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赏析

时间:2024-08-07 08:41:32 偲颖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夜思》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夜思》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夜思》赏析

  古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评析1: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评析2:

  《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

  这首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但它长于即景生情,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于平淡之中寓深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是描写小睡乍醒时诗人所见所感的情景。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而铺洒在床前,熠熠生辉,令人乍见以为是银霜凝地。

  这里“月光”的乍见及心头的生“疑”,都大有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韵致,表明游子被思乡情绪所袭扰,已是辗转反侧,眠不能彻夜。“疑是”二字则将诗人少睡初醒而蓦然看见月光铺洒床前时瞬间的恍惚朦胧的感觉和神态,都给维妙维肖地状摹出来了。“疑”字还具有提领下文的作用—— 正因为生“疑”,才会引出了诗人举头、低头的一系列动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句,写诗人举头、低头之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在天,耀如白昼,面对“霜”天之月,诗人怀念故乡的思绪如潮翻飞。

  这里,“故乡”意域宽阔,启人思索。诗人思念的可能是故乡间的巴山蜀水、“峨眉山月”、司马相如的琴台、孩提时击剑任侠的往事,也包括故乡的亲友?

  但诗人都没有具体点破,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静夜思》中,从取景、造境、到用语,都是那么清新、自然,真可谓“天然去雕饰”。因此,这首明白如话的小诗不但使人感到并不“单调”、“乏味”,而且平而有趣,淡而有味,是“反朴归真”的佳品。

  这首诗的高妙处还在于诗人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围绕“低头思故乡”这一中心来凝聚诗人纷飞的思绪,如潮的感情,从而使诗的浓情炙人。长期的漫游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恸不断地来袭扰诗人的心灵的。

  但诗人摒弃了其他之一切,而是只截取生活中小睡乍醒后的一个富有包孕的片刻和一刹那的内心感受,以情观物,集中刻划,从而使诗的感情分外浓郁、感人,读后令人感到诗意深厚,回味无穷。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赏析:

  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本诗虽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相会,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诗教学。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

  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

  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安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轻声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轻轻悄悄,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学生也受了音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格外的静,话音显得格外的深幽。孩子们伴着那略带忧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主地低吟着。那纯真的表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

  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如果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

  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取诗人感受

  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床前,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诗外,而是让他们忘却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诗中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获取直接的感受,从而与诗人心灵相同,引起共鸣。

  孩子们的想象力马上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铺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阵烟。

  评析:

  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为什么诗人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霜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己的发现和发展。如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

  诗境之三:凝望月儿读懂诗人心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孩子又起劲了,不约而同地抬头向教室窗外凝望。看到月亮,你想到了。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

  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思乡曲,清幽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妈妈。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尧。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很想他们。

  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在已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孩子们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

  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到了故乡的苹果。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的头脑中蹦出来,他们把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变得更为丰满。

  诗境之四:和乐吟诵表达自己感受

  当我再一次播放思乡曲时,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低声吟诵,其中一些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吟诵。那般神情非一个传神能够概括。

  自己评析: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儿童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和诗意的。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这节课,我努力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表达,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人文课堂。

《《静夜思》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静夜思》赏析】相关文章:

静夜思教案02-28

《静夜思》教案06-30

静夜思教案06-22

《静夜思》教案03-03

《静夜思》说课稿08-10

《静夜思》备课教案08-25

《静夜思》优秀教案05-18

《静夜思》教学反思06-13

静夜思教学反思08-29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11-17

《静夜思》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夜思》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夜思》赏析

  古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评析1: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评析2:

  《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

  这首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但它长于即景生情,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于平淡之中寓深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是描写小睡乍醒时诗人所见所感的情景。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而铺洒在床前,熠熠生辉,令人乍见以为是银霜凝地。

  这里“月光”的乍见及心头的生“疑”,都大有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韵致,表明游子被思乡情绪所袭扰,已是辗转反侧,眠不能彻夜。“疑是”二字则将诗人少睡初醒而蓦然看见月光铺洒床前时瞬间的恍惚朦胧的感觉和神态,都给维妙维肖地状摹出来了。“疑”字还具有提领下文的作用—— 正因为生“疑”,才会引出了诗人举头、低头的一系列动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句,写诗人举头、低头之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在天,耀如白昼,面对“霜”天之月,诗人怀念故乡的思绪如潮翻飞。

  这里,“故乡”意域宽阔,启人思索。诗人思念的可能是故乡间的巴山蜀水、“峨眉山月”、司马相如的琴台、孩提时击剑任侠的往事,也包括故乡的亲友?

  但诗人都没有具体点破,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静夜思》中,从取景、造境、到用语,都是那么清新、自然,真可谓“天然去雕饰”。因此,这首明白如话的小诗不但使人感到并不“单调”、“乏味”,而且平而有趣,淡而有味,是“反朴归真”的佳品。

  这首诗的高妙处还在于诗人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围绕“低头思故乡”这一中心来凝聚诗人纷飞的思绪,如潮的感情,从而使诗的浓情炙人。长期的漫游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恸不断地来袭扰诗人的心灵的。

  但诗人摒弃了其他之一切,而是只截取生活中小睡乍醒后的一个富有包孕的片刻和一刹那的内心感受,以情观物,集中刻划,从而使诗的感情分外浓郁、感人,读后令人感到诗意深厚,回味无穷。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赏析:

  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本诗虽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相会,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诗教学。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

  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

  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安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轻声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轻轻悄悄,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学生也受了音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格外的静,话音显得格外的深幽。孩子们伴着那略带忧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主地低吟着。那纯真的表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

  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如果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

  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取诗人感受

  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床前,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诗外,而是让他们忘却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诗中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获取直接的感受,从而与诗人心灵相同,引起共鸣。

  孩子们的想象力马上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铺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阵烟。

  评析:

  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为什么诗人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霜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己的发现和发展。如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

  诗境之三:凝望月儿读懂诗人心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孩子又起劲了,不约而同地抬头向教室窗外凝望。看到月亮,你想到了。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

  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思乡曲,清幽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妈妈。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尧。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很想他们。

  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在已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孩子们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

  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到了故乡的苹果。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的头脑中蹦出来,他们把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变得更为丰满。

  诗境之四:和乐吟诵表达自己感受

  当我再一次播放思乡曲时,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低声吟诵,其中一些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吟诵。那般神情非一个传神能够概括。

  自己评析: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儿童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和诗意的。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这节课,我努力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表达,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人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