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感悟

时间:2024-06-22 16:02:31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教育孩子的感悟(经典)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就可以把它们都记录在文章里。不过,是不是写起来就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孩子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孩子的感悟(经典)

教育孩子的感悟1

  母总是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有所成就,有不错收入,有稳定生活。但赚回来的钱该怎处理才可让子女们尽快达成人生目标呢?这方面的书可谓少之有少。疼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多加注意不要过分让孩子享受安逸的生活状态。其实这是在扼杀他们的新创意和新思想。得用好的方法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是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这本书写得不错,家长们都可以借鉴。

教育孩子的感悟2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帮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书中,作者分享了孩子云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如何利用各种书籍帮助孩子解惑,进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所以,爱读书、读好书的孩子,不会成绩差,也不会过度叛逆,因为他们可以独立管理自己。

  同时,本书还谈到了父母在阅读中的作用。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你的身高决定了你孩子的身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用亲子阅读来陪伴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你应该信任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来引导孩子,吸引孩子自己去阅读。

  当然,你也要作为一个标杆。你不可能自己刷抖音,然后让孩子看。书中的一个片段其实触动了我很多。和云舟一样,王哲坤也是从二年级开始看哈利波特的,但是因为他才上二年级,所以总觉得哈利波特里面的思想和内容超出了他这个年龄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但是因为他喜欢哈利波特的电影,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

  从今年2月份开始,他就一直在看书(已经看完了前4卷),今年夏天他也跟我讲了很多他对《哈利波特》中人物的理解,以及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真的很惊讶到了这里,突然对“我用读书来教育孩子”这种不要小看孩子的方式有了很深的感触。如果孩子喜欢,书是本好书,那就不要干涉,让他自由阅读。

  所以,今年我不会再限制孩子读什么书,而是挑选一些好书,塞满他的书架,让他自由选择,说不定他又会给我惊喜。

教育孩子的感悟3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学生。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在教育学生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总觉得学生的发展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对自己教育学生的做法也有诸多困惑。正好假期中学校推荐了《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其实教育学生,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的学生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书中刘华良老师这样说:“孩子有自己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并不需要大人盯着她。你看,植树人哪会整天盯着树看它是如何长高的呢?园丁哪会整天整夜地盯着花看它是如何开放的呢?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她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是啊!教育学生来不得半点浮躁,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谨慎,需要慢慢来。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播种、浇水、松土、施肥、除草,需要阳光与雨露,需要经过放许许多的白天和黑夜,需要慢慢等待,耐心守候。

  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放平心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感受,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我们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首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班级中有好几位学生在学习上可谓是步履艰难,但他们有的体育好,有的则富有音乐天赋,有的则是舞蹈的行家……如果以为的要求他们必须行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摧残,更是煎熬。如果我能以学生的日后发展考虑,我会要求他们按自己的兴趣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就会变得快乐,变得阳光,而不是死气沉沉,老气横秋。

  给自己一种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心态,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扑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学生也将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

  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往往会有很多的乐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抓石子、捉迷藏……说来一大串,当时玩耍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又是多么的可怜。每天除了必须的作业外,玩的内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样了。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其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可怜了,他们的童年在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乐趣。正如张文质老师说的:“对很多人而言,童年的痛苦几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实,在教育学生时,许多的难题和不解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作为教师,我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更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科学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要多关注学生,要拿出爱心和耐心来,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教育孩子的感悟4

  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手中宝,心头肉,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那么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一人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如何当好这终生老师,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这是令每个家长都头疼的问题。

  在一个很巧然的机会下,得到了一本《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本书,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几页,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从智慧妈妈杨澜到放任教育的潘长江,从霸气慈爱的陈道明到言传身教的徐子健,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狠心爸爸李嘉诚,他们的育儿经验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妈妈的你去欣赏与感悟。

  杨澜的教子经: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大家都知道杨澜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细心地听孩子为她讲学校里发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这就是身为一个智慧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尊重。其实做妈妈的都一样,没有谁是天生的智慧妈妈,所谓智慧妈妈也是通过不断学习成长的。只要你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更深邃,让自己的心再细一点,你就会成为一个智慧妈妈,你的孩子会向着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顺。

  梁晓声:以柔克刚,和风细雨润子心。顺其自然,物尽所能,是梁晓声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这种辩证的观点不仅来自于他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更鲜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观和人才观。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龙是被家长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以学分高低论英雄更为普通大众司空见惯。由此推断,一些人也会认为梁晓声是名人,他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定更会看重高分、名校。梁晓声却不这样认为。他曾对孩子谈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丘吉尔、巴尔扎克上中学时都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关键是根据个人的条件选准人生的坐标,定好位,发挥自己所长。”

  梁晓声的教子方法,使我们不仅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国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在这本书中还讲了很多名人的教子经,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妈妈,都值得仔细阅读。

教育孩子的感悟5

  钓鱼

  有一个博士生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与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渔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快步如飞的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瞪得都快要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面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过了一阵儿,副所长也站起身来,走几步,蹭蹭蹭的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高手集中的'地方了?”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厕所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就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埋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性的团队。

  教育启示: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性的团队。

  所以,一定不能只看中孩子的成绩,追求多高的学历,更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能力。

教育孩子的感悟6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功底,它需要父母全程都参与,而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接下来我们一块来探索为什么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功底呢。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因此,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功底,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教育孩子的感悟7

  《为孩子重塑教育》一书的作者是[美]托尼·瓦格纳、[美]泰德·丁特史密斯。

  作者在书中对美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为‘管理’服务的,她是一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工具,也是为‘选什么样的人’、‘怎么选人’而设计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方式来发现他、培养他,都是带有明显的时代和区域印记,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比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及其后的科举制等等,都是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所用的。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是18世纪普鲁士人创造的,她是个免费的公共服务,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她提供无差别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忠诚和易于管理的公民,那她就一定会限制个体创新能力。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可能考试考得好,但实际并不一定掌握或者会用那些知识,仅仅是会考试而已。是不是跟我们现在诟病的国内中小学教育一毛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是学人家的,引进的,人家当初设计这个制度体系的目的就是这样,要用这个体系,就得接受她的缺陷。

  国外的大学教育如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因为这个体系也是引进的,以清华的历史最为大家所熟知。现代的教育体系完善于美国,是依托于工业化的过程,并将目标设定为为工业化生产教育产品,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引进的这个大学教育体系,在带来了她的优势的同时,也完整地带来了她的缺陷。

  实际上中国的科举考试刚刚建立的时候,考的科目是很多的,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题目包括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等,难度也很大,有思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我觉得倒还挺契合作者所期待的那个结果,就是说,通过题目设定,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逻辑、综合运用等能力。

  然而,这并没有跳出当前教育体系的.总体逻辑,只是用考试作为指挥棒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已,仅就中国上千年的考试积累,面对这样的改革,很快就能适应,就像是乒乓球赛制改革一样,不管你是改乒乓球的直径、改每局的比分、改发球方式等等,中国队很快就能适应,并继续领先全球。

  因此我想,教育体系/人才筛选体系的重大变革大概率会发生在中国。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18世纪的创造,从引进的这个教育体制里是不是也能明显看到科举制刚开始时的影子?他们是在我们的科举制基础上改进和创造的,后来又被我们引进。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大大提升,倒逼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快速进步的中国,有环境、有条件、有土壤,也有改造教育和筛选人才制度基因的中国,有可能创造出创新性的人才教育/选拔体系,然后再被其他国家引进和改进,才是人类不断成长的路径。

教育孩子的感悟8

  古往今来的有关家教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人成才,很大程度上,要受家长的影响。因此,做家长的平时务必十分注重自我的言行举止,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自我的孩子茁壮成长,有所作为。

  我们家孙悦今年三年级了,他从入学以来,在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帮忙下,很快的适应了学校生活,渐渐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在着3年多的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就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造就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他将使人终身受益。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字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回给孩子六下深刻印象。同就是给她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作好。此刻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就是衙门提的问

  提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就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会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即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他检查一遍,发现他字写的很潦草,会要求她擦了从写。有时候,他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他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必须要认真,就应尽自我更多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此刻家长都明白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我,最中导致自控潜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肯难的勇气和利益。孩子很喜欢唱歌跳舞,也有写作天分,因此我们就给他创造条件去跳舞,记得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他哭了,因为学跳舞就是一件很吃苦的事情,第二天,他浑身觉得酸痛手举起来也疼,我问他还学不学,他说还要去学,要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必须就会成功。这次花的时间长一些,看着他大汗淋漓的练着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成功的做好每一个动作我都会对他加油鼓劲。孩子也就是越来越认真,孩子小着多我说:爸爸我成功了!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我从心底为他感到自豪,悦悦很喜欢玩具,家里的玩具也很多,此刻上学,如工他个性喜欢,我就给他预定一个目标,完成的好就能够买。这样能够激励他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改掉一些坏习惯。孩子的书包就是自我整理的。他睡觉以后,我有时会检查一下就是否整齐,学习用品就是否齐全,若够没诶有带我会给他放进去。事后我会提醒他要注意。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会让他去做。有时也帮忙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他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但就是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期望自我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强迫她学他不喜欢的事情。如画画他十分

  喜欢从几岁时到此刻很多年他不但兴趣未减,反而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这就是他纯真,稚气的思想

  最好宣扬的圣地,看着孩子画的动物,花草树木,神志各异,表现方式灵活表达意思明确。我会有一种开心的喜悦。我的想法就是让孩子能够干他喜欢做的事情就够了,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孩子一齐学习。

  老师如果布置了需要家长配合的作业,我都要认认真真地与孩子一齐完成。需要翻阅书籍的就去看书,需要上网搜集或就是下载的资料也都按时完成。女儿要做手抄报,我就上网帮忙她搜集资料,与她一齐设计版面,陪着她一向做完。学校里的书香校园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齐读书,我就每一天床头上放上一本书,孩子也跟着学,睡觉前我们母女俩一齐读上一会书,从此贾长逸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暑假里的每一天早晨,我和女儿带上一本《100名人成人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去大化公园,在山顶上,我给女儿读上一个名人故事再回家。

  五、多方面培养,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从孩子四岁起,我就让她学习舞蹈,目的不就是让她长大成为一个舞蹈家,而就是要培养她的气质。孩子从小爱图图画画,我们就给她准备好水彩笔、油画棒、彩铅和图画本,买了与绘画有关的书,并且给她报了美术绘画班。在她六岁的时候开始学电子琴,去年她又十分期望学钢琴,于就是我又给她找了钢琴老师,家里买了一架钢琴。多方面的培养使贾长逸有很多展示才艺的机会,学校举办才艺大赛时她一个人就报过六项,而且都获了奖,这让她越来越自信,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就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出自我最耀眼的光芒。

教育孩子的感悟9

  又到一年暑期订书时,在订书目录里,我第一本就选择了《教师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因家有小儿正需教育。拿到书后,花了半天时间一口气把它看完了。这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10位来自全国一线的教师,用母爱凝结成的文字。我跟随着10位母亲饱蘸深情的笔触,重温了一个个稚嫩心灵的成长历程。是的,养育孩子确实不容易,孩子的一笑一颦,哪怕是很细微的一点成长,无不牵引着母亲殷切的目光,这些也是为人父母之后才有的深切体会啊!这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的书——身为一线教师的10位母亲,都是身处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下。正因为如此,她们才能够对教育现状有着不同程度的见解。她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如何平衡各种矛盾,如何处理一些敏感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仍然保持内心的明亮,如何目标明确地带领孩子从当前教育的泥沼中顺利走过来?从书中我看到了10位教师母亲执着的精神,看到了10位教师母亲长期坚持的毅力。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放手也是爱》一文。文中的教师母亲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她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一个人上下学,半路上自行车链子掉了,会自己想办法修好,回来时还会放在门口修车的大爷那儿;晚上饿了的时候会自己做炒土豆丝;母亲节的时候会做饭给妈妈吃。就这样,她的孩子在各种经历中逐渐脱离了父母的翼护,能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了。

  想到自己时时事事都为孩子考虑好准备好,生怕他磕着了碰着了,实在是惭愧。其实我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但正是因为处处不放心,怕孩子“不会”,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受挫折,因为感到“太早”、“太危险”、“太累”,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增强。此文使我明白从小就适度放手,有意锻炼孩子的自主意识,会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家长是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的,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比给孩子溺爱和金钱更重要。孩子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是请相信,他们的潜能很大!渐渐地,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一团糟到越来越好,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很棒的!他们完全能够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从他们第一次自己吃饭开始,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开始,第一次自己收拾玩具开始,第一次自己刷牙开始,第一次背上小书包上幼儿园开始!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

  在我的日常工作——班级管理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以前我总担心学生在教室无所事事,担心学生疯打,担心学生过于贪玩以至忘了学习,结果搞得自己很累,把学生也管“死”了。班级管理,是“放”还是“收”,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令人纠结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如果找到“放”与“收”的最佳结合点,就能够使班级管理在“收放”之间从容应对了。那么这个最佳结合点到底是哪里呢?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寻寻觅觅。我觉得,不同的年龄段,“收”和“放”都要有不同的侧重,低年级的班级管理侧重于“收”,适当地放;高年级的班级管理侧重于“放”,适当地收。

  班级管理需要“放手”,但放手不是放任,放手就像放风筝,手中的'线不能断。一个班级要想成绩过硬,班风过正,学风过浓,班主任一定要舍得放权,甘于退居幕后,仅在恰当时候进行引导和监督。“放手”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班级要制定班级公约,要有量化考核制度,班内职务要实行细致而合理的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又能让自已身心得到解脱,师生双赢的事,谁会不喜欢呢?在班主任交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习惯,不放心,顾虑重重的现象,甚至会觉得学生做任何事都举步维艰。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即便出现意外摔跤的情况,也属于成长中的插曲,是吸取教训,反思提高的最佳时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才有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舍得放手,敢于放手,给他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

  所以,从今天开始,放弃那些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坚持放手!学会放手也是一种爱!

教育孩子的感悟10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是好久好久以前学校发的一本书,当时顺手放在了办公桌里,一直没有再翻出来。这学期无意间翻出来,就顺便看了看,结果就被里面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拨出问题看实质的质朴的语言吸引了。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是张广利校长结合他在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现。其“社会即学校,家庭即学校,父母即教师”的观点,是我伴随着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长,感触越来越深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培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及对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的看法都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该播种些什么”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比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该播种些什么,教育孩子从小该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珍惜什么,爱护什么……是值得我们做父母和老师应该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是汪中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想,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多么伟大,关键是要关注孩子成长的当下,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学习中成长,从小事做起,从脚踏实地地做事中体验成功,从平凡的经历中发现伟大,成就孩子真实而丰硕的人生。

  一篇一篇细细品读下,再与自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对比,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教育行为是不恰当的。或许,我们早就知道,或许,我们才发现,但这需要我们改变。“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自己”。这是一句非常简单好记的话,但做起来却相当困难。就像教我们家的小姑娘识字,发现就是简单的“东南西北”这四个字,她在学习时却东张西望,一遍一遍记不住,在那里胡猜。大怒,训斥一顿之后,孩子一边哭,一边吓得往大人怀里钻,还得一边继续胡猜。或许,冷静之后想一想,让孩子休息一下,等她能精力集中时再来认,效果一定比边哭边学习的效果要好。但当时盛怒之下,知道是错的,却还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较着那个劲。

  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做个智慧的父母和老师,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为此,我们都要努力呀!

教育孩子的感悟11

  1.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2.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4.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5.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6.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7.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8.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比得上一百个老师。

  9.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1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11.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

  12.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13.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14.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15.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16.父母唯有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获得孩子的钦佩和敬爱。

  17.一切变坏都是从不劳动开始。

  1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19.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20.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人的。

  21.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22.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23.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24.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25.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26.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27.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28.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9.激发孩子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30.当孩子们开始问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他们就长大了。

  31.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做起。

  32.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33.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34.素质教育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35.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育孩子的感悟12

  一双合适的鞋子可以让人健步如飞,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只能送人或者丢掉。没有人愿意用自己孩子的脚去和鞋子磨合,我们需要的是鞋来适应脚,而不是用脚去适应鞋。所以作为幼教工作的我,更应该学会因材施教,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教育。阅读李跃儿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冬藏:自由选择工作”这一篇章。

  脚需要鞋子,没有鞋子就不能很好的走路。李老师在书中提到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通过大自然赋予的天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模式,获得只有自己知道的经验,这就是“直接经验”。孩子们使用这些直接经验去实践,在实践中迅速内化经验,形成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阅读此段,我感受颇深,不禁反思个人的教育行为是否满足幼儿个体的成长需求。

  合“脚”的“鞋子”

  记得我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漫画中每个小朋友都顶着不一样的脑袋,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当他们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所有小朋友的脑袋竟然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结合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教师期盼的,也不是我作为教育者的目标。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清楚。”鞋子对于脚来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班的本本小朋友数学能力很强,而依依小朋友的计数能力偏弱。同样是比较多少,本本看一眼就判断出谁多谁少,而依依则要通过反复点数来比较多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曾要求孩子们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多少,依依就再也没有举过手回答问题了,学习的兴趣不断减弱,即使偶尔和我眼神对视也很快躲开,越来越不自信了。读了李老师的书我才恍然大悟:依依的点数方式有错吗?本本的目测方式就一定适合依依吗?答案当然:不是。那老师为什么非要让依依可爱的小脚丫穿进一双不适合她的鞋子呢?我应该考虑“脚”的感受,支持本本和依依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陪伴着孩子成长,他们的身体不断长高,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情感也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在建构区,小班掌握平铺和垒高技能,大多是独立拼搭;中班时孩子们学会架空和围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有了同伴间交往;到了大班运用排列和组合,游戏时同伴合作、交流探讨越来越频繁,综合能力在建构中不断巩固提高。因此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认知特点,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多样性。在游戏、生活中我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孩子进行更适合的指导,以满足孩子不同阶段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鞋子”!

  做一位合格的“鞋匠”

  读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我常常深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真正做到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了吗?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并不只是随口一说纸上谈兵。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表达着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尊重和认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营造“平和自然、充满关爱”的氛围,真正将自主权还给孩子,尊重并接受孩子的天性。让每位孩子穿着舒适的鞋,富有个性地健康茁壮成长奔向未来。

教育孩子的感悟13

  捧着《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一遍。总觉得每位教师的话似乎都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细细品来,每一篇文章又都有其过人之处;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浓浓的爱;每一篇文章都渗透了深深的情。提笔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你的作业做好了吗?”这是我们既为人师又为人母常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许多家长经常问孩子的一句话。对于这点我就感触颇深,去年从一年级包班开始,为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我不断进行尝试。因为“作业”历来是刚上学的孩子们面临的难题,而我又坚信“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不管才是最好的管!”为此,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地学习习惯我是绞尽脑汁:每天的作业能少则少,尽量布置孩子们容易做的,让每个孩子均能独立完成的。但我的要求是:一回家就写作业,每个孩子都必须做到,家长签字也主要是这一点。

  我想,这也得益于老师的教育理念吧,先一点点来,再多一点点,这样,让孩子们养成习惯后就不会觉得做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几个学期过去了,我发现,就算不提醒,孩子们非常自然的认为,放了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晚上已经不再想看电视了,做完作业,吃完饭,我们就读书!现在,众多的孩子随身都带着小本子,把作业记到本子上,虽然只是一些符号,第几页到第几页,但这也是一个进步,知道要自己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了!

  所以,我每天还是要问“你的作业做好了吗?”“做好了”那就是不仅仅完成作业,而且努力做好了这些作业。今后,我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向“做好了”的方向发展。我希望听到每一个孩子自信的声音:“我做好了”。

教育孩子的感悟14

  中国人采用美式教育也不错啊,更理性更开放式的方法教育孩子肯定产生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父母其实就是孩子的好老师,我们能给予下一代的.幸福不在于财产的多少而是对他人生的启迪与教育。

  书中有些话语写得很鲜明和生动,受益颇多!

教育孩子的感悟15

  作为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做教师的,背负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对孩子的期望更大。所以静下心来想想,对孩子要做到:

  1、做孩子的朋友,不做孩子的老师。家长应将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与在生活中的角色分开,在家中做孩子的父母的同时也作孩子的朋友。不要将学校中的要求不自觉地运用到孩子身上。因为家庭不是学校,家庭中应当有家庭中的做法。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有话愿意同你讲,有活动愿意同小朋友玩、愿意同你玩。在共同的活动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当孩子有什么需要时及时合理地满足。

  2、有耐心。很多教师在学校对别人的孩子即自己的学生极有耐心,但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失去了耐心。这样做对自己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3、不要拿学生出现的'问题吓唬自己,怕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那样而对孩子过于严厉。这样做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位儿科专家的调查发现:很多患小儿抽动症的孩子的家长的职业是教师或者是会计,原因在于这两种人往往对所做事情的结果太追求完美。)

  4、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发展其个性的权力。不要一味地为孩子设计好一切而令孩子失去选择的机会。

  5、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从作家长角色出发的理论。按照教育理论教育孩子时,不忘因材施教。任何教育实例在有其共性的同时都有其不适性。不能往自己孩子身上生搬硬套。

  6、时刻记住一句话:“孩子如果不犯错误,还要大人做什么?”

  7、“君子动口不动手”。多给孩子讲道理,多引导孩子。这样做孩子和家长的心情都好,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首先教育孩子有多种途径:

  1、通过发生的事情教育,这是经常见到的,遇事把握正确的观点,要向正确方向引导,不要放纵。所有的事都要有个原则(那就是:是与非)。

  2、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好的榜样,通过自己带动孩子,不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要做。正确的事情带头做。例如: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不说谎话,走路不违章等等。

  3、教育孩子问题很多:

  例如:

  责任教育:无论在家里要把家长交给的任务认真完成;在学校要把老师留下的作业认真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

  劳动教育:教育孩子要勤快,爱劳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务。亲情教育: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孝敬老人。

  道德教育:教育孩子诚实,文明,礼貌。

  法制教育,做好事不做坏事,爱护爱护公财产。

  环保教育: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

  做人的教育:做人要文明礼貌、坦诚、宽容、豁达、

  安全教育:教育孩子不要乱动电线、开关、不要很穿马路,不要到危险的的地方去,如:水塘河流工地等等。

  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该有个正确的教育思想,不能打骂,讲究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说的太多了,在这里一句两句说不完,建议到书店买点书看。

【教育孩子的感悟】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感悟11-26

教育孩子的感悟06-21

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03-26

教育孩子的感悟(必备)06-22

教育孩子的感悟【热门】06-21

教育孩子的感悟[通用]06-22

(荐)教育孩子的感悟06-22

教育孩子的感悟和心得10-10

教育孩子的感悟(15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