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调研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1
第一点:调研报告的目的
调研报告的目地是为了调研企业的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跟踪、定位常用的方法,典型企业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情况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点:调研报告的内容
一、家家悦连锁供应物流
1、企业的信息技术
家家悦先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处9000平方米的副食品配送中心,后又建设一座1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实现了仓储的立体化、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配送的智能化。
2、企业的信息系统
经营模式是从一级站(省一级)以调拨和购销的模式进货,再逐级批发到的三级站(县乡一级)或者直接在自己所属的网点零售。拥有针对物流活动需要的集成软件,拥有互联网信息共享技术。
3、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
物流中心北侧不设进出库通道,中心采用u字型的动线设计,南侧共设计了40个装卸码头和快速滑升门。1-7号门为收货区,8-23号门为出货区,24-40号门也是收货区,形成一个双“u”的作业动线。物流中心设计了高货架存储区、较大面积的临时堆存区和配置了电子标签的拣货区。库区内使用高货位叉车和电动托盘搬运车进行存储作业。部分按箱出货的商品采用纸质单据进行拣货作业,拣选作业完成后用笼车集货,随后用牵引车拖至出货区等待出货,拆零拣选则使用电子标签配合流力货架进行。
4、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现状的原因,发展趋势
原因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落后,也没有研究信息共享技术,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每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增加了物流资源占用和成本开销。
发展趋势
采用语音拣选的方案和曼哈顿(ma)的wms(仓库管理系统)。
相关资料
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东省威海糖酒采购供应站,成立于1974年。熟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商业系统的业内人士,一看这个名称就知道它在当时的商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二级站,这也就意味着它的经营区域仅限于威海本地,经营模式是从一级站(省一级)以调拨和购销的模式进货,再逐级批发到的三级站(县乡一级)或者直接在自己所属的网点零售。以威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当时的家家悦(山东省威海糖酒采购供应站)只是全省糖酒行业中的“小字辈”,年销售额仅有800万,利润20多万。
家家悦先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处9000平方米的副食品配送中心,后又建设一座1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实现了仓储的立体化、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配送的智能化。
目前使用的这个常温物流中心是XX年开始建设,20xx年投入使用的。面积为10000平方米,内部分为3个区,考虑到北方冬季比较寒冷,物流中心北侧不设进出库通道,中心采用u字型的动线设计,南侧共设计了40个装卸码头和快速滑升门。1-7号门为收货区,8-23号门为出货区,24-40号门也是收货区,形成一个双“u”的作业动线。
物流中心设计了高货架存储区、较大面积的临时堆存区和配置了电子标签的拣货区。库区内使用高货位叉车和电动托盘搬运车进行存储作业。部分按箱出货的商品采用纸质单据进行拣货作业,拣选作业完成后用笼车集货,后用牵引车拖至出货区等待出货,拆零拣选使用电子标签配合流力货架进行。未来还在考虑采用语音拣选的方案和曼哈顿(ma)的wms(仓库管理系统)。
二、天津保税物流园区
1、企业的信息技术
由政府投资、统一规划、牵头开发,采取bot(修建-营运-移交)的方式,选择合格的开发商,对保税物流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并由政府设立天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对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区内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督和管理。仓库实行自动立体化管理方式。
2、企业的信息系统
将港口功能引入物流园区,在中转集拼方面,可以对中转集装箱进行拆、拼箱,改变了以往在港区只能整箱进出的状况,实现了集装箱综合处理以货物分拨、分销、配送等业务的连动,使园区成为支线箱源和国际中转箱源的集散地。物流园区实行封闭管理,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同时兼有加工贸易业务,使园区既有仓储物流功能,也有生产加工功能,甚至有商品展示功能,使物流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3、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
投入300多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电子化监控,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对进出区货物采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4、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现状的原因,发展趋势
原因
(1)园区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
(2)保税物流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保税物流园区物流业的发展。
(3)园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
(4)园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完善的信息网络、物流信息平台、具有社会性质的综合物流系统等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5)园区内企业的同质性比较强。
发展趋势
(1)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园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3)完善的信息网络、物流信息平台、具有社会性质的综合物流系统
(4)突出企业核心业务,形成分工合作的
相关资料
园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是因为其在运营、政策及服务上的大胆创新,由政府投资、统一规划、牵头开发,采取bot(修建-营运-移交)的方式,选择合格的开发商,对保税物流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并由政府设立天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对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区内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督和管理。赢利模式是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低廉的土地价格,吸引大量物流服务企业入区投资建厂,开展业务。入区企业除了自建厂房,还可以向管理委员会租赁库房、堆场、车间等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通过园区土地增值,园区企业从中受益,经营管理者将可以提高其仓库、堆场等基础设施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区内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信息、招聘、培训等,获得相应的收入。保税物流园区享受只有自由贸易区才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境外货物进入园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内货物进入园区给予退税,改变了现行的“离境退税”和加工贸易“境外一日游”现象。
在海关和港口集团的支持下,实现了货物从港口到园区的直提直放,减少了货物存放时间和报关层次,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园区企业国际中转业务大幅上升,天津保税物流园区推出了加快通关速度和完善出口退税的一系列举措。同时,投入300多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电子化监控,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对进出区货物采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2
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始,每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将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我们把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项目进行研讨。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性质,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很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够,仅仅是当作完成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而开设的一门劳动技能课,而学生更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其在学习其他课程的繁重压力中得到一些放松,完全将其当成了一门休闲的课程。这种思想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信息技术课时一门可开可不开的劳技课。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新的职业定位。教师不仅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而且应在教育信息处理、远程教育、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要较大投入力度,确保师资力量,还要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重视力度,还要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再学习或者再培训的机会。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酌情增加课时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刚接手的班级,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家里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而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只是听闻,还不曾接触。了解该情况并登记好,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而一周就一个课时的信息课,对于本来就对电脑接触甚少的农村孩子而言,时间真的是太匮乏了。如果能根据情况,酌情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让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之余,还有更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这无疑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四、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好好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3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与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观点,顺应了信息科学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当代教育实践之中,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采取整合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学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校拥有一个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都有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先进的硬件建设为实验得以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本课题将针对这些现状来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实验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信息科技更好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并致力于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研究,促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建构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结构,以新型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协同合作与实践创新的学习能力;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习兴趣并促成动力支持下的良性循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基本构建起以学校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学科资源教育网,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经验材料。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利用信息模拟技术描述学科内容;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同条件、不同过程控制下的多样性结果;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现实条件下不可控项的可控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实现内容的现实化(虚拟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2、探究教育过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将更加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借助网络达到对各科学的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四、研究过程和实施步骤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有关知识。课题组定期分发教育科研信息摘编。利用请信息技术人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再培训和辅导,提高技术水平。
2、继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word等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有的教师已经掌握了用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我校将继续进行有关信息技术的专业基本功的培训,力争普及与提高。
3、创设情境,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网页制作培训、课件制作评比等。青年教师现场制作课件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拓展教师网上搜集信息、运用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空间,推动青年教师上网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师“网上论坛”评比活动。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流方式,促进全体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以应用为目的,探索整合方式。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素材。
(2)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我们将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深入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精心设计整合方案,夯实整合的基础。
针对整合的跨学科特点,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选定内容,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知识,所以要求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要有一定的水平。我们分工合作:老师确定整合的学科内容,信息技术老师负责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基本技能与习惯养成。
我们将把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年级三个年级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各课题组成员对本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慎重筛选,确定能够整合的教学内容。内容细化到某一单元的某一特定内容的某一片段。课题组将整合内容系统整理,列出目录,制定整合方案。
(3)研讨方案,形成整合设计。
在网页制作和教案设计方案初定后,我们将请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整合的教学结构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后拿出集大家智慧于一体的、较成熟的整合方案。
(4)实践设计,完善整合方案。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课的实验。全体人员根据现场的教学反映,进行剖析与评价后,再进行改进后的实验验证,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方式
实验评价实施的过程是:确定对象与目标,设计和发布量表,然后处理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及时反馈。
实验过程的评价和评价内容的设计都有很大优势,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记录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帮助学生实现过程性评价。
(三)开展实施“整合”的学科教学平台与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开发专题教学资源网站是实施整合、开展信息学习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模式。我们将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教师们努力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已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必要时由教师自己开发研制。形成电子素材库、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网络课件等形成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相关网站或子页的链接、导航,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的形成
1、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
(1)实验发现模式
实验发现模式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地参与实验和发现过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其中“实验”可以有测量、计算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加强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的环节,而这正是数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在这两个环节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的两重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可以一人一机,两人一机,也可以利用计算器网络分合结合地教学。它为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2)开放探索模式
开放探索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个数学问题在解决以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变化条件、变化结论、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发现共同的规律或新的结论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条件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把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3)应用探究模式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懂题意,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建模的意识、思路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强化这种意识和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静窥动,以动驭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之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验的条件,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参加数学实验和跨时空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数学对象的多种表示形式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游刃有余,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在建构知识和探索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教师更加灵活和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应用技能。所有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主动参与区教育局的网上互动教研;所有的教师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办公软件、媒体处理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选取素材,处理素材和应用素材的能力,为教师更加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校级资源库,包括课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等多方面内容。利用校园网络,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各种素材归类上传到网站,共享教学成果和经验。利用校园网站,教师非常方便的查询和调用各种素材,达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形成了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展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计的更加醒目,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动画模拟,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他们积极思维,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和进行公式推导的能力大为加强。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4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 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
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5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20xx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6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老师”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同学、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认为在初中阶段中可采取讲解接受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是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进步。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别墅调研报告
2.寒假调研报告
3.违章调研报告
4.装潢调研报告
5.快递调研报告
6.学校调研报告
7.调研报告范文
8.调研报告模板
9.环境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