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锦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余华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余华
喜欢余华,大概是作品中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气息,他笔下的许三观,徐福贵,虽死犹生。作者从没有在书中去讲什么道理,却让人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产生共情。
结合当下疫情,不能出门与工作。每天关注着新闻有关疫情的最新数据,不禁感叹着生命的伟大与渺小。似乎也因为这个疫情静下来去思考人问什么活着,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为了追寻那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快乐与幸福感,而面对并且学会心甘情愿接受着生命长河中的黑暗与痛苦。相信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信念,哪怕黑夜在漫长。
《活着》中的福贵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他——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吃喝嫖赌,挥霍无度,荒唐到目中无人,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令人无奈作呕。直至他在赌场输了所有的土地——作为地主阶级富豪的象征。我想他会自曝自弃,然而并不是,在家道中落,一品如洗中他倒是变得成熟起来。带着家人开始干苦力,不辞劳苦干起了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抓去当了3年兵,家中从此失去了年轻的劳动力,此去经年在回来时物是人非,母亲死去,女儿变成哑巴。
生活停止虐待他了么?妻子得重病,女儿因产后失血过多而死。瘦弱,乖巧懂事的儿子也因为献血过多而死,在到后来女婿被车压死,外孙吃东西噎死。中途几次放下书让人读不下去,过于苦难,我想没有人不觉的苦难,都说苦难造就一个人,而又有谁真心接受喜欢苦难呢。但是他——福贵。却在苦难中升华了自己,见证着一个个至亲的离开,人非草木,一开始的他撕心裂肺的哭,可能太多的不幸他学会了麻木,平静,温习,将那份痛隐匿于广阔的土地母亲,他将头颅埋于辛勤耕作,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亲情的看中与守护,对妻子的惭愧。
或许他会依着窗台在暗夜中去抚慰那颗受伤的灵魂,向皎洁的月去述说那心里那厚重的思念伴着肆意的眼泪,与向温柔的月色索要拥抱,不管黑夜怎么,在日出之时依然看到那个扛着锄头佝偻却有力走向土地的坚忍背影。回忆书中他的牛也叫"福贵",福贵经常向它讲话,并且打趣的说道:“要是知道只有你福贵在干活肯定偷懒“的画面与那幅“”四周的人离开的田野,呈现了舒展的姿态,看上去那么的广阔,天边无际在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泛出片片光芒“让人觉得宁静,忧伤又有趣。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我想遇到了福贵——便得到了解释,拥有在平凡,与苦难中感知幸福的能力,我想福贵身上那份坚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会一直熠熠生辉,带给在时代洪流中的我们每个人许多意义。
活着读后感2
他,输尽祖业,生活困苦不堪;他父母先后离世,后被抓去当壮丁;他,女儿生病骤变聋哑,儿子抽血却被抽死;朋友自杀,女儿难产,妻子病死,女婿遇难,到最后外孙也因意外撑死掉了,只剩下一头老牛在残阳下陪他淡淡的笑叹人生......
福贵的人生篇章,弹起来就是一首苦难的交响曲,命运在岁月的谱线上填满了悲伤的音符。每次他为生活沸腾起来的心,总是不知不觉的化为一缕云烟,又消散在生活的风雨中。然而,福贵默默地忍受、乐观地面对灾难的'身影,在月光下不断模糊,最终分散成千千万万个“福贵”的身影,随着月光散布在中国大陆上。这群身影,不知为何却“像鸟抓住树枝时那样紧紧地抓住我的心”。
纵使失去了所有亲人朋友,生活困苦不堪,福贵仍乐观的活着。这让我不禁认真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正如作者所言,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仅仅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不因为沉舟在旁而拒绝千帆竞渡,哪怕是病树的前头也有万木争春。
人活着总是要经历苦难的,或多或少。在苦难来临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消极的逃避、一味的退让,而是像福贵一般稍作休息又笑着继续走下去,因为人活着就是要去经历、承受苦难才会成长。就如赵美萍所言,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苦难的经历是一所人生大学。
只有去承担去忍受苦难,人才能在某个蓦然回首的瞬间,找到自己的幸福。
就如忍过了寒冬,才可能看到山花烂漫;忍过了磨砺,才会有宝剑锋芒毕露;忍过了破茧的痛,才有蝶儿翩翩飞。 且不说贝多芬、霍金和史铁生等人如何勇敢地承受人生苦难的洗礼;就连路边的小草,在路人的压力下,仍坚强的活着,不为其他,就为了活着本身。因为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的目的,就在于经历过了苦难,早上起床时仍能对着镜子发出感慨:我还活着!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活着的力量,就在于承受苦难的重量。 将灾难的这杯苦酒一饮而尽吧,如同福贵老人一样,把苦难当做你的老友,无论生活的苦难怎样欺负你,渡尽劫波,一笑泯恩仇。只有笑对灾难,才能把人生的悲惨世界谱写成一曲英雄赞歌。
福贵还活着,也只有福贵才能活着,他经历的苦难太多了,苦难的巨浪不断的打击着人生这叶扁舟,但是最终他都凭借着坚忍活了下来,因为他懂得热爱生命,他知道活着,就是对苦难最有力的嘲笑,像海燕面对暴风雨的笑,这是强者的笑!
夜深,掩卷。抿一口新茶,久涩余甘,大概,这就是活着的味道。
活着读后感3
这是一本读后令人五味杂陈的书,故事既有云雾缭绕的仙气又有充满人间的烟火。作者用抽丝剥茧的手法,带人思考在新旧社会更替下人的命运多舛,人在受制于外在不幸下是如何反射出的抗争毅力。
主人公与牛的对话开启了一段不堪回眸的往事。人如其名有“福”也有“贵”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上有富父下有家奴无论是家产还是生活,足足一个富二代。人生如意喜相逢,在门当户对下娶了陈记米行的千金家珍为妻。这样一个强大的背景,本应该向上又努力,却偏偏这位后生是位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人性的堕落”四个字在他“老人家”手里展现的一览无余,在他手上败了家产又被人扫地出门,死了双亲又赶上一个不争气的年代,最后被堂堂国军顺手牵羊成为壮丁。一上战场那种屁滚尿流的吓场容不得他继续回忆过去的福贵,与恐慌为伴的他任由命运安排,千辛万苦后至终只留了一口气回到了家。
过后作者又略带讽刺地把场景一转,镜头转向全国人民分土地打土豪时节,如此欢天喜地大时代,那个分得福贵“大别墅”的龙二却被判了刑吃上了子弹,在吃之前与福贵面面相觑,来了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福贵啊!我是替你死啊”,这是哪门对哪门啊,福贵老兄败家还败出祝福来了。无奈啊!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作者那高铁般速度的笔风带我们简单领略了那个浮夸风之下的怪事,现在想想除了愚昧别无它有。还好这只是书里的一种文学对比,用开水炼钢铁(好像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会事)这样奇葩的伪科学社员还做的不亦乐乎,如果真用这种做法并继续下去的话,那只能一声呜呼!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用胆大包天的口吻潮了一下人们生存的生态,凤霞发一下高烧就变聋哑了,读起来真是想对当时社会一阵唾骂,区区一点高烧就这样毁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更生气的在后面,那个有庆在一位“无厘头”的领导教唆下,为了忠于领导的号召献血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段读的我毛骨悚然,导致我对停在马路边那献血车产生了几分莫名的'恐惧。本书越接近尾声,这个家庭越令人痛心,一家人本来很不幸了,结果更不幸是除了福贵以外全都死了,如此悲观的结束留给读者的只有思绪千万,啊!可能这就是文学吧。
有人说人生是喜剧,有吃有喝有房有车,生活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大好季节,《活着》告诉我们人生不一定是喜剧,更可能是悲剧。稍微思考一下世界文学名著如《原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是以悲剧而著名。我想余华的《活着》也应属于这一类型。活着真的很好,这可能是对繁荣昌盛的年景之赞美,也可能是对生在不测与动荡年代里人类一种无惧生存之毅力的礼赞。
活着读后感4
《活着》是一个让人读完后痛哭流涕的故事。它给人留下的除了悲情,还有深深的无奈,以及在绝望之中若有若无的希望。
主人公名叫福贵,名字很是喜庆。他原是一个富家公子,却因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最后成了佃农。青年时一次上街,被国军压走当杂役;中年时,女儿凤霞因病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度而悲惨离世,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步入老年,相濡以沫的夫人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病死在家里;女儿凤霞在生产时因难产失血过多而去世,女婿二喜也被水泥板砸死了;凤霞的儿子苦根成了他最后的希望,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多么热闹的开头,又是多么凄惨的结尾!最后,福贵牵着一头衰老的老牛,走在乡间的泥路上,当夕阳的残辉落在他们身后时,是多么的苍白啊。
福贵颠沛流离起起落落的人生遭遇,正应了那句老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总喜欢制造缺憾,总像在欺骗着福贵。一个人最难过的,并不是自己已将要面临死亡,而是身边的至亲一个又一个的死去,自己却活着。活着,难道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吗?对,福贵是这么说的,我也是。
宗璞在《紫藤罗瀑布》里说过一句令我记忆犹新的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活下去,才是最棒的选择。无数的.困难与挫折,是这辈子来人间走一道的“调味剂”啊。
抬起头,我看见了窗外的那棵盛开着无数粉色花朵的夹竹桃,它曾经被调皮的孩子折断过枝桠,也曾遭受飓风、惊雷和暴雨的折磨,但是,无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它都能顽强生长。即使成了两半,也会像蚯蚓一样,反而要以双倍的热情坚强生存。正应正了沙爽的一句话:“原始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人是高级动物,在拥有思想的同时,却也忘记了最原始的本能。
前两个月我去乡下玩,我看见一个老农,皮肤因为长期被太阳照射而黝黑黝黑的,身旁跟着一头老牛,他走到一个土包前坐了下来,土包里似乎是他的亲人,他咿咿呀呀地唱着小曲儿,伴着月色来临。看着他的影子,我似乎看到了福贵。
人的这一生,就是由无数个悲欢离合组成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里,活下去,才能看到明天的阳光,才能看到希望。挫折带来的不应仅仅是绝望,在粗粝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福贵一样,即使一无所有,依然能够放声高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
活着读后感5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6
直到此时莫名的沉重感和震撼感充斥在心中难以散去,想起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想来用这句话来形容福贵一生的经历真心恰到好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曾见证每次苦痛之后星星点点的亮光,像是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这些温情脉脉的细节总是让我们以为峰回路转,天真地以为噩梦终于不再萦绕他们,每每此时,余华丝毫没有犹疑,在他冰冷的笔下,角色们毫无征兆地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瞬间粉碎读者们微弱的希望。因为远离那段动荡年代,因为从未有过真正的饥寒交迫的艰难与困顿,那些生离死别对于我们来说显得那样遥远,却又在余华的笔下如此靠近。
但我相信,余华是希望我们在这部充满无情、绝望和死亡的故事里,学会活着,学会生活。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福贵,即使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痛苦绝望,也依然能够笑对人生,这就是生命的张力。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说的,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在面对苦难时,福贵——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却能拾起如此之大的勇气,不禁让我们反思,现今的社会上,自杀比率的连年增高,而其中不乏被称作“七八点钟的太阳”充满希望与朝气的青年,为什么会这么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是否能够想起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一个月工资可能只有几十块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但同时顺利的生活让我们禁不起苦难与挫折,让我们往往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前人们那种顽强坚韧的生命的张力。
生活从来不缺乏希望,就好像在失去亲人之后福贵还有那头与他同名的老牛一起走在夕阳下,当你受到挫折时,不妨想想至少你还有父母亲人和朋友,想想起码你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如果这些都没有,想想你至少还活着。
就像小丸子说的那样,“只要活着,总会有好事发生的”。
余华自己在序中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生命的张力促使我们,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依然要学会坚忍、顽强。
活着读后感7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好好地活着,余华的《活着》写出了真正的意义,书中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变,最后他没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亲人,只剩他一人孤独的活在世间,但他依旧活着,他努力赚钱,只为买一头牛,与自己共度余生。
书中主人公福贵幼时家境富贵,不愁吃不愁穿,他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沉浸在赌场,挥霍人生,挥霍家产,直到有一天,他输光了家产,他们家一落千丈,他爹也因为这样死了,他爹死了,他像染上病似的'浑身无力,就这样过了几十日,他妻子的爹——米行的老板来了。他是来接他女儿家珍回去的,家珍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家珍走后,他找了龙二租了两亩地,他得养活自己一家人啊。
慢慢地,几个月过去了,家珍带着有庆回来了,一家人在一起了,即使穷,但也开开心心地,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福贵他娘病了,他去城中请郎中,可是并不顺利,他被拉去拉大炮,打仗去了,他害怕极了,他担心自己就这样死了,家珍和他的儿女还有娘怎么办,就这样过了许多天,他终于回家了,当他到家时,他娘已经死了,凤霞也因发烧不能说话,后来家珍也病了,她得的是软骨病,可伶的家珍啊!
家中没有米吃,人人只能各吃各的,又过了一些天,有庆出了事,有庆的学校教五年级的学生到医院去给校长献血,校长怀孩子大出血,孩子们一个个的都特别高兴,到了医院,孩子们挨个验血,验了许久,都没有合适的血型,直到有庆才对上校长的血型,可是抽血的医生一直抽,抽到有庆的嘴唇都白,还不停下,有庆死了,福贵他很伤心,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他要找到害死他儿子的的人,可害死他儿子的人是县长,县长还是当年自己一起打过战的老战友。他还能怎样?
有庆死了,家珍也快不行了,只是后来家珍的病慢慢的好像好了些似的。慢慢的到了凤霞出嫁的年纪,可是她不会说话,没人上门提亲,福贵和家珍就请队长帮忙,没想到还真找到一个,叫做万二喜的人,条件不错,就是个扁头,过了几天,凤霞嫁给二喜,不久也有了孩子,可生完孩子的后一天,凤霞大出血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只剩下福贵,二喜和苦根了,最后二喜和苦根都死了,只剩下福贵。
福贵短暂的一生,却经历了许多大困难,但他还是活着,没有放弃生活,依旧为了活着而努力着,他虽然平凡,但却是伟大的。
活着读后感8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长吆里或悲怆或逍遥的韵味吸引了采风人,但扑面而来的尘土的淳朴、干瘦的人和牛、混合着汗水的沉重的鞭声,生生囿住了我对人生的好奇和窥探。余华是位了不起的作家,据说他擅摹生死、寓哲于情,至少对于奔跑在人生中段、首尾不见、迷茫懵痴的读者,《活着》是富含魅惑力的。可无论是透过简介,最初开卷,甚至是掩卷回忆,我都只能看到一个老人从荒唐中走来,又无声无息没入凄凉之中。他的回忆在絮叨中圆满的天衣无缝,也奇异地与读者毫不相干,仿佛这位老人,不过是历史巨轮隆隆碾过时的一粒渣滓,耳熟能详的是历史,终将风干的是渣滓。就连老人的长吆,也像极了宿命的叹息与自嘲。这层阴暗的色调,使我不得不闭眼捏鼻,扎一个猛子,才能潜进作者的.思想里侥幸拾得些什么。
如果说事实是故事的骨架,依附于一定的情境和现实存在,那么情感就是故事的血肉,人类赖以精神联结,最易引起共鸣。无疑,《活着》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更令人惊喜的是字里行间唾手可得的感情,几乎熔于每一个比喻。西方人喜用比喻作装饰,张爱玲也擅长用比喻状情,但能够像余华一样,把每个比喻用得恰如其分、自在传神、力透纸背的却不多见。他的文字抓住我,像鸟抓住树枝。
福贵乐于谈论人生,不羞于年少时的放纵,不顿于磨难时的煎熬,也不惧于面对至亲离去时的痛苦。他没有在密集的悲剧中麻木,反而因着生活的雕琢,将情感沉淀的更加深刻,这些情感,也像养料一样滋润着他日渐干涸的生命。这是一个磨灭了一切不切实际的妄想,更加清醒地直面现实,珍惜当下、纯粹而超脱的灵魂。既能处卑贱,又能处丰富。
在福贵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个人又都是时代的缩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在各自的命运里颠簸,自顾不暇。当命运对所有人都不公时,反而是种公平。此时,打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幻想,低到尘埃里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颗被岁月磨砺得粗糙的平常心,专注于当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难能可贵。“哪怕像狗一样也要活下去!”不知道电视里赵丽颖倔强坚毅的神情,在那个年代会闪现在多少人脸上。
在这么多人物里,二喜是最让我扎心的,他是个总会在幽暗中暖心、给读者以慰藉的偏头汉子,然而噩运的毒花偏偏精准的开在这个好人的坟头,这个讽刺让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残忍,但也因如此,福贵的精神世界不断得以绝处逢生——拥抱苦难,热爱生活。
一口气读完老人的故事,情绪像吊了沉沉的铅坠,心境却逐渐开阔。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愿你我日后,像福贵一样,不畏过去,不念将来。
活着读后感9
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演绎的对活着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似乎还能感觉到夹杂在书页里那沧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后,那个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发梢似乎都带上了一丝苍凉。阳光映在他已经发白的头发上,发出耀眼的光泽。夕阳下他苍老落寞的背影,已经丝毫找不出当年春风得意的影子。这样一个恬淡温和的老人,谁又能想到他的曾经?
曾经的他——徐福贵,是徐家的阔少爷,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谓是上帝的宠儿,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享受着荣华富贵所带来的快意。但是金钱与物质的熏陶,往往会让人恃宠而骄,迷失自我。福贵沉醉于充斥着铜臭味的赌场,沉溺在杂乱不堪的生活中。嗜赌成性的福贵最终输光了家产,不得不过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艰难的生活。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勤劳又朴实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没有离开福贵,可是福贵却在母亲病重时,因为抓壮丁被迫离开了家,过上了颠沛流离,惶惑不安的生活。枪林弹雨,食不果腹,一层一层的绝望和恐惧使得福贵非常想家。
曾经,战场上,作为征用民工的他,被子弹在身后穿梭不止,但又奇迹般地地活了下来。当他历尽艰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妇家珍的面前时,家珍已经老了许多,她眼角溢出的泪水让人心酸。
对福贵的人生打击,正如秋雨一般,接二连三,无休无止,使福贵几乎痛不欲生。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的离开。最终,她的女婿,孙子也相继死去。福贵亲眼见证那么多亲人在他身边死去,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还能听到风中飘荡着福贵对老牛的轻声细语。结局悲欢离合散尽,时间细数了他鬓角的白发,磨平了他曾尖锐的棱角,福贵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经历发生在中国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那时,人们把幸福看得如此简单,吃饱穿暖被人们视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这样的幸福却显得极其难得,家珍因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阵子,当时真的很穷苦!
谁不曾活着呢?可是谁又能真正了解活着的意义?了解人生的'意义?我们都不曾对活着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贵一步步的蜕变,他一次次痛苦的经历,带给他的,是对“活着”最尽然最透彻的感受。可能极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贵一样活着了罢,也可能极少有人能比福贵更有资格谈活着的真谛了吧?
书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纯粹与书中刻画的最鲜活的灵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动的追求。活着,是可贵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说,《活着》,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信之,且我还要说:《活着》是一部用深刻而强大的内心绘出来的作品,它对“活着”进行了最透彻的诠释。
活着读后感10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噪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可就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富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就是如何衰老的。”
虽然说以前看过电影,但是读过原著之后才真正读懂这个故事。看似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富家公子因赌博而家道中落的故事,但却映射出许多人生中的哲理。
生老病死,与自己的至亲告别,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福贵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家有田产和宅院,即使成天游手好闲也不需要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可谓是衣食无忧。但是他偏偏迷上了赌博。
福贵因赌博将家产败光,这是意料之中的。原本的锦衣玉食,家庭幸福,一切都化为乌有。
经历这样的变故,他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堕落,从前游手好闲的.少爷也兢兢业业干起活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子人,靠脏活累活来维持生计,虽然艰辛,但是这个家却变得更加温馨了。
可惜好景不长,有庆的意外离世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温馨美好,儿女双全的福贵仅剩一个聋哑的女儿凤霞。
后来,凤霞嫁给了老实善良四喜,落在福贵夫妇心头的一件大事落下。不幸的是凤霞却因生产大出血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再次上演,福贵的妻子家珍不能承受失去子女的打击,没多久也去世了。
就连二喜这样老实善良的人也难逃厄运,在工地的一次事故中离世。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接一个走了,最后只留下福贵和一头老牛。
到头竟是一场空,颠簸大半生的他无人可以诉说,只能与老牛相伴。
从家财万贯到孑然一身,福贵活得大起大落,虽然最后他还活着,但是心里也许已经死了。
一步错步步错。福贵的追悔挽回不了什么,比死更难的也许是这样孤独地活着吧。
每个人活着又是何其不易呢,在每个时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时代为成绩烦恼,希望能成为父母的骄傲;成年以后为生活奔波,希望能接过父母手上的重担;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希望能再多打拼几年,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
人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那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本书一开篇就给了我们答案: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
人生就是悲喜交加,体味这世间的酸甜苦辣。
活着读后感11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价。
“写作过程让我们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讲。
“活着,是幸运,更是勇气。”我想。
读《活着》的过程实在压抑,偶尔出现的一点温情也总让我想到——这注定是一个悲剧。因而这些温情读起来更像是地震后的房屋,让人倍感心酸苦涩。而余华那些生冷的文字,更为福贵的苦难蒙上一层灰色。福贵这一生的起起落落,更显出这些字眼的冷酷,就像这从不吝啬苦难的老天爷。
起先是家财,父母,而后是妻儿子孙,他们相继而去,终于只剩福贵赤条条一人。是意料之中的结局,却又让人唏嘘。死去的每一个人都是福贵的一次人生变折,福贵亲手将这些人埋进土里,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死亡。
福贵是幸运的,老天爷带走了他身边一个又一个人,却独独将他留了下来。可这又该是多大的痛苦。他们带着苦难离开了,倒也走得干净,只留福贵活着,独守这份凄苦。我初读小说时曾疑惑,活着就是痛苦,福贵何必在悲惨一生的末尾苦苦煎熬?死了就没有痛苦,一了百了,多好。我曾因为福贵对老牛的同情而将“折磨”一词用在他身上。
而现在我终于在福贵唱的那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中明白了福贵的幸福。他这一生有苦难磨折,尝尽苦的滋味,却不乏甘甜。他有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有过最好的一双妻儿。我想,福贵这一生是圆满的。
我想起看过的动漫《多罗罗》。带着动漫夸张色彩的主角百鬼丸,出生即成了父亲与魔神建立契约的牺牲品,眼鼻口耳与四肢尽失的被遗弃的孩子,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样一个孩子,因为活着的意志,一步步夺回了自己的手脚,夺回了活着的权利。
福贵拥有的,正是活着的意志,活着的勇气。活着,是人一辈子最大的一件事,也是最小的一件事。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读完最后一句话,我脑中的《活着》蓦然褪去了黑白,露出了它本来的色彩,就像我用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样真实。合上书本,我心底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对于福贵而言,这样的结局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老牛为伴的生活,也多得一份逍遥自在。孑然一身,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悲剧,我想。
有些惊讶,我在《活着》中读到的,不是讽刺批判,也不是同情揭露,而是雨过天晴般的美好。我终于读到了余华创作时明白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是幸运,更是勇气。
活着读后感12
像每一个春节一样,假日里我又读了几本书,尤其是余华的《活着》,已经是我第二次拾起它了。几年前,这本书的悲剧故事让我心情压抑,读不下去,而且内心里对于作者充满了怨气,好心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人生真是这样的无奈吗?!”
春节里的一个下午,我的老父亲和母亲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慈爱的目光正望着门前的停车场上打牌的姐姐与侄女们,那里有热闹地嘻笑声。这时阳光也一样暖融融地照在家里的木制长廊上,长廊的旁边便是伴我成长几十年的浦溪河,河水像个时间使者不急不息的流着,河面上的水纹被阳光照着,泛起闪亮亮的一层碎金,长廊的对面是连着天空的高山,小时候,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我经常想,如果能爬上这座山,是不是就可以摸到光滑滑的天空和白软软的云朵了。就坐在这间长廊上,我读着余华的《活着》,而且终于读完了它,六岁的侄孙女不停地过来问“小奶奶,你怎么总是在看书呀?”,我笑望着她稚气地小脸,“因为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她一听说故事,连忙说“那你给我说说这书里的故事吧”并且抢过书,煞有介事地指着一面“就说这一页的故事”,我就指着这一页,给她说了一个“凡是瓜都能吃的笑话”,她笑得直在我身上打滚。
这样祥和温暖的午后,读着这本书,恍如隔世,我是读者,我又是福贵,就像余华在书序中写的那样“写着写着,我成了读者,书里的人物他们自己说了许多很了不起的话”。虽然读它一样的压抑,使得我不得不找借口去倒杯水喝,以让潜在我身心里的福贵暂时离开一会。终于读完了它。我不再怨恨作者了,也许几年前我就知道,书里的故事和演绎故事的人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我知道,时间使者曾经见证过这每一个故事的,曾经认识过这其间的每一个人的。它听见过那个光着脚,提着鞋跑步的男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的咚咚声,听见过那只羊跟着男孩后面“咩咩”叫妈妈的声音;它听见了苦根对爷爷说“福贵,我只吃一颗糖,我们要攒钱买牛呢”;它听见家珍整日靠在床上穿针引线时心底里的叹息声;它甚至还听见哑了的.凤霞在新房里发出的铃珑般的笑声:它更听懂了那只取名也叫“福贵”的老牛与名叫“福贵”的老人日日在田间地头的唠嗑。而那飘荡在风中酸酸楚楚的歌声,“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当和尚”,在这个絮日的午后,我也是听得真切的。
和上书本,我微笑地望着我年老的父亲和母亲,牵着侄孙女的小手,我说“走,小奶奶不看书了,我们一起去给老太太和太公讲笑话”。
活着读后感13
接触到《活着》这本书,可以说从路遥《人生》开始,有一本书对马云的影响很大,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个链接进去以后,看到了《人生》这本书,跟美国著名的facebook营销模式一样,网络营销人员惯用的营销手段在这个网站上也展现出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还浏览过一下书籍余华《活着》",看到这本书以后被它下面的评语给打动:现代社会充满了浮躁,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浮躁,急功近利。《活着》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平静,让我们安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人生,人活着,就有希望。
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浮躁,在我身上也有很明显,我有时候也在想想,怎样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身旁的环境,似乎总是让人很难平静,一会说这个发财了,一会那个说要买车了,一会听说某某又买房了。生活中似乎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女孩子也似乎对这些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天天总是想着怎么买车,怎么买房。但是,欲速则不达,人如果想前进,就必须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因为安静才能思考,才能进步。
话题又回到《活着》这本书上面来,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人生中的苦难都历尽,经历从富贵子弟到贫困的农民的大喜大落,最后身旁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富贵依然能坚强的活着,富贵的人生轨迹可以做以下概述:富贵子弟,整天吃喝嫖赌——赌博把家产全部输光——全家人搬到茅草房居住——父亲意外死去——妻子被老丈人拉回城里,剩下他跟母亲与女儿——妻子回来后生了个儿子有庆——富贵被拉去当兵——与家人分开几年,战场上活了下来——女儿因为没钱治病而变成聋哑——儿子因为为县长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妻子重病不起——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保留住了儿子——女儿也离他而去——最后妻子也因为生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剩下他的儿子跟富贵生活——最后因为急着吃几个豆子而死亡——剩下了富贵一个人。
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过的了。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诉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诉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诉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诉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14
决定要买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当我双手捧着这本《活着》时,便隐隐感到了它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性?:它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刻意要抓住读者眼球的设计,有的只是简单的纯黑颜色、和那白得刺眼的书名——《活着》。
家珍
家珍和福贵的婚姻可以说是办的风风火火,一位是城里米行老板家的千金,容貌俊俏,一个是大地主家的独苗,两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结婚,用福贵的话说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的流。”可是,天无成人之美,偏偏家珍就是嫁给了这个“败家子”。自打家珍嫁过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家境未没落时,丈夫日日去城里花天酒地,小半年都不着家,家珍挺着个大肚子去赌场给丈夫跪下时,她丈夫还嫌她丢脸:“老子跟个女人回家算什么事,你起开!”家珍夜夜掩袖自泣,直到福贵吧徐家剩下的一百余亩地输光。家珍的爹来吧家阵领走,许她后半生养尊处优,但家珍不,没过几天就跑回了福贵身边。之后,家珍为福贵任劳任怨,尽了一个妻子、母亲的责任,为福贵早了一个并不圆满但令人安心的.家。
有庆
有庆是个苦娃子,还在娘胎里时就被生父踹了一脚,自打生下来,就没踏进过祖宗传下来的宝宅。小小年纪,就被老爹揪起来下地干活,天不亮就起床拔草喂羊,然后光脚丫跑去上学。死亡的阴霾无情的罩到了有庆身上,有庆是为了救人死的,是抽血抽死的。这么一个善良的小男孩,这么无情的大夫,这么出人意料的离去,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爱怜、叹惋的有庆。
福贵
福贵也算是来人世间走一趟的男子,年轻时大富大贵,却灯红酒绿败了家产、丧了父命、害了妻子、苦了子女。大痛大悲之后,终于了悟,要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然,命运却偏要玩弄他于股掌之间让他兜兜转转,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遭受一次次剜心的痛楚,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外孙,都是他亲手葬入土中。在命运的股掌间,福贵成熟了,踏实了。“我们徐家的祖宗不过是买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爹的教导似乎还在耳边,福贵却也是垂暮之年了。福贵给他的牛起名福贵,两个福贵渐渐走远了,和黄昏中夕阳的余晖融为一体,慢慢的隐没在远处,消失在这片黄土地上。就像女人召唤小孩回家一样,土地召唤着福贵。
有人说:“《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它会带我们走进福贵的一生,或悲,或喜,或压抑,或逍遥。
活着读后感15
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通常都不会比小说出色。于是,我循着好电影追根溯源,直达原著。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葛优绘声绘色的演技,无不表达着生活压迫下的弱者形象,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到一落千丈的普通百姓,从父母双全、妻小同在到父母故去、一双儿女横死,都是对福贵沉重的精神打击,可福贵呢,总算承受下来了,而且电影结尾也预示着美好的生活。如此悲惨的经历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我觉得要找来原著读一读。
放下书,我发现张艺谋太仁慈了,他剥夺了福贵惨痛的经历,呈献给观者一个不错的结局,殊不知如此圆满的大结局作者看到后做何感想。余华用朴实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福贵乃至芸芸众生的`生活本意,平白的话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仿佛背着一块大石头赶路,回头才发现地上渐行渐远的脚印已深深烙印在心里,难以释怀。一桩桩、一件件的丧子、丧妻直至最后与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主人公福贵仍在忍受着生活给予的馈赠,仍在不屈地活着,他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而活着,这种感受在他埋葬完最后一层亲情后所表达出的对生活,对活着更多了一份释然。正如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唐玄奘要比经历八十难的他更能体会佛的深意。从福贵的遭遇可以瞥见你人生中偶尔的苦难,我惊讶于余华拥有怎样一支生花妙笔如此的让读者心塞,更为难得的是福贵一次次不服输的站起来,默默地却又无可奈何地继续活着,或许,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接受生活的打击,而后变得从容不迫。
记得一部电影中一句台词,小女孩问男主人公: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苦,男主人公答,总是这么苦。好一个总是这么苦,简洁明了却道出生活真谛。余华笔下的福贵早已超脱活着本身,在命运接二连三的安排下,他依次告别一个个亲近的人,最后只能跟一头牛相依为命,他送走了所有亲人,最终为生活、为活着而活着,在我们旁观者看来,他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令人感到命运的不公,然而在福贵眼中呢,他抱怨过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悲惨吗,他没有,在他眼中,他有好妻子,好儿女,好女婿,好外孙,他是那么豁达以至于他晚年与名叫福贵的牛耕种时脸上总洋溢着幸福、快乐。借用作者的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08-07
活着读后感10-20
活着高中作文12-28
初中《活着》读后感12-14
活着读后感范文09-11
[必备]《活着》读后感07-11
《活着》读后感(优选)07-26
[热]《活着》读后感07-25
(优选)《活着》读后感07-08
《活着》读后感【精】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