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4、酶的特性:
5、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所需要的能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2、
3、: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使酶失活。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二、结构简式:A代表P代表~代表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
绿色植物: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中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a()叶绿素
叶绿素b()
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中,且他们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碳酸钙可。(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最宽的是,最窄的是。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反应式:
水的光解: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
CO2的固定: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2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3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4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5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01细胞的增殖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1、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动物细胞: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02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6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的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2)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3)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X,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7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2、免疫系统的组成(课本35页图会画)。免疫器官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免疫细胞包括那些?他们的来自于?T细胞,B细胞产生的部位和成熟的部位分别是?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一定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对内?对外?)。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是?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几道防线?如何区分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B细胞要增殖分化,一般要受到____和_____的双重刺激。
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全过程。(画流程图,图上要包含吞噬细胞作用和二次免疫过程)
6、二次免疫的特点是?二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抗体是如何和合成分泌的?抗体的作用是?
7、唯一一个无识别作用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识别能力,但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可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8、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_引起的?
什么是过敏反应?过敏应的特点是?什么叫过敏原?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引起的?过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9、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叫做什么病?(举例)HIV和AIDS的中文名字叫什么?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什么?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什么细胞?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
10、疫苗通常是?
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排斥反应本质上是一种_____免疫。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8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9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
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
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
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②是O2③[H]④是ATP⑤是ADP和Pi⑥是C3⑦是CO2⑧是C5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
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0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生物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分子遗传学、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以下是本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笔记。
一、分子遗传学
1.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指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基因编码了生物体内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控制生物体形态、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特征。
2.基因的遗传方式
基因遗传可以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表达在生物体积极的特征上,隐性基因则被掩盖。
3.基因的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例如,可以发生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功能丧失、增加或变异等。
4.基因重组的发生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中,基因在染色体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染色体互换、重叠、基因转移等方式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生态环境
1.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系的总称,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生态地理和生物圈等。它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共存的系统。
2.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协调和稳定状态。生态平衡可以通过生态复原、保育、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式来实现。
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体形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它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4.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死亡、种群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因此,防止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三、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DNA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这种技术在农业、药物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复制生物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生产出与原始生物体相似的生物体。
3.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一种具有微电子技术、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特点的新型生物学工具,可以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中应用。
4.基因检测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的基因序列来诊断疾病,预测遗传病的患病风险以及其他基因信息的获取等。
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本质、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了解到了生态系统构成、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等。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将为我们今后的生物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1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叫做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少,但又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如:Fe、Mn、Zn、Ca、B、Mo等。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2
好的,以下是一个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的例子,仅供参考: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碳元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氢元素(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氧元素(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磷元素(构成骨骼、磷脂等)。
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糖蛋白、纤维素、淀粉、糖原)。
3.糖类:组成生物体的最主要的有机物,是构成细胞中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载体。
5.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
6.脂质:组成生物体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细胞内结构的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7.细胞内各种生物分化的原因:遗传物质相同,环境因素基本相同,营养条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生物的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不同。
8.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核仁(与核糖体活动有关)、染色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9.细胞器的.结构:线粒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内质网(单层膜,能合成蛋白质等物质)、高尔基体(单层膜,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无膜结构,能合成蛋白质)、中心体(无膜结构,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0.细胞膜的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大多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11.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复制,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表达。
12.细胞器的联系: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3.细胞核与细胞器的联系: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核中复制,在细胞质中表达。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3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4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
1.蛋白质:
①功能:细胞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一半,占细胞干重的90%以上,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②结构:氨基酸(基本单位)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由许多氨基酸分子相互连接形成肽链。
③氨基酸:种类:20种;结构: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
④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
⑤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产物,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共价键。
⑥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相互连接形成的链状结构。
⑦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将导致蛋白质失活,进而引起生物体死亡。
2.核酸:
①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②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③组成单位:核苷酸($8$种)。
④$DNA$和$RNA$的主要区别:$DNA$是双链,$RNA$是单链;$DNA$分子内部碱基组成:嘌呤($I$)=嘧啶($T$),$RNA$分子内部碱基组成:嘌呤($I$)不等于嘧啶($T$);$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RNA$分子呈单链结构。
3.糖类:
①种类:单糖、二糖和多糖。
②分布: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细胞。
③功能: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或储能物质。
④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
⑤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⑥多糖:淀粉、糖原(动物)、纤维素(植物)、壳多糖(甲壳类动物)等。
4.脂质:
①功能: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有些脂质对生物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参与信息传递。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在肝脏、肾脏等器官中含量较高。
③种类:脂肪、磷脂、固醇。
④脂肪:甘油三酯是脂肪的基本单位,通过甘油和脂肪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形成。
⑤磷脂: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和乙醇胺组成,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⑥固醇: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600字15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3、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5、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6、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是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它还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