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3-08-24 08:46: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因为书中无可抗拒的悲剧结局,我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每个人无可排解的焦灼与孤独,冥冥中无可抗拒的宿命都让我无法入眠。这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伴随着城镇的建立,科技的发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灾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挣扎、屈从乃至安于命运的安排。整部书充溢着灵异鬼魅的色彩、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情调。文字富有写实性,生动逼真的再现生活的同时,又不乏诗意、幽默与浪漫,许多段落读下来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今天整本书大概又过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百年的谱系,对书中的情节愈发的明晰起来。这本书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拉美文学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该书是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该书也是中国第一次获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中国文版授权,据说是天价。20xx年6月第一版。我很庆幸选在这个时候来读这本书。我记得以前也经常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版,但是只知其名,不曾深入。原来以前的都是盗版啊。如果十年前读这本书,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现在读一部作品,更喜欢作品中体现人性,揭示人性的东西。我相信,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人性的东西总是最基本的最恒远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人性置于广阔的时代变迁之中,举重若轻地把拉美的历史通过一个孤独的家族历史体现了出来,并警示世人,拉美将走向何方?

  人们习惯于把《百年孤独》看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而我更赞同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的:“我写的都是现实。”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后的地区,灵魂与鬼神都是与人类同在的。譬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想极少人不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所以灵异的事件总是频频出现,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罢,只是人的意识也好,它就是存在着,在现实中,或者在脑海里,反正总有一个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当做现实。

  这本书的译者是范晔,是我们的同龄人,70后。他的中国文学的功底也是相当好的,语言华美、幽默、又满是无可奈何的忧伤。我真以为自己在读中文原著呢。一个翻译者能够让读者有废寝忘食读下去的冲动,就已经是成功的了吧。哎,跟人家比起来,我们真是惭愧。人家年纪轻轻,翻译起来竟是大家手笔,我辈读此书,竟然还有不认识的汉字,惭愧惭愧啊。唯一困惑的是,根据网友的介绍,好象别的版本里出现的猪尾巴是个女婴,范晔的译本里却是个男婴,真想赶紧找到其它的版本看看,或者如果自己懂西班牙文,找来原文看看也好。

  不知道是不是阅历增加了,我读此书,倒是没有太多时光错乱或者身在魔幻或者异国的感觉。相反,我倒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跟中国的历史有相近之处,难道是书中有东方的元素?还是因为同样曾经遭遇外敌的入侵?或者是经历了从落后到文明的苦难过程?包括书中人物的命运我在今日的农村依然可见。

  这样一部作者倾其心血写了一年多的巨著,当然不是我三天就可以领略其精髓的。这也是我读书的习惯。对于喜爱的书,第一遍往往是要焚膏继晷通读,了解故事梗概,知道其结局,方可安心;第二遍则是理清人物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则不知道是不再读或者是若干遍地咀嚼,取决于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及作品对我的影响。

  又是凌晨了,明天继续“孤独之旅”。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在很多读者眼中,《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因为在这本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阅毕此书,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3

  《百年孤独》冷酷地揭示了一个现象——当人类一次次试图超越自身局限去看清去思考自我的位置时,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虚无和无力感之外,别无所有。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终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族群的亡灭!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结尾。而这种结局,在书中开头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100年前为布恩迪亚家族写的羊皮纸里早已预言。

  从第一代家族创始者对原先生活的狭隘世界之外的空间的探索与发现,再到与世隔绝的马孔多一点点成为人口聚集地发展现代礼貌,最终整个家族在一阵飓风之后一切归零。就像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归到了原点。

  看罢令人悲叹,心境像滚烫的池水一样波荡不已,家族七代人一遍遍重复的姓名如同解不开的魔咒萦绕盘旋,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沉重感,百年之间,看似人丁兴旺的家族,每个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时空的铁壳里,每个人都在自我的宿命里挣扎,却逃可是命运与时间的冲击。

  最睿智的人晚年被当成疯子绑在树上;最勇武的人从没打赢过正义战争又悲情绝后;最美丽的人似上帝恩赐而来却又荒谬地飞回天堂;最明理的人成为了政治牺牲品消失在历史之中;最开朗的人死于连自我都不明白的不伦之恋里;最终一人用智慧与阅历得知一切后,成就了家族的百年孤独……

  没有什么能够永垂不朽,没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独和失落才是人生常态,欢乐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来回味的。你从迷茫中挣扎着走出来,奋斗一生,发现这世上竟然什么都不值得留恋,所有的伟大与渺小,所有的偏激与冷漠,如一个轮回般在无声地反复,最终留下的是抓不着的孤独。

  在书中,每个人都在用自我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读书翻译,或是出逃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一生沉溺于情欲……这些条列式的方法,虽是布恩蒂亚家族的特性表现,却也是极端真实的`人性展现。

  有文艺评论说,马尔克斯借助布恩蒂亚家族一百年的家史影射拉丁美洲社会。可是,我感到,马尔克斯影射的还不止生养他的那一片大陆,甚至包括了整个人类。读后感.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虽然有血缘关系,但在灵魂层面,彼此孤独,他们并非息息相通的一体。这或许暗示人类,如果每一个人都以自我为单位,在灵魂的层面互为沟壑,而非结为一体,相亲相爱,那么,他们的结局是种群的灰飞烟灭。

  小说的结尾,马尔克斯似在表达:仅有当一个人行将死亡时,他才会像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一样,看清自我的命运与归宿;那么,当整个人类行将灭亡时,人类全体才会像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一样,彻底了然人类的谜底——人类是怎样一个物种它到底从哪里来它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可是,这时,一切都已来不及,毁灭的时刻已到,人人在劫难逃!

  《百年孤独》冷酷地揭示了一个现象——当人类一次次试图超越自身局限去看清去思考自我的位置时,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虚无和无力感之外,别无所有。我们在无谓的纠结之中挣扎,却愈加深地堕入了无限的深渊之中,在孤独中挣扎,却终将被孤独吞噬。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人类一切超越性的尝试与对终极命题的追寻最终却归于空虚。

《百年孤独》读后感4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最初杨修向我推荐这本书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而书是本很具亲和力的书。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他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吓倒,象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说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它们不会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享受的时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觉得滞涩的地方就暂时跳过,也就避免了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的消解。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象冰雹一样不停息的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象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在我读来,全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八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

  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

  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读后感5

  读完《百年孤独》后,这本书有两个极为明显的便签。一是“孤独”,二是“魔幻现实主义”。作者将“孤独”写得深入人心,觉得书中人物就是自己,觉得书中所讲的事迹似曾相识,作者又将“魔幻现实主义”贯彻到底,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孤独,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场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第一次看时,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不负责,对家庭不闻不问,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底线的人。后来,我好像慢慢地开始了解他,尝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对孤独习以为常,他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有新突破,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时,他是个太过优秀而孤独的人,他有卓越的体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惊人,对事物的看法也异于常人。

  他从吉普赛人那里用养家糊口的牲畜换来磁铁,想利用它开采金子;看见放大镜能聚集太阳光,就自己站在超大的放大镜下,被太阳灼伤,即便这样,也改变不了他想利用这个研造出威力无比的武器;他从吉普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就通过实验认识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这种超常人的远见卓识,又怎能不令他孤独呢?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孤独,没有人会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他们二人都独自彷徨在自己孤独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呐喊——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的堂吉诃德,他的理想之剑,最终还是敌不过现实的风车。终于,他陷入孤独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渐渐退化,直至凋零。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讲:他并不是个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亚家族留着孤独的血,留着与常人不同的血。可孤独也并非全是坏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二儿子,也是个孤独的人,奥雷良诺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深处充满思辨与论证,奥雷良诺的思想清晰无比,他有着惊人的判断力,他能够预测未来的事情,这种卓绝的预判能力,甚至无数次帮他躲过了针对自己的暗杀。面对外来的入侵者与暴政,他怎么不战,要么一站到底,绝不妥协!这种勇气与魄力的背后,是智慧,是孤独酝酿出来的思想与智慧。

  《百年孤独》以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来反映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拉丁美洲的.风云变幻,其中仔细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历程,书中人物虽有血缘关系,却从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没有感情交流,读到这,孤独仿佛充斥在布恩迪亚家族且永世也无法散去。

  这部意义深刻的作品,让我思考的人生问题有许多,万法不离其宗,孤独的意义无非就是内心深处有着未被捂暖的地方,有着某种空缺,没有一个是一座孤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许多人发生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学会情感交流,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孤独,也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让人与人心灵靠得更近。

  终有一日,孤独的人的心会被捂热,空缺被填补。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6

  每样事情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

  初次看这本书时,立即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浮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看着别人能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即使近在耳边,在眼前,却好像离自己很远,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孤独。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受,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读后感7

  《百年孤独》是一本内容庞大、涉及人物众多、同时体现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民间宗教的书籍。讲述了马孔多这个小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的兴盛衰亡,由于内容结构过于庞大,各位主角名称过于类似,读起来难免有些懵懂和枯涩。在20xx年2月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也只能算囫囵吞枣,只知其大概,不明其所以然。

  如果说上月的《月亮与六便士》不免还有卖弄文学之意(译本非原著),而《百年孤独》则靠着朴实的文字,叙述着一个深刻的故事。由于我自身生活平稳安于现状,难免生活阅历过于浅薄,不能明白其书之深意。这是一本值得再次精读的书。

  “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这是一句歌词。《百年孤独》也正是全文兼杂着挥不去的孤独,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尔苏拉新婚时,乌尔苏拉害怕生出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同房,布恩迪亚备受讥笑,甚至杀死了同乡的阿基拉尔,而死者的鬼魂无处不在的跟随着他,日夜不得安宁,于是他带着妻子和一些村民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了一处海边定居,以其聪慧的才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村镇——马孔多。

  故事也就围绕着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展开。布恩迪亚后辈们大多的沿用了“阿尔卡迪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两个名字,开始我以为是巧合,当读完之后又感觉好像有类似之处。才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叫“阿尔卡迪奥”的大多鲁莽、头脑简单,叫“奥雷里亚诺”的大多沉稳、专研,喜欢到和吉卜赛人一起成立的工具房里做自己的事情。然而书中有一个奇妙的地方在第四代时出生了一对双胞胎,分别是“阿尔卡迪奥第一”和“奥雷里亚诺第二”,外貌特征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在同一天死亡,书中通过其祖母乌尔苏拉的嘴说出怀疑他们从小就互换了身份生活。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侧面印证了“阿尔卡迪奥”和“奥雷里亚诺”这两个名字具有鲜明的人物个人特征。

  “重复做一件事,不是为了摆脱孤独,而是为了保持孤独”。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陷入孤独无法自拔而精神失常,最后被家人绑在树上风吹雨晒几十年后死去。第二代阿玛兰妲一生经历和丽贝卡同时喜欢上皮埃特罗,而后却又拒绝了皮埃特罗的求婚,并保持终身不嫁,晚年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缝制寿衣,并白天缝晚上拆。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告别战场后,关在小房间里夜以继日的炼制小金鱼,继而熔断又重新炼制。丽贝卡在何塞?阿尔卡迪奥去世后,关在屋子里不与外人来往,仿佛这个人被世界遗忘,直到死去从未踏出去一步。第五代雷纳塔?蕾梅黛丝日日沉醉于私会情郎而被迫生死分离后被送往修道院,至死一言不发。他们的孤独是家族的传承,既想逃脱,又想保持……

  整个布恩迪亚家族最终以验证吉卜赛人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中消失在地球上。《百年孤独》的孤独是什么?是各大主人公孜孜以求后又一无所有的虚无感?是人的宿命?是当时历史社会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百年孤独》,不求甚解,愿而后每有会意。

《百年孤独》读后感8

  他匆匆走过后不留下任何事物,其实留下了一些,但是人们不会在意。都是些与之无关的事,那么他来过,那么他从未来过,孤独的,不过是人心。

  和赵说起我要看《百年孤独》时,我相信QQ的另一端他随意的,像一个绅士一样。他回复道:哦,那个我看过。我也不是很惊讶了,我只是继续走着我的进程,他总是走在我前面,或许他才是孤独的,我每每都这么对自己说。

  书里的人其实并不孤独,他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一个聪明的老爹,子女们不坑爹也不坑娘,每个人很好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是偶尔会有那么一些事,其中一次全村的人得了失眠症,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还有重度失忆,于是全村的`人都失忆了,于是全村的人都不在孤独,他们每天犹如接受新的事物,每天犹如看到一个新的人,终于有一天他们的病好了,一个游行的吉普赛人妙手回春。当布恩蒂亚家族的大当家重新获得记忆后,发现那个吉普赛人是自己死去多年的朋友,因为太孤独了而选择死亡,因为太孤独了而选择了重生。

  他们居住的村庄叫马孔多,村民们与世隔绝,啊不,不能这么说,往往几天几天中,就会有一批外来人员,有的推销,有的卖艺。里面有一个老人,他游走世界各地,把所有看到听到的编成一首歌,唱给沿途的人听,老人一个人走,没有伴侣,对所有人来说他只是一种信息载体,没用了不会理会,老人还是边走边唱,到世界各地,他就是孤独。还有一个女孩过来,因为睡时忘了熄蜡烛烧了家,她被迫卖身。家族中的二儿子因慈悲和怜悯,第二天准备赎她时,她已走远。

  马孔多不是一个村庄,是一座心灵监狱,人们在里面自得其乐,过往的行者来来复复,没人记得,偶尔会有那么几个人牵挂到内心深处,并因之悔恨,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为他们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尝试过搬家,大家都知道这是监狱,大家都有能力走出去,可为什么要走出去?那外界的强大感染,人们明白,只是更大的监狱。

  过了很久以后,就像每个人慢慢的成长,他们对一些事物越来越在意,又过了很久以后,人们后悔在意那些事物。生命总是演绎着循环,孤独不过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可悲的状态,可喜的状态。不过岁月怎样流逝,我仍然喜欢这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认为这天地是自己的,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他便开始长大。这句带着伤感的真理牵扯着很多人的心,不知道是因为真理还是因为伤感,两者可能兼而有之,后来我才知道,只是孤独中,人们回味时,非常的有味道罢了。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后来回头看,其实她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赵写完这句话后狡黠的笑了,后来我知道这不是他原创的句子,可他非要营造着那种大师级的气氛,不过这样对,这天地都是自己的,何况这一句句子呢?

  陪我走到最后的人,浪漫又奢望。陪我走过一段路的人,或者不只是我,很多人都陪自己走过一段路,很多次以为就是他会一起走到终点了,很多次痛苦的想着这原来是错的,《百年孤独》里恰好是这样,原来所有的人都不断的在更替,每一个人都只是一段路人,路走完之后,不舍的会怀念,怀念的会淡忘。这也许是每个人都留不下来的原因,这也许是每个人都孤独的原因。

  有谁能真正明白呢?人生若有轮回,为何每一次生命都刻骨铭心。大家现在都享受着生命的乐趣和痛苦,数年之后,谁会记得?很少人记得,没有人记得,因为孤独的,到底不过是人心。

《百年孤独》读后感9

  用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是将这本书看完了,看之前就一直听很多人说这本书很好,可当自己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只想说一句“贵圈真乱”,或许是各国的文化信仰不同的原因,个人真的很难接受书中那些各种错综复杂情感线,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读完了,但是读完后我便不禁感叹,《百年孤独》确实是一本对人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百年孤独》这本书的开始的原因是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结了婚开始的,因为是近亲结婚乌苏拉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所以不肯和丈夫同房。邻居普罗登肖借机嘲笑布恩地亚,布恩地亚一气之下拿长矛刺杀死了普罗登肖,从此,邻居的鬼魂一直缠着布恩地亚一家。夫妇俩和一些年轻人只得远走他乡,最终于在人烟绝迹的`一条小河边定居建村,并取名为马贡多,并在途中生下了他的大儿子,几年后马贡多逐渐发展了起来。

  之后总有一伙吉卜赛人到村里来,并带来了许多的新奇的东西,布恩地亚渐渐地迷上了这些新奇玩意,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并且他的小儿子也特别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们渐渐长大。不久后大儿子何塞·阿卡迪奥跟一个经常来家帮活并用纸牌算命的女人庇拉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他又看中了一个吉卜赛姑娘,不辞而别,远走高飞。乌苏拉外出寻找儿子的时候碰巧遇到一群移民,城镇也因为这些人繁盛起来,小儿子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喜欢上了镇长未成年的小女儿雷梅苔丝,并在之后成了婚,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家庭的纠纷,被意外的毒杀了,之后大儿子的回归了并且解决了这场感情纠纷,此后,奥雷良诺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时间。并偶然的听到了保守党和自由党竞选。一段时间后保守党军队开到马贡多,占据学校做司令部,严厉搜查武器,枪毙自由党分子。奥雷良诺带人冲进学校,杀了保守党军官和士兵,委派侄儿阿卡迪奥坐镇马贡多,自己并加入自由党,不久,成为全国闻名的奥雷良诺上校。

  但是主角往往是不幸的不久后自由党战败,奥雷良诺即将被处死的时候被其兄救出,然后两人一起去解救梅迪纳将军。他们赶到后得知,将军已经被害,军中的人举荐他当司令,就在这时他的兄长死亡,原因不明。

  之后奥雷良诺带兵打回了马贡多,胜利之后奥雷良诺厌倦了战争,于是继续回到了他的实验室,他的儿子们逐渐创下一些基业,之后来了一些美国人,奥雷良诺非常厌倦他们,也想过要对付他们,事实确是他的儿子们被美国人所杀害,不久后奥雷良诺死在了一棵大栗树下,之后工人们组织大罢工,政府派人镇压,人们被残忍的杀害,之后马贡多逐渐恢复成了刚开始的荒芜。

  书中借用各种各样的事,书写着每个人的孤独,或许是作者故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体会不到书中所说的那份孤独,所以这本书不像其他书一样可以把自身融入其中,但却能让你有一些新的感受。

  书中每个人都是伴着孤独而生,最后又怀着孤独而死,或许这本书一些人的做法你会认为很可笑,可是现实生活中谁有能说自己没有孤独过呢?谁又没有做过一些可笑的事情呢?虽然这本书结局未必美满,但是这本书却可以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不止如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利用假期的时间,我总算把《百年孤独》第二遍结束了。虽说是第二遍,但仍觉得艰涩难懂。看完了全本,心里异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几分。放佛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坚持到底。

  《百年孤独》,作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写下如此深刻的评论。因此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乌拉尔苏和她的小女儿阿玛兰塔。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尽管最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幸福美好的场景。

  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嫉妒使她不惜一切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布恩迪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阿玛兰塔的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因而使得这个家族七代人始终徘徊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百年。愿像结尾的预言所说的那样,此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家族,要背负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这是我第5遍读这本书了吧,不是因为喜欢,是之前都没读完过,都是只读了个开头,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放下了。

  其实读完之后发现读的还挺顺畅的,当然是在针对书中的名字稍稍做了笔记之后。到了中午不忍放下书去吃饭,硬是看完才去饱腹。吃饭过程中就一直在想这本书,简单的说,这本书确实不错,不愧对它的名号!

  看了3天,其实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昨天看到的141页开始到151页,上校在战争的过程中,慢慢背离了当初发起战争的初衷,被敬佩的对手和发小手下质问的那些内容。

  毫无疑问,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个英雄,沉稳、心思细腻、勇敢果断、有理想。不过在发起战争后,就不断被战争局势裹挟着行事。直到不能有任何一个人能在他三米之内,哪怕他亲爱的妈妈也不行。20多年的战争、被暗杀让他学会了谨慎、不轻易信任,这能保护他,也让他“变”了。

  彼此敬佩的对手蒙卡达将军问他,“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在他把蒙卡达家里夷为平地之后,发小马尔克斯上校对他说,“留神你的心,你正在活活腐烂。”

  然后发小被判死刑,妈妈来警醒他。在酿成大错之前,他决心“赢得一场失败”,亲手结束了战争。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惶惑的心灵永远失去了平静”,“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这般孤独”。

  不过,“他没有想到结束一场战争要比发动它艰难得多”。但是“他从未像那时一样骁勇善战。他终于能为自己的自由而战,而不再为抽象的概念,不再为政客见风使舵、翻云覆雨的口号而战,这样的信念令他激情满怀、斗志昂扬。”“最终赢得一场比胜利更艰难、更血腥、代价更高昂的失败”。

  其实整本书中还有很多写的很精彩,能让人记忆深刻又唏嘘不已的地方。不过当下的我还是对这部分内容尤其偏爱。我写下了问题“我们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这是忘了初心,还是,在向前看?”

  然后思考良久。

  现在我的答案是:

  1、我们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我们在年少时就确定了自己讨厌什么样的人;另一部分即便是在成熟的时候确定的,那也是基于当时当下、基于我们自己过往的经验,确定自己会讨厌怎样的人。

  但是我们每天都是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也是在变化的,基于以前的经验和原则去度量以后的事情,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也是容易误导我们的。

  2、这是在向前看。所谓初心,是在我们还不知道后续事情发生时单纯又美好的愿望。有了新的状况发生,当然要考虑进来,据此做出新的判断。当发现偏离了初心之后,再去判断自己心里要的是什么就好。那么上校最后结束战争,也是在向前看,因为他依旧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战。

  弄明白属于我自己当下的答案之后,还是挺开心的一件事。

  对于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宿命、预言、七代人不同的孤独,以及能看到的哥伦比亚和南美洲的历史,我貌似感受不很深刻。

  我们只能把握好自己这辈子不是吗?从选择做丁克的那天起,我应该就把传承、家族这类的字眼,抛之脑后了。我认为把握好自己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忙碌,就很好了。

  孤独,我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很少感受到孤独,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和想法。一个人待着也不会有孤独的感受,内心的平和丰盈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这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的一句话。再美好的情感最终也会破碎消逝于风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黄土,只剩下孤独在凛冽的寒风中怒号呼啸。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在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孤独的,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整个家族被血脉连接,却像是一盘散沙,不似藕丝,藕断丝尚连。他们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如同皮影人,在命运的操纵下演绎人生,推动着整个家族的走向。

  他们的命运也无不凄惨,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绑树下死,第三代雷奥里亚诺·阿塞被枪杀,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溺水而死,第七代罗德里戈长出了尾巴被蚂蚁吃掉等等。其他人几乎都是死于孤独。他们逃脱了战争和暴力,却逃脱不了孤独。

  故事有些荒谬,可从全局观之,孤独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随时随地跟在他们身后,在他们脆弱或欣喜时扯他们一把。或放大他们的悲哀,或让他们从天堂跌到地狱。孤独在嘶吼着,野兽般欺凌着这些可怜人,看他们哭泣的泪水欢欣地挥舞着手臂,贪婪地享受他们的惊惧。

  起初看这本书,复杂的人物关系成了理不清、解不开的线团,故事更是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但在了解作者后,发现马贡多小镇发生的这些扑朔迷离之事,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反映。

  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眼睁睁看见亲人友人随着我们个子拔高,年龄增长,把半只脚迈进了鬼门关,亦或是已经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见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对他们的离去,我们能做什么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后再次回到孤独的`生活中。算不上经历什么沧海桑田,不过是历经了几次聚散离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现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现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许多年后,又能记得几张?

  平行线没有交点,相交线也只有一个交点,相逢相别各走天涯,即便相别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伤叹不识。当以往不复,又何必相忆。我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孤独地活着,不正是孤独永恒吗?

  人生来孤独,却不能畏惧孤独,否则,便是一脚踏入深渊,直直跌入万劫不复中。我们没经历过刀光剑影,也不用颠沛流离,却同样被孤独的枷锁桎梏。我们无畏,我们只能无畏,与其红着眼回顾过去,感叹索然无味,倒不如拼上抛颅洒血、刀剑饮血的万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杀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义,我们也无所畏惧;哪怕粉骨碎身,我们也咽下懦弱。

  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个“独”字,不就是体现的孤独吗?可见,人须耐得住孤独寂寞。

  孤独的人生被化不开墨水般的黑暗笼罩,不过是踽踽独行一场,而当你穿梭过蒙蒙迷雾的尽头,尽受孤独的滋味腐蚀身心的苦痛时,又总是有一束光亮照进心窗,划破云层,驱散孤独,直直洒下温暖。

  纵是百世孤独,也不过踽踽独行,有何可畏?纵使我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我们也要活得恣意潇洒,活得自在逍遥。孤独只是恐惧的影子,我们甩不走,却也不会拘束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结束了上个学期一整学期的忙碌与奋斗,各种教学工作和考编,到期末的时候其实已经觉得很累很累。考试失利,我本以为我会为这个懊恼一整个夏天,我甚至以为我会放弃这门工作,可是我好像依旧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美好。爸爸一直都说:“只要女儿开心,考不考编,在哪里,干什么都一样。”妈妈就会和我一起总结各种原因,他们失误的和我欠缺的,并鼓励我再来一年。不管怎么样,我喜欢依旧充满自信的自己,这一年我也会总结失败的经验,把这件事真正放在心上,好好准备一年。

  微薄里有这样一句话:“要不读书,要不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这样充满意义。一放假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几天去了国内外三个地方,美丽风景,动人旋律,畅所欲言,说不出每次旅行的意义,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8月回来,我开始心灵的旅行,我阅读了两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和《百年孤独》。下面就简单的谈谈看完《百年孤独》后的一些感想。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许这本书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却又常为我们所忽视的一种内在情感。人属于社会,有群体性;人又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冷静,善思,让我们浮躁的心有一份清凉。尤其是现代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更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利用孤独。只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是可怕的,因为它放大了孤独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独折射出民族的孤独,地区的孤独。它的孤独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人为痕迹的,那是特定时期拉丁美洲的孤独,是有害的,是令我们忧虑的。是人们,尤其是给它造成孤独的国家、政治家们应该关注的。

  看着书桌上的《百年孤独》,我知道,一段时间之后,我还会再次打开它,细细品味,相信那时自己会有更多的收获。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国庆节在书店逛,无意中发现了经常听说的一本书《百年孤独》,因为一直听别人说这书好看,于是我也买了本。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的看起了书,这一看便是一个下午。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

  马孔多是个神奇的地方,根据书中的内容,我觉得是17世纪左右的一个小村庄,这当然是坐着虚构的地方了。小说的背景,便是通过两个线索,一个是马孔多的建立,发展,顶峰,衰败的过程,这个是暗线,主线则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生活。

  布恩迪亚家族是个悲惨的家族,他们就如书名中所写,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孤独却也是不同的。

  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因为受到普鲁邓西奥的讽刺,一怒之下拿起长矛戳穿了这个可怜人的喉咙。可是普鲁邓西奥没有走,他出现在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家里,到处游荡。用茅草堵住自己喉咙的伤口,用水一遍遍的清洗自己的伤口。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再也无法忍受,带着朋友一路翻山越岭,最终建立了马孔多。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源于自己对真理的追求。梅尔基亚斯通过假牙,望远镜,炼金术激发了他对科学的渴望。后来,他又带着村民去开辟新的道路,最终无功而返。晚年,他说着无人听懂的拉丁语,被家人绑在树下,最终死去。死亡后孤独的灵魂并未散去,反而仍然不时在家中游荡,与老朋友普鲁邓西奥交谈,与妻子乌尔苏拉聊聊孩子们的生活。

  乌尔苏拉也是孤独的,她在丈夫死后日益孤独,在这个全是疯子的家族里,靠着她这么一个唯一正常的人,卖着糖果,养活家族。她在晚年眼睛失明,却不想被任何人发现,她靠着自己的听觉,嗅觉,维护着她的尊严。在四年十一个月零四天的雨季后,乌尔苏拉悄无声息的死了,人们帮她数年龄,得出了一百一十五岁到一百二十二岁之间。乌尔苏拉是正常的,无疑也是为了家族着想的。但是这也使她因为这个充满了疯子的家族而伤心了一辈子。

  梅尔基亚斯也是孤独的,虽然他并不是这个家族的`人。作为一个知识超越了现在水平几十年的人,他的部落因此被抹去。他也在新加坡死于热病。多年之后,他却又来到了马孔多,帮这里的人们赶走了困扰他们许久的失眠症。在他生命的末期,他被人遗忘,最后死在了自己那个小小的房间里,留下了五人看得懂的手稿。

  还有很多很多孤独的人,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者写作手法是魔幻超现实主义,在书中也有很多的表现。例如普鲁邓西奥的鬼魂,下了5年的雨,越生越多的家畜……作者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考,创造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其中,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第六代族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破译出手稿之后说的:“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对拉丁美洲的百年发展感到不满,百年了历史却没有一点改变,仍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作者以第七代有尾巴的孩子被蚂蚁吃掉结尾,让人们对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兴衰感到了一丝同情,悲伤。马孔多已经被飓风吹走,这个经受了百年孤独的家族也不会第二次出现在这广阔的世界了。这本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能发人深省。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前几日整理书架时,在擦去书本上积落的尘土后,无意间发现一本未被读完却遗忘了很久的著作——《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作者马尔克斯用绝望的宿命论,将布恩迪亚家族乃至整个马孔多小镇笼罩在巨大的悲哀中,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已暗示了结局,无论是庇拉尔·特尔内拉用来算命的纸牌,还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甚至是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都毫无希望地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家族七代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以致最终回到终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轨迹,直至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正如羊皮卷上所载“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绝望?还是作者想用这种绝望的呐喊,唤醒麻木无知的民众?如果不是查阅了拉丁美洲那个时代的背景,我不会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带有如此强烈的悲剧色彩。

  从1830年到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丧生,书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躲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1次行刑队的枪决,最终当上了革命军的.总司令,率领部队南征北战,成为最令政府惧怕的人物。”他反对政府的暴力和独裁,领导自由派和保守党抗争,但最终因内心思想动摇没能取得胜利,这些都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射。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目和愚昧等等,都在书中人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家族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无法找到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乌尔苏拉对生活环境的修缮和美化,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但最终抵不过冷漠和孤独……理解到这里,我对作者苦心谋篇的情节设计,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也终于明白重复使用相同名字的用意,这样再来理一遍故事情节,便对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有了清晰的归类。

  这样的孤独,作者真的没有一丝希望了吗?第三次翻开书页,在字里行间捕捉那一丝一毫如萤火虫般细微的希望之光:“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的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我想,只有将牢笼般陈旧的社会彻底打烂,才能滋养出新的希望。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呐喊》,是否这两位著名的文学家都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仅仅是对作者用意的一点不成熟的揣测,书中涉及的历史环境及典故,我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肤浅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已让我内心充满无尽的佩服。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百年孤独》读后感08-11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08-01

百年孤独读后感11-08

《百年孤独》读后感09-09

《百年孤独》读后感09-16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9-21

百年孤独读后感11-13

【合集】百年孤独读后感07-23

《百年孤独》读后感【热】07-03

《百年孤独》读后感(推荐)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