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

时间:2024-10-11 09:22: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1

  读完秋雨先生的《文化之旅》后,我真的很想抓住一些东西,但很难形容。我只觉得淡淡的悲伤和孤独萦绕不去,心里很难平静下来。日记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温柔宜人的江南小镇,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迹横跨江南北。旅途夹杂着喜悦、兴奋、悲伤、痛苦和情感,最终只汇合成一个令人兴奋的“苦”字。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羁绊之苦的文学作品并不少见。然而,“文化”这个词的负担让人觉得苦涩的'味道太浓了。

  说说那个讨厌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只是一个普通的佛教场所,但当王道士挖掘出一个永久性的洞穴时,这里就不再普通了。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最喜欢的“妃子”。王道士的古代文物不是正在奉承官场的中国古代文物。他们的清白逐渐被抹黑。更糟糕的是,外国朋友的不礼貌,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代文物一车一车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和外国朋友打招呼,唉!伤心欲绝!秋雨先生的痛苦,都是由于中国古代文人担心国家和民族文化意识,各种悲伤的现象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但无能为力,难以抑制担心肺。

  也许我出生的时候比余先生幸福。我没有亲眼目睹各种辛酸和血泪,所以我没有那种难忘的苦味萦绕在我的心头。然而,余先生清晰可见的中国文化悲剧让我的心不自觉地感到忧郁,陷入了淡淡的孤独,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余先生得知我们肆意欣赏他的“苦”,却不能和他一起受苦,而只是“孤独”。恐怕他的“苦”会更糟。

  也许许多历史专家学者曾经无情地指出,秋雨先生的作品与历史错误不一致,但仍然没有坏处,文学不同于历史,毕竟,秋雨先生酿造的文化苦酒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香味,不仅对读者,对文化,而且对大多数中国人民。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就这样,我跟着秋雨先生的脚印,走在寂寞之中,徘徊着,慢慢地走着。最后,我的旅程到了终点站,只剩下“这里真安静”的孤独和余韵……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2

  余秋雨先生及其作品有所闻,但从未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我去河北和姐姐住在一起。她一直在看青歌比赛节目,所以我也一起看了好几个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考试。评委是余秋雨先生,考题都是常识和专业知识。试题本身并不复杂,但与试题相关的相关知识有关,余秋雨先生解读得很好,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周末又看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欣赏的书。他从美丽的江南到沙漠中孤烟的西北,从冰雪的北方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川,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苦苦寻找的。莫高窟的色彩和线条让他着迷:北魏的色彩。隋朝无忧无虑的柔美,唐代的喷射与伸展,五代的精致与温暖,…,这是一条色彩斑斓的河流,也是一条文化的河流,一直奔向我们。天一阁的藏书曾经让他困惑,终于有一天显示出藏书的社会意义。天一阁的藏书曾经让他困惑,终于有一天展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毕竟西湖是文人心中飘渺的梦想,只能用文字去理解和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的黄河和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财富。在有中国人的世界里,有中国文化的延伸。流浪在海外的中国人可以把原来的巨树当作寺庙,崇拜“叔叔”,然后进化成“监督叔叔”,希望能保护他们。这是一种典型的宗族文化,不能一辈子挥之不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中国大地孕育出灿烂的中国文化,宛如盛开的奇葩、包容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的乡愁情结……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诠释,只能用心细细品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到窗前。流动的汽车潮流和人群正在宣告另一种文化。这是高雄,埋葬千年文化的故土。也许我们应该充满对中国文化的怀疑,亲自去广阔的土地,让我们读完书后,以沉重而艰苦的步伐走在上面。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觉】相关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09-01

文化苦旅感悟08-26

文化苦旅读后心得体会06-15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4-2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24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5-28

文化苦旅每章读书笔记08-30

[精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20

关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