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读后感

时间:2023-10-03 07:50: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通用】国学经典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通用】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1

  最近,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中华诵·国学经典》。老师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特别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当精读的。书中主要收集编排了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篇章。它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老师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读了起来。

  这本书上面都有注音我们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有一小部分古诗我们曾经学习过,读起来很亲切也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虽然很多没有读过的古今贤文和古诗我们也能结合注释和赏析较好的理解内容,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经典”。那真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这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印记。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诗的.意思是:积蓄很多黄金不如多买些书留给后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种,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去读,子孙就会愚笨。仓库空虚生活就没有了保障。与博学之人畅谈一次,受益胜过读书。一个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酿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钱财是为了购买书笔。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经典诗句多么深刻啊,读了这首诗我们谁都明白,留给子孙的最好财富是书,告诉我们最简单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学习。这一句句经典话语让我们感受着我们中华民族昨天的文明,想象着这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未来的主人,让我们鉴往知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明!创造文明的新中华!

国学经典读后感2

  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你瞧,晋朝的周处,天性并不坏,但是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风气的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暴、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周围的人见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后来他良心发现,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同学们,“善”就是让我们拥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话说汉朝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有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在我们的书本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对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诚。比如: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与他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待人诚恳,心中有志,辅助他建立了蜀汉王朝;管仲和鲍叔牙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后人常用“管鲍之交”来称赞他俩的友谊。

  在颂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这些“真善美”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的鼓励与启发,鞭策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努力发现真善美、学习真善美,践行真善美,让真善美伴随我成长,一路前行!

国学经典读后感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国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国学读后感03-01

国学经典读后感04-29

《国学经典》读后感01-11

国学经典的阅读心得02-06

国学经典书目书单04-14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09-08

国学教学总结11-21

出国学习总结01-09

国学经典广播稿01-06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