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时间:2023-07-23 08:16: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啸山庄》读后感范例(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啸山庄》读后感范例(3篇)

《呼啸山庄》读后感1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准循的爱情原则。象奥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

  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它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学,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英国贵族特有的典雅气质。相反,你只看到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只看到因压迫导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这就是《呼啸山庄》,象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关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地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一遍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连死亡都无法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难怪自小说问世一来就倍受争议:在女作家活着的时候,恶评如潮、骂声不绝;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却被评论界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说之所以被不断争论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厉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内心阴暗狂野,耍尽手段报复世界的魔鬼。

  他从出场就是个被欧肖家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兄长亨得利的长期压迫,性格扭曲变态,仇视人类,甚至仇视世界。在他得知深爱的凯瑟琳嫌弃他而选择嫁给富有贵族林顿后,愤然离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开始了邪恶的复仇计划。最终,他用龌龊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的`生活,在这片野风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话来形容克厉夫的人格最为贴切:“克厉夫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

  为什么,为什么女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魔鬼作为第一男主角?又或者,她更多的是想挖掘一个人是如何从人变成魔鬼的过程?

  我更倾向于后者。

  克厉夫也曾经被鸥肖家的老主人疼爱过,也曾和凯瑟琳一起平等的读书、学习,生活得很快乐。可自从老主人去世后,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他过着被亨德利仇视,被任意打骂、处罚,猪狗不如的生活,唯一关心他的是凯瑟琳,唯一爱他的是凯瑟琳,唯一能安慰他狂燥、仇恨之心的也是凯瑟琳。她是他的朋友、爱人和偶像,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理由很简单:林顿年轻、英俊、善良而且富有。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克厉夫偷听到了凯瑟琳的自白:她喜欢林顿,但并不真心爱他;她全心全意爱着克厉夫,但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在那个夜晚,克厉夫没有听完凯瑟琳的所有表白,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的伤心之地,他不知道凯瑟琳其后那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但是,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他一无所有,除了被一场激情折磨的痛彻心肺,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得身心俱碎……。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呼啸山庄,我们只知道凯瑟琳在得知克厉夫出走后,精神崩溃、濒临死亡。于是,高尚、温柔、体贴、可亲的林顿日夜陪伴,帮她渡过了生命的难关。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在那出走的三年中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和磨难,我们只知道当他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回到呼啸山庄时,那个粗野悲惨、绝望心碎的克厉夫已经消失,现在的克厉夫带着刻骨的仇恨、带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带着血腥屠戮的罪恶快感回到了旧日的故居,他要把曾经的仇人、情敌一一逼上绝路,把对手的财产一步步占为己有。这绝不是基督山伯爵似的快意恩仇,这是来自地域幽冥的邪恶诅咒。

  克厉夫终于完成了从人到魔的蜕变,完成了人性的彻底扭曲和堕落。而这在这惨痛的变态过程中,是仇恨还是狂爱起了更大的作用呢?

  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灵魂的爱,是对凯瑟琳背叛爱、逃避爱的恨,把克厉夫从人折磨成了鬼。

  至今无法忘怀凯瑟琳大声宣称:“克厉夫是我快乐的源泉,是维系生命的灵魂,我就是克厉夫!”的迷乱和痴狂;至今无法忘记,在凯瑟琳死后,克厉夫用头猛撞大树,绝望的自语:“没有了生命,我如何活下去?失去了灵魂,我如何活下去啊?!”

  这是怎样的爱与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彼此谋杀。凯瑟琳至死还对克厉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对克厉夫为了复仇娶她人为妻怀恨在心。她折磨他,用明知残酷却伤透了心的冷言冷语刺激他、伤害他;克厉夫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还怀疑他的深情而伤心绝望。他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灵魂永无安宁,永远追随他、纠缠他、折磨他,直到他生命终结……。

  紧紧相拥无法分离的恋人,用彼此的泪水洗刷彼此的爱和恨,用刻薄绝情的话语刺伤彼此的心灵,用无法遏制的激情燃烧彼此的生命。

  这是怎样没有终结的爱和恨?在凯瑟琳死后十八年,克厉夫逼死了老情敌,占有了他所有的财产后,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去查看她的脸,当看到她安静地躺在坟墓中时,克厉夫深深感到一种安慰。在这十八年中,他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幽灵缠绕,他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气息,感觉到她近在咫尺,可是却无法触碰。他的神智被无时无刻地幻觉折磨,无法吃饭、安睡、劳作、生活,他怀疑她没有离开,她只是在故意和他捉秘藏……。直到他去打开她的坟墓,亲眼验证她躺在坟墓里为止。

  如果说克厉夫是魔鬼,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他不肯宽恕,她也无法原谅,用彼此的恨延续彼此的爱,用彼此的怨念维持彼此的思念,在这份异乎寻常的爱和激情中共同选择万劫不复……。

  这就是让所有读者陷入迷惘、激情和绝望的核心,这就是《呼啸山庄》在经过岁月洗礼后越来越灿烂的秘密。艾米莉.勃郎特完全不象是一个古典的英国淑女,她头脑中的狂热和野性,她笔下为爱疯颠、为爱游荡于人间的怨灵,更象是二十世纪现代作家笔下对人性的探讨。即使在今天,也很少会有一个作家选择克厉夫这样极端的角色作为男主人公。最奇特地是,艾米莉并没有让这个看上去十恶不赦的魔鬼受到末日惩罚。

  克厉夫终于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所有的评论都对这样的结尾不可思义: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竟可以在死后获得安宁?竟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得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厮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象一把钝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今天的读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认知和开明观点,抛开虚假的道义教条和做作的品位情调,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却从人性角度展现出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得到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暴风雪过后终将是万里晴空的清爽和平静,震撼过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遐想。合上《呼啸山庄》,我只希望克厉夫和凯瑟琳在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在荒野间获得真正永恒的宁静……。

《呼啸山庄》读后感2

  《呼啸山庄》这本书的故事简介如下。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厄恩肖出远门时在利物浦遇到无家可归的一个孩子几乎饿死在街头,于是好心收养了他,给他取名叫希斯克利夫并让他和自己的儿女一起生活。期间,老厄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和他日久生情,但老厄恩肖的儿子辛德勒则因为希斯克利夫篡夺了他父亲的情感和特权而十分憎恨他。见希斯克利夫遭受自己儿子的欺辱时逆来顺受,打不还手,老厄恩肖反而十分喜欢这个孩子,其疼爱甚至超过自己的子女。

  老厄恩肖死后,辛德勒开始侮辱希斯克利夫,让他和佣人一样去劳作。虽然地位降低,但希斯克利夫照旧和凯瑟琳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经常不顾惩罚而结伴外出。有一次,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跑去了旷野而闯了祸,他们由此结识了画眉田庄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顿,独自返回山庄的希斯克利夫被辛德勒警告,一旦和凯瑟琳说话,他就得被撵出去,而凯瑟琳则被受邀在画眉田庄养伤和做客。在相处中,温文儒雅的埃德加日渐倾慕凯瑟琳,即使发现凯瑟琳傲慢,任性,粗鲁,无礼,执拗后依旧向她求婚,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从自己的兄长辛德勒手中解救希斯克利夫,凯瑟琳虽然因为要放下挚爱希斯克利夫而有所苦恼,但她依旧选择了嫁给埃德加。

  受到凯瑟琳身份侮辱的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数年之后,他返回山庄并向辛德勒和埃德加施展报复。

  在妻子去世后,辛德勒变成一个生活放荡的纨绔子弟,酗酒、赌博、暴戾,在肆意挥霍家产中变得穷困潦倒,连剩下的家产都抵押给了希斯克利夫,并沦为他的奴仆,后来,在凯瑟琳死后不到半年,辛德勒便因酗酒而死,他的儿子哈里顿由此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掌心,为了实施报复,希斯克利夫不让哈里顿接受任何教育而让其成为一个野人。

  见到挚爱希斯克利夫回归故里,凯瑟琳又被唤醒了对野性的爱的追求,她强制要求埃德加放下隔阂,接受希斯克利夫并和他相交,深爱凯瑟琳的埃德加不愿看到妻子痛苦答应了这件事情并埋下了矛盾的导火索直至有天冲突爆发,他质问凯瑟琳并要求她在他和希斯克利夫之间选择一个,饱受折磨而异常痛苦的凯瑟琳病倒了并开始神志不清,不久她逝世并留下七个月大的.早产儿凯茜。

  在希斯克利夫经常拜访画眉田庄这段期间,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倾心于他并最后和他私奔,但这只是希斯克利夫的报复,他将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折磨她以发泄自己强烈的怨愤,后来,伊莎贝拉趁乱逃了出来,在伦敦郊外,她生了个病娇的儿子并取名叫林顿·希斯克利夫,十二年后,伊莎贝拉病死他乡,埃德加接回了林顿但不久就被希斯克利夫抢去。

  失去妻子的埃德加感到痛苦,但这个忠诚而虔敬的人在女儿凯茜身上重获希望并将多数精力放在对她的教育和成长上。后来,埃德加病危,希斯克利夫趁机伙同儿子林顿骗凯茜去呼啸山庄并将她和女仆艾伦·莱莉软禁,因为林顿的帮助,凯茜逃离了山庄并见了父亲埃德加最后一面。埃德加死后,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主人。被强制结婚后不久,林顿也悄然死去。

  希斯克利夫让凯茜和哈里顿在家里干活以获得食物。尽管哈里顿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变得粗鄙,但他敦厚忠实,英俊非凡,为了和凯茜沟通而尝试学习,但凯茜嘲笑了他而让他受到自尊的侮辱因此感到生气,意识到错误的凯茜反思后道歉并讨好哈里顿,在相处过程中,两人相爱。凯茜爱着哈里顿,并且想要尊重对方;而哈里顿同样爱着凯茜,并且想要获得尊重,而这同一个目标,需要他们两个人一起达成。后来,见到凯茜和哈里顿互有好感,希斯克利夫的爱复活了,他不忍心再报复,在寻找凯瑟琳的一个风雪之夜,他离开了人世。

  《呼啸山庄》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如下。

  希斯克利夫,一个可恨必有可怜之处的人。一方面,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恶人,报复辛德勒而让其倾家荡产,报复辛德勒的儿子哈里顿而不让其接受教育,报复妻子伊莎贝拉而囚禁她折磨她,报复儿子林顿而任由其病危都不请医生,报复埃德加而让他的女儿凯茜嫁给自己病娇的儿子,报复凯茜而让她工作获得食物并予以虐待等,说希斯克利夫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不为过。而另一方面,他身世凄迷,被老厄恩肖收养后饱受辛德勒的欺辱,被挚爱凯瑟琳嘲笑粗俗以及地位低下,因此,希斯克利夫终此一生都在报复中获得快感,以至于后来遭受良心的折磨。

  凯瑟琳,一个多数时候傲慢,任性,粗鲁,无礼,执拗而少数时候友爱,温柔,率性的多重性格的人,深爱希斯克利夫并且认为他跟她的灵魂是一样的,但她无法摆脱画眉田庄的优雅生活也不愿自己嫁给粗俗的社会地位低下的希斯克利夫,因此她选择了嫁给温文儒雅、忠厚老实的埃德加。这个矛盾和复杂的女人,挣扎在埃德加和希斯克利夫之中并因此重病。凯瑟琳直接追求名利地位,而希斯克利夫则是为了回到凯瑟琳身上而追求名利地位,这两个相互深爱的人因为人性而酿了这出悲剧。重病后的凯瑟琳曾说埃德加脆弱而嫉妒希斯克利夫,说他们两个就像被惯坏了的孩子,幻想这世界就是为了他们才存在的,但殊不知她才是这种矛盾的始作俑者。

  老厄恩肖,把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从利物浦带回了呼啸山庄而希斯克利夫在后来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搅得天翻地覆,他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辛德勒并在后来将他赶出家门,疼爱希斯克利夫多于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老厄恩肖先生不顾自己的子女而收养了希斯克利夫,对其子女而言不算个好父亲。

  约瑟夫,呼啸山庄的男仆,“把无穷希望往自己身上堆,把所有诅咒都扔给邻居们”。有人说,老仆人约瑟夫的黑醋栗树被刨掉而移植了哈里顿和凯茜种的花,暗示着约瑟夫在山庄影响力的终结以及哈里顿和凯茜在山庄影响力的开始。

  艾伦莱莉,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轮流当过仆人和管家,熟知期间发生的事情。有人说,她对人物的看法总是很肤浅,可我觉得她才是深知万事万物自有其运行轨迹的人,横加干涉也无法改变其结果。但我喜欢艾伦,因为她看的通透,她会跟凯瑟琳说,埃德加和希斯克利夫都是在迁就她,所谓的软弱的人在遇到不可开交的事情时也会变得固执。

  辛德勒,一个从小因为希斯克利夫而被剥夺了父爱的人,父亲离世后开始百般欺辱希斯克利夫,在妻子逝世后一蹶不振并被荣归故里的希斯克利夫施以同样的欺辱报复,虽然是哈里顿的父亲但却从没好好照顾过他甚至差点杀了他。

  弗兰西斯,辛德勒从大学带回家奔丧的妻子,天性浅薄,不可能对自己将要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产生共鸣,生下儿子哈里顿后撒手人寰,留下辛德勒在世上伤心沉沦。

  哈里顿,虽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却很上进,会主动去学习,骨子里诚实、温和、懂事。

  凯茜,被家人宠着长大的人,时而韧性时而懂事,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意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本性善良而敦厚。

  当地的律师格林,“把自己出卖”给希斯克利夫,没有及时出面替临终的埃德加修改遗嘱。

  《呼啸山庄》这本书的读后感想如下。

  其一,坏得坦荡。希斯克利夫对诸多人的报复也好,凯瑟琳的爱慕虚荣也罢,辛德勒的自甘堕落也好,约瑟夫的恶毒阴郁也罢,在阅读的时候尽管看的人牙痒痒,但不得不说,这些人都坏得坦坦荡荡,比如希斯克利夫会坦诚要报复辛德勒,比如凯瑟琳会坦言为了想要的地位和虚荣而不得不放弃挚爱,比如辛德勒会摆明自己对希斯克利夫篡夺其父爱的恨意,比如约瑟夫嘴不留情地中伤别人而挑拨离间等,这些恶和坏,不是躲藏在阴暗中的阴谋诡计,而是曝光在视野中的坦坦荡荡,当然,在此并不是说这种恶和坏值得称赞,只是觉得这些爱恨情仇所产生的酸甜苦辣以这种方式被细腻而真挚地写出来,因此觉得很新奇。

  其二,文笔深邃。这本书有些地方翻译得不是很好,比如有诸多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比如凯瑟琳这个角色缺乏一点粗暴乖戾之气,但文中不少地方可以看出艾米莉·勃朗特文笔活泼如洛克伍德以为犬牙不可能理解无声的冒犯而对它们挤眉弄眼时遭到了攻击,希斯克利夫先生则说他愿意承认他和他的狗都因为这房子很少来客人而不大知道怎样接待客人。整本书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无情的报复来进行情感的描绘,给读者的感受就像呼啸过山庄的风一样既冲击又直观。

  其三,人性探讨。整本书围绕爱恨情仇做了深刻的人性探讨,比如凯瑟琳,她知道希斯克利夫是个凶恶无情而像狼一样残忍的人,他不会爱上伊莎贝拉,但他可能跟伊莎贝拉的财产和得到财产的贪婪的希望而结婚,贪婪是伴随希斯克利夫一起长大的,是导致他犯罪的动力。

  其四,矛盾特性。书中的人物都给读者以矛盾的感觉,一方面既觉得可憎,另一方面又觉得可怜。希斯克利夫是个凶残的报复者,但他自己从小被遗弃在街头、被老厄恩肖收养后遭到各方欺辱、被挚爱凯瑟琳嫌弃等人生经历剥夺了他的亲情、友情、爱情,这导致他将爱扭曲而进行毁灭性的报复。辛德勒,被希斯克利夫剥夺了父爱,这导致他欺辱希斯克利夫,妻子去世后,肆意挥霍家产而变得负债累累,粗暴对待儿子,更像是经历着“无父爱”的一生。凯瑟琳,一个为了爱慕虚荣、贪图名利而放弃挚爱的人,既要追求舒适的生活,又要维持野性的爱意。总而言之,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所上演的这出悲剧离不开有因必有果,幸好,故事的最后,希斯克利夫放弃了继续报复哈里顿和凯茜而让故事得以落幕。

  时间关系,读后感先写至此。

《呼啸山庄》读后感3

  说来惭愧,初入大学时的鸿鹄之志,满腔热血,可直至今日却只读了两本书。我就只能拿这两本书做一个比较,相较于之前所读的第一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呼啸山庄》所带给我的震撼与感触远大于它。不少的评论家与小说家时常将《简·爱》与《呼啸山庄》放在一起做评注,至于理由我会在后文对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的描述中作解释,而我还没有读过《简·爱》,就不妄自菲薄的凭借从网上得来的一知半解对其做介绍了。那我就单从《呼啸山庄》这一本书出发,谈谈我对其的浅见。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艾米丽·勃朗特,师从译序我了解到这位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与小说家仅仅度过了三十个春秋便默默地离开了人事,而《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只是这一部书就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而至于为何评论家都要将《简·爱》与《呼啸山庄》放在一起作比较。也许是因为两书中对“爱”的描述大相径庭,而更是因为两本书都出自勃朗特姐妹之手。一对姐妹所处的教育环境一致,写出的文章风格却几乎完全不同。在1847年她们姐妹的小说出版之时,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而《呼啸山庄》并没有被当时的读者所理解。就连夏洛蒂(《简·爱》的作者)也无法理解艾米丽的思想。而正是这种不同成就了这对姐妹在世界文坛上一齐大放异彩,相映成辉。

  以上是我对文章作者一些粗浅的见解,毕竟小说是读者内心的写照,结合作者的生平往往能更好的融入到书中。而在抒发我个人对于该书内容的见解之前,我不得不先提一下该书的题目。“呼啸山庄”一词出自著名翻译家杨苡老先生之手。这“呼啸”一词译的甚是恰当,作为书中主要的场景呼啸山庄一词在行文中甚是多见,而相较另一种译法“咆哮山庄”,“呼啸”一词更能将读者带入到山庄中的人与事,爱与恨中。

  说完了我对于“呼啸”一词的钟爱,再来谈谈我对全文结构的见解。全书的行文思路与叙事顺序都如此独特,从一位管家向另一位房客的叙述中,既有当时人的感受,又有好似旁观者的见解,就是在这样谈话似的场合下几乎完成了几乎整本书的内容,其中夹杂着,倒叙,插叙,顺序各种记叙手法。全书的结构看似那样复杂,可读来却更有感触,就好像神来之笔,艾米丽信手拈来地将读者带入到呼啸山庄中,让读者感觉自己就好像是洛克·伍德,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与恨。

  《呼啸山庄》被称作是一本“奇特的书”。鄙人不才在粗读一遍之后,无法真正参悟其中最令人称奇的部分,也就只能谈论一些自己的浅见,先不说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结构外,文章中几处逻辑关系的处理也颇有奇趣。在老恩肖先生带回希刺克厉夫这个弃儿后,为何他就要将其当做亲生儿子看待,甚至更优于自己的儿女。这实是有些不合常理。还有一处,在凯瑟琳向艾伦阐述自己是否愿意答应林惇的求婚是,说道“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而希刺克厉夫恰好听到此处便离家出走了,试问他为何不接着听下去,听到她讲完再走呢?而紧接着凯瑟琳所表达出的那令鬼神动容的对希刺克厉夫的情感也无法使他留下来吗?此处希刺克厉夫的离开也许是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可此处毕竟有些欠妥当。以上只是小生个人的一些浅见,而且这两处未免对全书的逻辑以及情节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结构,逻辑,还有对于作者的介绍,下面着重要讲的是晚生对于全书内容的见解。晚学窃以为全书所围绕的中心便是爱与希刺克厉夫的复仇。那我就以爱与复仇两个方面来抒发我对于全书的见解。

  先从爱入手说起。这本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晚学以为它奇就奇在对爱的描绘上。在全书伊始希刺克厉夫对于凯瑟琳的爱慕与好感在儿时就已开始,而这份爱在凯瑟琳死后也未能结束,这种爱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支配着他,后来的掘墓与最后追随者凯瑟琳的灵魂死去,这种种,后学都以为是因爱而生。而他所爱的凯瑟琳,她所表达的爱也是十分复杂。她将希刺克厉夫看成是自己,把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比作是恒久不变的岩石,永远永远地把他放在心里。她嫁给林惇为的就是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放置在辛德雷(凯瑟琳的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而当希刺克厉夫来到画眉田庄,与林惇发生争执之时,凯瑟琳终于看到了林惇的伪善。而先前对于希刺克厉夫扭曲的一厢情愿的爱,在那时便击垮了她的内心。

  而书中除了着重描写的两个主角的爱,还有几位人物的爱也是不能忽视的。辛德雷·恩肖作为恩肖家的长子,凯瑟琳的兄长,他受到的是英国长子的教育,自命不凡,对凯瑟琳也并不友好,对希刺克厉夫可以说是打压。关于我对他的.看法在后文中会有详细的论述。就是这位长子,在他的妻子死后便一蹶不振,在书中第八章有这么一句话,“辛德雷·恩肖,至于他自己,变得绝望了,他的悲哀是属于哭不出来的那种。”他对他妻子的爱或许太过深沉,以至于他一直沉浸在爱人死去的悲痛中直到自己死去。

  还值得一提的是小凯瑟琳对她表弟希刺克厉夫·林惇的“爱”,至于为什么我要打引号,我觉得她们之间的情感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他们之间的书信交流也并不真的是传情,多少含有希刺克厉夫的指示在内,并且他们情感的出发点是小凯瑟琳对于小林惇的同情。

  再说到仇恨,后学窃以为这本小说的高潮就在于希刺克厉夫的复仇。由爱生恨,因恨生仇。自希刺克厉夫离家出走,在外有成归来,他的复仇便已开始。他回到呼啸山庄,以的方式得取了辛德雷所有的财产,而当他到画眉田庄得知已经嫁给林惇的凯瑟琳依然爱着自己,便又开始了对林惇的复仇,他诱使伊莎贝拉(林惇的妹妹)与他私奔,并且抢回他们的儿子希刺克厉夫·林惇,诱使小林惇博得小凯瑟琳的喜爱,用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的方式监禁小凯瑟琳使其与他的儿子结婚,由此来夺得画眉田庄的财产。

  以上是末学对于希刺克厉夫复仇的一个大致概括,其中我觉得还有值得详谈的几点。在辛德雷死后,希刺克厉夫得到了教育与抚养哈里顿的权利,在书中第十七章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要看看用同样的风吹扭它,这棵树会不会像另外一棵树长得那样弯曲!”他的复仇不止是让辛德雷灭亡,更是针对他的后辈。希刺克厉夫知道哈里顿有天分可他就是要其像野孩子一样成长,使他落魄。在书中二十一章还有一处写到哈里顿与小林惇的比较“一个是金子却当铺地的石头用了,另一个是锡擦亮了来仿制银器。”此处便可印证我的看法。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伊莎贝拉·林惇与希刺克厉夫我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爱”的部分里讲述。这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之间并没有爱,他们是由于伊莎贝拉的痴心与希刺克厉夫复仇的需要而走到一起的。当伊莎贝拉与他离开了画眉田庄,他便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吊死了她的狗,并且还扬言要吊死画眉田庄的所有人。他伪善的面目也确是骗得了伊莎贝拉,并且为他生子。希刺克厉夫也最终凭借他的儿子夺得了画眉田庄。

  在全书末尾,作者对于希刺克厉夫的复仇也终是给了一个令人宽慰的结局。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情感日益深厚,当希刺克厉夫明白这一点时,狂怒是不可避免的,可他在哈里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感觉他们就像是自己与凯瑟琳儿时的样子,他放弃了复仇。在书中三十三章中有一段话,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窃以为最能表达他当时的情感:“我已经失掉了欣赏他们毁灭的能力,而我太懒得去做无谓的破坏了。”最终他追随了凯瑟琳的亡魂,含着似乎是对爱的满足去世了。

  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意义似乎太多隐晦,末学自知才疏学浅,谨在此表达一点自己的看法。全文最后一句:“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我窃以为是希刺克厉夫终于如愿,在死后与凯瑟琳的亡魂长相厮守,而这也并非他一厢情愿,毕竟还有牧羊小童的话作为佐证,这一处未免有些神鬼之乱,我只知作者在此处也终于让希刺克厉夫也凯瑟琳在一起,了却了“心愿”。

  说完了不才所理解的全书的内容,还有几个方面,我也想在此处做些许评论。文章就是作者内心的写照,更何况这本《呼啸山庄》是那样的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试问作者在生命短短的三十年里,没有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带入到书中,又如何能写出这样的旷世奇作。书中辛德雷·恩肖一角我觉得就是艾米丽的亲生兄长勃兰威尔的真实刻画,书中的辛德雷作为长子,对于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百般打压,近乎折磨。而生活中勃兰威尔对于勃朗特姐妹也是百般刁难。不论是辛德雷还是勃伦威尔都是暴君,这点似乎毋庸置疑。

  还有一处是在书中第二十四章处,小凯瑟琳与小林惇在一起,讨论自己所认为的天堂:一种是恬静的心醉神迷,一种是灿烂的欢欣。我窃以为这两种都是作者心目中的天堂,作者当时的家虽然临近毫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她一方面看到了城镇的繁荣,一方面受到了荒野气氛的感染,一动一静,都给作者留下了较深的感悟。

  最后要说的一点也许是学语文应试技巧的通病,喜爱用做题的方式去理解文章,但若以这种眼光去看,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也确是精妙。文章有多处用到以景衬情的手法,且听我慢慢道来。书中第二十二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雨开始穿过那悲叹着的树枝间降了下来。”这拟人的手法,将此时的悲情刻画到了极致,周围的景色仿佛都被这悲哀所感染,悲叹起来。还有在书中第三十四章中“不止是吉默吞那边流水淙淙可以清楚地听到,就连它的涟波潺潺,以及它冲过小石子或者穿过那些他不能淹没的大石头中间的汨汨也听得到。”此处用静来描写当时的希刺克厉夫,也确是传神,把他当时对凯瑟琳的想念反衬得那样强烈。书中还有多处这样传神的描写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也正是这些作者的神来之笔,使文章更加丰满,使读者更能融入其中。

  以上的所有只是我个人对于这本《呼啸山庄》的浅见,毕竟这是我恢复读书计划后所读的第一本书,许久没能动笔写作,文笔生疏,难免会有词不达意之处。才疏学浅所以才需要多加学习,呼啸山庄,在这厌世者的天堂中所发生的种种,在我日后重读之时,福至心头,必定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