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11:04: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1

  那一年,他21岁,正值青春好年华,却因病而双腿瘫痪,坠入人生低谷。他一次又一次从泥坑中站起,用文字来书写自己坎坷的一生,他就是史铁生。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我被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主要以地坛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古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对自己双腿瘫痪的回忆及自己对命运和生死的看法,从中能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他对于挫折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最喜欢的便是《好运设计》这篇文章了。作者开头先大概讲述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设计自己的来世。接着作者牵引着读者开始了这场充满好运的设计。设计主要有一个快乐、自由自在的童年、明智的母亲、十项全能、文化课全部优秀、拥有着的特长数不胜数等等方面进行了叙述。直到恋爱时期时,作者便加了些挫折,当然后来的困难愈来愈多,最终作者提出:重要的是那些丰富多彩的过程。这篇文章语言风趣,揭示了双腿瘫痪的作者对完美的'向往和对自己的一生表示有太多的遗憾的叹息。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即使双腿瘫痪,也乐观正确地面对生活,从中获得力量,令我敬佩。

  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妈妈叫我刷题目时,因为书房很热,再加上题目枯燥,我脾气变得很暴躁,觉得生活乏味没有乐趣。如今想想史铁生,他身残志坚,即使生活已摧残了他的腿,却无法摧残他的精神;即使生活泯灭了他的风华正茂,他却可以用文字侃侃而谈;即使生活剥夺了他的一切,他也仍可以似菊花般在凛冽秋风中开得烂漫。想到这里,我释怀了。我又拿起笔,用它对抗"千军万马",再看史铁生那灿烂的笑容,我也不禁微微一笑,觉得这生活真美好。

  想到一天,我带着《我与地坛》一起去看那秋天的菊花,那棵合欢树,那个古园……我去踏寻他的"足迹",他的"故事",脑海中又浮现出史铁生和那个令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笑容。

  读了《我与地坛》,史铁生不仅成为了我精神的榜样,他所写的每一件事也都成为了我理解生命的真谛,《我与地坛》这本书更铸造了我在学习旅途上灿烂的一笔!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地坛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回忆在地坛里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浓浓的情感,以及作者对梦想的期待。可是我们可能万万不会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竟是一位双一腿瘫痪的残疾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对这本书就更加深入的去看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史铁生在同年发生的人和事,作者的感触,以及作者的'母亲对他的爱和他的梦想。这一本书一共有12个章节,都非常的精彩。其中,“记忆与印象”最为精彩。这个章节记叙了作者儿时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趣儿事。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儿时的快乐情景的感一情一色彩。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知道了这位作者是一位残疾人。而且他是在饱受着尿毒一症,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部部小说的呀!他曾经说过:“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是一位多么乐观的人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健全的我们,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选择放弃。这难道不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吗?多少残疾人,靠着他们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了一个个的奇迹啊!我们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想史铁生这种身残志坚的人。比如,张海迪阿姨,她5岁的时候因为换了几岁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可是她却凭着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了针灸,在当地行医。他们创造出了多少奇迹啊!每当想到这里,我都很惭愧:我这个健全的人,怎么会还不如这些残疾人呢?

  看了这本书,会是你有很多感触。因为它时时提醒着我们:不要放弃生活,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世界!

《我与地坛》读后感3

  这几天天气很晴朗,但是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总感觉天灰蒙蒙的。又读到卖货郎、长跑运动员,又感觉云中的太阳倔强地发放出光芒。这篇散文充满了生命的厚重感,让人读来沉重而又充满思考。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闻,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内涵乾坤。园子里老夫妇、青年、中年女工程师,还有弱智女孩,都给作者的生活态度带来了很大影响,也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好吗?

  我觉得,既然我们选择了生,那么就要“好好儿活”,不说一定要出人头地,起码也要活得有尊严,尽量出彩。不要天天自暴自弃,那样比死还要难看!也不要对生活愤愤不平,怨天尤人,当你抱怨鞋子旧,不好看时,愤愤不平时,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脚的人,却正坚强的活着。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甘瓜苦蒂,金无足赤”,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只会让你获得越来越不好。

  最后我想把《稻香中》中歌词作为结束语:“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往前走,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堕落;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我与地坛》读后感4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看电视剧《知青》,那段时间我内心比较狂躁,有时候难过的想哭,有时候又愤愤不平,我以为自己生病了,开始检查自己的病根,但查来查去,不是我生病了,而是这个存活的空间病了。我身边的人,让我感觉很陌生,不能亲近,不能用心交流。我的故事变成了他们口中的笑话;我的同情变成了他们的异类;我向往的那种阖家欢乐的工作氛围变成了猜想,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个空间中的人回归人本来的真面目,人本来的善良,感觉自己渺小的可以被口水淹没!我学着把自己掩藏起来,学着把自己覆盖住,我还是我吗?我想要的爱的生活还会有吗?

  是什么出现了问题?

  当你拼命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忙?这学期,工作量明显比去年的工作量大了很多,不仅需要拍照片,还需要录像,网络的工作还是需要去弄,学校的网络,电脑全部都要我去修理,很多天,真的很累,我忍不住想要流泪。以前,希望自己做一片绿叶,去衬托花儿的美丽。今日,我终于知道绿叶的那点儿心酸,原来,这需要多么大的胸怀,我不再只想做绿叶,有时候花儿也是需要争取着去做一下。

  当你帮别人做事情的时候,一旦那件事情没有让自己学到什么,或者没有达到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标,你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孤独?人只有自己内心满足的时候才会发自内心的开心,而当为了关系,为了往上爬等等的时候去做一些事情,我猜想他的内心是空虚的。

  一段时间,很多事情让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恶,但我必须学会排遣,否则我会无法承受这种难受。

  周萍战友来看她,她们抱在一起哭了,我很久没有那种感情,那种很久没有见到亲人或者任何人的开心到想要流泪的那种感情,是我很久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吗?压抑太久,就失去了想要激动和感情。感动的泪水,你流过吗?路上碰到一个和你长得很像的人,我生生的愣了一下,心跳瞬间停止,而这种感觉又怎样会常有呢?

  也许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段话一样,“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也许一切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有美的就会有丑的,有幸运就会有倒霉!坦然接受一切生命中存在的万事万物,因为生命就是这样存活下来,也因为这样生活才会有色彩!

  这样深思再深思之后,世界你只是以你的姿态存在我的身边,那不该叫病吧!而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活下去,那是我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真诚的希望,这个美丽的世界存在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和谐。想起以前有人问我“如果面对不能忍受的事情,却不能不为自己考虑需要忍受这些的时候,你是起来反抗还是承受”我没有回答,我也没法回答!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条件下,我一个懦弱的人,我有选择的权利吗?有我也不敢擅自使用,因为我也是自私的。但我不是坏人,我只能是个和稀泥的烂人。

  史铁生,知青,身体残疾。如果我遭受像他这样的苦痛,我该怎么面对,有时候会想像一下,自己走在各种各种人生的弯路上,尝尽人间百态,这样才会体会到别人的难处,才会去理解别人,自己的心胸也才会变得宽广,但现在,“一个人只能唱他自以为真诚的歌,这是由他的个性和历史所限定的。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发生的理解所有,人生的百态味太多了,领略不尽,那我能少走点儿就少走点儿。

  那天和顾老师,周老师聊天,他们讲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据理力争,不是所有人,不是所有人。但今天,我想了一下,真正深刻地想了一下,基本都是自私的,我只是因为喜欢你,所以会做一些可能让你感觉我是无私的人的事情。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我與地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爲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于中学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隻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学生楊林在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我与地坛》读后感6

  在第四遍读完《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决定写下这篇读后感,但是笔下苍白俗套的文字绝不足以表达我内心全部领悟。

  前三遍读这本书,每每都是抱着同情的心理,读到的都是史铁生命运里的苦难。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应该算是上天把一个人给遗弃了吧。初中课文《秋天的怀念》里也曾提到过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眼里甚至容不得北归的雁阵,容不得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容不得“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也是他对人生最迷茫的几年。忽然就觉得自己如同不知为何要来世上的小昆虫一般。直到他遇见地坛,一个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塌,雕栏散落的地方接纳了同样失魂落魄的一个人。“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个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了,我就摇着轮椅到这儿来。”有时他在园子里一就是一天,地坛的每一颗树下,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车轮印。他观察园子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观察草木昆虫。他想到自己的不堪,也怜悯别人的不幸。他甚至平心静气的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一个双腿失去自由的人,内心该是纷乱复杂的,或许只有在地坛的荒草颓墙旁,他才能真正耐心的去注视落日余晖照亮世间每一块坎坷,去聆听雨燕把天地叫的苍凉,去窥探自己的灵魂以及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且不被任何人看见,不受任何人的打扰。

  可是命运不会让一个人失去所有的东西,他拥有母亲最深沉的爱。正如文中所提到“我每一条轮椅的车辙里都有母亲的脚印”。而母亲一直都跟在身后远远的地方看着儿子。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也知道不该阻止儿子独自扶着轮椅外出,但是儿子扶着轮椅拐出家院后,剩下的就是母亲整日的担心与不安。于是她选择远远的跟在儿子身后。而儿子曾为了内心不知从何而起的自尊与倔强,曾在隐蔽的.角落里注视着母亲为了寻找自己而焦灼的奔走着,却不叫她。也终于有一天,在母亲逝世后的某一天,作者忽地想起自己曾经那股倔强,而如今只给自己带来痛悔。他终于彻悟,孩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要加倍,母亲愿为孩子承担所有的不幸,但是看着孩子被苦难折磨却无能为力,这样的母亲的确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作者在《合欢树》里写母亲鼓励他写文章,学写文章后,在暴怒无常,埋怨上天的日子里好像也算是找到了精神寄托。可是当他第一篇小说发表后,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而这时他才将母亲的爱在内心里渗透的深彻。

  第四遍读《我与地坛》,读到作者双腿残疾独处地坛的时候还是会同情,读到写母亲的部分还是会流泪。但是这一次更多的注意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领悟到生命不是由生到死,漫长的几十年光阴怎么生,最后选择怎样死的问题。而是人在生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里的变化。比如初次进地坛,他只是无处可去逃避现实,可是长年累月的穿行其间,最后这里成了人生中最挂念地方。那里曾遇见的人,一对夫妻从中年到暮年,从幸福的相互依偎,到步履蹒跚的相互搀扶。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经常率性的在一处墙角唱着歌,在大革命后自由的唱《货郎与小姐》,可是从某天起,园子里再也不见他的身影,作者推测小伙子应该是考取了专业的文工团,不好抛头露面了吧。也在园子里遇到过一个和自己一样残疾的女孩,不过作者觉得自己比她幸运,因为她是精神残疾,头一次怜悯除自己之外的人,也学会思考健全与残疾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了残疾,健全或许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明白自己残疾的身体里可能有上辈子的罪孽,也有今生的福祉。

  也慢慢的明白“死”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夜晚听见悲怆缠绵的唢呐声音,而他相信,这回旋飘转而亘古不散的声音总有一天也会喊自己回去,现在急不得。但是生命的长河永流不息,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如同太阳,每时每刻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步步的从生命黑暗的地方走向生命的光亮的地方,母亲叮嘱他“要好好儿活”,他也就一步步扶轮问路,与生命里所有的景观,所有的际遇相逢,过活,然后阔别。

《我与地坛》读后感7

  和史铁生先生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初中的时候,那篇“秋天的怀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抵是这篇文章写的太悲伤了,让我对史铁生的文章有些许的抗拒感,绝望,无奈,悲痛,又或许是因为我太过年轻,看不得这人间疾苦。可当我看完这本《我与地坛》后,我想说:“没读过史铁生,不足以谈人生。”

  在那片土地里,地坛里,他是孤独又充满生的希望的。

  他在这片土地上见过了太多人,唱歌的少年,捡灯笼花的小姑娘,跑步的朋友,相濡以沫的夫妻,他看过了太多花开花落,人走茶凉,他感恩着又痛恨着自己的命运,他在那里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情绪,绝望,痛苦,无奈不安。但当所有的情绪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却又同月光一般融进了地坛的土地里,残疾的双腿,咳血的母亲,迷茫的未来,也同他的思绪愈来愈远,随风飘散在地团的空气中。

  地坛很安静,地坛也很热闹,安静到月光星星点点散落在地上仿佛只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声,热闹时,鸟儿在树林里穿梭,孩子的笑声如银铃般清澈,我好像游过他的眼睛,看到了太多人和物,那是十分寂静又热烈的,他和他的轮椅走过了太多的土地,他在那里思考着生命的含义。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也不能忘。史铁生每天都会去地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但是还有一个人和他走过了同样的路,也就是他的母亲,她总是会跟着史铁生出门,心里担忧着却又不敢去打扰他们,看到了对方,一个不打扰,一个不点破,母亲看着他痛苦却又无能为力,但是要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史铁生在文章中对母亲的描写总是温柔又细腻的,一个天性浪漫,内心柔软、坚韧,承受了双倍伤痛的母亲。

  地坛是充满力量的,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史铁生的世界,一个有差别的世界。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肥力的沙漠,而我同史铁生一同在荒芜的平地上感受自由和坦荡,在匆匆人群中感受到平静与悠闲,世界上的差别,不会消失,失去差别的世界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只有接受差别带来的无奈与愤憾,却重拾希望和勇气,才会像浴火的`凤凰一样涅槃重生。

  因为史铁生先生的这本书,我学会更好的去感受这个世界,留意其中细小的变化,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在脑海中寻找答案,我应该去看花怎么开,看溪水怎么流淌,看星辰大海,看候鸟迁徙,去寻找我的意义。去经历苦难,去拥有幸福,每一个经历将成为我活着的证明,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是坏的,但总有部分好的东西把你留住,所以先别畏惧死亡,那终将是我们的归宿罢了。在当下,在眼前,没有那一天的,我会比今天的我更加灿烂,所以尽情的去拥抱这个世界吧!

  在这本书中“好运设计”这篇可以说是我的心头好,他让我明白过程似乎比目的更重要,人生历程痛苦是必然的,哪怕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也会加些痛苦成分进去,这样才显得幸福更加可贵。梦想啊,希望啊,总是遥不可及,又近在眼前,所以满怀希望总是没错的,在黑暗中给自己长灯,放手一搏,让这短暂的人生少一些遗憾。

  史铁生的文字让我落泪,又让我开怀书中温情让我沉入其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又让我感受了生命的苦涩与美好,我仿佛和史铁生同在地坛之中,感受每一方土地带来的力量。我自己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鸣,让我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世界。

  他用残破的身体写下一句话:“先别急着死,再试着活一活。”他说出了最健全丰满的思想,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寻找我的地坛呢?这就是地坛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8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我认为史铁生先生的创作灵感以及他写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病痛。他终年被禁锢在轮椅上,行万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读万卷书;无法使自己的物质世界变得富饶,那就让自己的心灵花园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心灵在天地间挟飞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审视世间万物,向另一个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宁静中回忆白昼的喧嚣,在死亡的归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欢离合。

  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轮椅上,要么是重回儿时重品历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来重新生机勃勃。这么说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过去或不着边际地设计下辈子。比如在《好运设计》中,他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在顶尖大学当博士生的卡尔.刘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这篇《好运设计》是他自我点醒的一个过程,因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个完美的系统肯定会崩坏,学会接纳自己的劣势,这便是病痛教给史铁生先生的。

  史铁生先生有两篇相当长的散文是《记忆与印象》以及《记忆与印象2》。这两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作者脑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事叙述出来,加以“大小史铁生”的评价,使作者对事物的评价有了多样性,一深刻一浅显,既不呆板,也不生涩,完全是发自肺腑,来自心底。

  在《记忆与印象2》的开头,有这么两句话,我觉得值得我去琢磨:“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我从字典上发现,记忆的意思是“过去的事物保存在脑子里的印象”,这仿佛把印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保存在脑子里的,一个是没保存在脑子里的。因为有或有过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见过的,见过的肯定是过往的。但字典上对于印象的解释是“感受过、接触过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下的迹象”,也就是没留下来的不叫印象。这就有些令人糊涂了。但是稍微抠一下字眼就会发现,在上文中我们解释记忆之后,解释印象之前,对印象的分类中把印象分成了两类,一部分是记忆,另一部分是被遗忘的印象。“被遗忘”并不代表它从来没来过,并且作者也说,它们只是在脑海深处深睡着,抵抗着岁月的风化,之后再突然醒来,变成平凡无奇却令人唏嘘不已的青葱岁月。而作者笔下“牢笼外的天空”,也正是这些人生中的美好岁月。

  年少气盛的我们总以为一路的飞奔向太阳才无愧于生命,这没有错,我们也需要那股冲劲。但总会有东西阻挡你,或是一块绊脚石,或是一面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高墙。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翻跃,别不知所措,也别硬碰硬,那就静下心来好好整理整理被风吹乱的衣襟,欣赏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洒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灵看穿这阴霾。最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睁开眼,又是一条通天大道。

《我与地坛》读后感9

  我与史铁生共同走进了地坛,它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坛洗尽了铅华,显出朴质与简约。于是,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作者,母亲是用爱包容着作者,“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我和史铁生一起走进地坛。它剥落的玻璃和淡淡的朱红色。倒塌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石雕栏根本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展现了它的本质:老柏树越来越幽静,杂草和藤蔓越来越宽宏大量。地坛洗去了铅,展现出简约与简约。于是,一个沮丧的人摇着轮椅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花园。

  花园是荒芜的,但并没有衰落。从蜜蜂、蚂蚁、瓢虫和露水中,我似乎闻到了生命的气息,但纤细的身体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我想生活就像这个花园。它可以贫穷和沮丧,但不能屈服。如果一个人被命运打败了,他连这些小生物都不如吗?

  史铁生在花园里思考着死亡和如何生活。最后,他终于明白,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节日。当我们生存时,我们必须实现我们的价值,并将我们有限的个人生命融入到一个丰富的世界中。

  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鼓励。可以说,花园用自己的思想包容作者,母亲用爱包容作者,“有我和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一个生动多彩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觉得无论生活多么微弱纤细,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整个人类和宇宙的角度来看,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是永恒的。我经常想支持史铁生以残疾的身体生存的力量。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活可能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对生活的理解值得我们一辈子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还记得小时候上初中时就学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那时候可能还小也不怎么理解史老师。今天又再一次读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两点:母爱与生命。

  小时母亲经常唠叨,总是让我们感到很是厌烦,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喽,呵呵——人经常犯的错误,等到暂时失去或永远失去时才明白过来,这也许是史老师写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个目的吧,上了大学,背井离乡,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思念,为何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是所有人文学者都歌颂的,确实,母爱的伟大岂止是三言两语能表达的出来的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从文章中不难体会。

  当身体的残疾及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交集在一起时,我想我们确实难以体会主人公的痛楚,但母亲的爱,母亲的去世,当这一切都相继发生并且发生后,明白就接着而来了,就如我开始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曾经多少人探索过这个问题?数不过来了,这个问题确实也难以说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样的姿态存在,我们都不应该轻视它的存在不是吗?这也许就是主人公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所在了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我与地坛,恰若庄生梦蝶,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失魂落魄,残疾,双腿,你,是史铁生,15年前的一个下午,走了太久

  21岁,朋友们走了,在台灯下,欲望,创作,忘记了死,爱在隐约晃动

  合欢树,一个童年的象征,那里有母亲,有枝叶,有力量。怀念母亲,不担心,因为她喜欢花,而是我双腿瘫痪后的,母亲对我的关心。以及,自我惭愧,就那一瞬间,猛然消逝

  墙下短记,那面墙,那面有着树影下母亲的身影,恐惧的地方,即远方。我的梦想,五人胜意义的灵魂,健美的身躯,上帝的恩赐,可,需自己获取。好运设计,你写的如此多,却又如此,浪费时间做蠢事,那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对人生的希望。

  想念地坛,想念所谓的安静,那残墙断壁,雨落空灵,蜂飞蝶舞,四季安静无声,你盼念与惶茫,回想过往的成年累月,看书,呆坐,自我鼓励,自讽自嘲。回望地坛的'零度,回望地坛的安静,铺开一张纸,油然地通向安静。过后,他早已面目全非,你不必寻找地坛的安静,么如此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清纯之气,唯独想念。

  地坛,您没忘,什么也没忘,适合收藏,又不能说,却又不能忘,,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一处陌生之地,心灵之旅,一处景观,一次际遇,皆欢喜。

  乐观如你,乐观向你。乐观一生,从不悲观,爱命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静静的,去思考,去改正,去探索,去期望,像你,《我与地坛》的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天道沧桑,人世芳华,静守命运,天下独我。于《我与地坛》,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之后,简介是这样说的: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样的自嘲与悲哀,于此,我初观望他的一生,将他的生命线连起。

  史铁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玩这样特别的游戏,我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觉得无比沉重,可能是因为他那在几近崩溃时的茫然与无助深深的成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选择,却不给他留一丝一毫余地,那时地坛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坛中摸索着生机和希望,与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绝望中挣扎,我想那时年轻的他一定很想站起来指着苍天问:为什么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来。他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坛内的人来来往往,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后来他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于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儿,等他渐渐找到出路,成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气,静静地靠在轮椅上,淡漠地评价自己的生命,史铁生,用这十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话里带着些无奈吧,但也许他已经释然,所以他才会这样客观并且残忍的正视自己的人生,说出这样一句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心痛的话。我就像那个王子一样,想着这种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铁生在几近绝望。,连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藏在地坛,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一直,知道母亲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已经晚了。史铁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证明亲情是多么的令人遗憾,我开始后悔,这样的十几年来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产生了恐慌,我担心我做的.这一切,都会让我承受些后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的,我现在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因为我不想去延续史铁生的悲哀。母亲的苦,母亲的累,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我难过伤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我与地坛读一读。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却越来越烦的时候,我也会读一读它,然后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因为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去北京旅行时特地来到了地坛公园。在傍晚人少时,在昏黄的余晖中,仿佛总能看见那个坐着轮椅,在寂静而又萧条的园子里静静地对着夕阳的背影。

  史铁生的那个年代,地坛还没有被开发成公园,那里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如今那里已经被建成了公园,一到秋日,银杏大道上的黄叶缝里透过零星的夕阳,美得让人停不下手里的相机,拍照的人很多。

  虽然当初的荒芜冷落已不再,地坛却依然保持着一股沧桑与安详,丝毫不受人多人少的影响。

  如史铁生笔下的描写:“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当初在课本里学到史铁生的文章时,觉得语言如此平淡而忧郁,对年少的我毫无吸引力。那时候的我正处在最张扬的青春时期,哪里能体会到一个在最狂妄的时候忽然残废的人内心的变化与纠结。

  其实就算是现在,我依然无法真正体会,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苦难没有降临到自己身上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人也是自负的,看到别人的苦难总不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总觉得自己会是那个特殊的例外。

  全文很大的篇幅都在写地坛,写地坛的一草一木,写地坛的春夏秋冬,写地坛的早晨与傍晚,甚至夏天灼人的石凳和长满青苔的石阶。

  现在我能稍稍感受到他对地坛深厚的感情,因为在他最不愿见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的那段日子,地坛毫无保留地接纳了他,给他提供了一个躲避与思考的港湾。

  当初上课时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个作家笔下所写,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

  简·奥斯汀拥有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样的爱情观;菲茨杰拉德经历过美国最奢靡的`爵士时代,本人也爱上拜金而又挥霍无度的泽尔达,所以才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对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莎士比亚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创作的戏剧风格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每一本书,其实都是作者某一个人生阶段的展现,而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从众多的人生中去寻找能产生共鸣的那一本,才会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孤独,才会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与自己一样曾经挣扎和痛苦过。即使在经历了这些后依然饱含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感悟。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算来这是我第二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心灵的共鸣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读着这书,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位知己细细地向自己叙说他生活中的种种,他的遭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有人说,《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但我却并不认同,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吧。在我看来,《我与地坛》给人的是一种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人生的静美。说到人生,不可回避的便是出生与死亡。记得上大学时,常常为着“人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的问题所困扰,想不明白想不透彻。且每每对同学、朋友提起,他们都劝我要想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我是有着自杀倾向之人,总让他们觉得不安。想了许久也没有想透,却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里多了些开朗活泼,日子过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尔这个问题仍会从脑海中蹦出来,但常常也是尽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将这种思绪排挤到脑后去。近日来,这一问题又频频在脑海中闪现,不得排遣,遂又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没有想明白,而史铁生在地坛呆了那么多岁月,却终究是想明白了,在书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只是个事实,想来也只有接受罢了,已经无谓为什么生下来,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心中的不明与疑惑稍稍有些明了。

  读《我与地坛》,除了可以让人静静思索这生与死的问题,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母爱之伟大,亲情之弥足珍贵。史铁生在截瘫之后,他的母亲每天生活得都是战战兢兢,想去关心安慰他,却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苍白无力,最终需要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心里真正想明白了。那时,他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就如作者写到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个时候,他母亲的痛苦岂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也有过“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之感叹。但也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对他母亲当年的心情有了些许理解,对自己当年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悔恨。这真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珍惜母爱,珍惜亲情。到此处,不免也想到我的母亲,她那样瘦弱、那样平凡,甚至她还是个只字不识的文盲,可她也是这世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我已经长大工作,母亲的关爱从来也未曾改变,可她也从未将爱挂在嘴上。我的母亲是位农村妇女,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家务,我总在想她那样瘦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终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终都将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顾得细致妥帖,这就是母亲,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劳都会选择默默承受。

  其实,读《我与地坛》,在这深切感悟之外,还让人得到了心灵上的淘洗与安抚。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与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却是充满着温情,仿佛这园子里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静静的倾听者,教人可以心无旁骛地述说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认真安静地听着,让你的感情真实地抒发。曾有人说,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说得真是对极了。如今的世界,喧嚣、躁动、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疯狂,因为人们已经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随波逐流在名利场上不可自拔。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谓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荐给大家读读,所以便有此作。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01-20

我与地坛教案11-22

《我与地坛》教案05-15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4-02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11-15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05-2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9-26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5-17

我与地坛教案15篇04-01

《我与地坛》教案[必备13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