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5篇(优秀)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花儿开了又落,相顾无言。千古红楼,悠悠一梦。一场《红楼梦》,记载了多少人的爱恨离愁,又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韶华。
——引子
难忘《红楼梦》中病榻前黛玉清瘦憔悴的面容,凛冽的寒风中颤抖的身躯,还有那飘动的素衣。就这样,她在轻唤一声“宝玉”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一如葬花般平静、安详。她是朵生性纯洁的芙蓉,幽幽芬芳留下的是无尽的凄美。她美丽的容颜尽管被泥土覆盖,但她的倔强、她的尊严已永远凝固成墓碑边久饶不散的轻烟。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芙蓉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窗纱前宝钗面带愁意的笑容,那抹笑容中透露出无尽的悲凉。她自是如愿地嫁与了宝玉,但宝玉心中对黛玉的思念她又如何不知?她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名号,却独守空房。她是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浓艳的颜色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泪水。她那绝美的容颜后,又藏了多少哀愁?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牡丹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绿荫下湘云金光灿烂的双手,那只麒麟在她的手中熠熠生辉。她那豪爽大气如须眉般的.品格,是大观园中最洒脱的风景。冬日里她扑出的那个雪印子,承载着她多年来美好的回忆,随着来年春日的阳光和煦,消逝在茫茫天地间。她是朵娇柔怒放的海棠,怒放过后,却仍是“湘江边逝楚云飞”的悲惨。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海棠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秋风中探春满纸墨香的花笺,秋爽斋内的海棠诗社,记载了大观园鼎盛之时的繁华。高雅奇清的诗句,是她闺中的慰藉。她是朵杏花,淡淡花蕊中散发出清幽的芳香。清婉温和却又非她的本性。她的结局纵是远在海外,却也是保住了一世的平安。可一世平安过后,她会在思念亲人的痛苦中逝去吗?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杏花凋零,却犹存暗香。
再绮丽的梦,终究也是梦醒。红楼就是一场梦,梦醒时分,才意识到,那些风花雪月、富贵荣华,不过只是虚幻,悲剧的结局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收尾
红楼梦读后感2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便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后来她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而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才华横溢。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两人奇幻浪漫的色彩,并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懂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况且贾府家大业大,势利之人与羡慕嫉妒者比比皆是,黛玉自己亦深深地了解这点,因而即使自己多病,也不敢向贾母多提要求,所以宝钗一段话、几两燕窝就让黛玉感恩在心,却又不免伤心自己没有双亲撑腰,亦无兄弟姊妹可以仰仗。置身于人影婆娑的`大观园,她却是只身一人,能当做知己的也不过宝玉一人而已。但自从宝钗来到贾府之后,金玉之说让黛玉心里多感不忿,所以她只能冷言冷语地对待宝玉,无非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的黛玉让人心疼。
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之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黛玉之死不仅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也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和失望。她注定是不幸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喜欢她的孤傲冷艳,清高脱俗,才情满溢;喜欢她的一尘不染,率真纯净,多情婉转。一个款款而来的女子,为芸芸众生步入凡尘。她的清泪都源自那份纯净,所以喜欢她所有的娇嗔怒笑。
我们一直全力以赴追逐着现实的理想抱负,眼前有太多灯红酒绿,耳旁有太多喧嚣嘈杂,心里有太多浮躁不平。转过身去,总希望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没有名利的追逐;总希望有一张张笑靥如花,细语如丝的真挚面孔,真诚透彻。于是将心中那些隐着的但是蔓延灵魂深处的期望精彩地编织起来。因为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因为许多丢失了纯真的灵魂,也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的坚持。
所以说曹雪芹用黛玉那一双纯粹微蹙的眼睛,冷冷地看着这茫茫世界中的世事变迁。
红楼梦读后感3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在初中时,这就是必看的中考内容,但其实我们只记得大概模糊的概念,知道作者和故事总体情节,但是,对于故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其实了解的并不是很详细。
通过暑假这次阅读活动和高一下学期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故事中丰富的人物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林黛玉聪明伶俐的病美娇,贾宝玉古灵精怪的.模样,以及贾宝玉的母亲在贾府中过的非常的不错,都体现出她的聪明,颇为深的心机,贾夫人对林黛玉的慈爱等复杂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活灵活现。
贾府实力雄厚,其拥有严格的家规及其等级分明严格,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腐朽制度使贾府大部分人中都拥有封建思想,迫害极深,而贾宝玉是这些人中唯一思想与众不同的人,他拥有超前的思想,但因为封建制度的迫害,贾府中无人支持导致他的思想,当他看到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奴婢被迫害,其他人都无动于衷,只有他自己悲痛交加,表达出他的无奈与悲凉。
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中,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他们两个在一起是非常的相爱,但因为观念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两个相爱的人天地相隔。有些人觉得宝玉在最后出家是无情的,可我认为他因为想逃离封建制度的压迫,不想被世俗所继续纠缠,他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决定。
最后,我认为,红楼梦反映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当时社会腐朽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需要反抗和发现新的思想。
红楼梦读后感5
读《红楼梦》的时候,谁又能忽视那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那个出生时就口含着一块美玉的少年呢?
作者用一阙《西江月》写出了贾宝玉的“乖张怪癖”,并且还劝告人们“莫效此儿形状”,但作者又借着风月宝鉴告诉我们不要只看文章正面,还要看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真事被隐去,我们该突破满纸假语存的字面意思去体会和探索其中的真意。
悲剧是对美好的毁灭,我相信作者写贾宝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曾经浪漫的少年作为作者心目中对理想、对纯净、对世间美好的描摹与象征。
作者说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甚至不需要去懂世俗的事情,在贾府外强中干的时候,他心爱的林妹妹都会在心里替他们算计着各项出入,冰雪聪明的林妹妹说如今府上入不敷出,可贾宝玉却觉得总不至于把他们饿死。少年不需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在仕途经济上埋没了美玉的光芒,所以他纯净得近乎虚假,连物质的事情都不去考虑。
人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拥有纯真,拥有无条件的善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对他人报以温情的'爱。人一旦面临着世俗的谋生,便从珍珠变了鱼眼睛。我相信贾宝玉是一个隐喻,那单纯明亮的少年总有一天会在时光里老去,失去青涩,忘却痴情,踏碎了竹马青梅。
大观园见证着他们生命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美好,那时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还可以拥有明媚的微笑。最终大厦倾颓,心事被掩埋,唯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所有往日的温柔翻作后来的哀伤。
作者只能让那个他心目中代表着理想的少年选择出家,因为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像当年一样相信着美好。不被卷入这世俗的污浊。雪地里大红衣服的他,是个最盛大的收场。红尘茫茫,他看破了这世间的繁华如梦。花朵含苞待放时是羞涩含蓄的美,盛放绽开时是热烈恣意的美,可枯萎时呢?作者不忍写他的枯萎,不忍让他成为乡野村夫,举止粗鄙、斤斤计较,为了五斗米折腰,只能把他送到佛门,归彼大荒。
我喜欢那略显凄凉的结局,少年留在岁月的岸上,那就够了,我不想看翩翩少年的老去,那如宝似玉的少年,不许人间见白头。
红楼梦读后感6
初看红楼,是在我六岁之际,只是泛泛地囫囵吞枣乱翻一遍,并不妄想能看懂这本对于一个六岁孩童来说太过深奥的名著,于是闲置一边,一忘就是三年.待到三个春秋过去,崭新的红楼已破旧不堪,不得已忍痛割爱弃旧,换了一本古本攻读,这才逐渐读出妙处,和红楼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不敢在各位前辈面前班门弄斧,不求诸位能苟同晚生的观点,但还是把鄙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赞同也好,不赞同也罢,各有各的看法和观点,也不必跟彼此过不去.还请诸位红学前辈多多指教.
从人间凡人的角度来看,黛玉体弱多病,第三回她一出场,就是那么一种身体面貌怯弱不胜的状态,她的不足之症,是一望而知的。当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虽然病态,却极有美感,叫做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虽非健康美女,却又胜似健康美女,宝玉爱她,固然首先是心灵相通,但对她的外貌风姿,也确实是为之倾倒。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
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今天暂时讲到这儿,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红楼梦读后感7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 …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 …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8
我读过很多书籍,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出自清朝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之手,全书共120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来写的。
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以前,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草,受了天地精华的滋润,化作一个女孩子的模样,还有一块石头也化作一位公子模样,和那个仙草化作的女孩子,一起到人间走了一趟……
京城贾府生了一个公子,因出生时嘴里含着玉,便取名宝玉;苏州城林如海娶了贾府的贾敏,两人生了生了一个千金,取名黛玉。
黛玉和宝玉一见便觉得似曾相识,黛玉在贾府住久了,两人便熟悉了许多,两人又情投意合,都十分喜欢对方。
宝玉对黛玉许下承诺,将来要娶黛玉为妻,可是黛玉病重,贾府的人怕黛玉晦气,便让宝玉娶薛家千金——薛宝钗为妻,宝钗性格活泼大方,待人又很好,所以很快就讨得了贾家人的喜欢,连仆人都对宝钗称赞有加。
王熙凤和贾母骗宝玉,洞房里的是黛玉,宝玉便欢欢喜喜的进了洞房,谁知,坐在床上等着宝玉来娶的'竟是宝钗!而黛玉当天晚上咳嗽的特别厉害,黛玉把宝玉送她的手帕、诗稿全部烧了,而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和雪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黛玉亲手烧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黛玉由于太过伤心,当天晚上就去世了,宝玉知道了,整天茶饭不思,最后还出家了。这段故事,也告一段落了。
读完这本书,我很生气,为什么当时的人连自己的婚姻也做不了主,黛玉对宝玉全心全意的付出到头来却只能换得病死在他乡的结果,真是可怜!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宝钗和湘云,因为她们两个的性格活泼开朗,端庄大方,而且还很大度。我比较不喜欢黛玉的性格,因为她娇滴滴的,一见宝玉和宝钗她们亲近一点就不高兴,要不对宝玉冷言冷语,要不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见。
我以后要多读名著,让自己懂得更多!
红楼梦读后感9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
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注定一生与他爱恨缠绵,为他伤心而终。他,天然风韵万情思,他缘定一世和她分分合合,因她痴于情爱。
因生母过世,外祖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人接进荣国府。一世情缘就此拉开,恩恩怨也就此展开。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意。而此时,宁。荣二府一派繁荣的景象,吃穿用度皆于外面不同。贾母待黛玉万般怜爱,所吃所用皆与宝玉相同。众姊妹见她虽有不足之症,却自有一番风韵,也喜有这个妹妹。黛玉自小便识字读书,本就聪慧,又有贾雨村教导,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怨怨。
黛玉,你如梅花般孤傲高洁,却败在了一个“疑”字上。我为你的离去悲,为你的结果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只一把荒唐言诉尽内心凄。一把辛酸泪,只为有情人。我愿化作一只青鸟,翱翔于时光的边际,只与你作伴。
红楼梦读后感10
听爸爸说我小的时候,喜欢看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他的书房里“捣乱”,找几本认为不错的古典名著来阅读。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浏览:毕竟当时的我才8岁,只会看那些插图,是看不懂它的内涵的。可也就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插图,让我爱上了古典名著阅读。
8岁时,第一次翻开了《红楼梦》,那微微泛黄的书页,似乎被我的前人翻阅过很多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人物的图片,画上的女子,明眸皓齿,胜似天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脑海里留下了《红楼梦》好看的印象。
10岁时,初学文字的我再一次看见了《红楼梦》,咬着手指头,却怎么也读不懂。繁琐的字体,枯燥的文字,让我理解了《红楼梦》的含义,那就是:乏味。
13岁时,偶然间听到同学在讨论《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对他们所说的情节没有丝毫的.印象。回到家里,我在书架的最上一层找到了它,可它早已被尘土遮盖了模样。坐在窗前,我带着疑问翻开了它,第一页,仍是那些女子微蹙黛眉的模样,我冲她们微微一笑,便扎进了《红楼梦》的海洋。这回,我用我这13年来学到的知识读“懂”了它。在这里,我明白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无奈,也气愤林黛玉不敢爱的软弱,更惋惜她郁郁寡欢,泪尽命绝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憎恨王夫人等人扼杀他们爱情的残忍。这一切,让我明白封建是多么可怕,甚至有些庆幸自己生在了二十一世纪,不用囚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中。也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我才能和男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分享知识的快乐。
14岁时,应老师要求赏析《红楼梦》,这一次我又有了新的感受。开始羡慕作者的才华横溢,把人物刻画得如此传神,宛若真人站在你面前一般。想象力还那么丰富,情节曲折跌宕,让我不得不叹服。
如今,我15岁了。再一次坐在窗前,拿起《红楼梦》,不知道又会对它做何诠释。不过我相信《红楼梦》一定能给我全新的感受,让我体会到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如果有一天,你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何不尝试着去体会一下《红楼梦》的意味悠长呢?
红楼梦,梦断愁,情字何解。
两情悦,终不守,阴阳隔绝。
红楼梦读后感11
中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我要说的,正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早年家境富裕,经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雍正六年时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因经历生活的巨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深刻的认知。他凭借自己的经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高鄂续写。
鲁迅先生、毛泽东主席以及众多评论家、文学家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共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有名有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由盛到衰的.过程暗线。作者选词都很谨慎,预示着其未来的结果,如“贾史王薛”,代表着“血亡家史”。
主要人物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衔着女娲所炼那块补天的石头所化的通灵宝玉降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我觉得这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他见的那些男人,每个都是阿谀奉承,看的是他家的是势力,他反而觉得他身边那些姐姐妹妹们、丫鬟们对他倒是真心。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每天浇灌她,所以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灌溉之情。到后来由于贾宝玉失玉导致痴傻,贾家就趁机令他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并不知情,以为贾宝玉违背了他们的海誓山盟,在哭泣中把那些代表自己青春、爱情的诗稿全部烧毁。这也是全书最悲情的地方。薛宝钗在与贾宝玉成家不久后,贾宝玉出家,留下她一个人“守活寡”,孤苦终生,也成了这些封建大家族交易的牺牲品。
曹雪芹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世界,欢迎你们来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12
读《红楼》,读到最后满心情节都退潮而去,只剩下干枯的残念,只觉人情淡漠不可自胜。
看一脉而承的人勾心斗角,画眉描眼,不由便仿佛已是七旬老妪,炎凉世态打在略有钝重的心上,也只剩下迟钝的痛觉——原来多少嬉笑驽骂,多少月明风清,多少依顺体己,通通都是戏台上虚晃的一枪,犹剩看客叹息不觉反倒显得矫情了。
看那王夫人提携探春,待庶出的她那般好,也不过是愿在周姨娘面前再赢一句:儿子比不了儿子,女儿攀不上女儿,饶剩一个探春也是“亲外”,这样的胜负快感不知给了她几多满足。更何况滩春的能力对她一直都“有用”:管理家政有用,针锋对决有用,嫁个外番王爷更有用。过程和结果,细节与概况一样折腾人,谁也无心照看一个“别人”。存于世上,人或多或少都在偏袒自己,现世的我们并没有比多少万年茹毛饮血的先人更善良与更文明。
还有那厉害了一辈子依旧两手空空的`琏嫂子,持家几年,连猫狗都厌弃,丈夫不爱婆婆不疼,哈着脸欺下媚上掉价儿带伤的还不是自己。一个女人的心并不大,谁放着软香温玉不要去做劳什子铁血娘子,谁有犯得上撒泼放野做戏给别人看。亏空、尤二姐、抄家、丈夫远谪,几场情景剧闹下来,多厉害的角儿也只是在病榻上捧个药罐子,身边的丑角倒是脱了面具上演大反转。——谁尚且不会自甘变作冰,又岂得是谁做的女子呢?
浮生真的那么丑陋而可鄙么?看着金钏儿投井,我们自我安慰如今还得一夫一妻制;贾珍和尤氏貌合神离亦可辩驳爱情的坟墓并不多。当下时,对于此种残忍,我们斤毫年个默认了。寻求解释和出路,创造反驳以求开脱,从来都只发生在我们“设该命题成立”之际。
或者真如史铁生所言,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或者只是生物学上定义的人类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或者我们内心从未辍耕预设的自留地;或者曹公已经明示生死悲凉。
读《红楼》,读得指尖眼梢都是心伤。在那样的明朗之后突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绝望。所谓困兽,所谓虚妄,所谓清空,统统都不是词,它们已经越过我们自身,抵达不能言说的真相。
而我们依然在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悲怆之中,兀自掉下泪来。
红楼梦读后感13
总有一段记忆值得细细回味,总有一些脸庞值得一生铭记,总有一本好书值得再三品读。
——题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结篇时作者留下的一首感慨诗作。五读《红楼梦》,四次在书尾或读或背出这首诗,给我的感受像是成长,从懵懂到冲动,再到沉重,最终剩下释然与希冀。我不敢谈论《红楼梦》,仅仅怀着一种怀念的心境述说我与她的五次触碰。
初读《红楼》:混乱
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我还记得那时只是因为某次考卷上一题“试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八位”难倒了全班几乎全部同学,班主任所以提议大家读读这本“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在“学习是天,分数是地”的年龄里,教师的话便是圣旨。不久我便从书店搬回了《红楼梦》。应对着眼前蝌蚪般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这要读到何年何月!庆幸的是我从小就不是轻诺寡信的人,承诺妈妈买回来后必须读完让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其间,但凡遇到诗词便自动跳跃,看见闲话家常就统统屏蔽,涉及纵古论今就置之不理,每个周末抱着这本巨著真正专注的.只是那些对不上身份的名字。
以错过《红楼梦》精髓为代价,我仅仅用了不到一学期的周末部分时间就完结了这部让无数红学学者穷尽一生也研究不透的大部头。收获是,明白了书的作者是清朝曹雪芹,写的是某朝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教师说过)及宝、黛、钗的三角恋情(老实说应当屏蔽),虽然基本对不上号,但却背熟了“元迎探惜四春、宝钗、黛玉、李纨、秦可卿、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巧姐”这十二冠首金陵女子。不明白“奴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花知是谁”的是黛玉,不明白“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的分别是宝玉宝钗、宝玉黛玉,不明白“海棠诗社”因何而结,又为何无果而终,甚至不明白纷繁的宁荣二府里谁主谁仆,谁是谁的妻子,谁与谁是父子。与《红楼梦》的初次触碰在一片混乱中结束,那时,我当真以为她就是“满纸荒唐言”!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读完它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它极度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的丑态以及对当时的痛恶。书中不断地细节和刻画描写了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 在《红楼梦》一书中,共刻画了二百多个角色,他们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
首先是贾宝玉,作为家中的男丁,他从小就被祖母,母亲所溺爱,所以造成了他每日同女孩儿们玩乐,不顾正业且多愁善感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够被他的父亲贾政所喜爱。
大观园里的人虽心灵尽是肮脏险恶,可也不缺乏有真情在,正如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可最终却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林黛玉算是作者笔下尤为突出的一项了,她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大家说她是小肚鸡肠,可谁又能知道,自从她踏进贾府那一刻,她就注定要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需要思量万分。她时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一不小心说错或者做错,就会惹来旁人的嗤笑。寄人篱下久了,就成了别人眼中小肚鸡肠的样子了。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人缘极好,她为人处世显得精明又能干,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就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可即便是这样的花言巧语,终究也得不到宝玉对她的青睐。
探春是书中最让我心疼的'角色之一了,女儿身加庶出,让她注定就有很多的意难平,她性子高雅,创办海棠诗社,又体贴下人知道如何管理。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让她始终存在着一股自卑感,再加上赵姨娘对她的不作为,更促使了探春的自卑。
谈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面色苍白的黛玉坐在床上正等着贾宝玉的到来,可她没想到,自己苦等到的却是心上人将要成亲的消息。她病情恶化,奄奄一息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把自己的手稿,手绢,和自己的眼泪,血全部都统统烧光时,真是叫人垂泪涕泣。她那里烧去的哪是她的诗稿啊,那分明是她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钗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落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7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4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