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8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乡,在他/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
家乡也会带给他们很多回忆。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书的作者是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于1942年逝世。她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这本书先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及习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逛娘娘庙等等,她还介绍了一些我们现在见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铺子,如当铺、豆腐店、扎彩铺等等,通过这些铺垫让我们能似乎看到了一幅旧社会东北农村的乡土画卷。然后就讲了萧红和她的爷爷之间发生的故事,有在菜园子里的(语文书中有一课“祖父的园子”就是从这节选的),非常有趣。接着她讲了几个凄惨的人物故事,读起来又让人很悲愤。
据说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灯是为了超度饿鬼的,在那天会有很多鬼被放出来,这是给它们一个转世投胎的机会;在看野台子戏时,一个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来,互赠礼品,有时如果台下出了热闹,就没有多少人看戏了;四月十八逛庙,总有几个警察等着收走丢的孩子,老爷庙里的泥像威风凛凛,娘娘庙里的泥像却近似普通人......可见那时候的人们有多么迷信,而这些乡土习俗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
萧红的爷爷非常疼爱她,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萧红的奶奶还用针扎过她,所以萧红很讨厌她的奶奶。在菜园子中,爷爷做什么,萧红就跟着做什么,她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假小子各种调皮捣乱,但爷爷一如既往的爱护她;爷爷还经常教萧红读诗,并告诉她每首诗的意思。在半夜里当萧红被团圆媳妇的哭声吓着的'时候,爷爷哄她、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哭声......爷爷最后还是离开了她,唯一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的人也走了。
还有可怜的团圆媳妇,刚12岁就成了童养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干,但她在婆家生活得并不幸福,她的婆婆总是打她、骂她、羞辱她,在她脚心上烫出痕迹,还说她没规矩。后来团圆媳妇害怕了,在半夜里喊着要回娘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后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种“妙计”,与其说是妙计,不如说是毒计,她们把团圆媳妇当众扒光,放到开水里“洗澡”,几次都差点死过去。最后团圆媳妇被她们活活折腾死了。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齿,团圆媳妇和我一般大,但她却不幸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迷信的旧习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害死了她,想想都觉得太可悲了!
这本书我看时一会被逗得呵呵笑,一会因书中人悲惨的生活而感到伤心不已,最后又因为自己拥有现在这样幸福自在的生活而庆幸不已,这是一本让人感慨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读完《呼兰河传》,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兰河传》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群羊。在人头攒动的娘娘庙集市,在围观小团圆媳妇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节而永不停息的、呼兰河人们看热闹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羊。
全书最戏剧性与讽刺性的部分无疑是围绕小团圆媳妇展开的部分。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中,我总是反反复复看到三个角色:其一提出一个偏方,其余之人纷纷附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欣然采纳。如此往复,直到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听从了不加证实的传言,纷纷附和之人却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随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见支持者如此之众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对小媳妇用了药。这像极了我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一只头羊到了悬崖边判断错误跳了下去,而后跟从的一众羊群非但不对头羊坠崖身亡的事件总结教训,反而是想都没想直接跟着头羊跳了下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习惯于跟随,却不习惯与思考,才酿成的悲剧。呼兰河的`人,便是跟在头羊身后跳下悬崖的“羊”,换个词来解释,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呼兰河人不会认为自己正在杀死一个本活泼、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们眼里,这样做是正确的,是“合规”的。他们的领头羊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在这一无形的“领头羊”带领下,他们杀死了爱笑的小团圆媳妇,用言语摧残着善良的冯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妇。在接二连三跳下悬崖的同时,他们沾沾自喜自己没有掉队,嘲笑着还没跳下悬崖的异类…….
与其说呼兰河的人们是羊,不如说,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没有摆脱“羊”的一面。二战中的纳粹士兵,总是在各种作品中被比作凶猛的恶兽。其实,他们大多数也仅仅只是“羊”罢了。他们种种骇人听闻的恶行,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审视自己的行为,终沦落为领导者与军国主义施暴的工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往往会因为它的群体庞大型而酿成更可怕的结果。
今天的人们,也处处有“羊”的影子。男孩们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还不了解它的好处,甚至那鞋不适合自己,都愿意花费上千元争相购买。再比如网络谣言一天一个所谓的“真相”,却一再被推翻、反转。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们总是不经思考地无条件支持偶像的行为,成为了明星榨取金钱的工具……
从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来顺受,最后免不了被吃掉的命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性思考、慎重判断,那时候,我们才能摆脱如此命运,逃离羊群,朝一个真正的人前进。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作者以回忆的思绪,将自己儿时生长的家乡,呼兰河镇的人、物、事叙述出来。儿时呼兰河镇的生活,对于作者来说,是美好的,是温暖的。儿时的她,家境富裕,衣食无忧,有爷爷的疼爱和陪伴,家中后院的菜园,家乡的蓝天,晚霞,星星,还有那些沿街小卖、放河灯、唱大戏、跳大神,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这些对于她的童年来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呼兰河镇的'那些人,有二伯、老厨子、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这些人,也只不过是不同模样,不同性格的左邻右舍的大人们。
然而,当作者经过成长、经历、醒悟之后,再次回忆儿时的家乡呼兰河镇时,作者努力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叙述,虽不愿击碎那儿时的美好回忆,但内心却充满了,怜悯、愤懑、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生于1911年,病逝于1942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时局动荡不安。
通过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从书中能获得些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启迪和意义呢?我们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读此书,能了解中国的历史,在那个时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呼兰河镇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里的人们虽没有遭受战乱、动荡之苦,人们却过着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落后、贫穷、愚昧,安于现状的生活。
通过对团圆媳妇遭遇,悲惨命运的叙说,充分表达了封建社会之下,人们的愚昧,无知,固执,狠毒,激发了读者对团圆媳妇的婆婆的愤恨,以及对周遭人的麻不不仁的悲哀。通过对有二伯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叙说,有二伯对东家,应该是付出毕生的辛劳和忠心,但始终仍是一个下等人的待遇,得不到尊重和善待,孤独一生。从另一侧反应出,地主阶级对人的剥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阶层观念。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命运的叙说,能够唤起读者的良知,让我们决心要彻底根除掉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摒弃陋习,要积极上进,满怀善良,不断进取和进步,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在那样的历史环境的背景下,作者充满了悲哀、无奈、凄苦,她想唤起人们的良知,她想改变当时的现状,作者仍以平淡的语调,叙说了冯歪嘴子的生活,冯歪嘴子虽然也贫穷、卑微,但他是用自己的辛苦劳作而自食其力,不畏世俗偏见而谋取自己的幸福,敢于担当。在妻子死去,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后,当人们都认为他会垮掉,都等着看他的惨状的时候,而冯歪嘴子却乐观的,坚强的支撑下来,作者正是希望,以冯歪嘴子的行动和行为,给那些甘愿落后、贫穷、愚昧,安于现状的人们,一记重重的耳光,让人们觉醒。
作者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当她把它记在那里时,也便抹去了最后的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萧红先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满传奇,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断抗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1940年。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医院的先生也寂寞地离开了人世,这本书成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设新时代的文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中国故事千千万,精妙绝伦每一篇。是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神斧开天辟地,到1949年开国大典,流传着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今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的,一切都是灰的。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我们的主人公萧红就出生在这么一个灰暗的地方。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气愤的一段,那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的年龄本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而他却过早早的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了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可做了团圆媳妇,他又拼命的干活,忍受家婆的无端打骂。他们该死的婆婆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小团圆媳妇拉过来打一顿。它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磕了一个洞,也要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他一不顺心就要打小团圆媳妇,这谁受得了。这三个打一顿,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婆婆的蛮横无理。更让人气愤的是,他自己的儿子舍不得打,打大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他怕没有人给她看门,打猪,她怕把猪打瘦了。在婆婆的眼里,唯独打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他又跑不掉,也不会丢,也不会下蛋,也不像猪,打掉一两斤肉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挨打了,他晚上就疯狂的叫,说是要回家,婆婆一听见回家两字就不舒服,请了个圆梦的那个圆梦的说回家是回地狱18层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请了好几位大神来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后竟把小团圆媳妇用开水烫死了,因为大神说这样可以保全家人平安。这一段我看出了呼兰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团圆媳妇喊着要回家,那是因为他害怕在这里的生活,想回到他原来温暖的家。那婆婆连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狱阎王,还请大神跳舞,看到这我的冷汗都出来,真庆幸自己没在呼兰那个地方。
呼兰河要说光鲜亮丽的地方,只有萧红祖父的后花园才是富有自由生机的,那也是萧红在呼兰河唯一喜欢的地方。这个后花园是当时最大,差不多和我们的操场一样大。里面什么都有,花草、瓜果、树木、昆虫多级了。那里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颗大榆树,他站在园子的西北角。来了风,那榆树先叫,来了雨,那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他闪烁的'和沙滩上的贝壳一样。那时候的小萧红还不认五谷,指着狗尾巴草说是稻谷,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随后就耐心地和他讲,稻谷是有针的,狗尾草没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萧红也不认真听,只是胡乱承认就罢了,然后就追蝴蝶吃黄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脸上一盖,不用一两分钟就睡着了。在那里到处都是自由的,黄瓜想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想开几朵就开几朵花,若一个也不想接一个也不想开也没有人管它。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肖红祖父的园子是充满生机自由的,是美丽的,是慈祥和蔼的。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但愿现在的人们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怀一颗爱心,人间处处洒满爱,人间处处都是那美丽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一样,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述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可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细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那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仅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欢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述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齐工作,一齐唱歌。那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我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悲痛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可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仅有在儿子身上,他不在绝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讲到那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矛盾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能够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9
阅读时长约一个月的《呼兰河传》终于结束了。我将它归类于我的20xx年读书记录中,它是我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我本来准备20xx年读50部书,我高估了我的阅读能力,不过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读书记录居然和20xx年的读书记录一样,都是32部。不甘,但是觉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别人在客厅做了一面书墙,真的很心动,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书墙。
下面开始《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只写自己在读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时,突然发现,这些场景其实都很无聊呀,为什么我还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笔太好了吧,将原本无聊的东西写的温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欢娘娘庙塑像的描写,将塑像背后隐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尽致。“温顺也不是怎样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拴车的那家乍一看还以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结果在团圆媳妇来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将一个好好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怀疑从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冯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别人都在议论他要怎样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们一家的,有同情他们一家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冯歪嘴子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结果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怀了二胎,从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渐渐的对他们尊重起来。后来老婆难产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难,邻居们又开始揣测冯歪嘴子还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冯歪嘴子还是没有让别人的话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会为大儿子的懂事感动,也会为小儿子的长大变化重燃生活的希望,无论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绝望,他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启发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保持初心,向着目标走下去。
至此呼伦河传完,讲风土人情,讲自己的故事,讲邻居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回忆都是温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节的开头那样“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读出了荒凉,愚昧,还有一点点的有趣。读出了主人公灵活的头脑,明亮的眼睛,自由的灵魂,可爱的童年。她让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骗她,在这件事情中,我发觉主人公实在有着坚实的灵魂,清晰的头脑,我很受启发,以后的时光里时常提醒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过去到空间上更广阔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也许你会说呼兰河落后闭塞,但中国的自然乡村都是在偏僻遥远的地方;也许你会说呼兰河的人们迂腐麻木不仁,但这的的确确是一些乡村的写照。也许这便是乡土文学吸引人之处:贴近生活,贴近的是那样完美以至于小说中的虚构你也不会辨认出来。
呼兰河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虽然严重的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没人提出来要把大坑填上。是的,人们的无动于衷,甚至于嘲笑反映出他们的麻木不仁。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我姥爷家后面有一大块空旷的地,其中的大概一半用来种苞米,可另一半却始终无法利用,其原因就是那一片地上有好几个大坑。小时的我还经常去其中最大的一个坑去捞鱼,直到我小学三四年级也就是20xx年左右那些坑才被填平。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思想没有现在先进,工具没有现在那么功能强大,怎么会轻易就把坑填平?同时这个大坑不也象征着呼兰河人民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吗?他们掉入“坑”中,只能自己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尽力爬上来,倘若自己无能、也没人帮忙,那只能想夜间的“动物”一样,湮没在苦难之中而无人知晓。对于呼兰河城中的百姓来说,生活就宛若那条泥泞曲折的道路,远处即使是春意盎然的风景,唯一能做的却是对付脚下的泥泞。这正是乡土中普通人生活的写照。
这本书中最温馨的莫过于作者描写和祖父生活的那一章了。纵观萧红的一生,恐怕只有童年这短暂的时间是快乐的吧。作者写出了童年的天真顽皮,更突出了祖父的高大形象。虽然生活艰辛,但儿童就可以无忧无虑,天真快活,根本没有什么补习班作业之类的事来打扰童年的美丽,而且还有那么可爱体贴的祖父照顾。这与我的童年生活如出一辙,只不过我爷爷家没有后花园,而是在楼前有一大片草地和树林。草地上承载了我太多的欢乐:夏天就去捉螳螂、蚂蚱、蚯蚓、蛐蛐,到了秋天侧弹玻璃球,冬天就玩雪或者冰溜子。沐浴在微风之中,享受着太阳的温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就是乡土带给儿童的欢乐。
乡土的生活是艰辛的。有二伯的生活充满了辛苦,正是这变幻无常的生活造就了有二伯古怪的性格。有二伯喜欢被人叫做有二爷,一听到小孩子叫他有子便会大怒。虽然自己一贫如洗,但自己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可他虽然操劳一生,但也刚刚果腹,连孩子们都嘲笑他,最终只能沦落到偷东西,这分明是命运的捉弄,他又有什么办法呢?生命就宛如蜿蜒的合适,总要冲开苦难的包围,固执的流向远方——即使是想象中的远方。他想通过跳井上吊来冲破包围,可“他还是活着”,只能肩负着人间的苦难,勉强的活在世上。
到了后面的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其中也有动人的色彩。虽然王大姑娘死了,但冯歪嘴子坚强的活了下去,养他的两个儿子,给儿子带回去水果、肉等。生活是艰辛的,可越是这样越要顽强的生活,只因为有亲情的呵护。这也许就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线光明吧,这也就是乡土的温暖。
童年中的那块最真实的乡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牢牢的印在脑海之中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五一”假期开始了,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课本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的模样。于是,我买来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书中的人几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东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马、猪,甚至连孩子都陷进去过,也没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样,也没人去修;人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甚至当成戏来欣赏。正是因为这样的冷漠,他们活得悲凉,就像是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河灯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灭了一盏又一盏;就像粉房里的歌声,如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是觉得荒凉。
在萧红小的时候,父亲对她冷漠,母亲有时也对她恶言恶语,祖母曾因为她的'顽皮用针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给她的生活带来温暖,陪她走过纯真的童年时代。祖父常常与她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教她念诗,把掉入井里的鸭子烧着给她吃……这些使萧红原本孤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因为孩子的课本上“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两篇清丽、优美的散文,一定要找来原著《呼兰河传》看看。
读了才发现,整部作品与入选课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整部的小说,或者不能够称其为小说,看后心中就不觉响起了林忆莲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际,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戏赶庙会,还有城里的那些人,冬天换上棉袄,夏天晚饭后看看云彩,无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没有什么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条呼兰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静的流过,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高潮。
当然让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们。小团圆媳妇,一个“黑乎乎的”、“乐呵呵的”高个子的12岁的小姑娘,在成为团圆媳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婆婆残忍伤害致死。而在婆婆看来自己没有哪里做的不对,尽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梁上……我是用烙铁烫了她的脚心……”但她自认为这些不是残忍伤害,甚至于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吓得得病后,请来跳大神的为女孩“走马”,洗开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义尽,对小姑娘好。读到这里,就让人心里着实的发堵。可能这就是那时的真实生活,让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理解。
然而整部书看完还是充满着童真和乐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选课本的两篇外,小萧红跟着祖父学唐诗的片段同样让人忍俊不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是喜欢这首诗的小萧红一直认为是两个好吃的“黄梨”,直到明白了是两只小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了。还有祖父把掉进泥坑淹死的小猪、鸭子给小萧红抹了泥烧着吃,为了能够经常吃到烧猪仔、烧鸭,小家伙看到有小猪或小鸭子经过就硬往水坑里赶,因为要“掉坑烧吃”。
小姑娘给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画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来潮采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没地方处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无察觉的爷爷只闻到浓郁的花香,读后感就口中念念有词: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伙看到哈啊哈大笑,爷爷才明白。但爷爷也只是笑,没有一丝责怪。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趣事。爷爷那么的爱孙女,孙女也是那么的爱爷爷。这祖孙俩的“后院趣事”成为我爱上这部书的理由。
平静、平淡、平实,却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简单翻阅了作家萧红的短暂一生,似乎乏善可陈。但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呼兰河传》,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呼兰河传读后感。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下面我们就走进萧红的呼兰河世界。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小菜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在童年里的几乎所有快乐都来自那片菜园。当然在这其中也有我对祖父的无限追思:祖父在菜园里是我的玩伴,就是祖父不跟我玩,在自顾自地干活,我也要“捉弄”他。“我”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那菜园,冬天万物被雪藏,就连那菜园地们也推不开。到了春末夏初,一切都活了起来,万物复苏。我也开始了新一年的玩耍。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就刚12岁。12岁那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凡事大大咧咧,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其实文章中婆婆也说:打其他的东西会造成损失,打那小媳妇没什么损失。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6
萧红那时只是一个孩子,有着短短的头发,总是在陌生和惊恐的认识整个世界,小时候她经历了他人的死亡,和困惑,她保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天真的以为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看到的。如今小红在成人后,带着怀念和思念,来回忆这一切的,翻开呼兰河传,眼前出现了那个二十世纪的那位孩子有关发生的人和事,冯拐子,有二伯,备受折磨却依然乐观地团圆媳妇,他们在呼兰河这个小地方备受苦难,却依然坚持快乐的的仰望。
这本语言朴实的书,文字就像孩子稚嫩的童声,不加一丝一毫修饰,就像把自己心里话说出来一样,平白的语言蕴含了无数的场景,我好像坠入了长河,回到了萧红的'童年。萧红的家是荒凉的,但她也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带给他快乐的是她那七十多岁,已经年老身体却依然壮实的老小子祖父,祖父带他种花,种白菜,还给它教诗,在她尚未播种的心田里种下温暖和关怀。祖父是这样,但是她那同样年老的祖母和和祖父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是典型的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祖母总是对萧红恶言相对,当他和祖母玩的时候,祖母却狠心的那纸砸他手指,所以童年的她对祖母毫不喜欢,当祖母去世时,萧红也不是特别关心,也许长大后会对自己童年产生后悔,但童年的小红显然没有这样做。
除了祖父和祖母外,有二伯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说他奇怪吧,总是一个正常人,但是不奇怪的话,有二伯喜欢和大黄狗说话,和天空的雀鸟说话,他挺喜欢萧红,却又不善于表露,有二伯也喜欢偷东西,当被发现时,总央求他,可在生活中有二伯对小红并不好,小红也对有二伯这个人迷惑不解,长大的小红,对有二伯留下了怀念。
冯拐子是萧家大院租凭人家中的一户,他一拉磨字为生,当自己的妻子去世时,他独自承担了抚养孩子的的任务,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从来没有烦恼,至少在表面上。
最可怜的就是团员小媳妇,听他的婆婆说,小媳妇是从很远的地方买过来的,花了几吊银子。初来到胡家,就一口气吃了三碗饭,满园子的人都议论纷纷,可是小红却和小媳妇非常合得来,从在他初来打水的时候,和他说上几句话。可是渐渐地,小媳妇的脚上多出了几个又大又红的疤,这都是他的婆婆用铁烙出来的,但他还是很乐观,小红长凑到小媳妇一旁,和他小声的说话,他们本可以成为朋友的,萧红却在大人们的口中听到了小媳妇病死的消息。原因是这样的,小媳妇常常挨打,到了最后竟在半夜哭起来了,封建和迷信害了她,又是拿开水烫又是抽贴,原本大大咧咧,快乐的小媳妇就这样死了。小红很是悲伤。我猜,成年后的萧红写这本书就是为了纪念她吧。
除了这几位,呼兰河传还有几个让人乐得发笑的地方,比如,街上的大泥塘子,自古以来就没有然人好受过,每年发大水的季节,行人都要和猴子学,在墙头荡来荡去,才能过,竹马成天爹在泥塘里,都是路人把这些牲口救上去。呼兰河虽是一个小地方,但他的乐趣却很多。
在这几位人中,我每个都很喜欢,他们都是对命运作斗争的好手,没有抱怨,没有哀叹,只有对乐观的支持
呼兰河传读后感17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18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