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

时间:2022-01-24 10:00: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1

  如何消解"学历军备竞赛"的恐惧

  ——我读《吾国教育病理》

  陈文芳

  我上研究生时学的是教育学,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内心比较复杂,有欣喜,也有难过。欣喜的是又多了一种看中国教育的方式,另外,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很多可以继续涉足的小径之门,也使我开心;难过的是作者寻找到的中国教育症结短时期内根本无法改变,还有一点,我特别不愿意讲,但却是无法掩饰的事实——今天的大部分所谓的教育研究专家,根本就没有能力写出这种有丰富内容、又有历史厚度的教育研究著作。

  还是回到今天活动的主题,我想先谈谈这本书的书名——《吾国教育病理》,书名意味着它是一本诊断性的书,核心是谈中国教育的病症。作者郑也夫诊断出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历军备竞赛".

  一直以来,把中国教育的问题归结于应试教育这个说法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郑也夫提出的"学历军备竞赛"源自应试教育,但与应试教育有根本性区别。应试教育"可以是一家一户的态度和行为"(前言),家庭是有选择空间的——这一部分家庭选择应试教育,另外一些家庭也可以选择别的教育方式。而学历军备竞赛,和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非常相似,一个国家亮出一个新型武器,与之敌对的国家一定会亮出一个更高级的装备,这种军备竞赛是病态的,无休止的。仇恨是双方的主导情绪。

  我们福州一加一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黄静老师的孩子,从小喜欢画画,画得也很好,可是上高中后,她拒绝进艺术班。不是她不喜欢画画了,而是因为周围的学艺术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成绩不好才去学的艺术,为此她感到压力很大:自己本来学习成绩挺好的,一旦选择考艺校,很多人就会拿异样的眼光来看我,觉得我是因为成绩差才去考艺校的,而成绩差又意味着我这个人很差。黄静女儿感受到的这种奇怪的、无法逃避的、无处遁形的、却真实存在的压力,正是郑也夫所说的学历军备竞赛所造成的。

  学历军备竞赛导致了这么一种社会认知:只有你的学习成绩是好的,你的人才是"好"的,你的未来才可能走得好;你想要拥有好的人生,有且只有一条出路——考出好成绩。这样的意识形态既影响了家庭对待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也以某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了孩子对他自己人生的理解和判断。

  严格说来,学历军备竞赛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洗脑手段,它效率极高,让大部分人认同并且只认可(有的时候也是别无选择)这条道路。学历军备竞赛发展到今天,"选手"的年龄越来越小,不少孩子一生下来就加入了这场拥有亿万选手的战场。偶尔有反叛者,反叛的过程大多极为惨烈——长时间背负冷眼、疏离与指责。

  实际上,生活在忙于学历军备竞赛的社会,每个人内心都是不安全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谋划要如何超越他人,只有超越了他人才能证明"我"的价值,而"我"超越他人的反面则是:不断地有人超越"我".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时时处于害怕被人超越的恐惧当中,这样的恐惧滋生出普遍性的对生命的漠视与仇恨。

  郑也夫是大学里的教授,这本书的写作有着明显的理论研究特征。所谓理论就是能够自圆其说,具备论说的自足性。

  在《前言》第一句,郑也夫就谈到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他承认自己是带着很强的情绪来写这部理论著作的,听上去完全违背了"做研究要理性、中立、客观"的基本原则。但在本书的156到162页,作者转述了多项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情绪驱使没什么不好。我以为人类成员的多数行为是由情绪驱使的。……我甚至认为,好的研究大多在选题时已积蓄了充沛的动力,那动力若与情感无涉倒令人费解了。"(前言)首先让自己的写作动机取得"合法性",这里面既隐藏着作者对教条化的研究规范的批判,又透露出一股对自己的研究的自信。

  当我读到"爱无疑是一种情感,恨其实与爱构成了情感这枚硬币的正反面"这句话时,我意识到,郑也夫的"愤懑"背后,也隐藏着对孩子,对生命成长的深沉的爱意。我读书时喜欢时不时地从文本中跳出来,然后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品味、体验作者写某句话、某段话时的情绪状态,我觉得这种感觉挺好玩的。这是题外话。

  正是在不断地遭遇问题-愤懑-继续遭遇问题-继续愤懑之中,郑也夫开始"寻找真问题——解释其产生之因——寻求其解决之路".我们可以在本书的前两章看到作者寻找真问题的线索,以及对问题产生之原因的严谨分析。我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作者分析出的"解决之路"对我的启发。

  我在读这一类书的时候,经常是"双管齐下",一是看作者如何谈问题,一是回到自身,思考自己可以去做些什么。

  本书给我的启发可以归到下面这个题目中来谈:什么才是教育的正道?我将从父母、教师和个体自身三个方面来谈这个话题。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

  我们的父母应当坚定一个信念,"永远不要去爱使儿童备受折磨的教育体制"(张文质语),"家长天真地支持学校强制的体制,却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敌人,有时是终生的敌人".(P150)从最低的底线来说,如果父母已经意识到了孩子正处于学历军备竞赛的洪流当中,出于生命本能的对孩子的爱,也不应做学历军备竞赛的帮凶。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站在呵护孩子生命的这一边,保证孩子从学历军备竞赛的战场回到家后,身心疲惫之时,能够获得父母的关心与理解、呵护与帮助。父母应时时记得提醒自己的孩子:这并不是唯一道路。

  之所以我会把学历军备竞赛比作"洪流",是因为它不管不问,没有任何警告,就直接把所有它经过之处的人们席卷其中。父母对此无法正面反抗,消极以对倒成了比较好的方式。

  父母在哪些方面可以做正面引导呢?书中引用了一位日本圣人远山正瑛的话:"孩子是看着父辈的背影长大的。"(P13)以此说明"其一,身教胜于言传;其二,父辈的影响恐怕不是学校所能替代".(P13)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两点启示:其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道德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影响非常大;其二,学历军备竞赛并非密不透风,家庭教育有可能修复孩子在"战场"所受的伤。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减少学历军备竞赛给孩子生命造成的危害,父母二字的前头有必要加一个定语:"学习型"父母。

  可以断言,每一位拥有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父母,都将获得一些基本的与学历军备竞赛这个吞噬孩子生命的恶魔斡旋的勇气和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走教育的正道?

  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好教师既要理解儿童,又要理解学习的本质。

  理解儿童首先要回到对基本的人性的理解上来谈,这意味着教师要摒弃过去"观念决定行动"的一元认识,以更宽广的态度去面对、去理解人性的复杂性。现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复杂性思考的必要性,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根据进化时间的不同,分成三个部分,最古老的部分位于头颅内部的最低层,叫爬行动物大脑,负责一些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呼吸、吃食;后来的一部分位于头颅的中间位置,叫旧哺乳动物大脑,负责处理情感;最后出现的部分位于头颅的最高层,叫新哺乳动物大脑,负责处理理智和语言,这也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三层大脑虽然各有分工,但最高层无法"宏观"控制最低层。(P153)换言之,人类身体的工作原理是既相互联系又各司其职,所谓的理智并不能在人的行为活动、情绪情感等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把这个科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2

  读完了北大教授郑也夫著的《吾国教育病理》,掩卷沉思,感觉字里行间都在充分地针砭时弊。反复细读,确使读者振聋发聩,犹如醍醐灌顶。这本书说出了大多数国人想说但又说不出,或者不敢说的中国教育问题,并且透彻地分析了症结所在,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这本书里,作者从宏观到微观详细地阐明了我国教育的病象与症状—应试教育;分析产生病灶与病原—学历军备竞赛和行政专权;同时给出了解决病症的药方—分流和放权。

  郑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中国人的特色是什么?无信仰,工心计,实用主义,唯物主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弊病和问题,上至文明程度的低下,下至经济的落后,都与教育有关。中国的教育极端功利,它不去帮助其成员找到兴趣,却剥夺了他们找到各自兴趣的起码的时间和空间。乃至多数人毕业后,成为没有任何兴趣的人。在兴趣的维度上,今天受过较多教育的人甚至不如受过较少教育的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如何走出迷途?

  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教育是否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有读硕或读博以延迟就业。为什么会出现毕业即失业这种情况?因为就业单位需要大学生数量少,需要技工和普工的数量却很大。一方面,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过剩;另一方面,供不应求导致技工和普工紧缺。这样就造成国家、家庭和个人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巨大浪费,真是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为什么我国有阅读和学习兴趣的人口少?因为在学生时代的各种“考试”和“压力”,慢慢扼杀了大部分人读书和学习的兴趣,直至消失殆尽。

  对于产生这样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笔者也想借助于《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谈谈个人对解决上述问题的看法。由于才疏学浅,贻笑大方之处在所难免,目的是竖个靶子,好引起讨论。

  一、国民要“觉醒”,不做无聊的“看客”。

  教育生态的后面是社会生态,教育生态的改善依赖于社会生态的改善(16页)。鲁迅先生在100多年前弃医从文,就是想用“以笔做枪”唤醒中国麻木不仁的“看客”。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便是“看客”一词的由来。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麻木无聊的“看客”存在,且生命力顽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总会有冷血,自私,功利的人。这类“看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就抹脸无情。教育就应该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引导普通民众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做一个“明白人”。这自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全民真正参入读书和学习,国民才能“觉醒”起来,自觉去消除“人上人”的观念。吾国国民通过学习,人人会思考分析,就不会出现急功近利和相互攀比的现象;就会放宽胸襟,不为“面子”而活着;就会言传身教地给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的理性社会,就不会形成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和随大流的局面;人人心中有杆称,就不会出现20xx年武汉的“囤盐哥”,花二万七千块钱称了一万三千斤盐囤积在家中的“闹剧”。

  二、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给学校和教师一些自主。

  教师其实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或者都适合当教师的。因为教育是一项必须投入热情和精力的活动,所以选拔教师时就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是起核心作用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手段,多与家长沟通联系,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那种布置大量简单、重复而枯燥的练习题的应试做法,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能说明自己水平和能力有限。这样做也会被家长指责和笑话的,多次听过家长这样的话语:“这样的人也能当老师,莫把孩子们教坏了。”

  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以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时下教师地位和待遇还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有所“信仰”,不为名利所困扰。应有古代的先贤们所推崇的:“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气;应有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校训:“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那样的骨气;应有当代郑也夫教授勇敢说“不”的勇气。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叶圣陶等先辈们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公民,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为中国教育做一点力所能及贡献,不做中国教育改革的“看客”。这样,中国教育就大有希望,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当代中国教育重教轻学,但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而不是教(154页)。所以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和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有一个宽松、宽容、自主、自在的环境。给学校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性,避免教育的“大一统”,也有利于人才的多样性发展,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发现。

  三、政府正面引导,完善用人制度。

  用制度去治国,以德治国辅助之。制定完善的用人制度,政府说服媒体、公司等用人单位接受这样的认识:完成你们的工作,博士未必强于硕士,硕士未必强于学士。当读博士不利于进入官场,用人单位不求高学历时,军备竞赛才能缓解。缓解了高学历的竞争,才能使大家早日进入社会。毕业后愿意学习的人寻找适宜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不捆绑不愿学习的人,不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150页)。

  一旦受政府政策和宣传的影响,从官场到公司,招聘人才时就不再迷信学历,转而轻高级学历,重基层履历,重视个人的能力和情商。如此这般,便是对全社会的学历军备竞赛釜底抽薪,对官场与学子,对公司与社会,都是双赢、共赢。何乐而不为(115页)?也更有利于消除白领与蓝领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悬殊。如此这般,便归还教育的本真,大家真实的去学习,个人才能有真性情、真才干,社会才坚实可靠。

  四、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个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努力,靠外界的压力是学不好的,也是痛苦的。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必须从小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的性格,加强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学生们就应该多学习体育、艺术、家政这些课程,因为它们是教授人们如何生活的,其他的现代课程是教授人们如何工作的。生活和工作相比,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作为学生应该主动涉猎广泛的知识,以求拓展知识面。还应该接受通识教育,因为其积极功能不是迫使每个学生接受一份宽阔的食谱,而是在广泛的信息接触中增加同学们找到自己兴趣的概率(前言XI页)。

  总之,如果教育始终围绕使人向善、启迪智慧、启发灵性、激发创造力、培养兴趣和自学的能力;始终围绕教会人们学会生活,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前面提出的教育问题,乃至引起的社会问题或许会解决。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过,这不正是我们正在走的,虽努力上下求索,但却依旧其修远兮的漫漫长路吗?(汪拥军)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相关文章:

1.《爱的教育》读后感【热门】

2.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3.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4.《爱的教育》读后感(汇编15篇)

5.爱的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

6.爱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

7.《爱的教育》读后感(集合15篇)

8.《爱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

9.《爱的教育》读后感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