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02 04:54: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说学情

  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倍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理解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的“因数”的不同,过去学习的“倍”的概念和这里的“倍数”的不同。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开始。

  生:……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点击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相应的课件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

  师:是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现2行6列的图形)

  师:当然也可能是一行摆(2个),摆了(6行)。

  在这里,通过问引导、暗示学生,但答案最好让学生说出,先让学生头脑中自主建构形状相同的另外一种摆放。

  师:(点击课件)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它一旋转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生:一样。

  师:他们算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省略。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生:……

  师:大家一起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摆的?

  师:还有吗?

  生:……

  师:每行摆5个行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自学,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

  在自学完后设计了4个小过程:

  1、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里,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点击课件,文字消失)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4、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

  接下来:

  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看这道算式中有没有因数倍数关系?你怎样想的?

  30÷5=6

  师:谁来说说?

  生: ……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再来一个15÷5=3

  师: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两个数之间都有因数、倍数的关系,那在

  4和2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个呢?谁来说?

  28和7

  (设计意图: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整数之间,慢慢渗透,最终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师:再来说说这两个。

  8和24

  8和2

  生:……

  师:你有什么发现?(此时课件中的两个8变红)

  生:……

  师:对啊,都有8,可8一会儿是24的因数,一会儿又是2的倍数,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8变红,突出8,在同中求异,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数,在和不同数的组合中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还想说?

  生:……

  师:也就是8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与谁有关?

  生:……

  得出因数与倍数指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

  师: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区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今天学的“因数”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再来一个8和8,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因数、倍数是在什么数范围内研究的?(同时大屏幕呈现刚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师:就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师:判断2.4和4 3和2有无因数倍数关系?

  强调原来学习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数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根据除法算式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都要是(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不同,体会“倍”的概念比“倍数”的概念要广,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师: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吗?

  2,3,5,9,18

  生:……

  师:有没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部找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作业纸,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写在下面,开始。

  生:……

  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

  师:也就是从1开始,一对对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师:为什么不试4?

  生:……

  接下来呈现写法(两头写)并用课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师:来操练一下,做2个对口令的游戏

  师:再来练几个,完成2号作业纸。

  11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1的因数有:

  学生汇报

  师:(课件呈现所有数的因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课件出示发现)

  师:口头出题17的因数最小最大

  100的因数最小最大

  100000的因数最小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四、练习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

  六、拓展

  完美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七、课后检测

  设计理念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 ——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习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习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习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习: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6

  一、说目标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知识,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首先是精简了整除的概念,其次是改进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采用除法的表现形式,更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重要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认知现状来说,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的特征。

  2、通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说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体会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法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理解概念;抓住算式,构建模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铺垫关系

  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做铺垫。

  (二)观察分类,引出概念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分成两类,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共同属性,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结合算式,理解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交流中掌握概念。结合具体的除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练习36和7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四)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概念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把学生的方法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通过观察三个数的因数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环节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在找18的因数时,由于担心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总结评价,活用概念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练习:哪些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在疑问中结束本课,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谈收获、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 ——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

  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

  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

  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

  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

  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

  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

  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七、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

  的?(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八、自主探索

  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

  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出4的倍数: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九、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十、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习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习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习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和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xxxx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 ——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02-17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学反思02-09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03-10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4-1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7-02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6-16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案12-19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02-07

《倍数与因数》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