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但是,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呢。】——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是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少作品被选入初中课本,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列为“中学生选读书目”,广为人知。谈起茨威格,离不开的总是他的传记文学,《蒙田》《罗曼·罗兰》《三大师》都是其代表作,啧啧称奇的是他细腻的心理描写,他能够敏锐地捕捉住人物的内心波澜,不动声色地代入故事中,形成独到的第三人称内聚焦式写法。
茨威格很少写自己,也无意为自己写一部足以传世的自传,相反,他乐于记录这个时代的一切,记录那些伟大的人物,以及那个命途多舛的世界。据此,他写下了《昨日的世界》。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出自作品的末段,写下这段话的两年后,茨威格和妻子双双自杀了,现在看来,这段话无疑是一种强颜欢笑罢了。茨威格的自杀总让我觉得,敏感的人活在震荡的世界之中简直是一种折磨,很难想象在一战、二战中历经周折的茨威格是如何熬过,但愿,生命的最后,他已经与自己和解,得以解脱。
《昨日的世界》是了解近代欧洲的一面窗。
对于欧洲,我所知甚少,一方面是所接触的欧洲文学作品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是从未涉足过欧洲,不了解其风土面貌。但茨威格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欧洲充满了好奇。最初的欧洲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世界,在那个年代,维也纳人在艺术上的追求与造诣已经登峰造极,维也纳人对于音乐、戏剧等艺术的痴迷与鉴赏力让我极为震撼。他们热衷于讨论戏剧,连普通青少年讨论的话题也是书籍、绘画、音乐、哲学,政治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值一提的。“一个普通的维也纳市民每天早晨看报的时候,第一眼看的不是国会的辩论或者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艺术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个从未涉足城堡剧院的厨娘会因为一个剧院演员的离世而悲痛不已。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只知皮毛的人来说,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简直放大了瞳孔,很难想象,在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在欧洲的一座小城里,竟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土壤。
我不由地反观现实,相比较过去,我们的文明在进步吗?我不知道现今的欧洲是怎样的,当我用肉眼看我们的国家时,我在想,我们会有一天拥有像维也纳人那样的生活吗?如今,国家的经济面貌已大幅好转,但文化氛围似乎还远远不够,就连在学习气息最浓郁的校园之中,我也极少听到讨论文学、音乐、戏剧的声音,在更广袤的社会层面,就更不用说了。在短视频、快节奏生活的冲刷下,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在急剧减弱,逐渐丧失了品读一本书、一幅画作、一幢建筑的能力,文化在日渐式微。
经济狂飙突进,文化也需要跟进才行,否则就会徒有外壳,而缺失内蕴。我总觉得,诸如文化这样的软力量,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予以我们力量与支持。
还有作品里出现的大量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名字,罗曼·罗兰、马塞尔·普鲁斯特、布鲁诺·瓦尔特、詹姆斯·乔伊斯、高尔斯华绥……单凭这些人物,就能够串联起整个近代欧洲的文化脉络。茨威格在这部“欧洲近代史”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因素,我一边读着,一边记录着他所交往或者提及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塑造了近代欧洲文化的繁荣。茨威格还记录了欧洲社会风尚的转变,从保守压抑到无拘无束的感情和自由。在文化和社会风尚方面,那时的欧洲一切都向着光明。
但黑暗也在悄然逼近,不久后的欧洲陷入了政治与战争的漩涡,一战后的短暂太平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悄无声息却暗流涌动,二战的爆发预示着欧洲的夕阳西下,也让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无止境的纷争之中,这击溃了那些和平主义者的内心,茨威格高呼和平,但却连著作也在德国遭到封禁、焚毁,在几个国家之间流亡,颠沛流离。
细细琢磨这些文字,尤其是《夕阳西下》一章时,我深刻感觉到敏感的茨威格直面着人生的困境。他实在是太敏感了,敏感到对平静的生活感到不安,对坎坷的生活又深感紧张,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矛盾,这种矛盾驾驭了茨威格的后半生。还有身份上的矛盾,一个在英国被划为德国人的奥地利人,一个用德语写作,用德语思考问题,但早已被驱逐出德国的犹太人,身份上的荒诞让茨威格感到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无奈和孤独。这是一种无尽的孤独,是一种摧毁。
但愿,骄阳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