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宇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宇宙》读后感1
一个八岁的英国小女孩说:"除非我们,将读过的书拿出来讨论,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明白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
——题记
拿到《孩子的宇宙》这本书,首先被它简单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映入眼帘的一抹浅绿色,在白色封面的整体背景下,几个黑色的字"孩子的宇宙",一种舒适的美感扑面而来。再加上这本书非常"袖珍",它不是很大,也不太厚,倒像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放在包里很方便,在读它的期间,我常常随身携带,只要有空就翻看。偶然间,我打开了护封,看到这本书的"庐山真面目"——青一色的银灰色——很纯洁,一种辽阔感随即涌来。我在这里揣度一下作者设计的意图,大概也象征了孩子宇宙的广袤无垠吧!
读完后,你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比装帧美得多。拿到这本书,我先把封面、封底的这些信息认真读了一下。我知道这是属于"家庭教育"类别的书籍。在护封底部还有对本书内涵的凝练之笔。除此之外,也对作者及其著作的介绍,还有其他知名人物对本书的推荐。
何琦瑜说:"阅读《孩子的宇宙》,仿佛进入了超写实的`剧场,藉由一幕幕童话经典故事主人翁特写式的心理解析,导引着成人们更趋近孩子心中既陌生又熟悉的神秘宇宙。在探索孩子宇宙的旅程中,早已丧失了童年的我们仿佛抹去了厚重的尘埃,一步步贴近了自己早已遗忘的、纯真而深邃的灵魂。"
陈质采也说,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好书!让我们找到了进入孩子奥秘心灵世界的通道;也深刻感受到一个愿意倾听儿童心灵之声的谦卑灵魂。
是的,感觉名家的评论说到了自己的心里。而我今天要说:"这是一本让我坐在‘云彩之上’的书籍。说实话,我感觉读得云里雾里,深知有些地方读不懂,不过,有时候却又有些深深的共鸣。大概人都是这样矛盾!就像书中讨论到的秘密的意义。"
这本书以孩子为主题展开。分别从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七个方面逐一详细介绍。这本薄薄书,却让我感觉很厚很厚。我想,孩子的宇宙不仅仅这些范畴,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作者也只是提供了一些例子。但是,作者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能从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剖析出孩子的心理,真是让常人难以企及。不过,这也告诉自己,以后读书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探索。
书中有很多辩证的思想,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比如,"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再比如,"我们大家在自己的内部都有一个孩子,孩子们在自己的内部也都有一个大人。"再如,"只有认真地对待死,才能赋予生以深度。"
我们的生活,我们周遭的一些人,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辩证统一体,何尝不是矛盾的共同体?认真审视,我们常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你的面前是阴影,那么你的背后就是阳光。"孩子如是,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具有双重价值甚至多重价值的。比如,"调皮"的行为中蕴藏着他不同于常人的"智慧".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要学会多角度地剖析,去努力发现他身上闪光的一面。抓住他的优点,放大,再放大,巩固成他的习惯和品质。
"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想我们都会深深反思。做父母的,反思自己的和孩子的生活点滴;做老师的,反思自己和学生共处的教育故事。
我们都会想:探索孩子的宇宙,找到与孩子灵魂接触的"通道",多么重要。
在这本书中,讲到了通往非日常世界的通道,比侧世界和此侧世界的通道,进而引申到与孩子之间的通道。顾名思义,通道,就是路。有路,才能前进,否则只是死胡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兔子洞正是通往奇境的"通道";一只乌龟的出现成了选择缄默症k君开口的"通道".其实,任何一种东西,甚至一件事件都可能成为"通道".
我们班有个学生小杨,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有时候,你单独和他交流,问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现在想来,是自己没有找到和孩子灵魂沟通的"通道".尽管我们不是斥声厉色,孩子可能也会保留一种距离。可能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是有距离的,不像小伙伴之间的那种无拘无束。应该是角色使然。
那天,我们学完了《晏子使楚》,全班学生合作演课本剧。我把这个任务放手交给课代表,让她组织,其他学生自由报名。小杨同学因为有"齐天大圣"的头饰(道具更有代入感),所以报名扮演楚王。得知此消息,我心里也犯嘀咕:他能演好吗?待到课本剧表演那一堂课,平时他的腼腆和内向消失殆尽,威风凛凛的楚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次经历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此之后,他变得自信了。不得不说,孩子的宇宙真的很广阔!
找到接近孩子灵魂的"通道",我们才会离他们越来越近,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只有走心,才能有为!
《宇宙》读后感2
今天我学习了新的一课《宇宙的另一边》,我听完老师讲的课之后,妈妈又给我做了详细的讲解,听着听着我的思绪也飞出了窗外。
在宇宙的.这一边,妈妈总是对我这么严厉,每天给我布置做不完的作业;在宇宙的另一边,妈妈会不会变得很温柔?我会不会有更多玩游戏的时间呢?
在宇宙的另一边,美丽的街道白天会不会一片寂静?到了夜晚,月亮是大灯,星星是小灯,街市上一片忙碌的景象?
在宇宙的另一边,河水会从低处往高处流吗?鱼会在天上飞吗?宇宙的这一边,我是一个男孩,在宇宙的另一边我会变成女孩吗?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变成女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想什么呢?”正当我神游在宇宙中的时候,妈妈的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中。宇宙的另一边一定很好玩,等晚上躺到被窝里的时候,我再到宇宙的另一边去看看。
《宇宙》读后感3
俗话说的好“书是智慧的源泉”。的确,每当读完一本书,都会让我受益无穷。自从读了《宇宙与人——通信篇》这本书后,我真被我们这个千奇百怪,奥妙无穷的世界所深深吸引,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
我们人在生活中多离不开信息,医生开药,就需要有关于你病情的信息,如果缺少信息,医生便无法对症下药,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不去掌握与了解信息,我们也就没有如今美满的生活。归其种种,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与我们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没有了信息,那后果不堪设想。宇宙与人——通信篇就向我们讲述了从古至今的信息传递方式,讲述现代高科技的作用,古代人的智慧。读了这本书,我也深受启发,并为自己以往的愚蠢,无知而羞愧难当,其中最让我惊叹不已的就是聋哑人,也能打电话。以前,我一直为聋哑人的生活而感到惋惜,一想到他们听不到小鸟动听的'歌喉,不能与别人交流,唱歌,我就感到一阵心酸。现在可好,他们也能打电话了。他们打电话时先把要说的话打在键盘上,变成汉字,显示在屏幕上,再由某个装置把这字变成声音,传达到对方听筒中。普通人给聋哑人打电话,则是把声音信号转变成聋哑人能看的文字。瞧,神奇吧!世界真奇妙!现在我们要去学会发现,学会掌握信息,学会创新。就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宇宙》读后感4
人类发展到今天几乎完成了古人的所有梦想,对现代人来说一日千里早已成为现实。因此人们戏称地球为地球村可是在茫茫宇宙中地球连村庄也比不上。
现在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除了金星、水星外其他六大行星中有卫星此外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美丽的光环。太阳系之外银河系中还有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据统计银河系中约有20xx亿颗行星。这些都是我从《你不可不知的十万个宇宙探索之谜》这本书中了解到的。
科学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宇宙有了更多正确的了解然而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宇宙知识知识宇宙的冰山一角。
我们要多多了解宇宙知识,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书中为我们的'太阳系、总览宇宙和星空、人类探索宇宙三大章节,介绍了太阳系中的成员和宇宙演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对宇宙百科有一个科学的、崭新的知识。
《宇宙》读后感5
《宇宙》是一本极具收藏价值的天文视觉图册,全书近200张精美图像全部由尖端技术拍摄,细致的后期处理更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带领我们踏入茫茫的宇宙。以下是“《宇宙》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感到孤独寂寞,就让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这些从天国传来的光芒会将他与他所触摸到的世界分离开来。”
我是一个喜欢看星星的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夜幕上星辰闪烁,璀璨而华丽,有着绚烂而迷幻人心的美。伸出手才发现,它们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星辰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它们将亿亿万万年地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而我们,与这宽阔无际的穹宇相比,只是那样微渺的一点。很好奇星辰所存在的神秘空间,那个我们不可捉摸的宇宙世界。
我常常去书店,想阅读那些有关科学的著作,可每次翻阅便被上面晦涩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的化学物理概念所困惑。一次偶然,在一大堆书中看到了一本封面黯淡的,上面只有两个简洁之字的《宇宙》。我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草草阅读之下,并没有看那些纯学术的作品而感受到的生涩难懂,反而走进了卡尔萨根所深爱的那个奇幻的宇宙世界。将书买回家,我沉静地阅读了起来。小时候有梦想成为科学家,儿时的认知中,科学是一个奇妙的词,可以创造发明出无数新奇的东西,同样那些遥远星辰上的画面和故事也让我格外向往。而长大以后才发现,科学是那样的深奥玄妙,梦想也早已不知所踪。卡尔萨根的《宇宙》却让我重新陷入了那个梦境般奇幻的世界,也燃起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书中并没有其新的理论与知识的发现,但吸引我的是萨根那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萨根笔下的宇宙是动态的,不是那些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概念,不是只有天文科学家们才能看懂读懂的独享事物。微观粒子的奇妙和宏观宇宙的壮美,属于宇宙的秘密,那样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萨根的独特讲述,使我深深沉醉其中,那些我所渴望知道的奥秘,从宇宙洪荒到如今科技时代,从西方的文明到东方的历史,都一一得到了解答。在萨根的《宇宙》中,我不再恍若一个旁观者,只能仰望着那一门高高在上得学科,欣赏着别人津津乐道的天文事件;我感到我成为了这茫茫穹宇中的一员,身处其中,探索着它那惊心动魄的奥秘。紧紧缠绕主题的,不仅只有广阔宇宙之间的奥秘,更有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与宗教,命运与梦想的探求与思考。其中萨根这样写道:“……宇宙中可能存在许许多多有高级生命的世界。但是根据达尔文主义的理论,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不存在人类。只有在这里,只有在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上才存在人。我们是珍稀濒危的物种。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其珍贵的。如果有人与你有隙,让他活下去吧!因为在1000亿个星系中,你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人类的历史是缓慢地认识这样一个真理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更大家族的成员。” 这是萨根和平的博大之爱,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者,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即使在病重之时,他仍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倾其心血编著讲述着《魔鬼出没的世界》中科学的蜡烛怎样照亮黑暗。
在全书的结尾萨根更表现了其对人类前途的深深担忧,并为地球而呼吁着“我们应该忠诚于全人类,忠诚于整个地球。必须由我们来为地球大声疾呼。维持人类的生存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宇宙负责,对这个古老的、浩瀚的、孕育了我们的宇宙负责。”伟大的萨根编写了一首真正的宇宙史诗,深爱着宇宙星辰的他,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去。像萨根一样“酷爱星辰,岂惧夜幕”,努力寻找生命中最璀璨的亮点吧!
因为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
《宇宙》读后感6
刚开始在书店里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它被摆放在科幻小说的栏目里,对于这类小说我是非常有心阅读的虽然它不如其他的科幻经典一样家喻户晓,但我还是打开了它。
此书的整体风格属于科幻但却不同于大多数的科幻题材小说。书中的情节都源于现实世界,几个身份,身世不同的人作为主角也现存的著名历史遗迹秦陵、金字塔给人带来的好奇与困惑为故事背景,并在书中探讨了大量的历史问题,例如规模壮阔的兵马俑的建造目的,源于战国的麒麟图形有是何从而来?难以想象千年以前的先辈是如何做到在技术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瑰丽的历史文物。作者由此提出存在更高级的外星文明,它正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宗科学幻想给予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写法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探索外星文明的重任机缘巧合地落到了江流、齐飞、云帆三个人身上。他们先后发现了信号的异样,先后聚集至秦陵开始了他们惊心动魄的旅程。纵观整个旅途,江流虽然眉清目秀但却有着果断,正直的信念。起飞作为一名军人有着冷静谨慎的头脑。常天除了驾驶飞机以外更是能察觉到每一个人的心理,是团队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各不相同的性格相互补充才铸就了他们的成功。江流和齐飞的对立身份使得他们一开始互不信任,勾心斗角,到最后相互协作,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这次的旅途也是所有人的心扉从紧闭到敞开的过程,四个人通过分工合作,阻止了一次战争的'发生,并最终打开了“宇宙跃迁者”这个组织的大门。
四个人的友情在经历磨难后才会孕育、生长,最终开花结果。当他们前往另一个外星文明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地球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且无助,地球上的文明远远落后于更高级的外星文明,地球上的历史谜题都是外星文明的杰作。
通常我们会认为更高级的外星文明会毁灭地球文明,外星人会毁灭人类。但《宇宙跃迁者》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试图毁灭其它文明的“吞噬文明”最终也会毁灭,而懂得相互共存的“协作文明”才能永远存在和发展。对于我们人类社会而言,和平与发展才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宇宙》读后感7
今天,我看完了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写的一本科普读物——《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少年:乔治。他出生于一个环保人士的家庭,他的父母为了保护地球环境而拒绝使用任何现代技术产品。乔治在学校里是个个性内向,衣着用品过时,被同学们嘲笑,受到同学欺负的人。在家里,他与素食动物:爸爸妈妈格格不入,唯一能使他感到快乐的是一头猪:弗雷迪。可是弗雷迪不见了。为了寻找弗雷迪,乔治只能不经父母同意的允许,闯入了让人感到害怕的多人没人住的隔壁。在闯入邻居家找到自己猪的乔治,很偶然地遇到了宇宙家埃里克。乔治和埃里克的女儿安妮,在超级电脑cosmos的协助下得以畅游太空。他们一起搭乘彗星造访木星、火星、金星······他们在冒险中遭遇危险,也获得了知识。在经历过宇宙奇观之后,乔治深有感触,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此潜心研究于科学,直至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本书让我学当了很多。“科学”是一个大词,它意味着利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智慧,以及我们的观测力来解释我们的世界。自然科学的范围很广,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自然科学,每种都各有各自的用途。我们必需要相信科学,因为科学就是真理。
而科学也是把双刃刀,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伤害人类。书中的埃里克,就是用科学造福人类的。而雷帕博士则是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伤害他人。雷帕竟然用科学设了一个计,让埃里克中计,被一个黑洞吃掉。幸运的是,埃里克已经研究出从黑洞中逃逸的的理论。乔治·安妮以及安妮的母亲在地球上经历艰难险阻,找回被窃的.cosmos,而cosmos则以埃里克的理论为依据,从外太空中收集并恢复落入黑洞的物体信息,用此信息重构埃里克,才使埃里克脱险。
“我宣誓,我将用我的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我答应,在寻求智慧中绝不伤害任何人;在寻求关于我们周围奥秘的更伟大的知识时,我将勇敢谨慎。我绝不利用科学知识为自己谋取私利,也绝不把它交给那些要把我们生存其中的奇妙的行星毁灭掉的人。如果我违背了这个誓言,宇宙的美丽和奇妙将永远不向我展现。”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这段文字。这让我想到了本书作者:史蒂芬、霍金。屈指一算,霍金教授困在轮椅上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的生命之火依然燃烧着,而他的生命之火就是科学给他带来的勇气,他一直相信:科学能造福人类。
《宇宙》读后感8
推荐我看这部书的人是我高中时代的同学。所以要谈这本书还真的写写他。
我们读高中那个年代已经奥数奥物等各种竞赛刚刚萌芽,还处于比较纯洁的状态。那时候学奥数奥物之类的都是学校老师们直接课后纠集一帮子好学生开小灶。然后参加市一级的考试比赛,通过的就集中参加全市最好的老师举办的周末集训。所有这些都是不要花钱的,完全是优胜劣汰的集训。那时候我比现在强多了,属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数学语文化学物理门门都参加竞赛。而我那个同学就属于典型的偏科型的,纯物理天才,每次物理考试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可是其他各门功课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那种。事实证明,偏科的人都是天才,像我这种全面发展的都是庸才。考大学我不出意外进入了名校开始混日子,而他进入了二流的大学开始深造物理学。大学后我继续读MBA。而他考入中科院读研究生。二十年后,我不过是商业社会里面一个小混混,而他中科院毕业后到意大利搞研究,前年作为理论物理学和研究粒子对撞机方面的专家回国被聘为华东理工和北大的双重教授,膜拜啊!
就他回国一事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高中时代的教育对物理学一直深感兴趣,虽然大学无缘深造,但是一直有看一些物理学理论的书籍,但是苦于朋友圈子里面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有机会见到他总会带些问题问他。而三体这套书就是他推荐的。
果然,这类硬科幻类的书籍令我爱不释手,三天看完了三大本书。
这三本书以宇宙为背景在一个巨大的尺度上描写了文明的走向,并提出了宇宙伦理学的初步框架。其基于现代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基础做出的大胆设想也让人耳目一新。
相信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时候。那种浩瀚无垠的星空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宽广与深厚。在巨大的时空尺度上,面对宇宙数百亿年的存在,及在其存在之前的无知时间,所谓的人类的存在不过短短几万年,其间真正称得上文明的不过区区几百年,渺小如一粒尘埃。而我们人类以几十年的存在,作为尘埃中的尘埃,却在思考着宇宙的终极意义。多少代的科学家都在于探求宇宙的终极真理,什么是宇宙的性质?宇宙及我们从何而来?为什么宇宙是现在所呈现的状态?
应该说宇宙物理学还存在着许多的未解之谜。曾经有人认为牛顿物理学已经构筑了物理学的'完整大厦,后人能做的不过是添砖加瓦。但是关于微观层面的质疑彻底推翻了颠覆了牛顿物理学的大厦,之后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建立的理论物理学基础几乎完美的统一了物理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我们一直在追寻物理学的统一,因为我们相信上帝不掷骰子。但是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破坏了这种统一性,但是正是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多姿多彩,正是有着许多的未知才会使得我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是希望。以我个人经验来看,人类文明真正进入发展打不过区区二百多年的时间,如果就可以穷尽百亿光年范围的宇宙规则反而是不可思议的。
三体的基本理念,是秉承于作为独立系统的宇宙,其熵是倾向于增加的,而类似智慧生命体这类低熵体的存在是偏离于宇宙规则的。因此,他们通过假象的宇宙伦理学的推理推导出黑暗森林理论,从而得出文明毁灭的推论去并符合总体熵发散的宇宙规则。其第一部还是一个简单的萌芽,而第二部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并命名为“黑暗森林”。至于第三部则将这一理论从二个文明扩大到全宇宙范围,并更深入的探讨了面对外星文明地球文明发展的可能。全文中基于目前已知物理学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大开眼界。关于基本粒子的内折叠的高纬度空间可能发展的二维展开的质子人工智能。基于超炫理论的高维度空间碎片和三维空间的接触,基于黑洞视界理论的低光束自我封闭理论等。丰富的想象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在科学发展中比找出正确答案更加重要的是问出正确的问题。无论是基本的方法论还是哲学命题中,正确的问题是一切出发的基本根源。而正确的问题的来源正是基于现实的想象力,我们想象各种可能,并从中找出正确的方向,问出正确的问题,正是这样我们的文明得以正确的发展。当我们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时,我们可以解释大宇宙尺度上的一致性,也可以解释小尺度上均匀性的偏离,但是如果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造物主。牛顿晚年成为基督教的虔诚信徒,因为他的研究指向第一推动力。爱因斯坦同样问道“在制造宇宙时上帝有多少选择性?”它必须是自洽的并且允许复杂到允许研究其本性的文明生物结构的存在。即使真的有造物主,那么又是谁创造了造物主?近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过于技术化和数学化了,以至于除了少数专家之外,特别是对于哲学家而言完全不可理解。因此科学家们都忙于“什么是”的研究,而很少有人来问“为什么”的问题了。这让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的哲学家的伟大传统何等的堕落。
最后唠叨一句关于最近很热门的各类穿越小说穿越剧,基于目前的物理学理论,时间并不是一个维度,而是一个物质的内秉性因素,如同质量,能量等一样。而且根据爱因斯坦质能转换方程,光束只能无限接近而不可超越。而时间的内秉性和光是同质的,这就意味着时间是有箭头的,只能向前无法向后,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是如果我们以无限接近光束运动的话,相对于低速参照系我们的时间是停滞的,因此理论上我们可以到达宇宙的尽头,即可以实现向未来穿越。
《宇宙》读后感9
本书撩开了弦理论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
书现在只看到一半,所以只能对前面的部分先进行评价。关于相对论的部分写的非常好,对学物理的人理解相对论的思想和概念很有好处。量子力学部分逊色些,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下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三册。书中的各种比喻很生动,译者翻译的也很好。关于弦理论,也许将来它会被实验所否定。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令人惊叹的.,对它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也无不反映了物理学家的理想和信念……
超弦理论实在是太复杂了,一群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工作了30年也没有看到曙光,让人怀疑是不是这条路真的走错了?最近有个搞超弦理论出身的荷兰物理学家Erik Verlinde放弃了超炫理论,另辟蹊径,提出万有引力不是基本作用力,就像皮球内部的压力,只是封闭气体分子的集体属性存在于宏观感知层面,而一旦深入分子层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想法与上世纪70年代热力学与引力的邂逅一脉相承,霍金证明了黑洞吞噬的信息量与其视界表面积成正比,黑洞的视界就是一张全息图,三维黑洞内部发生的一切都显示在二维表面。我们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张二维全息图,这里面本身并没有引力存在,引力只是三维投影的结果,是一种信息扰动。Verlinde定义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几个简单的方程,并从这些方程中推导出了万有引力效应。这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人支持,认为这是将物理学从超弦理论的错误道路上拉回了正途,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广义相对论取代万有引力的合理性。但是回想起上世纪20年代当玻尔、海森堡的量子理论刚提出来时,对世界的连续性、因果律的颠覆,引起人类认知论的混乱程度,谁又能断定这不是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呢……
关于相对论的部分写的非常好,对学物理的人理解相对论的思想和概念很有好处。量子力学部分逊色些,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下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三册。书中的各种比喻很生动,译者翻译的也很好。关于弦理论,也许将来它会被实验所否定。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令人惊叹的,对它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也无不反映了物理学家的理想和信念……
群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工作了30年也没有看到曙光,让人怀疑是不是这条路真的走错了?最近有个搞超弦理论出身的荷兰物理学家Erik Verlinde放弃了超炫理论,另辟蹊径,提出万有引力不是基本作用力,就像皮球内部的压力,只是封闭气体分子的集体属性存在于宏观感知层面,而一旦深入分子层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想法与上世纪70年代热力学与引力的邂逅一脉相承,霍金证明了黑洞吞噬的信息量与其视界表面积成正比,黑洞的视界就是一张全息图,三维黑洞内部发生的一切都显示在二维表面。我们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张二维全息图,这里面本身并没有引力存在,引力只是三维投影的结果,是一种信息扰动。Verlinde定义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几个简单的方程,并从这些方程中推导出了万有引力效应。这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人支持,认为这是将物理学从超弦理论的错误道路上拉回了正途,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广义相对论取代万有引力的合理性。但是回想起上世纪20年代当玻尔、海森堡的量子理论刚提出来时,对世界的连续性、因果律的颠覆,引起人类认知论的混乱程度,谁又能断定这不是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呢……
《宇宙》读后感10
王晋康新作《逃出母宇宙》是一部灾难小说,而且把灾难演绎到了极致:身患绝症的年轻的民间天文学家楚天乐发现整个宇宙得了绝症,已开始剧烈地收缩,太阳系将在近百年内毁灭,但以楚天乐、姬人锐、鱼乐水为代表的科学精英们仍拼搏不止,试图使陷入绝境的人类重获生机。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一次次地峰回路转,又一次次地陷入绝境,最后被告知,这场灾难不过是上帝打的一个“尿颤”,是宇宙肇始期间“暴胀——急停”所遗留下来的一片涟漪;这还不算完,狂欢的人类发觉,其实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小说将人类与宇宙灾难的生死博弈写得波诡云谲,变化万端,高深而莫测的宇宙一次次试炼着人类生命力的强悍与否,而正是在这种胜算寥寥的拼死一搏中,充分展现了人类生命的庄严和强旺。小说多次将太空探险与地球文明史上的那些地理大发现、民族大迁徙并置而出,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一种恢宏的审美气势。
刘慈欣评论道:“在大部分末日题材中,末日像一堵墙一样轰然耸立在人类面前,但《逃出母宇宙》中的描述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小说多层面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类对灾难的逐步认知过程。”的确,在叙事技巧上,作者善于设悬,情节发展如层层推进的波浪,将小说的张力保持到了最后。更难得的是,这种叙事上的悬念,恰与科幻构思的层层推衍相叠加,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科幻文学独有的魅力。
中国科幻文学领地较小,却也历经百年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曾数次断流,自上世纪90年代始,才渐有复苏迹象。在主流文学评论者视域之外野蛮生长的中国科幻文学,在平稳发展中渐趋活跃,这个时段现在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新生代”。其间产生了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知名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刘慈欣的《三体》,在国内外赢得很高的声誉。这些事实表明,中国科幻文学的存在不容忽视。
中国科幻“新生代”的创作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度。或许是这种文学品种有其特殊性,对它的欣赏要克服某些思维惯性和知识缺环使然。比如:同样致力于人性的挖掘,科幻文学更关注整体的人性,而非个体;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科幻更多地关注未来,关注科技对人类的异化,而主流文学基本上还是面对历史背对未来;科幻尤其是硬科幻非常重视“科幻构思”,以构成文学表达的重要手段,等等。
文学是人学,科幻亦然。《逃出母宇宙》好似一部太空版的《活着》,闪耀着坚忍卓绝的人性光辉,小说人物内涵丰富。如擅长权谋,不受道德约束,但能坚守底线的姬人锐,令人联想到张居正式的儒家能臣;另一个是出身黑道、飞扬跋扈、自私贪婪的巨富褚贵福,他为了让亲人(包括几房小妾及庶子)的基因能首先逃出地球,裸捐家产以建造“褚氏号”飞船。在人类整体面临绝境的情势下,他的大私转化为大公,时势造就了这一特殊“英雄”。
科幻文学有软硬之分。其中硬科幻作品注重所谓的“科幻构思”,即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某种设定。《逃出母宇宙》的设定是:真空可以湮灭成二阶真空并释放出微量的能量。这个设定显然是架空的,但作者从这个架空的“公理”出发,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外推”,书中描述的诸多科学奇观,如虫洞式飞行、亿倍光速飞船、透明球等,奇异瑰丽又真实可信,颇具文学感染力。诚如刘慈欣所言,作品融入了物理学和天文学最前沿的知识,展现了宇宙演化的总体图景和时空最深处的奥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哲理。
在中国科幻一线作家中,王晋康先生老当益壮,自言是“站在过去看未来”。确乎如此,他的作品立足科技前沿,展开最大胆最狂放的想象,而又能稳妥地将这些安放在清晰的科学理性中,纳入看似传统的文学手法中,融化在典型的人物的塑造中。读他的作品,你能清晰地触摸到中华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之脉。他的作品,既坚守传统又超越传统,追求创新。
当今文坛,文学格局已然发生变化,新生代作家的.出现,以惊人的市场业绩和全新的文学特征改变着传统文坛的状况,但他们大多不愿再承担传统作家的文化使命,不愿肩负传统文学的载道重任,他们关注的是人的现实体验和即时性的消费感受。具体到创作中,传统的宏大叙事、史诗性和全景性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有意思的是,这些文学责任和文学传统却在科幻小说中,如刘慈欣和王晋康作品中得以传承与发扬。他们的小说多以宏大叙事,多以上帝的目光,关注人类整体的命运,来赢取读者的广泛追随。科幻小说是最具未来性的文学品种,他们把未来与传统熔铸其间,统筹兼顾,在坚守文化责任和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取得了非凡的市场业绩。可以说,中国科幻已经开始突破小众走向大众,因此,科幻文学特别值得读者关注。
《宇宙》读后感11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他生于1942年,是当代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全身只有两根手指能动,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
本书总共有7讲。第1讲是关于宇宙的构想,第2讲是膨胀着的.宇宙,第3讲是黑洞,第4讲是黑洞不太黑,第5讲是宇宙的起源与归宿,第6讲是时间的方向,第7讲是万有理论。前后分别有开场白和鸣谢。
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是讲宇宙的,肯定读起来索然无味,可当我读过一遍后,那些神奇的宇宙知识却让我沉醉其中。
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美好品质。
《宇宙》读后感12
出生于1942年,而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牛顿所任)。他广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称为“轮椅上的爱因斯坦”。他的主要著作是《时间简史》。读过的《果壳中的宇宙》正好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
《果壳中的宇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主题是宇宙学,涉及广义相对论、量子论、黑洞、暴胀、时间旅行、弦论、超引力等诸多前沿概念。当然,这些概念我到现在也没能完全明白。
这本书先第一章说的是相对论简史。相对论有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在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创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中最简单的例子是在加速度和引力场之间存在一个紧密的关系。待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譬如升降机中的某人不能将盒子静止地处于地球引力场中和盒子在自由空间中被火箭加速这两种情形区别开来。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是质量和能量的关系。爱因斯坦关于光速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应该显得相同的假设,意味着没有任何运动的比光还快。当人们应能量加速任何物体,无论是粒子或者空间飞船,实际上发生的是,它的质量增加,使得对她进一步加速更困难。要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无限大能量,因而是不可能的,正如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总结的:E=mc^2,质量和能量是等效的。
第二章说的是时间的形态。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大量的实验相符合,它提出时间和空间是非常复杂地相互纠缠在一起。人们不能单独使空间弯曲而不涉及时间。这样,时间就有了形态。19世纪作家查里斯·朗母写到:“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像时间和空间那么使我困惑。然而没有任何东西比时间和空间更少使我烦恼,因为我从不想起它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本部分时间不去考虑时间和空间,不管他们为何物;但是我们所有人有时极想知道时间是什么,它如何开始,并且把我们知道何方。如果预言和观测相一致,则该理论在这个检验下存活,尽管它永远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人们说能做的一切,是将所发现的`描述成时间的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模型并且说明它能预言什么。
第三部分说的是果壳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历史,每一个历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确定的。霍金认为空间的最明显之处是它无限地向外延伸,通过现代仪器,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尺度的数以亿万计的星系。尽管宇宙似乎在空间的每一位置上都很相同,它肯定是随时间变化的。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而量子引力论正是这些书的大部分的主题。哎,这部分真的很难懂,就少说点了。
第四部分说的是预言未来。黑洞中的信息丧失如何降低我们预言未来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丧失,情况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经发生过。预言将来的能力也被削减了。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个粒子落进黑洞,就不能对余下的粒子作确定的预言,这意味着在黑洞外不能确定预言任何测量,作出确定预言的能力被减低至半。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经典意义上的决定性被减半。第三,不平凡的时空拓扑,使波函数被密度矩阵所取代,就在这里引进了热力学意义上的随机性。
第五章说的是护卫过去。时间旅行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们中学书上也说不可能,至少来说最近的很多年里都不可能,因为我们还没有把原理完全弄清楚,而且最近的很多年里我们还造不出那种可以快过光速的时间机器,所以嘛,回到过去我们是不用想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所有现代有关时间旅行讨论的基础。爱因斯坦方程描述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如何将空间和时间弯曲和变形,从而使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有了时空可能弯曲得这么厉害,在乘空间飞船出发之前即已返回的可能性。
读过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对天体物理、对宇宙与生命理解的是这么少,但我们这为学生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学习或研究找好基础,这些高深的理论啊什么的就让霍金教授和许多理论物理学家一道,去努力寻求科学的最神圣的精华,然后让我们学去。
《宇宙》读后感13
我在学了《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之后,发觉有许多疑问,因此,在此指出,希望能得到重视。
文中指出,生命起源的条件为: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要有适当成分的大气;要有足够的光和热。这明显有毛病,例如:海底火山口的温度高达360度,仍然有不少生物在那儿自下而上深海内无光,又冷,却还不是成为了美丽的生命殿堂?而且,既然是外星生命,人类不了解它们,又如何知道外星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呢?UFO怎么解释?课文首先排除掉九大行星中的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只留下地球和火星,然后又一口否决火星。这难道就是解谜了吗?宇宙中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人类知道的事情只是茫茫宇宙奥秘中的千万分之零点几,有什么依据高谈阔论认为太阳系中除了地球就没有生命?兴许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人类认为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呢?由此可见,中国语文教材选材之疏忽,作者作__之漫不经心,这种错误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甚至危及到孩子的后代,误了他的一生。
语文教科书上的一丁点儿小错误,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愿语文书的选材方面再严谨一些,为孩子们想想吧!
《宇宙》读后感依照霍金的理论,胚在虚时间的历史将决定它在实时间的发展。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这又对应于在实时间内以暴胀方式永远膨胀的胚。星系不能在这种胚世界中形成,从而智慧生命也不会出现。然而,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有点不光滑和偏离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虽然稍低一些,但是却能与实时间中的.减速暴胀过程(胚在开始时有一个加速膨胀——暴胀的相,随后膨胀又缓慢下来)相对应。在这个减速暴胀过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会出现。有趣的是,这些智慧生命将会创造一种宇宙理论,认识到他们来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圆的4维“膜”。
在读完《果壳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之后,有一种感觉。人类置于茫茫的宇宙之中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对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完全没有实力实践。而当中一些妄想要挑战自然挑战宇宙的人类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吗?虽然他们可以说是人存理论决定这个宇宙,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类信服的。而神创论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想说他们那个万能的上帝么?可惜,亲爱的上帝不是万能的,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起的石头么?
人类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相信,事实只有一个,人类在将来,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宇宙》读后感14
在我小的时候,对于天文学知识是很抵触的。有关于天文学的纪录片不看,和天文学有关的书籍不瞧,甚至连看动画片也极尽可能的不去看和太空有关的。现在想想看,当年的我就是这样极端。原因放今天我自己都觉的可笑,竟然是因为我害怕。那时年纪小,在被告知宇宙是无边无际时,心中不免在想如果连太阳系在宇宙中都如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么人类又算是什么?这种无限大无限小的对比让我心生恐惧,从而开始了我童年时对天文学的强烈抗拒。
如果那时我是一只井底的青蛙,那我肯定是那种永远蜷缩在井底的,既无知,又胆小。说到底,还是对宇宙理解的不够多啊!当年适合小孩子们看的有关于宇宙的科普读物实在是不算多。
现在的孩子们比起我小时候,自然是幸福了许多。有各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阅读的书籍可供选择。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看起来十分的厚实,实际上的页数并不算多,总共有一百六十页左右,这样的篇幅,对于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不会因为篇幅过多而产生畏难情绪。
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以及宇宙会不会有末日。该书从我们生存的地球开始讲起,进而引申至地球所在的宇宙,又将宇宙的前世今生一一讲明。
既然是讲述给孩子们听的,那么其中的内容语言一定不能够太过于晦涩难懂。这一点此书的作者做的还是相当的不错的,单从这些构成部分的名称来看,此书的内容表述应该是相当清晰且有条理的,没有过多深奥的内容在里面。看上去仿佛是作者在为这些小读者们讲述一个个有关于宇宙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加上所配的珍贵的宇宙图片以及艺术性的插画,使得该书作为一本孩子们认知宇宙的启蒙书来讲,是相当合适的。相信孩子们在阅读完此书之后,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好奇之心,而不是想当年的我那样心生恐惧。
《宇宙》读后感15
在浩瀚的宇宙中,在银河系里,我们地球人类是否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太阳究竟是在膨胀还是在收缩?宇宙的最后归宿又在何方?读完《神秘的宇宙》我陷入了沉思。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也不能给出答案。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人类还处在幼年期,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从猿猴下地到今天,我们固然已经历了漫长的三百万年的历史,可比起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历史及宇宙二百亿年的历史是何等的短暂!
我们发明了时速高达五十万公里的飞行器,但依靠这样的速度根本无法逃出黑洞的手心,更不必说去探索茫茫的宇宙了。我们发现了很多小行星、黑洞、星云,但宇宙中还有更多我们未知的`小行星、黑洞、星云。宇宙实在太大了!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总呆在摇篮中呀,何况这个摇篮正像世间万物一样在有了一个开始后便将有一个结束。这个结束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退近。我们有朝一日必须离开地球去开拓新的家园。可是,依靠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能办到吗?
读罢《神秘的宇宙》我收起了平日的狂妄,看清了自己的无知。相信我们在宇宙这面镜子的映照下一定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开始更伟大的探索。
【《宇宙》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大宇宙中的小宇宙12-16
宇宙的奥秘教案01-23
宇宙说明文11-07
大班宇宙的奥秘教案03-18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03-13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10-11
《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12-22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11-09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02-15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