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12-07 07:22: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精华[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精华[3篇]

目送读后感1

  在读过的书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三《目送》,每一次读,我都会思考里面的一些内容,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来解决我的困惑,我还能从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籍,能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龙应台先生,她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并且成绩不佳。“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这三本散文书籍,记录了她的大部分生命历程。其中《目送》以温柔婉转的文字写了与龙应台先生有关的生命历程,有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兄弟的相处、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国民党战败,龙应台先生随家人逃离家乡,去到陌生的城市,从此开始另一种人生,后来又出国,经历爱情,经历为人母,后来又为了事业回归台湾,几经辗转,所以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感悟要表达。她的思想沉稳,写出的文字行云流水,平平淡淡却真实而又感动,她的文章深沉而内敛,蕴含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下面是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悟。

  我在《目送》读到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书中龙应台先生目送儿子离开,这个场景让她想起了当时母亲也是这样目送她自己离开,这就像一个生命的轮回,父母的老去无法控制,儿子也渐渐长大,渐渐疏远离去,他们的离开不能停止,无法追,也不必追,其中包含了太多无奈。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那时候我是震撼的,这段美好又很犀利的话让我有点担忧又有点悲伤,我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子女的缘分是不断目送和远离,不应该是亲近和谐的吗?可是慢慢长大,每一年想到这段话,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小时候,我总是依靠父母,听从他们的安排,觉得父母是英雄一样的存在,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他们,我认为父母做出的决定总是明智的,对我有利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自己的秘密,我发现父母也有落伍的地方,也有很多不懂的知识,我变得有自己的想法,迫切想接收外面的新的东西,不想听他们的,觉得他们的经验和想法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不适合现在的我,我不想听他们的意见和指责。可是后来又想想,他们的经验和想法也有很多我可以借鉴的地方,他们考虑的方面可能是我没想到的,父母总是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用尽一生的精力来为孩子提供温暖的避风港,是孩子心里永远的慰籍和底气,这一份爱是无法代替的。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上了大学,已经是放假了才匆匆见一面,而以后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相处的时间就只会更少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当下的时光。

  现在看来,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变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也许他们也有做错的时候,让我们伤心难过,但是关心爱护我们,一直是他们不变的初衷。我慢慢体会到,一次又一次的目送和远去,其实是我们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的更多,走的更远。我们从父母身上得到他们努力赚取的资源,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又接收外面新的知识,我们懂得东西可能比父母更多,想法更优于父母,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了,于是我们向外面更开放更科学的世界走去,父母渐渐得跟不上我们的步伐,我们就走在他们的前面,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来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也许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也是相对落后的,我们会体验帮助孩子成长的幸福,也会体验到被孩子嫌弃的忧伤,也会接受孩子的帮助,父母和孩子其实都在成长,互相促进。我渐渐地体会到,父母最难的一项修行是放手,父母将子女培育成才,又让子女往更远的地方走去,让子女拥有自己独立又精彩的人生,只在必要的时候出手相助,让子女自己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其中必定有千千万万的不舍和爱难以言说。

  既然缘分太少,时间太短,我希望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弥补。每年想到书里面的一些话,我都会反思:自己做的哪里还不够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我是否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我的诉求呢?我是否真的理解父母的想法?我又是否让父母感到欣慰呢?父母和子女可能有“代沟”,有些想法和行为无法互相理解,这也并不代表谁是错的,只是立场不同罢了,只要彼此尊重,知道彼此都能生活得幸福就够了。所以在表达我们的`想法和诉求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更加委婉的方式和更加温柔的语气,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表达我们的爱,比如节假日打个电话问候父母,送上一份小礼物,耐心倾听父母的心声。对子女,父母也会在背后偷偷地懊恼,也会小心翼翼不知道该怎么办,怕管得不够严格又怕管得太多,其中辛酸滋味,应该只有当了父母才会明白吧!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子女也是第一次做子女,谁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都应该要互相包容和理解吧!

  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我都会变得烦躁,我发现有些话无法对别人细说,别人不能懂得我的慌张和恐惧,很多事情我都只能忍住自己的情绪,沉下心来坚持做好,忍着忍着,事情就做完了也过去了,这也印证了书里面的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下次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便会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鼓励自己。确实呀,其实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你,也不一定能帮助你,很多时候都要靠你自己,只有自己才明白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帮到自己。我们都需要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才能够独当一面,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书中还有一段话是我非常难忘的,“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从出生到成年到老去,可能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怎样面对失败,怎样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怎样直面自己内心的自卑,怎样重新振作起来。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软弱,自己真实存在的自卑,自己的悲伤。现在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我的身边也有一个不幸得抑郁症的女生,她从小到大成绩都很好,乖巧懂事,讨人喜欢,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念高中的时候突然不愿意去上学,对家人恶语相向,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还总是对家人说自己要自杀。我想,她一定是受伤的心灵无法痊愈才会变成这样吧!一个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变成这样实在是太可惜了!其实每个人成长都不容易,一定会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挫折,也许是和朋友的矛盾,也许是受到别人的恶意,也许是老师家长对我们的否定,也许是爱人的背叛……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跨过大大小小的坎,放过自己,学会抚慰受伤的自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也是一种能力,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幸福也需要去学习和练习。

  读书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能够从书中找到很多答案,能够排解我的忧虑,能够找到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很多无法和父母、老师、朋友诉说的困惑,我们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读《目送》这本书,我开始懂得了即使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是我们可以珍惜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热爱生活,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波澜。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目送读后感2

  读《目送》是因为这是一本一位很重要的朋友送给我的书,而让我有读下去的感觉则是因为龙应台那独特的文字和感情。龙应台在写作教书兼成立基金会之余,最流连爱做之事,就是怀抱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每一篇都配有插图,大多数都是生活中很普通的场景。但是,配上她的文字,你就会感觉到,这些我们平常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有时候却蕴藏着属于你的最珍贵的一部分记忆。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些所有的种种,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阶段。也许有些时候,我们抗拒,我们悲伤,却无法阻挡它们向我们靠近的步伐。但是龙应台她以一个普通中年人的角度,跨越了三代人,以最不起眼的方式,平淡地记叙了这些。也许你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虽然你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很多不同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你永远都不能忘记你是有一个个体,有些路,你只能一个人走。在你的生命中,你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本书,你不可避免地留下你的痕迹,正如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细细品味,生命的乐章,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主旋律永远只有一个,乐曲有高潮,也有低谷,每一个音符都表达了不同的感情。

  父亲的逝

  龙应台简单地记录了父亲的两件事,写八十岁的父亲,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动不动就要开车去台北看自己的女儿。他的车开得很慢,但是你却没法放心,他的确很小心,整个上半身几乎贴在驾驶盘上,脖子努力往前伸,全神贯注,开得很慢,慢到一个程度,该走时他还在打量前后来车,人家以为他不走了,他却突然往前冲,一冲就撞上了前面的摩托车。结果女儿和哥哥们商量叫父亲不要再开车出门,父亲也答应了,还写了父亲怯怯地叫自己的女儿陪自己去参加宪兵同学会。两件小事,描写了这两代人最真实的面貌。父亲的年老,儿女的担忧和自己渐渐地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待儿女,现在的他们就像是个做错事的小孩,生怕自己打扰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是那个当年很有威严的父亲。可是他们却忘记了,眼前这些忙碌,事业有成的人却是当初不断给他添麻烦,让他不得安宁,终日担忧的孩子们。可他对他们,从来未改的`是他满满的爱,没有任何杂质。

  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昨日的他刚好打电话给我把我臭骂了一顿,说我乱吃药,生病不看医生…发现父亲很久都没有骂我了,当然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很乖,但更多的是父亲很忙,无暇顾及我,很多事都是母亲管着我。其实我更愿意父亲骂我,这可以让我感到他对我深深地关怀。说起开车,父亲一直都是开汽车的,但是为了教我开摩托车,他大半夜带着我在街上开,还说我自己学会开八字路线我就成功了,结果我就差点把车撞到墙上。这些的种种,是父亲给我的最美好的回忆,如果他老了,我不让他开车我就开车载他,或者在副驾驶座上安一个刹车,我陪父亲一起开,和他去他想去的地方,陪着他变老……

  母亲的老

  龙应台写母亲逐渐变老了,但是她不是从外貌上写母亲的老,她写了母亲的记性越来越差了,甚至忘记自己就是她最深爱的小女儿,而且精神变得有点恍惚。她牵着母亲的手,逛街。母亲很抗拒,说:“街上人那么多——”可是她却努力劝服母亲重新适应外面的世界,不然会老得更快,退缩得更快。母亲开始留意上街上的商店,有没有?专卖适合八十岁的妇人的衣服?经过鞋店,母亲停下脚,认真地看着橱窗里的鞋。她鼓励母亲买双鞋,却发现母亲指着一双俏丽的高跟鞋。可是老人家不能穿高跟鞋,容易跌倒。可是,母亲曾经是多么爱美,她也渴望年轻时花一般的容貌。

  我的母亲大人,外表强势,其实是个温柔娴淑的小女人,年轻时的她有很多的爱慕者,我不敢想象她一天天地变老是怎么样的,大概也是和所有的妇女一样,可是我觉得她依然心我心中最美的女人。我还要跟她一起逛街,看她试穿各种漂亮的衣服,买各种护肤品,让自己的皮肤保鲜,买各种金银首饰,让自己雍容华贵。我希望她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我真的很爱她,去年她生日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个发夹,很好看但是不够大,这是她说的,可是她说的时候,脸上的微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以后等我工作了,我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去给她买一份礼物,因为我真的真的好爱她,我希望她永远幸福健康美丽。就像微博上的一句话:妈妈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她。三个月没见,我想我妈妈了,母亲节到了,我想我要回去看看她了……

  儿子的离

  我想现在的我们都很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因为现在的我们就处在这个状态。《目送》里面的华安,龙应台的儿子,她是这样描述的: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她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儿女的我们,也许就像是龙应台所说的,在父母的目光中渐行渐远。可是肩负重任的我们,知道有天我们还是会独立,选择离开并不是出于不爱,因为爱我们走向了远方,只为有天永不分离。从高中就开始离开家乡读书的我,一到放假,那颗小心脏就会兴奋好几天,因为心理中有一个位置,那里有爱我的和我爱的父母,有一个用于属于我的家。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并不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是你知道他会变得更强大回来,而你就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因为有你在,他们变得更加勇敢,这是我与龙应台看法不一样的地方。

  朋友的牵挂

  你有没有一见如故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些你从穿开裆裤就认识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些很久没联系但是见面却从来不陌生的朋友?龙应台写她的朋友,很平淡的,就是写写在自己路过他们的住处的时候,顺便地看看,或是在自己外出工作的时候,让他们帮忙打点,平时无聊打打电话,什么事都没有,只是东扯西扯。这些看起来平淡又简单的事情,却饱含着朋友的牵挂。这些和我们同龄的人,跟我们有着相似的思想,相似的烦恼,跟他们一起,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在他们那里,我们可以找到共鸣。彼此的牵挂,点缀着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读《目送》,我发现了生活就是最容易被你忽略的那一部分,却又是最珍贵最美好的一部分。它教会我怎样去发现生活,去热爱生活,热爱每一个人。希望你能从我的读后感中体味到它的好,希望你也能读读这本被称为生死笔记的书。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3

  一直以来都喜欢龙应台。因为她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个熟人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犀利,用锋茫毕露的文字,呼吁国人为保护环境而努力,为社会腐败而愤怒。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谨慎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成长的烦恼。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

  同名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在面对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离家远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怎么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龙应台的文章充满了张力,那些坦白得近乎痛楚的文字,将我的心往不同的方向拉扯,我总能从那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童年的影子,少年的影子,如今的影子。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说不是呢?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是多么贴心,多么温暖。小小的人躺在父母怀里,小小的手握在父母的手心里,是多么亲近。当我们离开家,都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牵挂,为我们等待。家,可以容纳我们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作为子女,要学会感恩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让我们学会珍惜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不留遗憾,好吧?

《目送读后感精华[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目送》读后感09-17

《目送》读后感10-28

目送读后感12-14

《目送》读后感10-12

目送读后感01-25

《目送》的读书笔记12-18

目送读书笔记03-06

《目送》读书笔记03-16

《目送》读后感【热门】07-01

《目送》读后感(必备)07-10

目送读后感精华[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精华[3篇]

目送读后感1

  在读过的书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三《目送》,每一次读,我都会思考里面的一些内容,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来解决我的困惑,我还能从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籍,能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龙应台先生,她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并且成绩不佳。“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这三本散文书籍,记录了她的大部分生命历程。其中《目送》以温柔婉转的文字写了与龙应台先生有关的生命历程,有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兄弟的相处、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国民党战败,龙应台先生随家人逃离家乡,去到陌生的城市,从此开始另一种人生,后来又出国,经历爱情,经历为人母,后来又为了事业回归台湾,几经辗转,所以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感悟要表达。她的思想沉稳,写出的文字行云流水,平平淡淡却真实而又感动,她的文章深沉而内敛,蕴含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下面是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悟。

  我在《目送》读到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书中龙应台先生目送儿子离开,这个场景让她想起了当时母亲也是这样目送她自己离开,这就像一个生命的轮回,父母的老去无法控制,儿子也渐渐长大,渐渐疏远离去,他们的离开不能停止,无法追,也不必追,其中包含了太多无奈。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那时候我是震撼的,这段美好又很犀利的话让我有点担忧又有点悲伤,我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子女的缘分是不断目送和远离,不应该是亲近和谐的吗?可是慢慢长大,每一年想到这段话,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小时候,我总是依靠父母,听从他们的安排,觉得父母是英雄一样的存在,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他们,我认为父母做出的决定总是明智的,对我有利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自己的秘密,我发现父母也有落伍的地方,也有很多不懂的知识,我变得有自己的想法,迫切想接收外面的新的东西,不想听他们的,觉得他们的经验和想法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不适合现在的我,我不想听他们的意见和指责。可是后来又想想,他们的经验和想法也有很多我可以借鉴的地方,他们考虑的方面可能是我没想到的,父母总是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用尽一生的精力来为孩子提供温暖的避风港,是孩子心里永远的慰籍和底气,这一份爱是无法代替的。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上了大学,已经是放假了才匆匆见一面,而以后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相处的时间就只会更少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当下的时光。

  现在看来,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变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也许他们也有做错的时候,让我们伤心难过,但是关心爱护我们,一直是他们不变的初衷。我慢慢体会到,一次又一次的目送和远去,其实是我们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的更多,走的更远。我们从父母身上得到他们努力赚取的资源,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又接收外面新的知识,我们懂得东西可能比父母更多,想法更优于父母,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了,于是我们向外面更开放更科学的世界走去,父母渐渐得跟不上我们的步伐,我们就走在他们的前面,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来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也许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也是相对落后的,我们会体验帮助孩子成长的幸福,也会体验到被孩子嫌弃的忧伤,也会接受孩子的帮助,父母和孩子其实都在成长,互相促进。我渐渐地体会到,父母最难的一项修行是放手,父母将子女培育成才,又让子女往更远的地方走去,让子女拥有自己独立又精彩的人生,只在必要的时候出手相助,让子女自己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其中必定有千千万万的不舍和爱难以言说。

  既然缘分太少,时间太短,我希望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弥补。每年想到书里面的一些话,我都会反思:自己做的哪里还不够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我是否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我的诉求呢?我是否真的理解父母的想法?我又是否让父母感到欣慰呢?父母和子女可能有“代沟”,有些想法和行为无法互相理解,这也并不代表谁是错的,只是立场不同罢了,只要彼此尊重,知道彼此都能生活得幸福就够了。所以在表达我们的`想法和诉求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更加委婉的方式和更加温柔的语气,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表达我们的爱,比如节假日打个电话问候父母,送上一份小礼物,耐心倾听父母的心声。对子女,父母也会在背后偷偷地懊恼,也会小心翼翼不知道该怎么办,怕管得不够严格又怕管得太多,其中辛酸滋味,应该只有当了父母才会明白吧!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子女也是第一次做子女,谁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都应该要互相包容和理解吧!

  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我都会变得烦躁,我发现有些话无法对别人细说,别人不能懂得我的慌张和恐惧,很多事情我都只能忍住自己的情绪,沉下心来坚持做好,忍着忍着,事情就做完了也过去了,这也印证了书里面的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下次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便会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鼓励自己。确实呀,其实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你,也不一定能帮助你,很多时候都要靠你自己,只有自己才明白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帮到自己。我们都需要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才能够独当一面,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书中还有一段话是我非常难忘的,“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从出生到成年到老去,可能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怎样面对失败,怎样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怎样直面自己内心的自卑,怎样重新振作起来。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软弱,自己真实存在的自卑,自己的悲伤。现在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我的身边也有一个不幸得抑郁症的女生,她从小到大成绩都很好,乖巧懂事,讨人喜欢,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念高中的时候突然不愿意去上学,对家人恶语相向,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还总是对家人说自己要自杀。我想,她一定是受伤的心灵无法痊愈才会变成这样吧!一个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变成这样实在是太可惜了!其实每个人成长都不容易,一定会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挫折,也许是和朋友的矛盾,也许是受到别人的恶意,也许是老师家长对我们的否定,也许是爱人的背叛……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跨过大大小小的坎,放过自己,学会抚慰受伤的自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也是一种能力,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幸福也需要去学习和练习。

  读书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能够从书中找到很多答案,能够排解我的忧虑,能够找到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很多无法和父母、老师、朋友诉说的困惑,我们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读《目送》这本书,我开始懂得了即使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是我们可以珍惜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热爱生活,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波澜。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目送读后感2

  读《目送》是因为这是一本一位很重要的朋友送给我的书,而让我有读下去的感觉则是因为龙应台那独特的文字和感情。龙应台在写作教书兼成立基金会之余,最流连爱做之事,就是怀抱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每一篇都配有插图,大多数都是生活中很普通的场景。但是,配上她的文字,你就会感觉到,这些我们平常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有时候却蕴藏着属于你的最珍贵的一部分记忆。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些所有的种种,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阶段。也许有些时候,我们抗拒,我们悲伤,却无法阻挡它们向我们靠近的步伐。但是龙应台她以一个普通中年人的角度,跨越了三代人,以最不起眼的方式,平淡地记叙了这些。也许你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虽然你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很多不同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你永远都不能忘记你是有一个个体,有些路,你只能一个人走。在你的生命中,你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本书,你不可避免地留下你的痕迹,正如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细细品味,生命的乐章,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主旋律永远只有一个,乐曲有高潮,也有低谷,每一个音符都表达了不同的感情。

  父亲的逝

  龙应台简单地记录了父亲的两件事,写八十岁的父亲,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动不动就要开车去台北看自己的女儿。他的车开得很慢,但是你却没法放心,他的确很小心,整个上半身几乎贴在驾驶盘上,脖子努力往前伸,全神贯注,开得很慢,慢到一个程度,该走时他还在打量前后来车,人家以为他不走了,他却突然往前冲,一冲就撞上了前面的摩托车。结果女儿和哥哥们商量叫父亲不要再开车出门,父亲也答应了,还写了父亲怯怯地叫自己的女儿陪自己去参加宪兵同学会。两件小事,描写了这两代人最真实的面貌。父亲的年老,儿女的担忧和自己渐渐地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待儿女,现在的他们就像是个做错事的小孩,生怕自己打扰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是那个当年很有威严的父亲。可是他们却忘记了,眼前这些忙碌,事业有成的人却是当初不断给他添麻烦,让他不得安宁,终日担忧的孩子们。可他对他们,从来未改的`是他满满的爱,没有任何杂质。

  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昨日的他刚好打电话给我把我臭骂了一顿,说我乱吃药,生病不看医生…发现父亲很久都没有骂我了,当然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很乖,但更多的是父亲很忙,无暇顾及我,很多事都是母亲管着我。其实我更愿意父亲骂我,这可以让我感到他对我深深地关怀。说起开车,父亲一直都是开汽车的,但是为了教我开摩托车,他大半夜带着我在街上开,还说我自己学会开八字路线我就成功了,结果我就差点把车撞到墙上。这些的种种,是父亲给我的最美好的回忆,如果他老了,我不让他开车我就开车载他,或者在副驾驶座上安一个刹车,我陪父亲一起开,和他去他想去的地方,陪着他变老……

  母亲的老

  龙应台写母亲逐渐变老了,但是她不是从外貌上写母亲的老,她写了母亲的记性越来越差了,甚至忘记自己就是她最深爱的小女儿,而且精神变得有点恍惚。她牵着母亲的手,逛街。母亲很抗拒,说:“街上人那么多——”可是她却努力劝服母亲重新适应外面的世界,不然会老得更快,退缩得更快。母亲开始留意上街上的商店,有没有?专卖适合八十岁的妇人的衣服?经过鞋店,母亲停下脚,认真地看着橱窗里的鞋。她鼓励母亲买双鞋,却发现母亲指着一双俏丽的高跟鞋。可是老人家不能穿高跟鞋,容易跌倒。可是,母亲曾经是多么爱美,她也渴望年轻时花一般的容貌。

  我的母亲大人,外表强势,其实是个温柔娴淑的小女人,年轻时的她有很多的爱慕者,我不敢想象她一天天地变老是怎么样的,大概也是和所有的妇女一样,可是我觉得她依然心我心中最美的女人。我还要跟她一起逛街,看她试穿各种漂亮的衣服,买各种护肤品,让自己的皮肤保鲜,买各种金银首饰,让自己雍容华贵。我希望她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我真的很爱她,去年她生日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个发夹,很好看但是不够大,这是她说的,可是她说的时候,脸上的微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以后等我工作了,我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去给她买一份礼物,因为我真的真的好爱她,我希望她永远幸福健康美丽。就像微博上的一句话:妈妈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她。三个月没见,我想我妈妈了,母亲节到了,我想我要回去看看她了……

  儿子的离

  我想现在的我们都很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因为现在的我们就处在这个状态。《目送》里面的华安,龙应台的儿子,她是这样描述的: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她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儿女的我们,也许就像是龙应台所说的,在父母的目光中渐行渐远。可是肩负重任的我们,知道有天我们还是会独立,选择离开并不是出于不爱,因为爱我们走向了远方,只为有天永不分离。从高中就开始离开家乡读书的我,一到放假,那颗小心脏就会兴奋好几天,因为心理中有一个位置,那里有爱我的和我爱的父母,有一个用于属于我的家。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并不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是你知道他会变得更强大回来,而你就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因为有你在,他们变得更加勇敢,这是我与龙应台看法不一样的地方。

  朋友的牵挂

  你有没有一见如故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些你从穿开裆裤就认识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些很久没联系但是见面却从来不陌生的朋友?龙应台写她的朋友,很平淡的,就是写写在自己路过他们的住处的时候,顺便地看看,或是在自己外出工作的时候,让他们帮忙打点,平时无聊打打电话,什么事都没有,只是东扯西扯。这些看起来平淡又简单的事情,却饱含着朋友的牵挂。这些和我们同龄的人,跟我们有着相似的思想,相似的烦恼,跟他们一起,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在他们那里,我们可以找到共鸣。彼此的牵挂,点缀着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读《目送》,我发现了生活就是最容易被你忽略的那一部分,却又是最珍贵最美好的一部分。它教会我怎样去发现生活,去热爱生活,热爱每一个人。希望你能从我的读后感中体味到它的好,希望你也能读读这本被称为生死笔记的书。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3

  一直以来都喜欢龙应台。因为她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个熟人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犀利,用锋茫毕露的文字,呼吁国人为保护环境而努力,为社会腐败而愤怒。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谨慎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成长的烦恼。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

  同名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在面对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离家远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怎么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龙应台的文章充满了张力,那些坦白得近乎痛楚的文字,将我的心往不同的方向拉扯,我总能从那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童年的影子,少年的影子,如今的影子。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说不是呢?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是多么贴心,多么温暖。小小的人躺在父母怀里,小小的手握在父母的手心里,是多么亲近。当我们离开家,都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牵挂,为我们等待。家,可以容纳我们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作为子女,要学会感恩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让我们学会珍惜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不留遗憾,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