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11-24 07:27: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15篇(热)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15篇(热)

读《论语》有感1

  《论语》是我国的“天纵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给华夏等地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夫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作为我国具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认为“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在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记得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温故而知新,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围以内,只要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了解的知识,也要定期地进行巩固复习,就能有与第一次阅读时不同的心得、领悟。并且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旧知识中隐藏的新知识。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让生活中充满知识的存在。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温习旧知识,才能从中领悟到新知识。只有把旧知识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隐藏的新知识。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成为老师也不难了。

  只有多学习《论语》才能从中学习孔子交给世人的学习、道德、礼仪、做人之道。《论语》给予了我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可巩固旧知识也不能忘记,只要多多巩固旧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知识。

读《论语》有感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读《论语》有感3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4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宣传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孝是第一位的,孝是道德的基础。

  子游问孝道,子说:今孝者,就是能养。至于犬马,可以养,不敬,为什么不呢?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顺只要能养父母孩子吃饭,但是狗、马等动物都会喂幼崽。如果人们不能坚持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和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探索他人的心理,孝顺父母不仅是物质支持,而且是精神和心理关怀。

  孟武伯问孝。子说:‘父母只有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为自己难过。只有当他们生病时,父母才会担心自己,其余的都不能让父母担心。事父母能尽力。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做很多事情,让父母高兴。只有生老病死,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父母也无法担心。除了这些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其余的都做好了,不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

  儿子说:父在,观其志;父不,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顺。孔子说:当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死后,检查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教导长期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品德好,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导行事,真正的孝道是值得的。

  子说:事父母几劝,见志不从,尊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父母服务,如果有过错,要婉言劝告。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受,依然尊重他们,不违反对抗,继续努力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表明,为父母服务不能顺从。孔子绝对反对愚蠢和孝顺。他应该以道德为标准,客观地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什么,但不听从自己的建议,他们也应该履行孝道,永远不要怨恨父母。

  《论语》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是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门终身课程。

读《论语》有感5

  云游书海,翻阅古籍,经典无处不有,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不已,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读其《论语》,渗透人生真谛,学会处事原则。读《论语》,懂待人接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流传自今的名句从小就教导着我们要善对朋友,礼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枯燥,而与朋友相处,我们又应该做到什么呢?

  就如《论语》所道,我们应该以热情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这样,友情才会更加珍贵,朋友才会伴你一生。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读《论语》,知生活智慧《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

  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特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读《论语》,解学习人生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

读《论语》有感6

  中国是一座文明古城,它享有着“拥有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美德”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广为流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也就有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民学习汉语,愿意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发展他们的事业,甚至是走完他们的一生。如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发生了很多改变。从任人宰割到重新站起,从没有选择权到集体起义,从一个落伍的社会走向时代的尽头。中国,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一颗炽热的心,走向世界的巅峰。

  要说中国从未改变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围绕我们几几代代人民的历史文化。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里,祖父辈们总会告诉你那么几句千古流传的佳话,在以后的时代里,你也一定会把这些话告诉晚辈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让你耳熟能详,甚至说了上句便能对出下句的句子,正式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巨作——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孔子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这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说起《论语》,就不得不提起孔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人称为“孔圣人”。文中孔子的言语循循善诱、简单应答、点到为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道来。《论语》一书正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一本书。孔子的名言有许多有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当今社会,有许多人都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去做的事情让别人帮自己完成,而这一现象在《论语》中也有相应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还有些学生,学过的`东西就丢在一边,但是,也许当你再次捧起这本书时,又能有新的体会,正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这本书除了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也刻画了书中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鲜明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有人说,《论语》这本书就是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说,《论语》是让那些迷茫的人重现找回方向和自信。我认为,《论语》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体现。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可能时代已经变了,但是论语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把《论语》的知识传给下一代,把经典传给下一代,把文化传给下一代,把中国美好灿烂的明天,继续的延续下去。

读《论语》有感7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读《论语》有感8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读《论语》有感9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不是该很高兴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气去教他,这样才是君子的作风、是啊!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加强知识的印象,牢记这个知识,从而是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读《论语》有感10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

  《论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名言,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任重而道远”。它们所蕴涵的深邃的寓意脍炙人口。

  读《论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跃、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一条辽阔、深不可及的滚滚大江,它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了我们,让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被着重表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体现之一为“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尺度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积极的影响和它强旺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与当代思想相悖谬的地方,应该芟除。但它的菁华必然陶铸我们。

读《论语》有感12

  和《论语》的初次接触,和很多人一样,是在初中的课本中,读着当时觉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的自己因为年幼,体会不到论语中的奥妙,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其死记硬背,放入脑中。一直到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于丹论语心得》,翻开后看到于丹的精辟解释,让我对《论语》重燃兴趣。自己买了一本《论语》,参考着《于丹论语心得》,读了起来。若论《论语》中哪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疑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贡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一生的修养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这句话阐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们当今常说的“换位思考”、“同理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这些理所应当让我们越发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这时不妨放下这一切,细心体会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还会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还会心存不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着中华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边,经常会有医生站在患者角度与我们沟通。在一次会诊中,患者严重感染,我们建议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级抗生素,在我们制定方案时,医生却在查询药品的价格,因为患者家庭条件一般,住院费已经让家里不堪重负,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当我们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辅助时,医生欣然的'答应了,自己加强外科辅助治疗以解决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患者康复后满怀感激的送来锦旗,张贴感谢信,有的甚至和医生成为了朋友。这样的例子在医院屡见不鲜。

  在我的工作中有医患彼此理解的温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门诊患者,一早赶到医院,近3个小时就诊过程,和医生接触的时间却不到一刻钟,于是便心存不满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而作为医生,早晨七点半到医院,交班,查房,上门诊。为避免误诊,大多数患者都要做详细高效的检查,查问患者情况要客观准确,患者描述病情要简明扼要,否则会耽误后续患者的正常诊疗。中午十二点医生疲惫不堪的结束了一上午快节奏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医生“态度不好”,“说话不耐烦”,“不负责”;医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扰了正常的诊疗秩序。

  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尝试换位思考,是否会让我们的医生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们就能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人们总希望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这一个个完美的要求却无形中违背了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客观现实,生活有遗憾,朋友有缺点,工作有压力。当我们面对这一个个不完美时,翻开《论语》,倾听孔子给子贡说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生活和他人不再那么苛刻,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怀抱同理心,那么我们便可以陪伴这位老人,与他的思想和智慧在华夏文脉的传承中继续走下去。到那时你会发现生活充满阳光,整个世界都变得宽广,因为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换位思考,释放自己,善待他人。

读《论语》有感13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我以前也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内容,于是捧起书翻看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听过的话都在这本书中出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等。这本书中不仅有这些原话,而且有详细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什么含义。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而且要讲信用。读完这段话,一件几天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动铅笔,很多同学都很喜欢。我的好朋友王强也想要一支。他对我说:“你能帮我买一支同样的笔吗?”我满口答应,说:“没问题,我今天放学就去帮你买。”然而,放学的`时候,妈妈来接我去吃晚饭,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第二天来到学校,看见王强,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应帮他买笔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说忘了,于是对王强说:“昨天那种笔卖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学的时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商店,已经关门了。第三天,王强没有问我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记了让我帮他买笔的事,我也不用太着急了,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买吧。”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直到看到《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没有做到,也要诚实地对别人讲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诺言,才能让朋友信任我,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当我想到这里,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对妈妈说了一遍,妈妈欣慰地笑着说:“好孩子,你能想通这个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从小养成守信用的好品质,这样无论你将来长大了做什么事,都会拥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听了点点头,对妈妈说:“我现在就去帮王强买笔。”就这样,虽然迟到了几天,但是我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我把这支非常漂亮的自动铅笔交给王强的时候,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从那以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兑现自己的诺言!

读《论语》有感14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有感15

  在《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对我应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读《论语》有感15篇(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有感07-03

读《论语》有感(精华)08-20

读《论语》有感15篇07-03

读《论语》有感 (学生随笔)04-15

读《论语》有感15篇[集合]08-20

读论语的读书心得12-22

论语的读书心得02-10

《论语》的读书心得02-02

论语读书心得10-15

《论语》读书心得10-14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读《论语》有感15篇(热)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15篇(热)

读《论语》有感1

  《论语》是我国的“天纵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给华夏等地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夫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作为我国具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认为“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在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记得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温故而知新,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围以内,只要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了解的知识,也要定期地进行巩固复习,就能有与第一次阅读时不同的心得、领悟。并且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旧知识中隐藏的新知识。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让生活中充满知识的存在。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温习旧知识,才能从中领悟到新知识。只有把旧知识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隐藏的新知识。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成为老师也不难了。

  只有多学习《论语》才能从中学习孔子交给世人的学习、道德、礼仪、做人之道。《论语》给予了我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可巩固旧知识也不能忘记,只要多多巩固旧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知识。

读《论语》有感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读《论语》有感3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4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宣传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孝是第一位的,孝是道德的基础。

  子游问孝道,子说:今孝者,就是能养。至于犬马,可以养,不敬,为什么不呢?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顺只要能养父母孩子吃饭,但是狗、马等动物都会喂幼崽。如果人们不能坚持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和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探索他人的心理,孝顺父母不仅是物质支持,而且是精神和心理关怀。

  孟武伯问孝。子说:‘父母只有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为自己难过。只有当他们生病时,父母才会担心自己,其余的都不能让父母担心。事父母能尽力。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做很多事情,让父母高兴。只有生老病死,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父母也无法担心。除了这些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其余的都做好了,不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

  儿子说:父在,观其志;父不,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顺。孔子说:当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死后,检查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教导长期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品德好,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导行事,真正的孝道是值得的。

  子说:事父母几劝,见志不从,尊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父母服务,如果有过错,要婉言劝告。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受,依然尊重他们,不违反对抗,继续努力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表明,为父母服务不能顺从。孔子绝对反对愚蠢和孝顺。他应该以道德为标准,客观地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什么,但不听从自己的建议,他们也应该履行孝道,永远不要怨恨父母。

  《论语》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是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门终身课程。

读《论语》有感5

  云游书海,翻阅古籍,经典无处不有,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不已,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读其《论语》,渗透人生真谛,学会处事原则。读《论语》,懂待人接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流传自今的名句从小就教导着我们要善对朋友,礼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枯燥,而与朋友相处,我们又应该做到什么呢?

  就如《论语》所道,我们应该以热情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这样,友情才会更加珍贵,朋友才会伴你一生。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读《论语》,知生活智慧《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

  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特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读《论语》,解学习人生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

读《论语》有感6

  中国是一座文明古城,它享有着“拥有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美德”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广为流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也就有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民学习汉语,愿意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发展他们的事业,甚至是走完他们的一生。如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发生了很多改变。从任人宰割到重新站起,从没有选择权到集体起义,从一个落伍的社会走向时代的尽头。中国,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一颗炽热的心,走向世界的巅峰。

  要说中国从未改变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围绕我们几几代代人民的历史文化。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里,祖父辈们总会告诉你那么几句千古流传的佳话,在以后的时代里,你也一定会把这些话告诉晚辈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让你耳熟能详,甚至说了上句便能对出下句的句子,正式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巨作——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孔子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这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说起《论语》,就不得不提起孔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人称为“孔圣人”。文中孔子的言语循循善诱、简单应答、点到为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道来。《论语》一书正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一本书。孔子的名言有许多有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当今社会,有许多人都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去做的事情让别人帮自己完成,而这一现象在《论语》中也有相应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还有些学生,学过的`东西就丢在一边,但是,也许当你再次捧起这本书时,又能有新的体会,正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这本书除了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也刻画了书中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鲜明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有人说,《论语》这本书就是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说,《论语》是让那些迷茫的人重现找回方向和自信。我认为,《论语》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体现。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可能时代已经变了,但是论语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把《论语》的知识传给下一代,把经典传给下一代,把文化传给下一代,把中国美好灿烂的明天,继续的延续下去。

读《论语》有感7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读《论语》有感8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读《论语》有感9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不是该很高兴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气去教他,这样才是君子的作风、是啊!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加强知识的印象,牢记这个知识,从而是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读《论语》有感10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

  《论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名言,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任重而道远”。它们所蕴涵的深邃的寓意脍炙人口。

  读《论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跃、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一条辽阔、深不可及的滚滚大江,它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了我们,让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被着重表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体现之一为“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尺度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积极的影响和它强旺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与当代思想相悖谬的地方,应该芟除。但它的菁华必然陶铸我们。

读《论语》有感12

  和《论语》的初次接触,和很多人一样,是在初中的课本中,读着当时觉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的自己因为年幼,体会不到论语中的奥妙,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其死记硬背,放入脑中。一直到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于丹论语心得》,翻开后看到于丹的精辟解释,让我对《论语》重燃兴趣。自己买了一本《论语》,参考着《于丹论语心得》,读了起来。若论《论语》中哪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疑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贡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一生的修养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这句话阐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们当今常说的“换位思考”、“同理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这些理所应当让我们越发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这时不妨放下这一切,细心体会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还会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还会心存不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着中华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边,经常会有医生站在患者角度与我们沟通。在一次会诊中,患者严重感染,我们建议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级抗生素,在我们制定方案时,医生却在查询药品的价格,因为患者家庭条件一般,住院费已经让家里不堪重负,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当我们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辅助时,医生欣然的'答应了,自己加强外科辅助治疗以解决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患者康复后满怀感激的送来锦旗,张贴感谢信,有的甚至和医生成为了朋友。这样的例子在医院屡见不鲜。

  在我的工作中有医患彼此理解的温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门诊患者,一早赶到医院,近3个小时就诊过程,和医生接触的时间却不到一刻钟,于是便心存不满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而作为医生,早晨七点半到医院,交班,查房,上门诊。为避免误诊,大多数患者都要做详细高效的检查,查问患者情况要客观准确,患者描述病情要简明扼要,否则会耽误后续患者的正常诊疗。中午十二点医生疲惫不堪的结束了一上午快节奏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医生“态度不好”,“说话不耐烦”,“不负责”;医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扰了正常的诊疗秩序。

  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尝试换位思考,是否会让我们的医生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们就能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人们总希望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这一个个完美的要求却无形中违背了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客观现实,生活有遗憾,朋友有缺点,工作有压力。当我们面对这一个个不完美时,翻开《论语》,倾听孔子给子贡说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生活和他人不再那么苛刻,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怀抱同理心,那么我们便可以陪伴这位老人,与他的思想和智慧在华夏文脉的传承中继续走下去。到那时你会发现生活充满阳光,整个世界都变得宽广,因为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换位思考,释放自己,善待他人。

读《论语》有感13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我以前也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内容,于是捧起书翻看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听过的话都在这本书中出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等。这本书中不仅有这些原话,而且有详细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什么含义。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而且要讲信用。读完这段话,一件几天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动铅笔,很多同学都很喜欢。我的好朋友王强也想要一支。他对我说:“你能帮我买一支同样的笔吗?”我满口答应,说:“没问题,我今天放学就去帮你买。”然而,放学的`时候,妈妈来接我去吃晚饭,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第二天来到学校,看见王强,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应帮他买笔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说忘了,于是对王强说:“昨天那种笔卖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学的时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商店,已经关门了。第三天,王强没有问我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记了让我帮他买笔的事,我也不用太着急了,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买吧。”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直到看到《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没有做到,也要诚实地对别人讲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诺言,才能让朋友信任我,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当我想到这里,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对妈妈说了一遍,妈妈欣慰地笑着说:“好孩子,你能想通这个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从小养成守信用的好品质,这样无论你将来长大了做什么事,都会拥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听了点点头,对妈妈说:“我现在就去帮王强买笔。”就这样,虽然迟到了几天,但是我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我把这支非常漂亮的自动铅笔交给王强的时候,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从那以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兑现自己的诺言!

读《论语》有感14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有感15

  在《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对我应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