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3-10-22 07:06: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叮嘱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我会面对许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对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急躁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时机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散”“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消失岔路需要我们去查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忙他们订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反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忙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或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藏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拟熟识,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惊、紧急和苦痛的“隐藏的暴力”,常常会被大家无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拟隐藏,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发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特别高。假如专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觉,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苦痛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藏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协作教师欢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藏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情愿它更可以成为“甜美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当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观赏,相互关怀的暖和的班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