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那袋米,让我明白了很多
人生的漂浮不定,让很多我们已经拥有的悄然离去。直到最后,你丢掉许多的东西,可那一道神奇的光还是笼罩着你,不减当年的神采。而我们却只是玩世不恭,叹息连连,直到最后失去那道光,才知道——真正的失去。
从咿呀学语伊始,那个人始终陪伴在我们左右。只是,渐渐地,我们对她的存在不太注意了。
我小时候特别不听话,喜欢从学校翻墙逃学,却不知道这样给父母带来多大的伤害。又一次,母亲见我又翻墙回来,她什么也没说,也没打我,只是转身用衣袖擦拭着脸,我意识到这次不大对劲,马上上前问母亲怎么了,可她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哭泣,滴滴泪水打在我的心上,令我喘不过气。我忙向母亲道歉,没想到起了很大作用,母亲红着眼说:“小旭,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你不知道我是为你担心么?你不知道学习关系到你的前途啊……”说着,哽咽了,我忙趁热打铁:“嗯嗯,我知道了,我以后真的好好学习,再也不让你生气了。”说完便拿起书包,向学校走去,可那时的我却不是真的这样想,“我要好好学习。”这句话不知说了多少次,可每次都是言行不致,这次也不例外。
晃过了小学的六年,我跨进了初中,留恋着小学的死党、兄弟,留恋着家里的亲人,每天在教室里干的事情是抬头望天想事情。每次,我拿着带着“血叉”的试卷到家,引来的是无数的打骂与事后耐心的教诲,可是对于我这顽劣性格的坏孩子来说,那只是一道耳旁风,生成,一刮,即过,已忘。从未起到任何作用。
直到初二,我还是原来那样。谁有能想到,一篇不起眼的作文,勾起我沉睡的良知。那文章题目《她,付出的太多》,讲述的内容:
作者是个山里的穷孩子,没钱读书,每次看见其他人家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快活得跑去上学,他都流下了羡慕的泪水。有时他甚至抱怨他为何没降生在一个富人家里,在安逸的环境下好好读书。最后他央求他的母亲,希望用他的泪水打动他的母亲让他读书。母亲沉默了,她哭了一夜,天一早,母亲肿着眼睛对他说:去上学吧。“话语虽很淡,可谁能感受到这孩子当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想即将实现时那激动的心情。
孩子上了学,他的学习永远令老师骄傲,令同学羡慕。没多长时间,孩子的家里的奖状几乎占满了一面墙,孩子的母亲却什么也不说,只是在儿子走后,一个人抚摸着奖状,偷偷流泪。孩子也常常问:“妈妈,你拿什么为我交学费啊?”可是孩子的母亲笑着说:“那你可别管,我自有我的方法,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这时孩子总是淡淡的说:“哦。”几年过去了,孩子已经是全校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了,可他心中个那个疑惑始终未消去:母亲为什么不告诉我她拿什么为我交学费,为什么每次回来母亲都憔悴了不少,还有她那愈来愈伤肿的腿?
终于,他忍不住困惑,决定探个究竟。那次正好学校让交学费,他告诉母亲说他去学校,出门却拐进一个小巷,等了一会,只见母亲蹒跚走出家门,左右一望,估计是在看她儿子,随后她在家里拿出一个大袋子,向邻居家走去,儿子紧跟其后,往进一瞧,只见母亲与邻居在交谈着什么,随后邻居转身到屋里抓了把米,放进母亲袋子里,母亲忙道了几声谢谢,转身出来,儿子始终藏身暗处,母亲就这样走了一百多户人家,终于袋子装满了米,在这之间,儿子看到了两鬓以霜染得母亲受到的那么多冷落,他的心里有多痛,他多想与那些失去人性同情的家伙大吵一架,可他不知道母亲做这些的目的,所以忍住了,跟踪到底……
母亲并未回家,而是直接向一个方向坚定走去,那是儿子学校的方向。她蹒跚走去,背着那么一大袋米,颤颤巍巍,勉勉强强地走着,却不知道每一步都狠狠踩在儿子的心里,终于到学校了,儿子始终在背后的某个角落,只见母亲有意躲过教学楼,沿着旁边的墙,躲在茂盛的草后面走着,直到校长办公室,儿子躲在校长室门口,偷听着,里面传来的声音很易分辨,母亲怯弱的声音,仿佛说给地上的蚂蚁:“我保证这最后一次,再也不拿米抵钱了……”马上,校长雄壮的声音,霹雳般打断了母亲的声音:“不行!这句话你已经说了多少次了……”外面,儿子哽咽着,泪水止不住……忽然,好长时间的对话后,“扑通”一声,儿子从门缝看去,母亲跪下了,儿子再也不能忍住,冲进去搀起腿已经酸了的母亲……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鼻子酸了,我深深地震撼了,那一袋子米该是多么得沉甸甸,它盛满的不是米——是那母爱!
那袋米,让我明白了太多。我开始“忏悔”以前那些简直是玷污母爱的行为,我要发奋学习,不负那个平凡却绝不可推托的期望~!
现在看来,妈妈的唠叨不在令我烦躁,变得恬美与动听,常萦绕在耳际,不在令我反感,变得可口与丰盛,常品位在心里。
母爱,如此伟大,又如此平凡。它如一轮明月,如水的月光涤净心中失意的尘埃;如洗的清辉拂去伤痛的心痕,洒满人生的道路;如珠的璀璨划破迷茫,直伴我们迎接下一轮的太阳。
【那袋米,让我明白了很多】相关文章:
文学给了我很多很多作文06-10
新闻袋袋裤广播稿07-04
明白叙事作文01-20
我就是那少年初中作文05-05
笔袋小学作文07-22
大班跳跳袋教案03-27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案04-12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