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
看过电影之后,对于自由,对于救赎尤为深刻。究竟什么是自由呢,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自己内心创造的。不是环境能够约束的,是自己内心希望的。那个老头悬梁吊起的.瞬间,是他走向自己认为的更好的选择方向,不习惯的一切都将是在剥夺着他的自由。
冤案已出,如果你相信命运的定数,是不是在牢中每日不断重复,此生不再有惊奇的出路。一场自我救赎的历程开启,希望真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它可以让生命每天都有热情。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2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优秀的励志型影片,我觉得这部电影能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救赎,让我感悟到要有希望地生活。虽然影片中的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但我也相信安迪说的那样:“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勇敢面对人生。
影片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人,判为无期徒刑。当他和其他囚徒进入那座隔开了世间一切的围墙时,注定了要在那个正义泯灭的地方,在那座人间炼狱——肖申克监狱里,要遭受比肉体折磨更可怕的精神禁锢。
在那个黑暗的围墙里,面对遥遥无期的岁月,在强制剥夺自由、髙度服从的压力下,每个人都寂寞无望地生存着,他们只是肉体的存活。像“姐妹花”那样的人,牢狱中的压力使他们的精神一点点被腐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磨灭灵魂的'牢笼里,主人公安迪渴望自由,带着希望战胜了灵魂的囚禁。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压力就是这样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在没有自由的压力下,那些监牢中的人,大多数都麻木地生存着。那个图书管理员在囚禁五十年之后获得了假释,走入了发展迅速的新社会,没有了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即使自己获得了其他人渴望的自由,面对新的一切,他茫然而又孤独,承受不住难以适应狱外生活的压力,他选择了死亡来解脱。
然而压力也会产生动力,安迪也就利用这种动力有希望地活着,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他会得到自由。刚开始安迪的日子很难熬,幸而他精通经济学、数学,善于理财,熟悉地质学,会图书管理和文献学,为了信念,在那种压力下,他运用专业知识帮狱卒逃税,为狱长取得不法收入,获得了狱长的信任。他爱好雕刻,他熟读《圣经》,他申请来了图书馆和相应的经费,他将一个关押着无数终身监禁者的监狱变成了真正的重新走向社会的“学习园地”,在这种窒息的黑暗环境里,这也许是让灵魂得到自由的唯一方式。在监狱里他用他的智慧获得了其他人无法拥有的“自由”和“安全保障”。然而就在他的案情出现转机时,虚伪的狱长为了留住他做假,派人杀了证人。安迪失望了,但他没有绝望,他没有因为虚伪自私的人而放弃信念,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由。他用他的聪明才智精心准备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用一把可以藏匿于书本中的石锤,凿出了“六百年都无法完成”的通道,有句话说得好:“机遇是给有所准备的人”,所以也只有他,能在这几乎不可能站起来的地方站起来,在不可能脱身的淤泥里获得了新生。
瑞德说得对:“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我觉得安迪就是那些勇敢而聪慧的鸟儿,只适合在蓝天自由地飞翔。黑暗的监牢没有泯灭他对自由的渴望,残酷的环境压力也没有压垮他,他给自己自由的希望,将压力变为动力,用积极的方式选择了坚强而勇敢地活着。二十年的忍耐与精心准备,他得到了自由,他不仅救赎了自己,同时也救赎了瑞德,救赎了整个肖申克,让那座高而黑暗围墙下的灵魂获得了自由。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主人公安迪就是伟大、勇敢、智慧的化身。通过这部影片,主人公坎坷的逍遇及自我救赎的勇敢深深地震撼着我。突然觉得“上帝只救自救的人”,说得很真实。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多少风雨,不管要面对什么压力,不是像那些承受不住生活或环境压力的人一样选择死亡,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地看待它,变压力为动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带着希望,勇敢而坚强地走下去。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3
安迪从来没有禁锢过自己,前期的计划,中间的冒险执行,20年如一日,在身体的煎熬精神的折磨时,希望随时都会变成绝望,所有的付出都会白费,包括生命。
我看到的他其实早已突破最牢固的监狱,飞向远方去追寻那个没有记忆的地方,他每天的坚持,艰难度过20年大大小小的磨难,就因为这个虽容易破灭但却美好的希望。
安迪给瑞恩一句话,一个希望,后来安迪的`希望成了安迪的承诺,刚好瑞恩缺少一个希望,这个希望是带着安迪,他最好的朋友的承诺的。突然对照我们现在想想,因为一句话可以给对方带着希望去活着,如果不是为自己而活,那至少为了朋友的承诺而活着。这种情感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这种真挚感情电影最后只能定格当时他们相遇的场景来表达,言语那么的单纯。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4
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从此他开始了在肖恩克监狱漫长的服役。影片就此开始。在肖申克监狱服刑的犯人,大多被判的是无期徒刑。长达几十年的监狱生活,早已磨灭了囚犯们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望。他们习惯了每次上厕所前向监守打报告,习惯了每天繁重的劳动,习惯了失去自由与希望。
影片中有一位管理图书的人——老布,他在监狱里一直待到垂暮之年。最后当他终于获得了假释的机会,他却自杀了。针对这件事,安迪的朋友瑞德对肖有一段经典的解释: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这个就叫做体制化。
体制化,说白了,就是你对周身环境的习惯性。它是一座监狱,囚禁的是你的心。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犯过法,没有蹲过监狱,而我们真的就是自由的吗?
当初,我们为了高考,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将来有一天你会过上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总有做不完的试卷和背不完的重点的生活,你会不会觉得那根本无法忍受?而当这种日子真正降临的时候,你抓狂过、沮丧过、最后你习惯了它,甚至在升入大学后开始怀念它。高考其实就是我们的肖申克监狱。我们放弃了唱歌跳舞,放弃了小说游戏,放弃了我们的自由。我们背着王朝兴衰、算着立体几何,我至今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它们是我们的救赎。犯罪的不是我们,是中国死气沉沉的教育制度,但是坐牢的却是我们。
后来我们上了大学,离开了监狱,重获自由。再也没有高墙限制你的自由,再也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和试题的百般折磨。恭喜你,你出狱了,可是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一直以为那个为了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熬夜的是你,那个坐在一堆参考书中分析英语语法的'是你,那个课间挤在一堆学生中问问题的是你,但是当那些日子成为过去,当那样的你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时候,你迷失了你自己。曾把自己定位于囚徒的你,刑满释放后,你又是谁呢?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囚徒,或者说你不仅仅是一个囚徒,只是长久的习惯让你忘了。
之后,我们毕业了,开始忙于工作恋爱,忙于买车买房。你终于有钱买了单反,但是却没有为了旅行辞掉工作的勇气;你终于可以不用再攒钱给爸爸妈妈买礼物,但是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你终于可以买得起那些奢侈品牌,但是却在也没有了当初蹑手蹑脚进店时的那份惊奇与欣喜。你习惯了每天早起去上班,习惯了高跟鞋与西装,习惯了还房贷和逛商场,习惯了对着电脑屏幕打哈欠,习惯了忘记曾有过的梦想。你再一次把自己丢进了另一个肖申克,让习惯垒砌成高高的围墙。你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些你“应该”做的事,却从来没有问过你的心,它想做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5
当一个人身处黑暗的环境中,努力过着被规定得井井有条的生活,他内心会怀抱多少希望,能坚守多少信念呢?
答案可以是零,也可以是百分百。
当一个无辜者被指控杀人锒铛入狱,并在多年后找到证明自己清白的证人后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时,他心中有多少希望,还留有几分信念?
答案可以是失望,也可以是不放弃。
当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在前程似锦的时候被扣上谋杀的'罪名,冷静地陈述自己的时间线却仍被判处无期徒刑时,他心中有多少希望,还能否保持信念?
答案可以是自认倒霉,也可以是自命不凡。
当一个人因从天而降的罪名被判入狱,在狱中干着最累的活,流着最多的汗,却还要被一群蛮横者施以暴力,他心中还留有多少希望,是否还有不灭的信念?
答案可以是就地认输,也可以是不断反抗。
安迪是我之前所提到的那个人。他的生活一度充满了希望和阳光,但因为一个离奇的谋杀罪名而被迫过上了牢狱之生。然而,他并没有感到失望,也没有认为自己倒霉,更没有选择放弃。他从未向别人诉说自己被冤枉、被强暴的遭遇,反而微笑着、从容地面对一切……
他拼命地工作,赚钱换来了锤子和海报。锤子用来雕刻石头,海报也许能激励他。他又靠自己有用的知识博得了长官们的庇护,大家说他是为图书馆而工作。他从不惹是生非,和他曾住在一起的室友说他人很好,但他那个房间空气不太好,很冷。
可等到他从监狱逃走的那一天,狱中的头号人物雷德才明白,他买小锤子是为了挖开墙体,买海报是为了遮盖洞口,拼命帮长官洗黑钱是为了独处一室的特殊待遇……雷德说他自控力最强,竟没有任何苗头能看出他要越狱!
不管如何,安迪成功逃脱了监狱,他们在多年后终于有机会再次见面。雷德对安迪表示了祝福,因为他早就知道安迪是那只不会被束缚的鸟儿,他总有一天会挣脱牢笼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生活。安迪心中充满了狂野的渴望和永不熄灭的希望与信念,他绝不甘心就此沉沦!
安迪是一个倒霉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信念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6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这是瑞德在老布获得假释却故意犯罪后说的话,一段被高墙禁锢几十年的囚徒的客观发言。有感慨、有厌倦、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淡然,对牢狱生活趋于平定的不可思议的木讷。
正如瑞德的预料,老布在痛苦挣扎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在监狱里置身50年的老布已经把自己深深融进了肖申克,却被冷酷的狱官放了出来,如此高龄的人像新生儿来到外面的世界,处境是极其艰难的。他已经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再将灵魂从肖申克监狱抽出,融入这个新世界了,所以他选择自杀。囚徒们早已习惯了没有自由没有希望的监狱生活以及那里的一切,不再奢望有所改变,甚至害怕改变,害怕被抛入那个曾经无比向往的外界。
当然,也有例外,安迪·杜弗兰。“有一种鸟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逃生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500码长的恶臭下水道……这只心怀希望并为之不懈地努力的鸟,最终实现了翱翔于广阔蓝天的梦想。他是那样一个睿智和坚毅的人,是自由与希望的化身。
而老布和瑞德等人,早就被暗黑的监狱生活所体制化,认为希望是痛苦的深渊。“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假若没有安迪,恐怕瑞德也会步老布的后尘。
现实社会,人们也都生活在无形的高墙之中。最初的坚如岩石、艳如玫瑰的年轻人,带着独有的个性和理想,走进社会集中营。经过几年的洗礼,被模式化、体制化。无法适应者,开始上网搜索相关的处事哲学、职场规则等经典语录恶补,以实现在江湖中行走自如。其实,融入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和自我,成了大多数人的'复制品,身处高墙而不自知。与监狱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抗拒——习惯——依赖。
越长大,就越向世俗靠近,社会的万有引力,将我们一点点自由落体。 从儿时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到少年的大大书包小小烦恼,再由青年的闯一闯到中年的趋于保守,最后老年时已不再敢有奢求,一心一意地把余下的日子平平淡淡地过完,每一天都是无比平常的油盐酱醋。年少的志气一点点被生活的枯燥消磨殆尽,那颗渴望自由充满希望的赤子之心渐渐被潜藏于阴暗角落。
我们是不是该慨叹一句:“老了!确实老了!”
“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活一次,而不是麻木绝望地走向死亡。怎么过都是一生,怎么偷懒也总忙碌着,到不如把封锁的热情释放出来,我们还都年轻,何必表现的如此适应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横冲直撞的马里奥,未必不会吃到代表胜利的超级蘑菇。
瑞德最后在安迪的鼓励下重新面对世界,摆脱了对监狱体制的依赖,在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面前与安迪深情相拥。芸芸众生中的你啊,看到那样明亮的蓝色,是不是再次点燃了希望之灯,展翅欲翱翔于自由天空?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7
《肖申克的救赎》、《纳粹高徒》、《尸体》和《暮冬将至》这四篇中篇小说,集合在一起,展现了斯蒂芬·金作为作家历程和写作心理的变化,以及他个人生活中的曲折与困难,同时也呈现了他成名后的风采和活力。
斯蒂芬·金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与以下四篇作品有着相似之处。在他的童年时代,他因为写了一篇恐怖小说而受到校长的唾弃。这段儿时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后来在他的创作中,他经常会将自己的原型融入到小说中。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纳粹高徒中的托德,幕冬将至中的斯蒂芬,他们的经历展现出斯蒂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然而,当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对抨击文学界时,一些作家遭受了非议,斯蒂芬金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内心对恐怖小说的热爱。从最初魔女嘉莉的退稿到后来几百万册销量的发行,从一个失败的银行家到旅店老板,从一个幼稚无知的少年到一名城府深沉的杀人犯,从一位普通的作家到时间旅行者,这些角色反映了斯蒂芬金早期的困顿与成功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迷茫、压力和为了生计而苦恼,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他,并体现在他的'小说中。
俗话说,在接触积极的人身上,我们也会变得积极;在接触消极的人身上,我们也会变得消极。《肖申克的救赎》中,雷德受到了安迪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的影响,重新燃起了对自由生活的信心。然而,在一部关于纳粹主义的电影中,一个14岁的年轻少年名叫托德,出于好奇,与纳粹军官杜山德接触。最初,他只是想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但逐渐地,托德发现自己与杜山德有着类似的内心世界,渴望战斗和对历史的敬畏。他逐渐成为一个流浪者的刽子手。然而,在他人生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压抑即将暴发,从此开始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光明源于黑暗,黑暗涌现光明。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8
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而电影给我们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這一次我看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监狱就是如此的将一个人彻底改造,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看忽然间岁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人的希望都会消失殆尽。瑞德曾经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而倔强的安迪始终坚信着希望,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而且祂一直试图用图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來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瑞得“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來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个字最大的含义,或许不是真正的体制,而是我们所依赖的生活习惯。平时,我们依靠习惯生活,也在超越着习惯,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样拯救了自己,却也拯救不了集体。瑞德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无助习惯性地生活着,最终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审查时,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台词: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祂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我想瑞德绝不是对审查者说這番说,而是说给我们芸芸众生。是啊,生在人世间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在习惯性的生活状态中耗费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能够回过去,能够纠正那些走错的路、做错的事、说错的话,该有多好!如此,我们会面对那些爱错或没有爱错的人,会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诚再博一次。可是,世尙没有如果,我们无法回过去。
再次经历了140分钟听觉与视觉的洗礼,没想這次依然被感动的差点热泪盈眶,影片中真挚的情感让我想起來了社会尙流行的“四大铁”,我想铁窗肯定应该也算“同过窗的”吧!三姐妹欺负,安迪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典狱长看上,为他洗钱,成为他的附庸。安迪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的到来,告知安迪是被冤枉的,却被典狱长暗杀。安迪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锤子凿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这部小说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黑暗。在很多人的定义里,这首先是一部嘲讽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的小说。因为如果不是司法制度上的错判的话,安迪是不会进入肖申克监狱;而如果不是因为狱政制度上阴暗腐败的话,安迪也不会成为诺顿的洗钱机器也不会有了后面的整个故事。然而在我的定义里,这部小说首先定义上应该是一部有关人性黑暗以及救赎的故事,如果把它定义为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上的讽世之作的话反而局限了这部小说本身的那种更深层的意义而显得肤浅。
在我看来,不论是司法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狱政制度上的阴暗腐败,其根本依旧还是人性上的阴暗和贪婪。如果说,安迪的错判入狱还仅仅只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那么后来安迪得到了一个推翻错误回归到自由社会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威胁到了典狱长诺顿的安全和洗钱系统的整体流程的话,那么,这个机会被诺顿彻底扼杀就完整地体现了这种人性上的黑暗。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终依旧只能靠人去操作运转,而如果操持着整个制度的人本身依旧带着贪婪的欲望去观摩这一切,他们总能找到可乘之机。
当一个人身陷于冤狱而诉求无门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绝望。黑暗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而真正可怕的是这种绝望带来的对于人生一眼所看到的没有光亮的前路。我也不知道在瑞德平静的语调里所讲的安迪呆在他狭小的牢房里沉默不语的第一个夜晚里他是如何度过的,他思索的那些又会是什么。他即将开始的是一种永远也没有光亮的生活,他即将在这个黑暗的夜里开始他漫长而没有前路的人生。
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从此将他笼罩。希望和梦想从现在起都将离他而去了。他只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内敛男人,所以他永远失去了不知道如何向她表达情感的妻子,所以他在妻子出轨之后将她赶出了家门。对他来说,这一切构成了他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牢狱里的心理基础,他在赎罪,对他来说他并没有杀害妻子可是他的行为间接或者直接地导致了妻子的死亡。沉重的负罪感包裹着他。不再有希望和光明。我看到的是一种沉重的黑暗。
有影子的地点就有光亮。这部小说有黑暗也有救赎。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监狱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监狱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同样感觉和“被制度化”感觉的瑞德却没有走布鲁克斯的老路,因为瑞德知道,还有样东西再等着他,所以他离开了假释后所工作的南波特兰的超市,去齐华坦尼荷寻找安迪,我觉得这就是救赎。
事实上肖申克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扮演着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沦为老布那样的命运,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终其一生不曾越规逾矩。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为肖申克的缩影。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没有停止过,社会历史就是在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循环中不断前进的,然而救赎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因为,救赎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那是任何强权也无法到达的地方。to be,or not to be,选择救赎还是选择绝望,选择英雄还是选择大众,选择上帝还是选择撒旦,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9
希望:安迪不仅对自己抱有希望,也对狱友抱有希望,他不顾自己的危险,通过为狱官做事来换得狱友每人3瓶啤酒,希望狱友也能感受到自由以及对生活的希望,他竭尽全力构建图书馆,为的是让狱友感受到监狱生活中的一丝温馨,他还帮助狱友考取文凭,使他们感觉到监狱生活中的希望,安迪始终都对自己的别人的生活抱有希望,这也就是他说过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的体现吧。
自由:安迪始终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一开始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轻小伙汤米上,因为他知道事情的真相,希望他能帮助自己翻案,但因为贪婪凶恶的典狱长为阻止他获释而杀掉汤米后,他决定了出逃,对自由的向往使他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恶臭,在他张开双臂,在暴风雨下迎接自由的那一瞬间,天地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吧。
友谊:患难见真情,在安迪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瑞德帮助了他,并且是无偿的;后来,在安迪即将出逃时,他告诉瑞德一个神秘的地方并让瑞德答应他去那个地方拿安迪为他预备的`东西,也正是这个承诺,给了瑞德以希望,使死神与他擦肩而过,避免了“体制化”下的厄运。两个人的友谊最终在碧蓝的大海的见证下得到了升华。
顽强的毅力:它驱使着安迪一周一次甚至一周两次地给政府写信请求拨款。它推动者安迪日复一日地挖隧道。它把安迪从排污管里拉出来,把瑞德从假释的城市拉到了太平洋边。没有它,就没有肖申克监狱的一个个奇迹……
希望、自由、友谊,以及顽强的毅力,是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感觉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难道还祈求别人去珍惜和维系吗?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0
《肖申克的救赎》是史蒂芬。金突发奇想的产物,是史蒂夫在写就了无数恐怖血腥暴力的畅销书小说后的一本思考,转变的引入深思的小说。与从前的作品不同,在这本小说中史蒂芬刻画了一个年轻的成功人士安迪因冤假错案从而深陷牢狱,在牢狱中他反思努力这,直到知道自己是被冤枉后决心寻找自由,用一把小锤子敲开了5米厚的劣质水泥墙,爬过肮脏的粪池管道,最后到达了那美好的zihuatanejo。当初那位帮助安迪的瑞德曾说用这么小的东西最起码要挖500年,可他一开始就没想出去,所以他也不会知道这墙的劣质,这也是那些麻木之人的可笑吧。
安迪始终向往自由、心存希望,也正是如此他在狱中是独特的,他的独特带着一丝生机,同时也带着一种无名的光亮。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几个人修完房顶之后,吹着风,沐浴着阳光,喝着啤酒,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在肖申克发生的,但是安迪用他的聪敏做到了。安迪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跟狱友和警卫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多的是为了呐喊,一种灵魂的呐喊,虽然孱弱,但是顽强,这是安迪对肖申克、对生命的不屈服,也正是如此,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光辉力透纸背。于此相反的正是那邪恶的典狱长山姆·诺顿,他总是说把:“身体交给我,把思想交给上帝。”他是这个黑暗监狱的首领,是这个麻木工厂的制造者,他为了赚钱而雇佣安迪为他洗黑钱,为了得到政府的预算资金而制造监狱大乱并乱杀犯人。他就如同恶魔一般蚕食着每个犯人最后的价值。
这整个肖申克监狱就是一个体制化的工厂,它将一个个曾经阳光,活泼的人训练成麻木的机器,消灭每个犯人对于自由的希冀,对于未来的期望。正如瑞德出狱前的那位狱友一般,长达30年的监狱生涯让他从生理到心理都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最后把自己吊死在楼上,而瑞德也无法适应,他每天必须准时上厕所,去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的打报告,他们的一切都被固定在了肖申克监狱中,烙印无法消去。但是瑞德是幸运的,他有幸与安迪认识,有幸收到安迪那自由之光的照射,勾引出内心那意思光亮,他循着安迪的指示在哪棵大榕树下找到了安迪的信并前往了那自由美丽的城市与安迪相遇。
如今的社会中处处都有肖申克监狱的影子,之前的杨永信电疗治疗网瘾不就是把孩子们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打死,把他们对自由的火焰熄灭吗;亦如那有着体弱多病的体育老师,总是请假的音乐老师和全天无休的主课老师的学校,一味的要求学生学习,没有一丝一毫的时间可以去接触那些世间的美的机会怎么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对未来那美好的向往,怎么能让他们得到那学习的动力与方向。
总的来说,自由与希望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如同那吃不饱的千里马无法奔腾千里,加不满油的车子无法持续前行,人必须要有这那希望的存在才能勇往直前,不懈奋斗。故此我们要成为像安迪一般的人,自由是我们的法定权利,在法律范围内就要捍卫它,保护她,艰难不会打败我们,美好的未来必定属于每个充满希望的奋斗者。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1
安迪极聪明,而且勇敢。他曾为所有参加户外劳动的狱友们争取一瓶冰冻的啤酒,他也在利用自己的理财特长获得了狱警的信任后用监狱的广播给所有人播放意大利音乐,他还每周写一封信给州长以期改善监狱的图书馆,他更是创造了 3 个月将一个文盲教成大学生的奇迹,尽管成绩只是 C ……
我的.脑海浮现一幕幕场景,我仿佛看到那瓶啤酒开瓶时溅起的飞沫中有着欢乐,当所有人停下脚步听音乐时整个监狱洒满阳光。欢乐和阳光,这两种在监狱里最不可能见到的东西,却在那些时刻在肖申克中矛盾地具备,这就是安迪的魔力。
只是典狱长的随口一句:“真正的救赎就在圣经里。”安迪仅凭一把小小的榔头,真正得到了救赎。谁说他不是圣使呢?你看,连上帝都在保佑他呵。
安迪离开了肖申克,离开了美国,渡过了“没有回忆的海洋”,来到了他梦想的地方,没有回忆的芝华塔尼欧。
“假释?说笑呢。”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red 最终获得了假释。他来到那颗榕树下。
“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Red ,亲爱的 red ,你走了这么久的路,一定很累了吧,麻烦你再走一程。”
Red 走了,安迪为他铺好了所有的路。只有老布上吊的那根梁上所刻的那句“ red 也来过”证明了他的存在。
最后一幕,是两个生死之交的拥抱,多么美好。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2
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描绘的一样,冬天里的黑暗和凄清的早晨所传达的氛围也贯穿了整个故事。在阴暗的环境中,肖申克监狱中那些或无辜,或罪恶滔天的人们默默地消磨着他们的生命。
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几十年转瞬即逝。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轻若尘埃,像一滴水在大海中微不足道。不经意间,时光流逝,近万个日夜堆积如山,负重成为生命的一半。即使是像雷德这样在监狱里拥有神通广大的人,也难以抵挡时间的摧残。他那浓密的青丝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稀疏而斑白,才渐渐意识到几十年已经消逝,仔细回想起来,仿佛只是昨天的事。当笔者轻飘飘地写下1958年这个数字时,我们的目光迅速掠过了监狱中的1958年。那些时光到底是如何溜走的?当我们面对不停推进的时间,度过普普通通的日子时,我们会感到郁闷无处宣泄。安迪墙上的海报已经换了几张,窗台上的石头也被磨了几次。更让人心痛的是,年轻的雷德进入肖申克监狱时,背已经佝偻,双腿无力地缓慢行走。当他走出监狱,迈向自由而又陌生的社会时,他的生命已经消逝殆尽,只等待死亡的来临。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从我们踏入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开始,每天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临近。或许数十年后,当我们步入老年,身体渐渐衰弱,脸上布满皱纹,几乎被死亡所笼罩时,会不禁感慨:为什么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珍惜光阴?为什么我只拥有了如此短暂的一瞬间,而时间却如此漫长呢?
在世界几十亿人中,有一个以你“的思想控制着的躯体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悲观地说:人生就是一趟通往坟墓的列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只是为了看看风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程度。毕竟,从昔至今,这个一直被思考的问题并没有正解,我们能做的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开心就好。
人生是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之短,贵在抒胸臆。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3
初读《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是在高中,再读这本书是在前不久。一本好书,总是想要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回味良久,像是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在心中留下烙印,久久不能忘怀。同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看之后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使困难重重,也坚定不移的相信希望。
我们读的每一本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在书中与内心的自己相逢,使书中的力量转变为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充满希望,更加从容,满怀自信。
没有经历痛苦,就没有真正的快乐,是故救赎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如果说不幸是一种巧合,那对于银行家安迪来说,当他发现自己妻子有婚外情时,内在的良知他并没有选择枪杀他们,而时间上的巧合让他背负了永远无法赎清的罪孽,不幸的生活从此由肖申克监狱开始了。
然而,虽然身体和精神上在饱受折磨,但是安迪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每天坚持看书,磨石头,下棋,二十年如一日,用毅力和坚持挖通了将近五百米的隧道。在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头无法刻成的。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
含冤入狱却也只能安于现状,深陷围墙但也对自由充满向往。对比一位在监狱里生活了五十年的老人,出狱后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活着所以选择了自杀。体制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开始,人们抗拒它,后来慢慢习惯它,到最后,离不开它。
当安迪无意从汤米口中得知杀害妻子和第三者的凶手时,开心的找到监狱长请求翻案被拒绝时,汤米也惨遭杀害。安迪意识到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赎自己,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监狱长洗黑钱。逃走后,取出没有污点的钱,将监狱长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报社,彻底击垮了监狱长的势力,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4
当我观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监狱生活的无趣和缺乏希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尽管人们常说不要与命运对抗,但当安迪战胜了命运时,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实际上是命运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1994年的经典之作,故事背景设定在1947年。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因妻子与情人有婚外情而误导之下酒后杀害了他们,结果被判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这部电影通过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强调了个体面对时间流逝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恐惧,以及强制剥夺自由所带来的影响。
所谓的救赎,安迪并不只是拯救了自己,而且还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他展现了精神上的拯救,使得瑞德认识到追求自由和希望的重要性。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时,这两个人再次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围绕着三个主要情节展开。首先,安迪帮助了一位狱警逃税,同时也为他的狱友争取到了每人三瓶啤酒的奖励;其次,在预警榜上,安迪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以此展现音乐的美妙;最后,他在监狱中创办了一座图书馆,为此他每周都给州长写两封信来申请经费,这可以说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胜利。
后来,突然出现了一位年轻的罪犯,他掌握着关于安迪所犯案件真凶的信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年轻人被人谋杀了。这时,瑞德认为安迪可能会选择自杀来摆脱困境,但事实恰恰相反,真正渴望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道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自由的真凶,也应该是这部电影试图表达的主题之一。
安迪曾经对一位年轻人说过:“人要么忙着活着,要么忙着死。”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不同,取决于他们的选择。有时候,我们可能陷入绝望,但是我们面对这种绝望时,会选择什么呢?是放弃生存还是坚持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依然保持对自由的.渴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功,获得了自由。
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一言: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对大家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15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做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我希望这封信会找到你,而且找到你的时候,你过得很好!——《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在很久之前就看过了,之后又重温了好几遍,每一次观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管多少次读到这段话都会觉得感动。当安迪找到时机打通隧道,爬过长长的臭水沟,站在雨中享受久违的自由。当瑞德年老后终于获得假释,他通过当年安迪描述给他地方,找到安迪给他留的包裹,凭着地址,他们在海边相遇········电影中这些经典镜头不管看多少次,还是会心潮澎湃,为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或喜或悲。在狱中安迪和瑞德都遭受了许多痛苦与不公,安迪连进入狱中都是被冤枉的,之后明明知道真凶是谁了,却因为监狱长的贪婪而错失证明清白的机会!在遭受一次次的打击之后,安迪依然没有放弃希望,通过数十年的蛰伏,终于获得自己的自由!就像影片最后说的那样。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失去希望,那未来就毫无指望!也许要达到那个希望需要耗费我们数不尽的时光,要付出无数的努力,但也许某天就能够降临,只要别轻易放弃!
【肖申克的救赎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04-26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04-28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04-30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5篇)01-27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5篇09-18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范例6篇09-0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11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12-08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