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
读书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让我们的心变得宽广而坚强。
近来趁着午休,读了美国威尔.施瓦尔贝所着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书的内容是围绕着作者和他母亲的故事展开。作者的母亲罹患胰腺癌,一家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件事情,也不知道该和病中的母亲如何沟通。无独有偶,在一次作者陪母亲去化疗时,因为化疗需要的时间很长,母子两人谈起了一本共同读过的书,各自发表了读书的感受。那天后,母子两人突然发现这种共读一本书,成为了他们忘记疾病和痛苦的最佳相处方式。就这样,母子两人通过阅读,开启了一段对人性、生命和爱的探索与对话。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深,细细数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感触: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读书绝对拓宽了我们生命的宽度。
这本书我买了快2年了,开了个头之后,就把书闲置了,这次也是因为党小组分享会召开在即,我才匆匆忙忙,囫囵吞枣似的把这书读完。读完后,心里真的挺惭愧,这两年,很少花时间在读书上,总觉得上完班,回家就不想再看书了,真的有空余时间在看书,看得基本都是些专业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论文需要或者科室讲课需要,再者就是职称考试的需要,再加上孩子小爱粘人,就更理直气壮的把孩子当借口,把很多该读的书就这样被搁置了。
书中作者的母亲从诊断为癌症晚期到生命结束,在2年不到的时间里,作者与母亲一共分享了130余本书,此外还不包括她们分享的电视剧,舞台剧和电影等等。粗粗计算,平均每3天他们就完成一本书籍的阅读。而在这期间作者还要担负出版社的各项会议,出差等工作,他母亲还要去医院接受化疗和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生活上的事务。可见他们的阅读量之多。
第二个感触:对待父母,及时行孝,切莫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公益广告是关于成年子女对父母的陪伴时间有多少?网上有人做了同样的算术题,如果以父母再活20年来折算,在外工作的孩子仅节假日回家,和父母相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是56天。父母辛苦养育我们长大,而当我们立足社会,能回报父母双亲却仅仅剩下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相比很多人,我已然是幸福的人,父母与我同住,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候工作上不顺利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把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事后自己也很后悔、懊恼,可再次碰见,又把父母当成了情绪垃圾桶。对比此书的作者,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其实正好是他的事业高峰期,但为了更好照顾陪伴病中的母亲,他放弃了很多机会,一直到母亲离世。
第三个感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善良是孩子最好的教养。
此书的作者曾是环球时报著名记者,之后成为了世界知名出版社副总裁、总编辑。母亲去世后,他辞去出版社工作,成功创办了一个烹饪网站。这些丰富的阅历足以说明作者的优秀与成功。而这一切都与她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作者的母亲是哈佛女子学校毕业,一直从事公益事业,曾在非洲、泰国、柬埔寨等贫困地区和国家对妇女、儿童提供各项公益救助。哪怕在病中,她仍不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医院化疗时,碰见没钱为母亲支付药费的女儿,她悄悄帮忙垫付。病情恶化时,她写电邮给朋友,感谢他们。直到生命即将结束,她仍希望孩子们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放下工作,陪伴她在病床旁……善良、感恩、勇敢、学习、倾听是她留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2
我曾目睹一些亲人的离去。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里,爷爷去世了。我那时候也还是幼儿园活在童话世界的孩子。
当父亲在爷爷家院子里的石阶上哭得泣不成声的时候。我放弃了跟一边小伙伴的玩耍。是的,那个平日里无比倔强和威严的父亲竟然哭得连鼻涕都来不及擦去。
后来我跟随送葬的人,出了村庄穿过没有尽头的苹果园以及一片刚刚收割完的麦地,然后到达墓地。墓坑已挖好了,那敞开着的黑漆漆的口,像是在等待吞噬那个浑浊的黄昏。然后棺木打开,进行亲人最后的送别仪式。下葬。哭喊。那些撕裂般的哭声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纸火以及灰烬直上云天。
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悲哀,因为不懂得,但是我记住那些悲伤的面目。
很多年后,当我在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读书时,接到大舅去世的消息。我忍不住悲恸地在阳台上哭了一个下午。对于大舅以及更为遥远的姑姑,他们的过往我全然不分明,甚至如今我对他们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早年的懵懂无知,以及成长之后的青涩苍白,甚至如今为生计疲于奔命而难以静下来去真正面对这样有关生死的话题。
直到拿起这本书时,我才有一些恍然,坐下来,忘掉这个溽热的令人躁动的初秋,也从生活的繁琐中抽离出来。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时,除了内心长期深藏的恐惧与麻木之外,几乎没有办法。
死亡却是人类难以逃离的宿命。这种悲剧困扰着所有的人,我们却几乎都会选择心存侥幸地回避它,无力的活着。正如本书中所写到的,人们热衷于谈论死亡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避之不及。
可这本《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却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在最后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精彩?
死亡其实也是生。
如你所知,书中得了不治之症的母亲,她选择了一种奇异的方式:阅读。面对病痛以及死亡的宣判,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度过最后的时光,通过阅读与交谈,她获得了另外的生命。
读书事实上也只是阅读的一种,而书籍的启发,引领她去做更多有益的事,去泰国难民营做志愿者,给阿富汗筹建一个图书馆,去参加一个老朋友的葬礼,当然也安排自己的葬礼,悼词。死亡让生命散发更浓郁的光辉。
同时,令我感动的还在于,通过阅读,作者与病中的母亲所建立起的一种融洽的联系。
共同阅读,交谈,并分享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种源于阅读而产生的默契是那么的动人。你可以想像得到这样迷人的场景:在安静的病房谈论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情节,交谈,聆听,思考,时光仿佛停落,而外在喧嚣的世界早已消失不见。
而更多的人,更多隔代的人,缺乏这种沟通的渠道,也会痛失这样珍贵的机会。而阅读打通了一切世俗的阻隔,这恰恰是这本书迷人之处。
这本书也无疑是一份礼物,不管是对作者还是他也故去的母亲,这些点滴的记录还原了最初的记忆,还原了最初的爱,以及一个善良的生命的存在。
倘若我们终究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的话,那么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所留下的记忆,会继续流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告别,也是最好的礼物。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3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美国的威尔·施瓦尔贝的作品,译者王兰英,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出版。
光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应该跟读书相关,也应该跟死亡相关。翻开阅读后就很快知晓,这是作者陪伴自己的母亲治疗胰腺癌的过程当中,以重温一本本好书、讨论书籍的方式沟通交流的故事。从20xx年11月到20xx年9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近120本书的共读分享之中,作者的母亲,玛丽·安·施瓦尔贝75年的人生画面图景逐帧展现。
读者会记得玛丽·安女士热心公益、热爱家人朋友、热爱工作;永远都在思考如何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便是在她患病抗癌期间,她也一直没有停下工作,努力推动援建“阿富汗图书馆”的跨国公益项目。
玛丽·安女士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她的阅读量之大,知识储备之丰富。她常常说“读书跟行动并不矛盾,阅读真正的敌人是死亡。”,作者也在书里提到过,从他记事起,母亲跟他聊天的开头常常是“你最近看了什么书?”,他们兄妹3人从小就习惯了与书籍为伴,习惯了和母亲探讨读后感悟。这种家庭氛围真的很让人神往。
书中有几个片段,尤其打动我。
01相约萨马拉
这个小寓言故事我读完之后立刻分享给扑帕兄弟俩,扑哥听懂了,帕弟听不懂。不过没关系,以后长大了就会懂的。
这个小故事是以死神的口吻讲述的:有一位巴格达商人让他的佣人去集市采购些食品,没多久佣人就惊慌失措地回来了,佣人跟商人说:主人,刚刚我在集市遇见死神了,她看了我一眼做出了一个威胁的手势。请您把马借给我,我要马上离开这里才能不被死神找到,我要去萨马拉,这样死神就找不到我了。商人把马借给了佣人,佣人立马骑马飞奔离去。之后,商人自己前往集市采购,结果他也遇见了死神,于是他问死神:今早你为何对我的佣人做出威胁的手势?死神说:那不是威胁的手势,我只是在表达我的惊讶,我有点惊讶在巴格达看见他,因为我本来跟他今晚在萨马拉有约。
02朱迪·马约特的故事
朱迪在上大学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但她凭借自己的毅力得以再次站起来,她先是做了十年的'修女,之后成为闻名世界的难民方面的专家。1993年,她对苏丹南部一个急需食物的社区进行援助。原计划空投的路线临时发生了改变,一袋超过90公斤重的食物从天而降恰好砸中了朱迪的腿,她的整条腿当即碎裂。万幸的是,现场正好有负责救援工作的医生在场,朱迪因此得到了急救,经过多番救治,朱迪活了下来(受伤的腿因伤情过重被截肢),又接着从事难民工作。朱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幸运,被砸中的恰好是我那条得了小儿麻痹症的坏腿,我一直如此幸运。”。
03人生建立在“大爆发”和“小爆发”之上
“大爆发”指的是结婚、生育、亲密关系这些让你游移不定的隐秘私事。而在这些“大爆发”之中暗藏危机,暗流涌动。因此需要“小爆发”来平衡。比如,对你非常热情的小店员,或是你常去的店里那个记得你喜欢吃什么口味饭菜的服务员。
“大爆发”和“小爆发”交互出现,大多数人的人生得以稳定前行。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找到了如何体面走向人生终局的一种方式。就像这本书所呈现的一样,玛丽·安女士虽然最终还是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上还留存着她的一部分精神遗产,以文字的形式;还有她生前从事的那些普惠弱势群体的公益事业,依然还在被后继者继续推动着向前发展。有些人死了,他(她)还活着。他(她)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永不消逝。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会的日记05-06
读书会心得11-25
【精选】《生命生命》读后感12-22
生命生命读后感04-29
《生命生命》读后感04-25
《生命生命》读后感优秀12-27
《生命生命》读后感(精品)12-29
(合集)《生命生命》读后感11-11
最后的姿势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