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
刚刚参加工作,即得到学校青年教师工作坊老师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代表性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开启我教育生涯之门的一个最好的礼物。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四个关键词是思考、阅读、劳动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这几个词留给了我更多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启迪。
思考越积极,学习越轻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学习而不去思考,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意义而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不去实实在在学习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也会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获甚微。对教师而言,思考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反思课堂,这其中无不渗透着思考的'印记,也只有做到将思考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使我们自身专业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学习困难越多,越需要阅读。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之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可是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获得知识和信息,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随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我们也当扪心自问自己的一桶水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今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已不止是一桶水,也不是陈旧腐臭的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去涉猎书本外更丰富的知识,发展智力,理清思路,开拓视野。
思维越发达,记忆越发达。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兴趣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劳动能唤起人们的创造力,脑力劳动的开发依赖于手脑结合,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参与劳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智慧和精神中,通过实践活动触动他们的思想,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的去学习,探求,获取和掌握知识,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道德尊严。
读书是学习,是反思,是进步和成长,而读一本好书,更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如沐春风。《给教师的建议》中,每一条建议,包括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逐字斟酌,它很好的诠释了教师的角色,也为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
《给教师的建议》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集三十余年教育实践经验所著,为20世纪业界经典之作。
苏霍姆林斯基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这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他还提到“德育要渗透到教学中”,这个观点亦和我国现行新课标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之处。因此,尽管距该书首次出版已过去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国外的各种思想教育模式潮水般涌入中国,本书仍然被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当作从业入门级宝典。
在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阅读过这本书,如今重读,我依然从中获益匪浅。
一、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输出的观点包括“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之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而言,几乎可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强化学习阶段。而性格处于形成阶段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又充满活力和潜力,亟待恰当的疏导,以满足其方方面面的求知需求。因此,老师需要关爱学生,理解童年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他们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我们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关爱学生是老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教育理想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老师们只有拥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们的奖励机制不仅奖励优等生,我们也奖励进步的学生,我们不仅鼓励和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同时也鼓励和表扬愿意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学生。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潜力的,应该被看见的。
二、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基础——在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他也提出,如果想要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老师们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所教年级的内容,而是应该把更高年级的教学大纲都拿来看一看。因为老师们只有了解学生当前需要知道什么、达到什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后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老师们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分析知识的具体构成内容,以明确甄别学生应牢记不忘的部分。此时,就需要老师们有的放矢地筛选大纲中的“重点”知识。
关于教学大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有两个教学大纲,一是学生必须学会、记住的材料,二是课外阅读部分,以扩充知识储备。因此,他建议所有老师“要为记住和牢记不忘教学大纲的材料打好智力底子,学生只有用脑子思考时,才能学得巩固”。
三、无惩罚的正常教育
相信老师们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犯错的学生,老师们也会采取一些简单的.惩罚措施,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因为当我们用外界惩罚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来源于良心的推动力,当我们惩罚他的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惩罚,自己也就无需再去反思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在正常的教育中,学生对自己的一些轻微的过错感到内疚时,便已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老师们也可以适当谅解。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不建议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总去向家长“告状”,因为“只有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敞开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来赢得学生的爱戴,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我们,对我们诚实和坦白。
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班上有两位同学特别喜欢开其他同学的玩笑,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反感,纷纷跑来向我告状。我当时并没有立刻找来这两位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而是在班上开了一节以“合适的玩笑”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感知不合适的玩笑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学生们自己也能说出来我们和别人开玩笑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这次班会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学生对于那两位学生的“投诉”了。
书中能引起启发和思考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推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要热爱阅读和终身读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寄望,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请记得,只有当我们在阅读当中获得正确、丰富、通达的认知,我们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持续产生正面影响。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3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是指教师要注意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他们的目的就是抛好球、接好球。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第三、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
这学期在推荐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而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这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书中娓娓的叙谈,诚恳的告诫,他像一面镜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你、我、他。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那就“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读点书吧!”在100余条的建议中我重点读了P315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现在就谈谈我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论文中用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们走上台展示时,足足地吓了一跳,不光是我还有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来:“蛇!”再仔细看原来是青竹棒上缠绕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吗?我又看到那个学生神秘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去上美术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我是当事的那位老师,我肯定会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更不会把教棒借给他。但这位老师用包容、欣赏的眼光来接受了一个孩子别样的童真,同时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这位老师也同样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师的一声呵斥,那或许一件杰作就飞灰烟灭了。所以,我们不但要抛好球,还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在上《太阳》一课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轮到学生自己下笔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慌忙把自己的画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开开眼界?”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她说:“那就等你画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她点点头,过了会,我又走到她的身边,她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画。她慢慢地把手从画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太阳。我于是说:“你画的太阳很特别,但老师希望你的太阳能早点高兴起来!”那个小朋友笑了!也许是我的话,不一会儿她把太阳的表情改了,还给太阳涂上了特别美丽的颜色。这回她再没有用手把画挡住了。当画好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她也勇敢的上来了,结果我当众表扬了她。我看到了她冲着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建立信任基础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因此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课堂内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建立起“信任”这朵娇嫩的花。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隐喻也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要相互信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呼吁老师们:“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被人尊重,师生间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总结的。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虽然我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通过一次次的读书论坛活动,确确实实让我多读了几本好书。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4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这本书中苏老采用提“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在全书的上篇,关于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议归纳成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二,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第四,必须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五,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比如书中第六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十五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的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看来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别。”苏氏在他的建议中这样说。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
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是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是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动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有一种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那么与新授的这部分相联系的内容学生怎么获得呢?一部分靠得是他的生活经历的积累,一部分就要靠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去让学生看一些这方面的书,或参加一些活动,总之,要让他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觉。这样的话,我们在课堂上再讲的时候“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这种方法也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和课业负担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5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是吴秀华校长送给工作室成员的见面礼之一。对这本书,我的好奇与渴望起初只停留在封皮上的“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收获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渴望。他像一位促膝而谈老朋友,和你分享着他的经历,他的感悟,他的成长……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的那份平静与不平静。
在书的代序“一名语文教师‘野蛮’的第三次生长”中,张祖庆老师将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必迈的三道坎概括为:方向、能量、专注。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在成功的路上,你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遇见一个随时嗓子都会哑的主角,你才能够崛起”。张祖庆老师的自我定位,义无反顾的辞去常务副校长职务投身于语文世界,这种信念,这种勇气,让我钦佩。人生中我们总会面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就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明确自身位置,方向与目标,责任与任务,不断学习成长才会抵达远方。
持续阅读,摄取能量。“阅读是长根的事业。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读到此时,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阅读世界。回想自己的阅读历程,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在“小我中”徘徊而没有真正的聚焦、深入、拉大自己的格局。在这里张老师给予了通向卓越的锦囊——阅读,正所谓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阅读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他还为各层次教师指引了阅读方向,让我们妥善利用灵气,积攒散发底气,阅读路上事半功倍。
专注一项,练就绝招。“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卓越的自己,必须要专注于一项,成就自己的品牌”。适当的取舍,才有办法深入。著名作家朗达·拜恩曾说过:“任何事物,专注它,就是在创造它”。张祖庆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专注使他的“野蛮”生长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人无完人,要敢于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坚持做自己,十年磨一剑,创造品牌。
从“我的听课史”到“我的败课史”,从“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到“集体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到“语文公开课艺术化的忧思与追问”,张祖庆老师讲述的一段段故事,一个个案例,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那份平静与不平静。平静的是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思想,主张“尊重儿童的语文”,实践“为了儿童的语文”,追求“发现儿童的语文”;坚持多种角色的教师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开发者、创造者,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回到常识,做到“简单语文”,务实,求真,简约而丰满。不平静的是我们应做到“翻转课堂”,反转师生关系,反转教学顺序,反转学习方式。打破语文“一张脸”格局,勇于创新,因为要想走向卓越就必须有勇气去“野蛮”生长。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掩卷而思,这本书不仅让我见证了张祖庆老师的经历,领略到张老师的教学秘笈,学习到书中卓越老师们的教学精华,更多的是为我指引了方向,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求真教学,不断积累,勇敢成长。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6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
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
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
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
五是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六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觉得有些荒诞,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而且现在基本招工单位不是一律看简历、荣誉吗。但读完这一段话,静心细想,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凭几节作秀的公开课或论文的篇数来断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的家长们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郑校长说的第一条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你终将被时代淘汰。我觉得今后的生活应该把学习摆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得美丽而开心。
七是“欣赏缺憾”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
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几条,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下面我主要谈一谈对最近一个月内所读的40到60条建议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作者的。读完这二十条建议,我觉得作者首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对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热诚的人。看得出他很热爱儿童,从人本主义出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童成长发展的无限关怀,正符合了“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理念。其次,他是一个敏锐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譬如从观察学生朗读的语气表情,去思考学生是否对知识的获得有自豪快乐的感觉。还有一点是他拥有一种执着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点从他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并对这些观察记录做了那么多的思考和分析,再把它们撰写成书籍,他的这些精神品质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者学习!
接下去我就说说关于这二十条内容的一点点想法。在这几条建议里面,作者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在说思考这件事情。从孩子方面来说,思考很重要,只有经过了思考后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得记住,这样的效果也比特意地去背诵,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多了。所以作者在48条里特别倡导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负担。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或多或少有点自身体会吧。记得我们高三时政治老师每天中午都回来默写政治,我特别讨厌这样的默写,一点也记不住,但是政治考试也不差。还有学习英语,懂得语法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其实你说有几个英语老师可以把某条英语法则完整背出来呢/但是语法规则仍旧是知道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背熟不一定等于懂得。所以在座的老师注意了,当心你的学生,他们到背如流的时候还要去想想他们懂了吗。
刚刚说了思考有助于记忆,其实作者在讨论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的,是一种人本主意的体现。他把思考知识这一个过程看作是人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可以作为一种INNER moTIVATIoN去刺激学习的兴趣。这就是53条“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里我的理解。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过,才能体验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感觉。这使我想起两个画面。一个是校长的阅读课上,小朋友们在经过思考极力组织语言之后那种急于表达的表情让人难忘!这是一种追求思考的积极性的体现。另外一件事情是听同事说的,解数学题时,一个小朋友因为自己想出了另一种方法而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非常激动。看得出他在捍卫自己思考后的成果,真是另人感动。这些都表明儿童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思考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那怎么让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让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真正的通过思考来学习呢?这就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思考如何是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是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的成功,为此而感到骄傲。这是一项巨大的思考工程,至少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面对学校里还存在的一味地要求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在现出来的现状,对于教师的挑战更大。(前几天听说一位老师让学生去背诵一首颇长的歌曲的内容,原因是如果不作这样的硬性布置的话学生是不会自觉按照要求去欣赏的。多么可悲!这样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去背诵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只会让孩子养成对知识的冷漠的漠不关心的态度。)针对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些好建议。在这20条建议里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接近这些思想,使知识活起来。具体的做法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就是145页上[光合作用]那个例子,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座的可以好好再读一下。
2.给孩子多点自由时间,让孩子去阅读。因为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就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点我们学校就做得比较好,像一年级,他们有好多绘本可以交换着看,还有专门的阅读课。我们老师现在能做得就是多给他们点时间作课外阅读,就像那个比喻说的,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助航行的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3.好好利用孩子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让孩子在观察中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带孩子去旅行自然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出与安全考虑),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极力让孩子感知生活,不要让知识脱离生活。这就让我想起我们的课堂教具。并不是只有科学老师要花心思去准备材料,作为英语老师,我们也要多花点心思在这块内容上面,例如在学新单词egg elephant eggplant时,可能没有能力把一只大象带进教室,但是准备一个鸡蛋和一根茄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即使小朋友们一看见教学挂图就能明白单词意思,我觉得把实物带进教室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会让知识变成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至于作者提出的把参观旅行的见闻画下来制成一个小本子的做法,我想也许可以用到我们的教学上来。因为有一次我看见我小学老师女儿(一年级)有这样一个小本子,就是简单地用订书机把几页彩纸订起来的。里面写了一个自编的关于一只小熊的故事,很多地方字不会就用拼音代替,在下面还配上了她画的图画,可爱极了。所以我想可不可以让孩子学完几个英语单词后也用这种方法去巩固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思故我在。学生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教师更加要思考。这就是我读这20条建议最大的感想。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8
近日,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是啊!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而教育更应该没有“放弃”,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宝贵的,都能“闪光”。赏识,成了优点放大镜,个性聚焦镜,让我们的眼里,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看到了还没教好的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将赏识进行到底,根据思考和实践我认为:
一、专找学生的优点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专找学生的优点,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二、坚信学生“行”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曾有一位对超常儿童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到我国一所学校考察,一位老师说:“您能否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随意指点起来:“你、你、你……”此后,老师、家长、同学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并询问:“那几个孩子情况怎样?”老师道:“好极了,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经您一点,全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判断如此准确?”专家微笑道:“没什么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顿时目瞪口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总之,让我们牢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自己的教学中多赏识,少抱怨,从赏识起步,并将赏识进行到底。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9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已经深入每个教育者的人心,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的感触最深。
书中不但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可谓案例经典、分析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教师、学生、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我对这几方面的一些感受: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一、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那么,这就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
面对当今教育新课改的形势,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很简单,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为伴,不断汲取书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要上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照本宣科,那你就要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俗话说“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我刚来到学校工作的时候,任一个班的语文科目老师,班上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特别是班上有几个思维活泼的学生,经常问一些老师都答不上来的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语文课上班上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你知道由三个一样的字组成的字有哪些吗?该怎么念?”这个问题,可能好多老师都没有仔细地去查阅过相关资料,这时,我只有搪塞过去。但是,课后怎么都不是滋味,1
心想,为什么不早一点去了解呢?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都是敷衍塞责,搪塞过去。无疑会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多么的有限。从而,也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说,书籍、报刊、网络。有的东西,学生知道,而我们的教师却不知道。我一有空就坐下来读读书,做一做笔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书,我都要读,我想只要通过努力,多读书、多看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学生提的问题也多了,那么学生从教师身上学的东西也多了,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很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即使很多教育大家也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二、教师应该读专业之书,提高教育素养。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读的书就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教师要懂得各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状态、性格特征以及记忆的规律,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来教育这些学生,更不用说教育素养。
就拿我班上的学生为例,所教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获得成功体验,但又很矛盾,甚至具有攻击性,常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的就会相应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教育。也就是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奖励的满足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形象已不适应现在的学校教育了。新课标中的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父母;既是领导者,也是合作者。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无限的关爱。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都难得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所以,被
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留守儿童。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关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一、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出思想素质好、道德高尚的学生(德育放在首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他所说的正是和我们现在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我的理解就是,这里的德育放在首位,应该是首要的目标。
我们经常会在报刊或网络上看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杀死了自己的父母的悲剧。最近,我就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出悲剧:一名留学生从日本留学归来,母亲一早就在机场久久地守候着。没想到留学生一见面就开口向母亲要钱,本来家庭就不宽裕,见母亲拿不出钱来,留学生竟然残忍的将母亲杀死。谁也没有想到苦苦守候儿子回家的母亲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悲哀!悲哀!
每当看到这样的悲剧,心理有一些莫名的不安。发生这样的悲剧,难道是我们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缺失?想到这些,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心理有一些愧疚,难道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竟是这样的“人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连养育自己母亲都敢杀的人还算是人才吗?
由此,我想到了,这名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一些坏毛病,恶习。由于没有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纠正,这样恶性循环,不良习惯就积少成多,最终变成了大恶。
因此,首先,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这就要靠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去发现他们的不良习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
其次,我们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什么?
答案是阅读。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因此,这就要提醒我们的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多让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从阅读中去认识感受美好的东西,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内敛自己的道德素养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动。
现代的孩子应该需要什么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的确,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写道:“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我相信,“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个故事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却要哭着闹着要跟着去,这时候,曾子的妻子就哄骗孩子说赶集市回来后会杀猪给儿子吃,孩子一听说要杀猪,就立刻不跟着去了。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子妻子后回来没有杀猪,就是欺骗,不诚信,这样的后果会让孩子也变得不诚实、不守信用。这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无处不在:例如,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温馨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以及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家长太过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也就是说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成天讲的是吃喝玩乐、吸烟喝酒、赌博成瘾;母亲热衷于涂脂抹粉、穿金戴银,家中经常是麻将声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糟糕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的是: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家中,你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让我们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一起努力吧!
20××-4-28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慢慢品位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吸引着我,一句句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再次震撼着我,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深深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数学课堂的大量观察、分析,得出有如下五种不同的学生。第一种是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就举手要求回答。第二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他们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学生。第三种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不出来。第四种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种、第三种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如何让这些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们"二十四字模式"提倡的"先学后教"、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舞台。第一种学生不仅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可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条理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情商。而对于第二、三类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知识也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对于第四、五类学生可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最起码这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全班的交流、老师的点拨,这些同学就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之间的差异会缩小许多,有效地降低了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失败感,能有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
除了这些里面还有很多的章节让我沉浸,其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我们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1
大家好!我是四(2)班的班主任,穆老师。今年是我从教的第四年。在刚刚步入这个行业之初,我就有这样的疑问:教师到底都要做些什么?尤其是当班主任之后,我就更加的迷茫,面对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要给的只有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其中这句话解答了我的疑问:"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教育又是什么?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和自己的实践经历,我有了以下的感悟。
我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
教育是不辜负信任。
每当我在走进班里,最让我动容的就是那22双纯净、充满信任的眼睛,这让我无比感动,也倍感压力。当老师后,我发现自己的学生们会无条件的信任自己。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向我寻求帮助,伤心时会向我倾诉,开心事也会和我分享,甚至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每每思及于此,工作上就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生怕自己不好的言行会深深的刻印在他们的心上,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为教师,我时刻谨记:他们信任我,因为我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我要接纳每位学生,尽我所能的去帮助他们成长,教育要对得起孩子的信任。
教育是鼓励。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孩子,她上课经常走神,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时不时地会说些与课堂毫无关联的话,多次提醒也无济于事。学习成绩不好也导致她非常的不自信,不愿与别人交流。经过长期的接触,我发现这个孩子有超强的想象力与感受力,这些都是她的优点,我需要做的就是把她爱幻想的特质引到别的地方。
在语文课上,分角色朗读时,我会鼓励她扮演一些性格比较鲜明的角色,开始她并不会跟大家配合读,但通过慢慢的引导,她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了,而且会把角色演的活灵活现。
每当这时,其他学生们和我都会为她鼓掌,不遗余力的夸奖她。收到这些鼓励的她慢慢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了。我也会创造讲故事的机会,让她站到班级前面给我们讲,其实由于紧张,她讲的并不是太好,经常虎头蛇尾,但是大家都很宽容,也都鼓励她。这一次次的历练让她越来越自信,她开始在集体活动中大放异彩。
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她都积极参与,抢答问题,获得了很多次的奖励。在元旦的联欢会上她还主动报名,为大家背诵《三字经》。当学校的'值周生一直是她的目标,我和家长一直鼓励她只有各个方面都做的特别好才能当上,她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最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值周生,并且成为最有礼貌,笑容灿烂的值周生。
鼓励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不仅仅在于激发动力,更重要的是重建自信。
教育是爱,是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尊重的前提,教师必须是个热爱孩子的人。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的行为习惯特别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是发呆就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写,成绩很差。我很为他着急,在他不会的时候经常批评他,可这样毫无作用。静心想想,他是最不容易也是最坚强的,每天课都听不懂,还硬着头皮听;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好,却还能勇敢的面对;每天被各科老师批评,第二天还能无怨无悔的来学校。他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每天都在否定自己,内心是多么强大。
换个角度看待他,发现他也是值得我们心疼和尊重的,我应该关爱这样的孩子。从此以后,我开始关心我们班的这个小男孩,经常和他聊天,我发现这个孩子会因为成绩不好而伤心,上课走神是因为接受能力差,听不懂,作业完不成是因为不会,很多时候想努力却无从下手,天天体会着这种挫败感而心灰意冷。了解过后,我不再批评他,而是开始帮他建立自信心,上课遇到简单的题目时经常鼓励他回答,并及时的给予表扬;告诉他做题时遇到不会的就可以问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的为他耐心解答很多遍,渐渐的这个孩子有了自信,与我的关系也更为亲近,学习也在慢慢进步。
是关心让这个孩子放下戒备,是爱让这个孩子走出阴霾,是尊重让这个孩子重建自信。尊重和爱学生可以避免学生的自暴自弃,可以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
"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的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谈心。每当有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总要把他拉进办公室情真意切地谈一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个体,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个性,尊重这些想法才能真正的触及心灵,从而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关键在于情感,思考怎样用情感去影响情感,态度去影响态度,这才是我要追求的教育的真谛。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评分是很经常的事情,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堂的成果展示,到每次的自主性作业、月考和各种测验,可以说评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到底该怎样评分,教师在评分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最近我重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的第17条建议-----“评分应当有分量”使我对此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上学时读这本书,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的积累,把这部著作单纯的看做苏霍姆林斯基自身从事教育实践及理论探讨的总结,并没有感受到这部书的指导意义。参加教学工作后,在一次青年教师例会上,孙校长再次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于是我重新拾起了这部被我散落角落的著作。在牟平一中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在实践教学中慢慢摸索前行,同时也细细体味这部著作中的滴滴精华。下面我就其中的第17条建议说一下我自身的认识和感受。
一、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要使每次都评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牟平一中实行新型教学模式---走班制,如何在行政班和教学班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是一个重要问题,而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都有一个用户名,进入系统后便自动显示出此教学班的学生名单及其评价的内容和项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是一个关键。以前每堂课结束后除了写教学反思之外,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
1登录评价系统对学生本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后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7条建议中,我发现自己可以改善一下做法,利用评价系统达到更佳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从没有对学生在一堂课上的回答(即使是对两、三个乃至更多问题的回答)评过分,他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评分,评分也包括好多项目,如回答问题,补充同学的回答,书面作业等。这样学生就会知道,什么都逃脱不了老师的注意,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针对这一点,我结合具体情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三次为满”方针,我对学生的课前知识回顾,课堂成果展示,课后自主练习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登记,表现优秀的加注绿色标记,表现不好的以红色示意。当各自颜色累计满三次时便纳入评价系统中,这样红绿色的鲜明标记直观的刺激了学生的感知细胞。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自主性作业完成不及时被红色示意,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课堂发言特别积极,课后自己将基础训练上的习题完成后来办公室找我批改,当问及此事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不小心有了红色示意,我要好好表现争取拿到绿色标记,让红绿相互抵消后我就不用减分了。接下去我继续好好表现就可以让绿色越来越多,争取加分。”在“三次为满“方针的指导下,教学班里的学生变得积极了好多,慢慢的减分的少了,加分的多了。我想一次有意义的评分好过许多次的表面评分,有意义的评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一次评分中懂得了道理、获取了知识才是2主要的。我一直都记得汪主任的那句话:“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
二、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能掌握好知识,我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相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要关心使学生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倘若没有这股力量,任何教育绝招也是无济于事的。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情况不一样,遇到的事情也会不同。我们不能用一个严苛的标准去统一衡量学生,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我们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同等时间内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掌握3个知识点,而基础稍欠缺的学生只能掌握1个或是2个。那如果这个学生上次掌握了1个,这次很容易的掌握了2个知识点,你能说他是不及格的吗?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好学生,上进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教师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学生向前迈出哪怕是微小的一步都很重要。我清楚的记得我告诉学生她此次考试得分最高时她表现出的惊喜,清楚的记得通知一些学生参加历史学科升层次考试时他们的激动。他们是C层次的学生,曾经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没有A、B层次学生的基础好,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我们帮助学生向前迈出的这一
3步很关键,它是推动思维的情感动力——认识的愉快感的源泉。所以,不要急于打不及格分数,衡量的标准是这个学生是否进步了,而不是这个学生有没有及格。每次的微小进步都会让学生感到愉快,只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才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溪流。
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含糊不清,发现在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念有点不明确,就根本不要作任何评分。有时候教师从学生的状态上感觉到他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么就不要提问他。因为提问这个学生不会对学生个人或是整个班级产生任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该学生来讲提问的结果一定是一次失败的体验,从“要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个理念来考虑,这种“不提问”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在实际教学中真的很少注意这一点,有时甚至知道学生肯定答不上而故意提问他,希望用“失败”来唤醒他的勤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真的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因为当学生坐下继续听讲时,他头脑中依旧会残留因为知识含糊不清而导致的失败记忆,进而影响他接下来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后果。这样对学生的评分不但没有唤醒他的勤奋,反而让他在“失败的痛苦”中更加沉沦。还是那句话:“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
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4教师要懂得从一系列的题海提炼出一些有分量有意义的问题,比如说课前的知识回顾,一定要反复琢磨,认真筛选。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后再针对成果展示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不可以提一些表面上的低层次的肤浅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再进行评价。我们自己想一下也可以得知这样的打分评价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言的。比如说在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将问题设置为“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教师在此时指导好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思考,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要先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再阐释理由。通过这个看似小小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把两次鸦片战争从爆发原因、经过到战争影响各个方面的知识都重温一次,而不是零散的提问和复述。同时,这个问题的设置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一位“有深度思考的教者、学者、尊者”,引领自己学生也要做一位“有深度思考”的学生,学生每次回到原先学过的东西上时,能从事实、现象和规律的某些新的方面、特点和特征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不是做形式上的复读机。这样在问题设置和成果展示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得到深度广度统一的情况下,再进行评分,共同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有意义了。
以上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17条——“评分应当有分量”的一点感受和认识,在这盏明灯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自己在给学生评分中存在的诸多,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去
5改善,但是在我短短的两个月的教师生涯中,教育实践做的十分不到位,我知道自己要一直努力,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争取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开创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3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对现代教育和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对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它们能够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个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以良好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从小的方面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引路人。在教育中,所有对师德的要求都是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人格特质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要求,不仅是师德的准则,更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质特征。学生们心目中的教师是社会的标杆、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示范引领学生,塑造美好社会的未来。
在升学压力下,科学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束缚。传统的教育观念如传统的教师角色、陈旧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中过于专制的态度等,仍然影响着许多教师。当学生表达不同意见时,许多教师会限制学生的自由思考,并给予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导致学生不敢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从而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终,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愿望。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教师拥有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持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种观念的更新使得教师能够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创造性人才。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立体的工程,涵盖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多个层面。而培养创新能力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它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各个层面、多个角度中得到重视和培养。教师们担任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专业,但都应该成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和传递者。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素质,又如何以身教示范、引领方向、成为学生的榜样呢?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将学校打造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强化创新精神来提升。我们要改变“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树立“教为不教”的理念;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拥抱开放办学、国际化的大教育观念。
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自身不同素质基础的形成,同时也受到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然而,后天环境对于塑造良好个性品质的影响更为重要。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教师作为他们主要的教育者,对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而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的个性影响具有导向、凝聚、师生亲近等多种功能。一旦学生认同了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认同到模仿再到内化。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热爱学生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心理问题确实存在着。教师心理问题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甚至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必然引起人们的深思。专家指出,导致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超负荷的工作,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更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外,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也是一个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与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和疏导自己的情绪,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 评价 、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耐心和冷静是教师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品质。持久的耐心是通过实践不断习得的,它能帮助教师克服失望和挫折。青少年天生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因此他们的老师尤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耐心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教师的耐心与宽容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误解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通过耐心与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可以建立起这种信任。如果教师将错误视为愚蠢的表现,或者忘记了错误会让学生感到沮丧和羞辱,那么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不可逾越的障碍。(以上内容为原创,没有直接复制其他来源的内容)
有耐心的教师应该控制自己,不要过分强调容易理解的内容,要保持适当的进度。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停下来或回头再讲一遍。但如果一名学生有特殊困难,这些教师会尽量找时间在课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而不会因为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误全班其他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4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5
11月份,跟随苏霍姆林斯基的脚步,我品读了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结合读书以及目前教学实际,我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思考,收获良多。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生联系,从而让学生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就会集中。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加关注,一旦发现他们有开小差的现象,应及时加以提醒。比如让他重复刚才老师讲话的内容,让他回答一些问题等等。我着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带动学习。
首先,给孩子喜欢的数学。课堂上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设置有趣的活动,比如近期就开展了猜一猜、玩一玩的课堂活动,孩子们兴趣高涨,注意力也集中。
其次,给孩子明确的目标。当孩子课堂中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时,及时表扬,并在班级总结中进行全班奖励,从而是孩子明白课堂上应该怎样做。
另外,开展听算比赛。听算的第一要求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听清题目,并迅速做出计算。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也乐意参加,对注意力的培养也很有效果。
乐学、善学、会思是数学课堂的追求,后期我将继续跟随智者脚步,不断寻求智慧的教育,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01-16
给老师建议书09-05
给老师的建议书11-20
对老师的建议书10-12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02-05
写给老师的建议书02-08
学生给老师的建议书02-22
写给老师建议书03-02
关于给老师的建议书04-23
(优秀)给老师的建议书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