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3-07-25 07:00: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1

  读《羊道 春牧场》是因为女儿游了新疆,在她旅程中与她的互动、从她的朋友圈、到后来看了她的游记,都提及了一个名字:李娟。于是我去了趟图书馆,一口气借了李娟的四本书。(这里还有个题外话:以前找书都是在图书馆借阅厅的公共电脑查询的。这一次居然找不到电脑,原来放电脑的那个位置空空如也。倒回前台询问管理人员,答曰,微信扫码关注,自助服务! 哈!与时俱进!)

  读《羊道 春牧场》字里行间非常亲切,犹如自己就处身于荒野中、毡房里、马背上!如若在以前,坐惯办公室格子间朝九晚五,主要作息不外是工作 - 家庭,家庭-工作的我更多的喜爱是家长里短,应该不会喜爱这随性从容,自由奔放的文字的。而在完全退下来,一心一意只顾小家的今天,我爱上了这份逍遥自在的乡野日子(请原谅我忽略了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迁徙过程中的各种艰辛)。哈萨克牧民,逐水草牧羊的'游牧族的艰辛是南方小镇住了大半辈子的我无法想象的。难得的是他们的那份无论到了哪里都能随遇而安的情怀。每一次的迁徙、每一次的长途跋涉都充满了艰辛。

  牧民们不会因为天气恶劣、路途险恶而抱怨,大家默默无语,有条不紊地照管着驼队,并不因为寒冷和大雨而烦躁,或贸然加快行进速度。春天,积雪从南往北渐次融化,牧人们追逐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牧人们被大雪追赶着,一路南下,从雪厚之处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带的雪薄之处。恭敬地遵循着自然的安排,驯服地穿梭在这片大地上。或许,久居于天大地大间的牧民,心也是大的吧。读《羊道 春牧场》有数也数不完的感动点,最为感动的是这一篇:每天一次的激烈相会。大羊和小羊是分开牧放的。

  每天早上,牧民先把大羊赶远,一直远到一时半刻回不了家为止。然后才把小羊放出来往相反方向驱赶。到了中午时分,母羊们惦记着哺乳的孩子,急急忙忙往家赶;小羊们开始馋奶水了,也不知不觉扭头向来时的路。就这样,母亲们和孩子们会在驻地下方汇合。那一刻!群山震动,咩叫轰天!每一个奔跑的身影都有准确的,毫不迟疑的目标,每一双眼睛都笔直地看到孩子或母亲。不顾一切!那惊狂的喜悦如同已经离别了一百年。。。两支羊群猛地撞合到一起后,母亲疾步跑向孩子,孩子奔向属于自己的乳房。遍野的呼喊声慢慢沉淀下去。。。多么的激烈,又是多么的温馨!更多的感动在心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读这本书,好似在童话的仙境里,却又觉十分的日常;好似离我很遥远,却又有近在身边的亲切!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去北疆走走,去牧场住住,用我弱小的双手捧起掉落在草地上的云。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2

  “羊道”系列是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历经寒暑跋涉后,在几年时间内陆续写下的文字,共分三卷。这是第三卷,讲述的是在发生在深山夏牧场的故事。

  在李娟笔下,这支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得以呈现。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天长地久也要一直走一直走……

  从春牧场到前山夏牧场,到深山夏牧场,到冬牧场,这本是系列里最后来读的李娟作品。

  日子仿佛都一样,又仿佛大不同。好像已经熟悉了扎克拜妈妈家的`一切,卡西帕和斯马胡力就如同生活在身边的亲人一样了。但又篇篇日日都有新鲜。比如擀毡,比如山羊。

  也许是老了吧,以前的我会极度向往像李娟一样去体会真实不同的生活,可是现在却很胆怯,害怕孤独,害怕辛苦,尤其害怕寒冷。同时,也害怕面对自己天天逗趣赶放的小羊成为桌上的一道菜。

  夏牧场还是延续春牧场的风格,可爱地叙述着一切,虽然也有思考,但不像冬牧场最后有略显沉重的总结评述。其实,谁也无力改变什么,历史总是推动着人向前走,还是感谢能读到这些文字,了解这样的生活,假以时日,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存在了,起码还曾有李娟真实地记录过这些,不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而是一个普通的毡房里居住的女子的眼和笔,告诉我们这一切。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3

  不知道要添加什么样的标题,似乎这最自然最迫近的就是最真实,最感动的。开始看起来,并不顺当,感觉像是什么的后传,交待的内容总是我跟不上的。这个人那个人,怎么都是这么陌生的人?

  但当你读下来,便自然的融入了这个陌生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农村生活的属于我们的纯朴,现在想来一点都不好看的各种事物被当时的我视若珍宝,城里孩子鄙弃的东西我们觉得好看,也认为得那样自然,那样理所当然。无知者无畏,就像那个满手廉价戒指,为了不脏了衣服走亲戚的姑娘!

  还有那个6岁的孩子,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环境绝对的能锻炼人,他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童年,毫无压力,恣意玩耍,却也懂事得照顾幼小的弟弟,帮大人劳动!没有看过电视,却能将那战斗演绎得像模像样,该是羊儿教给他的吧?

  马儿落沼泽那一段,真如作者说,我能做的,也只是远远的着急害怕,却使不上什么力气,无法玩笑的经历,说他们不善良?怎么可能,“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真的无法做到那样洒脱,只有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人,才能够拥有那样宽广的`胸怀!羊儿母子见面那一章,我就没敢看,刚做了母亲的我,玻璃心泛滥,真的承受不了那份重量!别离,总是让我不堪重负。

  牧场的生活,牧民依心而过的生活,仰仗自然的日子,哲理就在他们心中,就在他们手里。那里的人们依赖着蓝天和大地,流水和空气,他们有着本真的情义,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没有与世隔绝,却保持着纯朴的本心。喜欢他们身上的品质,吃得苦,熬得住,跑得远,飞得高!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4

  关于这本书,自序写得足够清楚。

  之所以命名为《羊道》,最初时,对有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人们——的节制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但写到后来,态度渐渐复杂了,便放弃了判断和驾驭,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

  关于哈萨克的文字堆积如山,“知道了这些,又和一无所知有什么区别呢?”

  又想到卡西帕那些寂静微弱的梦想和幸福,它们本如浩茫山野里一片草叶般春荣秋败,梦了无痕。

  向北的路漫长悠远,欢笑和泪水都被埋在风中,上天要找一个帮他唱歌讲故事的人,李娟是幸运的被选中的。我始终偏执的认为,文学上的天赋真的是上天赠予的礼物,他冥冥中选中帮自己发声的人,让那个人的语言有鬼魅一般的神力。李娟的形容和比喻用得极其优美,浑然天成一般毫不造作。我学会了一些有趣的表达,有热度或者寒意的形容词。倾斜的天空光滑而清脆透明的火苗轰然爆发,像经过漫长睡眠后猛地睁开了眼睛无限美好的锦衣独行,寂寞而满携热烈的希望……

  这本书适合快快得读一遍,像新疆的壮美劈头盖脸砸在脸上,然后再慢慢翻翻有趣的章节,韵味绵长得很。记得当时去新疆,开车的师傅告诉我们,哈萨克人讨厌广东人,因为他们拿着假金子骗牛羊肉吃,牧民伤心得很!其实哈族人很好的,就算不给金子,你路过也会邀你喝口热茶歇歇脚,骗子真是太可恶了!

  李娟的书勾起很多回忆,关于新疆的。那时候我们从那拉提离开,路上见到一片湍急的水流,枝桠干枯,美得十分有意境,停了车,远远的有个孤零零的毡房,水边一只羊妈妈带着小羊羔吃草。可把我这个内地人高兴坏了,想摸摸小羊,但即使是小羊羔,横冲直撞都很是有力气,我又想又怕,终于趁着小羊羔舔地的时候小心翼翼摸了摸她的小犄角。那种心满意足的喜悦,到今天都生动极了。

  李娟也写了很多羊,大的、小的,她这么孱弱,竟然很是勇敢的把顽皮的小羊揪到怀里,摸小羊的嘴唇,真是厉害啊!

  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是迟子建,当初看李娟,自然而然想到是一派的风格,看完这一本,还是很不同的。李娟不是一股脑的温暖,她有小脾气、有孤零零、有失望,当然也有很明亮的希望,所以她是丰富的。

  童年时漫无边际的,劳动是光荣的,长大成人是迫切的。胡安西的世界只有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也安安静静地只有这么大。他静止在马不停蹄的成长之中,反复地揉练着这颗心……

  这样的相会,尽管每天都会有一次,但每一次都如同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一般。

  李娟写斯马胡力很厉害,分羊时只消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羊。后来她也认得好几只羊了,因为她目睹小羊初临人世的模样,一个个是与众不同的。又缓慢耐心的目睹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伴随”这个词,总意味着世间最不易,也最深厚的情愫。这一切令人记忆深刻的事务,往往都与“伴随”有关。

  这样柔软的,抚摸人心的话很多。要再看好些本才够,真是有意思的故事哇。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5

  我曾经去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做客,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只记得缤纷的花毡、满桌子的糕点和因为语言不通只能面对面微笑示意的毡房主人了。直到最近,听迪玛希唱的《Daididau》,读李娟的《羊道·春牧场》,文学和音乐施展神奇的魔力,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往事,我虽然记不清当年的经历,但是当时的感受却像几分钟前刚刚体会过一般。只不过我对哈萨克牧民的认知是浅薄的,李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民族,他们与大自然共生,生活更加不易。城镇已经借由机器和社会分工,将个人的生活工作最大程度地简化了,而游牧民族的男女老少,无一不参与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几乎自给自足,他们周而复始的放牧迁徙,每一次都是挑战和冒险。也许正是因为生产方式原始、物质相对贫乏,游牧民族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工具化了,骆驼之于迁徙,羊群之于生计,狗之于牧羊。反观作为城镇居民的我们,就特别有闲情逸致去感叹骆驼的调皮和羊羔的可爱,更有无尽的爱和关怀给予作为家庭成员的狗(读完《春牧场》的同一天,我正好看了电影《A Dog’s Purpose》),所以我心疼摔个大劈叉、鼻子受伤流血的骆驼,《精绝古城》的安力满大叔对骆驼多好,所以我无法忍受怀特斑因为缺乏勇气过河而惨遭遗弃的命运,亦不能理解哈萨克牧民对狗的嫌弃和虐待,哪怕表现出一丝丝亲昵都如此的吝啬。

  李娟说自己的怜悯派不上用场,在野性的旷野中生存,没有力量,不够坚毅,就只能陷入丰富而无用的情绪里,寸步难行,所以扎克拜妈妈他们很少表露情绪。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情绪起伏最明显的时候就是搬家的时候了,除了务实的.李娟,其他人个个都盛装打扮,穿最贵重最好看的新衣服,把值最钱的家当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骑着骆驼,赶着羊,浩浩荡荡,一路上骄傲地炫耀富裕和体面。他们值得这样的快乐和骄傲。

  《春牧场》描写游牧生活和往来的牧民,而《城里的姑娘阿娜尔罕》这一章我觉着有些许微妙。在这儿,李娟猜想沙阿爸爸和扎克拜妈妈对这个独自生活在城里的女儿阿娜尔罕是“稍带敬意的”,“毕竟自己放了一辈子羊,从来不敢设想离开羊群后的生活。但这个女儿却能”。“大家都暗地里钦佩她,信任她,并且微妙地依赖着她”。而我作为读者,则明显感觉到,对来自城市的李娟,扎克拜妈妈他们有时候爱理不理,特别是在劳动的时候。一个是生于牧区,去城市发展,另一个是生于城市,选择在牧区生活,为什么要差别对待呢?除了亲疏以外,这也许和扎克拜妈妈他们对游牧了如指掌,对游牧之外的世界并不熟悉有关吧。

  “羊道”系列的书我会继续看,哈萨克牧民生活……我倾向于远远地遥望和祝福,他们的游牧生活和我们的城镇生活无需相交。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6

  第一次听说李娟和她的作品,是在好几年以前了。当时只粗略地了解到她是出生、成长于新疆的四川妹子,因描写阿勒泰地区的生活而深受读者喜爱。心里想,一定要读读她写的书。因为,同样作为四川人的我,曾对新疆有过深切的着迷。

  但一直到今年9月,才入手了她的《羊道:春牧场》。喜欢。应该说是惊喜。一本书,如同一个人,冥冥之中感觉终会在某个时刻与之相遇。然后开启一场短暂倾心的相处。再至告别,回味无穷。

  《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进入哈萨克普通牧民家庭的纪实生活: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她跟随他们一同生活、劳作、迁徙......

  她以克制、平实的笔调,真实呈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日日夜夜:包括我们可以极力去想象但始终难以触摸到的荒凉与艰辛,也有我们意料之外的趣味和人情。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无法深度感受“广阔”与“荒寂”的真实意境。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而言,他们的生存背景就是高远苍茫的.天空和一望无人的原野。那是怎样的一种“荒寂”呢?——

  在漫无边际的吉尔阿特牧场,“只有一家邻居,之间还隔了一座小山。”

  去山谷背冰的路上,“有时候走着走着,卡西就会捡到一枚自己去年春天遗落在路边的塑料发卡。”

  “客人散尽的吉尔阿特,寂静得就象阿姆斯特朗到来之前的月球表面。当然,客人还在的时候也没有掀起过什么喧哗。”

  除了荒寂之外,还有货真价真的艰苦劳作分配给大人和孩子:去枯草丛中拾牛粪(作燃料),翻过冷清的山谷去背冰,放羊,做饭,管理马、牛、骆驼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7

  《春牧场》读后感(一):有趣、有情、有表达,推荐!

  一口气读完《冬牧场》后,接着读《春牧场》,喜欢李娟自然流畅的文笔,写景状物新鲜有趣又贴切,抒情感怀温和包容,不落俗套。

  前面有书友摘录了喜欢的片断,恰恰我也有共鸣,复制粘贴在此留存,谢谢那书友。

  《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P35

  节制情感并不是麻木冷漠的事情。我知道他们才不是残忍的人,他们的确没我那么着急、难过,但到头来却做得远远比我多。只有他们才真正地付出了努力和善意。

  “一切总会过去”——我仅仅只是能想通这个道理而已,却不能坚守那样的态度。唉,我真是一个又微弱又奢求过多的人。只有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又宽容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悲伤徒劳无用,悲伤的人从来都不是积极主动的人。他们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更是可笑的事情——“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不得安宁。

  《羊的事》P147

  后来,在不看几号的情况下,我也能认下好几只羊。因为我亲眼目睹过这几只羊的出生,我喜爱过他们初临世间的模样,——在最初的时候,它们一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然而等它们渐渐长成平凡的大羊模样后,我仍然也能一眼把它们认出来。因为我缓慢耐心地目睹了它们的成长过程。“伴随”这个词,总是意味着世间最不易,也最深厚的情愫。一切令人记忆深刻的事物,往往都与“伴随”有关。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8

  没有哪本书能够一个故事、一群人把一个民族讲的清楚和透彻,《额尔古纳河左岸》不能,《我的阿勒泰》不能,《春牧场》也不能。但是这些随水草而居的牧民,在迟子建和李娟的笔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他们,走近那个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群族。

  《春牧场》里,卡西救马的片段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特点。一匹木马失足掉入沼泽,小马在旁边急的团团转,李娟也急的活蹦乱跳,但是这一人一马面对这样的状况丝毫没有办法。卡西回家取了套马绳子,尝试了很多次后还是失败,相比之下,她还太稚嫩,无法准确地套住母马,更别提有力气把母马从沼泽中拽出来。

  于是,卡西回家了,捡起牛粪生火,架上铁锅准备晚饭,等待家里的男人回来。好在,天黑前,男人们回来了,并且成功营救了母马,场面看上去“一切都会过去”。整个过程中,一点没见过卡西担心的样子,只见她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营救那马,最终把马脱离沼泽的斯马胡力和阿依恒别克也都是无所谓的笑着好似游戏一般的态度。他们真正的付出努力和善意,甚至没心力去展示心急,这是一种感情的节制。

  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一定无法容下这种:不表现、只真正付出努力和善意的人;不会表演,就没有亮点。于是所有人都戴上并不喜欢的面具,跳着自己并不擅长的舞,到头来,谁都不知道起初是谁规定的要成功就一定要会跳舞?难道下棋不可以开心、难道享受美食不可以开心、难道心无旁骛不可以开心?

  在豆瓣的影评里,看到有豆友说羡慕游牧民族的生活。不知道她是否只看到了肥沃的水草、清澈的人心、简明的人际关系,那些顶着风霜雨雪举家迁徙的日子,面对自然灾害无力反抗,在荒野中迷路没有明灯,只能低头向前的磨砺,不知道她是否能够吞咽。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9

  李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因为自己在那边生活过,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但是这本书在我翻开的那一刻,我就开始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良心被狗吃了。

  本身书就很短,前面加上三页,后面加上三页空白,页脚缩进了两行,页边距也给左右缩进了两个字空间。

  这些都还勉强,最不能容忍的是标题,为什么要竖着一个字一个字排列呢,明显就是为了凑空间出来!一页纸光是标题上就去了五六行~~~~~叔可忍,婶不可忍啊~~~

  你可以说是为了美观,好,那就算是吧,可是你在标题下面空五六七八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留着写感想吗??这编辑以前是个老师吧,最好设计成作文本式样,边上留着写批注才尽兴嘛!!

  好,接着我们来看文章里面,动不动就空一行又是什么意思呢?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啊,那你干脆都标注拼音算了啊,最好是下面还加上注释。

  另外书中还有不少对话,一个两个字就是一行,有的一行字刚刚好,硬是要加上一个破折号,使之变成两行,为了凑空间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有这本事,干嘛不直接出版成话剧得了。

  最后我再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个建议,还可以在书中插入相关人物的照片,甚至还可以收入当事人的一些感想,或者还可以收入一部分读者的读后感,或许也可以在中文后面加入英文版,体现这不不朽的作品的国际范儿,这样才叫完美嘛。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10

  看到《新京报》刊载的20xx(请自填)年获奖热销书评,就在网上买了排名第一的《羊道——春牧场》,网上确实买一套书,我只是想先买一本看看。谁知这本小书很快就吸引了我。她带你到了遥远荒漠的新疆北部的游牧地区,看到了世上少有的一支较为村正的游牧民族。正如李娟所说,他们一年之中的.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频繁,令人惊叹。

  李娟自述中说,“关于描写哈萨克游牧民族的文字堆聚如山,....所有这些文字都是描写他们与我们的不同,这些文字在制造距离,而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春牧场是描写作者在扎克拜妈妈家生活,从吉尔阿特居住地到塔门尔图草原,不断迁徙.....最后看到冬库儿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以羊道为主线,是因为游牧民族是以养羊为生,随着四季变化,他们追逐太阳、牧草、溪水....,顺从自然界,与羊为一体、为自己创造安宁富裕生活。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草原、戈壁滩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没有怨言地承受着,当阳光洒下,大地苏醒时,他们只有短暂的欢愉,就又投入到劳作中,年复一年。

  李娟文字细腻,有人评论说,“她让日常生活童话,也让童话变得日常,多少奇观和平淡,成了她送给你的万花筒”。

  向往那我们永远去不了的地方,就读书。

【《羊道春牧场》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冬牧场》读书笔记10-10

《冬牧场》读后感12-20

牧场实习报告11-07

《牧场之国》教案08-25

《牧场之国》说课稿10-27

牧场之国说课稿10-27

牧场之国的反思02-26

牧场之国反思02-26

《牧场之国》说课稿02-20

牧场之国的说课稿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