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中学生作文三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明中学生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明中学生作文 篇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文明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呢?
首先,文明是遇到师长,主动问好;文明是课间不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文明是不说脏话、粗话;文明是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坐、滑楼梯;文明是不带火机、手机进校园;文明是衣着整洁得体,不穿奇装异服;文明是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文明是同学们在食堂就餐有序排队,珍惜粮食;文明是爱护学校公物,不到处乱写乱画;文明是不欺负弱小同学,不打架、不撒谎等等。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用语挂在嘴边。
其次,文明是尊敬长辈、孝敬父母,面对父母长辈的批评,认真听取,不发脾气,不顶撞;文明是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招待等。
再次,文明是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文明是不乱扔垃圾,保护自然环境;文明是注意防火、防骗、防溺水等安全;文明是尊老爱幼,帮助弱小群体,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做到“与人为善,心中有他人”等。
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名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的文明中学生!
文明中学生作文 篇2
刘备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爱默生曾说过:礼仪,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题记
礼仪是什么,是一张社会的名片,是人与人交流的技巧,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礼仪由来已久,《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从牙牙学语的三字经到现在的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小时候,父母就教我对周围人要礼貌,称呼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见到人要主动招呼,见面问好,离开告辞,这就是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孔融让梨 是兄弟手足之间的友爱;做人应该一偌千金,遵守诺言,注重诚信;做错事要负荆请罪 ,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这些,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事,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这也让我交到很多好朋友。记得小时候,我去学游泳,刚学会,有些胆小,旁边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也不会,教练叫我教他,我按教练教的,一次次给他做示范,一一遍又一遍,他终于会了,我很开心,突然发现自己不害怕了,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获益,还交了一个好朋友,
礼仪就是这么重要,它代表了那么多。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文明中学生作文 篇3
暑假的一天中午,我和姐姐上完舞蹈课,妈妈骑车带我们回家,路过农业路与南阳路十字路口,当时路口车很多,红灯前排起了长长的车队,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妈妈说估计室外温度达到40摄氏度左右,人站在太阳下,就像是鱼放在烧烤炉上一样,炽热难耐。在等红绿灯时可真不是滋味,我们热的汗流浃背。
不远处有一位交警叔叔,他高高的个子,身材魁梧,脸上和手臂露出的地方,皮肤黝黑发亮,我想这肯定是在太阳下晒的时间长了,豆大的汗珠从头上脸上往下淌,身上的制服都湿透了,他坚持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井然有序。突然我看见一位骑电动车的叔叔从快车道冲了出来,全然不顾红灯直向马路中间骑过去,危险!过往的车辆差点碰到他,吓了我一大跳!这时警察叔叔快步上前,把他拦了下来,带到路边对他说:“你这样不遵守交通规则多危险,要是被汽车撞倒了,不仅你受伤痛苦也给对方车主造成麻烦。”听警察叔叔这么说,那个叔叔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连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天气太热不想等时间长,我下次一定不这样了。”
是呀!尽管天气炎热,但是我们还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交通秩序不就乱套了吗?警察叔叔顶着烈日站在太阳下,为了给大家的出行安全和顺畅的交通,不怕苦不怕累,我们等那么一会儿算得了什么,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你,照亮我,照亮大家,让我们都来做这盏灯,照亮整个社会吧!
【关于文明中学生作文三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