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革命之路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革命之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也是梁永安老师推荐的,此前没有听过这本书。听了梁老师的推荐后,先看得电影,然后读的书。这本书,与我而言,相见恨晚……
看完《82年的金智英》,我一直有个问题,有着不错的经济情况,有着爱自己的老公,有着互相关心的家人,看起来应该很幸福的金智英怎么就抑郁了呢?难道就是因为性别问题,她和她老公有一样的工作机会,就会不同吗?
对这个问题,《革命之路》有了更好的答案。
故事梗概,抄一下百度(比较精简):“阿成是个上班族,四月在家养育一对儿女,兼做业余演员。天长日久,两人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争吵不休。四月建议他们抛弃革命山庄的一切,迁往巴黎寻找激情与梦想。阿成知道后很是兴奋,但别人并不以为然。恰在此时,他得到难得的晋升机会,四月也再次怀孕。大好前途当前,弗兰克背叛了自己当初的想法,并设法要妻子留下。四月决定自己流掉这个孩子,最后大出血死亡。阿成痛失所爱。
首先,《革命之路》不是一个讲婚姻相处,或者是《非暴力沟通》的反面教材。阿成和四月的争吵,与其说是夫妻间的争吵,不如说是自己内心的争吵。或者说,是阿成自己和自己的争吵。
然后,《革命之路》的主题或者说内核,或者说作者希望探讨或表达的东西,和《82年的金智英》(男女平权)不同,和《包法利夫人》(求而不得,被欲望吞噬)不同,和《面纱》(爱情的层次)不同。虽然,女主都是中产阶级,有着爱自己老公,看似幸福却抑郁的文艺又美丽的姑娘……但是,四月虽然是女主,但是她是男主理想的投影,也是男主的另一个人生选择,或者说另一个化身。故事的主线和方向,并不由她来推动。
最后,《革命之路》也不像村上春树的一些现实题材作品,将悲剧归结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就是写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复苏中的年轻人的迷茫。
《革命之路》在讲什么?我觉得是在讲,自己向内探求自己的内心,你到底是谁?你追求什么?
《革命之路》的主线是男主阿成。
20岁的阿成,太年轻,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希望过与众不同的人生。但是,他无法描述这个与众不同是什么,所以他高度概括为“一流的女人“,”巴黎“……
20岁的阿成,没有到“巴黎”,但是他遇到了四月,这个“一流的女人”。四月,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阿成的“与众不同生活“的投影。四月身上有2个特性:一是,公允意义上的好配偶,美丽优雅+良好教育;二是,四月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种具体的“与众不同生活解决方案”。
其实,阿成20岁时,他不知道自己希望的与众不同,到底是公允意义上的成功,还是非公允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当然,谁的20岁不迷茫呢?
当然,现实很现实。因为四月的意外怀孕,他们过起了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但是,阿成很在意“被人尊重”,他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很在意社区认为他们是模范夫妻。而四月,却仍然向往“与众不同的生活”,为此她列了个计划叫“去巴黎”。
可以说,这是“现实”的阿成和“诗性”的阿成分裂了……20岁的阿成,经过10年生活的磨砺,那个追求公允意义上成功的阿成,成为了30岁的阿成;那个仍然文青的阿成,成了30岁的四月……
一场社区话剧演出,让四月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事实上,追求不同梦想的30岁阿成和30岁四月,注定只有一方可以活下来。为了自救,她制定了“巴黎计划”。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阿成升职了,他不想去巴黎了。
最后,四月倔强的选择了忠于自己,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阿成也非常后悔,如果知道结果是在四月和升职中二选一,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四月。
阿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并没有想明白自己是谁?想成为谁?自己追求什么?
另一个人,哪怕是爱人,不能告诉你人生的答案,也不可以替你做选择。
在革命路过不好的人生,即使到了巴黎也过不好。远方也不会告诉你,你是谁。
【革命之路读后感】相关文章: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2-18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05-30
《清单革命》读后感07-08
清单革命读后感06-23
青春之路作文高中07-10
《丝绸之路》教案12-22
《幸福之路》读后感11-11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9-25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