感,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这时候,孩子即使能接受父母的.管教,那也是一种“外部控制力”,是来自父母的硬性要求,绝不是来自我们说的父母的“心理约束力”。
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它是指在建立了初级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让孩子的情感更加完整地发展。
三岁这个关键的年龄段开始,父母就要花时间开始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串门,去公共场所玩耍等等,通过创造和他人接触的机会,给孩子立规矩,告诉他怎样才是恰当的做法,来奠定孩子未来行为教养的基础。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心。
如果犯了错误,一定不能护短,父母要该训就训、该批评就批评,就像给孩子打心理的疫苗一样,可以增加他们内心的抗压能力。这样,等孩子长大后,走到社会上,遇到更多的艰难,才能经得住风浪。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父母从小就要教会孩子怎么好好说话,这是对他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
第三,教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如果从小对孩子过于放纵,随时满足他们的要求,那等孩子过了3到6岁,上学后就会坐不住。
生活里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
我们有意而为地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克制,逐渐培养他的耐性。只有做好眼前的节制,才能获得长远的满足。
培养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她认为,很多犯罪行为的源头出在早年的家庭教养模式上,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着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走正路,过得踏实而幸福,那父母绝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孩子小时候,父母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通过陪伴、关爱和智慧的引导,对孩子进行情感抚育和性格培养,这个过程意义深远。
,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修正自己的育儿方式,也可以帮助成年人逐本溯源,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疗愈。书中有很多实用的育儿小方法,也能给成年人自律、自修提供启发。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4
这是我读的李玫瑾老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幽微的人性》。《幽微的人性》主要讲李老师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对人性的理解和剖析,让读者能更加立体地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其中有提到一些子女教育的问题,因为人的品行和性格主要都是在童年时期受父母和环境影响形成的,犯罪行为的原因也往往可以追溯到犯罪分子童年的经历,但李老师在那本书中没有重点讲子女教育。所以当我看到她出了这本专门讲子女教育的《心理抚养》,便毫不犹豫买下来。
读完之后收获很大,我觉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读的指导书目之一。其实我不喜欢读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因为我认为孩子不是机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父母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读说明书一样按照书上的内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师的书特别之处在于,她在书中并没有过多教我们具体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过很多真实的例子让我们从一个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李老师的方法论讲得很少,主要在构建理念,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让我们认识到做父母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
摘取李老师书中讲的一段话:
“我想告诉所有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我建议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他们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社会性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与他人交往等性格方面出现异常。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没有对抚养人形成依恋,或者在10岁前后失去了依恋对象。由此可见,母亲的'亲自抚养是多么重要。”
李老师的这段告诫不仅适用于所有的年轻女性,也适用于所有现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考虑是否生二胎三胎的女性。我个人认为,那些在催婚、催娃、催二胎的压力之下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的女性朋友们非常值得大家尊重和佩服,因为她们懂得李老师上面讲的那个道理,她们知道,如果自己没有办法给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么就不要生孩子,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15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05-16
心理抚养读后感06-14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合集)06-13
《心理抚养》读后感05-19
心理书籍读后感07-10
《女心理师》读后感03-31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12-28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02-11
抚养费申请书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