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7-02 09:23: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经典(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读后感经典(15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与地坛》这本书非常好看,带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它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我也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作者史铁生先生对母亲的思念。

  本文讲述的是在他21 岁时双腿瘫痪。在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 但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拒绝死亡而选择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书中的那对每天散步去地坛的中年夫妇,非常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智障却又很乖巧的小姑娘,原来一直形影不离的L 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那些突如其来不可预料的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选择死亡,而作者却不一样,他虽然腿脚不健全,却拥有一份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读到了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让我想到了一些身体虽然残缺但又有大志的人。就像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一样,耳朵聋了,但在晚年也创作了许多作品。

  作者其中的有句话让我倍受感动:“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在每个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心头肉,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其实更加伤心。虽然我的爸爸妈妈没有舍身救女儿的经历,但我也看得出父母会为了我放弃一切。

  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故事,一个费尽心力写成的故事,读后不想轻易合上书。我分明看到,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他挣扎着将灵魂放回身体,坐进陪伴他下半生的轮椅。他坐在那里,一个人面对古老的地坛,把想说的话都说与园内的古木,墙垣,石阶,之后将园子完全装进心里,化为身体的某个部分,成为我们捧读在手,久久难以释怀沁入心脾的故事。这是《我与地坛》留给我最深的感触。

  作家史铁生,在他21岁时,腰疾加重双腿残疾。他曾埋怨老天对他的不公,生命刚刚阳光明媚,日子却猛地戛然而止。双腿无法站立,这对任何健康的躯体都是沉重打击,人自然会想到死。失去双腿的事实像在下一盘残局,如何用上半截身体支撑走完阴霾的日子。低迷,抑郁,所有负面的词语加起来都不足以道出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这辈子就这么完了,他该自身办?母亲守在他身边,怕他想不开,怕他过不去,怕他在没人的时候了此一生。他开始面对自己再也无法站立的现实。

  有一天,他终于愿意走出老房子,去看外面的世界,换个环境,透透气。他独自一人推着轮椅,来到一个比房子大出太多的空间,那里没有人,只有他自己。他来到地坛,那个古老的园子。荒草凄凄,天地空旷,地坛像是为了等他,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他静静的坐在园里,看着太阳升起,看着余晖落下,内心依然萦绕着那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他不知道,母亲在他离开后也来到地坛,静静坐在不远处的石阶里,待到他滚动轮椅,去往回家的方向,她才起身悄悄地离开园子。默默承受痛苦的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他明白,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就是解决活着的问题。这个问题有谁真想的明白,说的清晰。于是,他一次次来到地坛,一次次问自己这个无解的问题。他将目光移开双腿,第一次看向身边的古树,脚下的蚂蚁,倾听鸟儿的鸣叫,闻闻花儿的香气。一年又一年,他看着春天树儿发出的新枝,听见夏天蝉儿的鸣叫,抚摸秋天的落叶,感受冬天的初雪。他将大自然的一切装进那颗慢慢打开的心。时间成为冲淡伤痛的良药,因为地坛,他生出悲天悯人的心肠,长出感知万事万物的身体。走遍古园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石都留下过他的痕迹。人生天地间,何其渺小,他开始接受上天降临到他身上的苦难,开始接纳无法逃避的事实。

  他接纳了这一切,再次来到古园,坐进轮椅,他的目光移向园中的路人。他观察他们的神态,步履,猜测他们职业,喜好与性格。十五年里,他注意到那个捡“灯笼花”的'小姑娘,爱唱歌的小伙子,满头大汗的长跑健将,相互搀扶的一对老夫妻。他们同样看到了他,但相视无言。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打声招呼,所以选择相视不语,成为再次相见时的一种默契。

  起初,他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的写作。他很要面子,要是有人经过,他悄悄把本子收起。他的小说终于发表,有了不小的名气。这反而让他害怕,认为怎么好故事落在他的头上。他只是在园里来来去去,难免文思变得枯竭。他有了牵挂和顾虑,想得到更多,比如爱情。他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有了激情,有了欲念,有了活力。

  地坛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地坛赋予他新的生命与意义。他在地坛的古园里参透了要不要死,明白了为什么活。写作成为生死间的一座桥梁,承载他看向夕阳落下,看着旭日升起。

  推荐你去读《我与地坛》,一小时后,你会穿越自己的身体,开始关注自己,开始回归内心,开始想念亲人,开始爱上细腻。

《我与地坛》读后感3

  初读《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便被里面朴实无华却极为深邃的文字吸引到了。作者围绕地坛,写了几年来他所见证的地坛的变化。他静静地待在不起眼的一隅,凝望着自己的文学路途。

  生和死,对于常人来说是个深奥的问题,在史铁生笔下却波澜不惊、和风细雨地叙述完了。“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史铁生日复一日,与地坛朝夕相处,其间观察着人们的平常生活,他已经对生命进行过反反复复的思考了。从出生谈到衰老,从温床谈到坟墓,以聊天的形式娓娓道来,侧面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份宁静。这份宁静,也只有在地坛才能完全地展露出来。

  母亲的故事,也是文章中感人的部分。早期,当史铁生双腿瘫痪心灰意冷时,是母亲咬着牙,陪他撑过了为艰难的时期。母亲在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种种变故里活完了一生,在病痛的折磨里撑起一个家。母亲一边活着,一边直面着生活中的考验和苦难,诠释了”人应该怎样活着”。母爱隐藏在母亲的愿望里,她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健康、快乐地活着就行了。这就是一个母亲低限度的企求。作者是幸运的,当他独自离家,在残垣断壁旁摇着轮椅时,总会有人寻着车辙印缓缓寻找着儿子;当他在热血的年纪里突然残废,总会有人耐心地安慰着,给他发泄的空间。即使这个人已经消逝,却还会鲜活在作者的印象里。为了孩子的生活,母亲可以无私地奉献一切,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作者的叙述平淡却饱含哲理。他没有欢呼,没有哭号,没有赤条条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是以内敛的.形式,抒发出激荡而热烈的思想。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掌握,每个人的生命都布满了坎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圆满的。但只要能选择正确的话法,勇于面对困难,挑战生活中的残缺,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我认为史铁生先生的创作灵感以及他写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病痛。他终年被禁锢在轮椅上,行万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读万卷书;无法使自己的物质世界变得富饶,那就让自己的心灵花园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心灵在天地间挟飞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审视世间万物,向另一个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宁静中回忆白昼的喧嚣,在死亡的归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欢离合。

  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轮椅上,要么是重回儿时重品历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来重新生机勃勃。这么说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过去或不着边际地设计下辈子。比如在《好运设计》中,他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在顶尖大学当博士生的卡尔.刘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这篇《好运设计》是他自我点醒的一个过程,因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个完美的系统肯定会崩坏,学会接纳自己的`劣势,这便是病痛教给史铁生先生的。

  史铁生先生有两篇相当长的散文是《记忆与印象》以及《记忆与印象2》。这两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作者脑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事叙述出来,加以“大小史铁生”的评价,使作者对事物的评价有了多样性,一深刻一浅显,既不呆板,也不生涩,完全是发自肺腑,来自心底。

  在《记忆与印象2》的开头,有这么两句话,我觉得值得我去琢磨:“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我从字典上发现,记忆的意思是“过去的事物保存在脑子里的印象”,这仿佛把印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保存在脑子里的,一个是没保存在脑子里的。因为有或有过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见过的,见过的肯定是过往的。但字典上对于印象的解释是“感受过、接触过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下的迹象”,也就是没留下来的不叫印象。这就有些令人糊涂了。但是稍微抠一下字眼就会发现,在上文中我们解释记忆之后,解释印象之前,对印象的分类中把印象分成了两类,一部分是记忆,另一部分是被遗忘的印象。“被遗忘”并不代表它从来没来过,并且作者也说,它们只是在脑海深处深睡着,抵抗着岁月的风化,之后再突然醒来,变成平凡无奇却令人唏嘘不已的青葱岁月。而作者笔下“牢笼外的天空”,也正是这些人生中的美好岁月。

  年少气盛的我们总以为一路的飞奔向太阳才无愧于生命,这没有错,我们也需要那股冲劲。但总会有东西阻挡你,或是一块绊脚石,或是一面看起来无法逾越的高墙。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翻跃,别不知所措,也别硬碰硬,那就静下心来好好整理整理被风吹乱的衣襟,欣赏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洒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灵看穿这阴霾。最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睁开眼,又是一条通天大道。

《我与地坛》读后感5

  乍在语文书上翻到《我与地坛》时,猛然一怔,勾起了太多回忆。

  对浮生的漠然,无法抑或是不想以平凡姿态融入社会的孤独忧郁,让精神世界包裹自己的迷惘颓废,逃避现世迷离的痛苦自伤,对生命的敬重或玩味,内心世界的纯粹敏感,对万物独特的美学感知与哲思,对文字、文学、文艺,对另一个世界的亲近……都太像我一个朋友了,一个从小爱读史铁生的人,一个精神脱离现世的人。史铁生的字里行间随处可窥见他的影子,让既激动又落寞,热泪盈眶。

  怎么会有文风、灵魂如此相近的人啊!

  甚至连对母亲的既疼痛又无奈都一模一样。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的文字透出同王开岭、许嵩一样暗冷的金属光泽,他的文字和史铁生一样散漫而稳重,带着隐隐的虔诚。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为人世的打扰而苦恼,为融入人世而无奈。我总觉得这文章是他写的,一模一样的气息啊!

  有同学说史铁生“惨”,我觉不然。他是一生是有光的,生活给了他病痛,却也给了他最自由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灵魂的自由,他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在二十出头最迷惘的时段有母亲默默陪着,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北京城有一个僻静地儿安放灵魂,实在是上天的苦心安排。这在现世,是不可求的。我另一个朋友曾写:“陶渊明永远正确。”虽有点文人的自恃与偏颇,但确实能表达找一个地方躲避现世认清自我灵魂有多难,是多稀有的自我观照。就像在那些浓雨围楼的日子里,我曾多少次想遁入浓郁浓绿的雨声里,躲入世外郁绿的山林庙庵里,隐入青石龛下香灰寸缕里,不然我的心、灵魂实在不得安宁。

  以及,史铁生对地坛景貌的描写,大抵他没想那么多,没到命运那个层面,只是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其心灵对美学的敏感可见一斑。譬如人海中掠过去,一眼瞥见故友的能力,灵魂中某种物质相似合契,冥冥中撷取到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史铁生撷取的景物大都典型,是敏感的文人眼中惊心动意的经典桥段,并不足为奇。更何况文人本身对风物有美学偏好是极普遍的,就算是在普通人中,这也是难免的。

  例如一只蜘蛛,一棵树,一个地方(如凯里)等等,之于敏感之人,都可以是莫大的慰藉。雨燕,脚印,雪……最是人世犄角旮旯处的一二分细腻,在局外看过去,最叫人动容。例如陈鸿宇的短片《情书》,川端康成的《雪国》写都有此类细节,引人共鸣。

  对于史铁生的迷惘,二十多岁的执拗与破败,大可参考蒋峰的《白色流淌一片》,且不铺陈细讲。

《我与地坛》读后感6

  等史铁生活到他最傲慢的年纪时,老天却带走了他的双腿。使他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他无望过、生气过,但最终照旧好好的活了下来,没有放弃期望。

  史铁生缺少了双腿,他参透了更多东西,我觉得他说的?与我想的起了共鸣。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个人都长得一模一样,这个世界将毫无生气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万万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当中必能排出个好坏来,而总得有一些人有着坏模样,这样坏模样的人才能反衬好模样的人。人由于每个人不同,审判一个人的标准也有所变化,并不留意人们的外表了,而是留意他们的内心。而史铁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双脚,显出他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聪慧、质朴、有毅力才被表现出来。

  但是,你先天差,后天就肯定差吗?并不是,先天的从你来到这个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经替你打算好了,你不能再转变它。你所能做的就是,转变后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学习、劳动、工作,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你比别人愚钝,那就刻苦练习;你比别人急躁,那就多读书,培育耐性;你比别人少了很多很多,那就比别人努力少的这么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资比你好的?可后天还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资比你好的人偷懒的时候,快去努力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我与地坛》让我感动。

  爸爸曾说,感动不是觉得这个人太惨了,我想帮助他;而是,这个人原来和我一样啊!我或许还不能说自己和史铁生很像,既没有像他一样双腿瘫痪,也没有写出他那样的惊世篇章,但我确实曾和他一样想离开。

  曾经,我被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各种压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几近崩溃。我不止一次盯着天花板上一块块掉落的墙皮问自己:“我一辈子都要像这样熬不出头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没有目标和生之愿望的日子是最艰难的黑暗之日。在某个想就此了断的夜晚,突然从半睡半醒中惊醒,反应过来自己在想什么,突然就泣不成声。

  几百个夜晚,天幕转暗,我就戴上耳机,去附近的公园,听着很吵的音乐,发疯般地走上十几圈。其实我很明白史铁生为什么不愿待在家里,而想去地坛。家里太安静了,在一个内心已无希望的人耳中,寂静时刻会如针扎般刺进心脏。地坛有着自然又不聒噪的虫鸣,起码有些生气,“园子荒芜并不衰败”。

  对一个抑郁的人来说:“人生很美好”,就好像冲一个窒息将死的人说:“周围空气很清新”。痛苦不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对这样的事,我妈妈和史铁生的母亲选择了一样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嘱与沉默。

  我一直以为妈妈不知道我当时那么多消极的想法,而一年以后,妈妈说起当时她看见我写的一些东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时会出事,我顿时回想起自己最后能走出来的原因。

  在一个天色苍白的午后,我终于站上了窗台。当我伸出手,颤抖着握住把手时,却迟迟不敢拉开。窗外,雪花飘飘。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开窗户,我的自尊心和倔强就绝不会允许我回头了。我已经记不太清当时的心情,或许当时自己已经麻木了。

  我想起了妈妈,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亲情有时是一种累赘,我只想让自己的离开轻如鸿毛。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画面,在小公园的草地上,我穿着一件明黄色的小裙子,手里还攥着一朵未开的蒲公英,我们都笑得特别开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们了,害怕它们会整瓶炸掉。而现在,我才发现,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隐隐回甘。我从未放下这世间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为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并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极点时,才会回忆起曾经那些如雪花般缥缈又美好的往事。我顿悟,之前的我总爱远望天边绯红的云彩。

  看吧,人们总是喜欢遥望,好像望得越远就越能够忘记曾经的'脆弱与天真。最后却发现,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这之后,我才终于开始回想妈妈在我的不眠之夜里到底经历了什么。她说,每次我出去的时候,她就把家里其它地方的灯都关了,只留一盏客厅的灯,然后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做,时不时看一眼挂钟。其它时间就翻看我写的文章,一遍遍地担心。她和我说的时候,我哽咽了,泪水蒙住了双眼。

  她其实比我痛苦。那段时间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她说话,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说过,爸爸只是不断安慰她,没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爷说,但她觉得他们看出来了,因为姥姥云淡风轻地对她说:“我已经给佛祖上过香了”。

  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家很坚固。

  我也觉得我们家很幸运,我和妈妈都熬过来了。

  但史铁生的母亲没有,他比我悲哀。

  从那以后,我一直非常乐观,不再把所有的顺逆看得非常重,我很愿意这样活下去。我曾把生活当做一个任务,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现在,对我而言,生活是一个机会。而且正因为我经历过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进那个我拼尽全力才逃出来的漩涡中去,我要奋斗,用奋斗改变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运。

  每个人的梦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没有体验过史铁生的苦,但最后的释然都是一样的。

  有人觉得,生而为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生而为人,结果已定,不必抱歉,尽力而为。

《我与地坛》读后感8

  翻开书本,与作者一起忘却苦难,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嘴角笑意浮现……。

  他是我最近才认识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铁生,他终生近乎瘫痪,却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最震撼我心灵的,是他写的著作《我与地坛》。书中的他面对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惧,受到了沉重打击的他却顽强地屹立着,思绪还飘回了过去:儿时教堂里响亮清脆的钟声;年幼时与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灿烂的笑容……。

  在他还很小时生命便猛然对他开始了残酷的考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却也给了他独特的经历,与医院里的一位位病友的谈笑,在地坛公园的奇闻妙见,老家四合院内的那棵高大的合欢树……。他在苦难中学会了以微笑去面对,在逆境中学会了用双眼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与死神共舞间,他渐渐释然,不再沉浸于消沉悲观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对。

  这样一位身体残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难,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平时里的我们,有的已经成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赖着父母使我们遇到困难就用“不”来回答,是永远不能在苦难中成长的。

  史铁生的经历又将另一个人的影子带入了我的脑海之中——海伦·凯勒。这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女孩却在苦难的`面前豪不屈服,奇迹般地学会了说话,又考入了普通人都梦寐以求的哈弗大学,又创作了大量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在黑暗中添上了闪光的一笔。

  是啊,他们俩个都身残志坚,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他们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尽头一定会有彩虹。史铁生在死亡威胁下仍保持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海伦凯勒在命运面前仍不屈不挠地做着斗争。是的,他们都会用笑来面对苦难!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后记)

《我与地坛》读后感9

  作者为什么要去地坛?去地坛做什么?地坛与作者有着怎样的关系?

  作者正当风华狂妄的年纪,由于下乡遭受不幸,腿残了,不能直立行走。腿残是残疾的外在表象,心碎才是残疾的真正痛处。作者就是在这种心灵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痛苦焦虑,碎裂的心想要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释放压力,或者解脱,或者修复。每个人在遭受身心重创时,都会想一个人找个角落释放心中的苦痛,这一点就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走进地坛就走在了生与死的边缘路上,来来回回的徘徊,在徘徊的过程中,他想到了许多关于死的问题,由对死的思索慢慢悟出了生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地坛是作者心灵修复的去处。遭受重创的心不是短时间就能愈合的。是去了很多次地坛,看到了一些景一些人一些事,思索了很多很多,才慢慢修复。

  作者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母爱是最能感化人心的,母亲对她的爱从来不言说,只是知道儿子在哪就放心了,如果没有看见儿子,她便要寻遍地坛的'各个角落,所以地坛留着母亲焦急的脚步,搜寻的眼光,苦痛的心情。这种内心真实的情感,紧紧地锁住了读者的心。

  然后再截取几个典型的人物和事例,阐述人们活着的宿命。幸福的生命大都相同,不幸的生命各有各的不幸,比如长跑运动员,比如弱智女孩,比如“我”及“我”的母亲,我的残疾,我与地坛的这种关系。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为宿命。有了这种宿命观,情绪可能不会再那么纠结,不再在生与死之间艰难抉择,就会顺应天命继续活下去。活着的人,都是被驯化了的,要么是被自然驯化,要么被生活驯化,要么被制度规则驯化。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一对中年夫妇,一个唱歌小伙子,一个捕鸟老头,还有一位漂亮高雅的女人,这些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的人和院子里的景物就像缝衣线,一线一线把“我”曾经撕裂的心小心的缝合了。不管这些人这些事是否真实,透露着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踩着日出日落的影子,静静的活着。

  作者以残疾之躯,行走于其间,受伤的心灵渐渐愈合,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以一种审美的眼光,远远地观望着。没有抱怨没有愤恨,生活与内心都归于平静。

  真挚的情感,平和的心态,深刻的思想,是这篇文章三大特点。

  窃以为,一篇文章要吸引读者,要引起读者的认可和共鸣,那么,既要有真挚的情感,又要有独到的见解或思想。文以情感人,以思想启迪人。

  整个文章,思想的光芒闪烁其间,除了整体的对人生的思考,还有多处充满哲理与睿智的思索。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这里人性本身就是欲望的化生,谁都是生活在欲望的诱惑之下。所以,人性和欲望,保留还是消灭呢?不仅给自己思索,而且留给读者更大的思索空间。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一场戏的人质,在人生的这个大舞台上,是另有其人遏制着你的自由。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这个舞台是社会舞台还是政治舞台,还是生活舞台?显然,作者不必直说,在这个大背景下,或者说,无论在什么背景下,都会使这种离舞台最近的人成为倒霉的观众。是谁让你离舞台最近?也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知什么时候自己便由演员成了观众。所以,园神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宿命,被驯化了的宿命。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不相信宿命又能相信什么呢?宿命可以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平和的心态怎么来的,就是从宿命中来。

  相信宿命其实就是一种接纳与通透,对生命无常的接纳,对命运变数的接纳。接纳意味着心灵的安顿,胸怀的豁达。虽然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但一切都是确切地安排。

  宿命也是一种自愈济,罪孽和福祉上帝都已经为我们安排妥帖,我们只管努力活着就好。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史铁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史铁生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史铁生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达成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不存在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如何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如何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在过得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在本该闯荡四方的岁月他坐在了轮椅上。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宿命,地坛冥冥中召唤着史铁生。这个让他重生的园子,这个他与之相伴个无数的春夏秋冬的园子,像一个活了四百年老人,带着他领会生命的真谛。这就是命运,在夺去你某一个东西的同时也送给你另一个东西。在地坛里他写下了《我与地坛》,并领悟生命的哲理。

  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作为陪伴者,用它的存在向史铁生证明生命是。无疑地坛是史铁生失去双脚后支持他继续走下去的拐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史铁生与地坛相依为命的岁月中,为什么史铁生选择了地坛,我想在遭遇瘫痪的厄运之后的史铁生应该是沉默的,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他为了逃避外在的世界,一味的将自己投入自己的世界,他躲进了地坛,这个并不起眼的园子,这个曾经象征着皇权辉煌的林园,如今却被人遗忘在这一个角落。也许是他觉得他的命运与地坛的有点相似,仿佛是心心相惜。从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园子,也就注定了。他在这个沉寂了四百年的园子身上学到了淡定和释然。他用十五年的光阴顿悟人生。所谓生死,只不过是生命的两个过程罢了,生固然欢喜,然而死却并不是可怕和痛苦的。因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十五年,他习惯的呆在地坛向老友一样,在它的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默坐呆想。这个世界是喧嚣的,只有在地坛,他才能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从而窥看自己的心灵。

  除了生死,在地坛他同样体会到了亲情。是年少让他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失去双腿,难过的不止是史铁生本人,更是他的母亲。母亲知道儿子的苦闷,她为着儿子的.难过而更加难过,可是她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任由儿子沉闭在自己的世界,像受伤的幼狼自己舔拭自己的伤。儿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心头肉。儿子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然而儿子的疼落在母亲身上心上都是加倍的痛。“树欲静儿风不止,子欲养儿亲不待”只有当儿子成了父亲或是经历了生死,母亲的痛他才能体会到九牛一毛。有许多时候,我们更像一只只渴望飞翔的雏鹰,获得自由获得天空,却忘了在意气风发时回首望望那早已柱上拐杖的双亲。仍记得一个让我看的心痛的广告。广告中父亲正与儿子通电话,当儿子不经意间问起母亲时,父亲只回答了一句更很好,却隐瞒了母亲住院的事。是啊,双亲只渴望看到儿子走的更远飞得更高,而儿子却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一心只向往天空,到风筝察觉到线已经断的时候,已经回不去了。

  《我与地坛》其实讲述了许多史铁生在人生低谷时悟出的有关人生。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过得很伟大。每个生命也可以过得很零碎。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史铁生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史铁生的人或物。史铁生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史铁生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史铁生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史铁生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史铁生,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史铁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史生铁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史铁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史铁生忘记了,史铁生不是弃儿,在史铁生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妈妈,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bao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妈妈,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史铁生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妈妈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史铁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近日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使我深受感动启发,我同史铁生同走进了地坛,野草荒滕坦荡,老柏愈见苍幽,地坛洗去了繁华,却留下来质朴和久经磨练的沧桑气魄。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野草蛮横的生长,虫儿自在的活着,地坛仿佛充满无限生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活一世,总要留下的什么,可以是丹心报国照汉青,也可以是播种下自己理想的种子,直至大树参天。

  “正活到疯狂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般击到他头上,原先充满光明的人生大道忽地迷雾四起,迷茫颓丧爬满了全身,环望四周灰蒙蒙的一片,生活该何去何从?他不知道,他尝试问自己的内心,心告诉他要向前看,看看地坛上蛮横的野草,看看苍幽的老柏,看看奔波的虫儿,看看他轮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的母亲的脚印,看看自己的内心……他开始清理掉缠绕在心灵上的杂草,用充满希望的土壤养育美好的人生,听从母亲的遗愿,好好活着。

  人生在世难免会运蹇时乖,但就算深陷囹圄,也不能消磨掉前行的意志。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也正如史铁生用他残缺的身体谱写壮美的篇章,就命运而言,他是不幸的,但万幸的是他在遍布荆棘的命运道路上开辟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他心如一方磐石,孜孜不懈,目如一泓古井,深湛澄净,终是酿出酒酽花浓的圆满。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定会的”,但人总归是要活着,好好的活着,无论命运如何,都应该好好谱写人生。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把苦难当做垫脚石,当你正视苦难,跨过坎坷,幸福的未来就在前方当你,生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01-20

《我与地坛》教案05-15

《我与地坛》教案06-22

我与地坛教案11-22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05-22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11-15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4-0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9-26

我与地坛教案15篇04-01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