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教案

时间:2024-11-13 12:37:2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的教案[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的教案[优]

小学科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小学科学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西瓜里面有很多的汁水,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取西瓜汁。

  2.喜欢探索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西瓜若干,小刀、盘子、勺子、调羹、榨汁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子、抹布、记录表(分为猜想和实验两部分)

  活动过程:

  1.出示西瓜,以猜想活动引入活动。

  师:昨天,我们从西瓜地里买回了许多西瓜,怎么吃法呢?

  幼:切成一块一块吃。

  切成两半,用调羹舀着吃。

  榨西瓜汁吧。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取西瓜汁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调羹舀出西瓜肉,用筷子插插插。

  用调羹压压压。

  用榨汁机。

  倒点水,使劲搅拌。

  用手挤。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把自己的设想和方法记录下来。

  2.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实验中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验证设想。

  师:每个小朋友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试过的能取出西瓜汁的工具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询问幼儿的操作方式,帮助幼儿用比较准确的动词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3.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方法。

  让幼儿用正确的动词来表述自己的操作。

  最后幼儿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取出西瓜汁,因为西瓜的瓤比较松,西瓜的汁水比较多,所以,很容易取出汁,大多数孩子都用了三种以上的工具进行了操作实验。

  在操作中,孩子们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发现,昕宏发现,用不锈钢调羹取汁比用瓷做的调羹取汁方便、省力多了;丁丁在一开始取汁时,是先把瓜籽取出来,但后来觉得太麻烦了,他就干脆拿出工具来捣西瓜汁,最后,他把西瓜汁倒入另外一只杯子中,发现西瓜籽都留在杯底了;史淋尹想出了用手挤的办法,我让他把手洗干净进行尝试,结果他发现这个办法是最快的'。

  4.一起品尝西瓜汁,并且把西瓜汁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才是真正让孩子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在活动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一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科学态度,并使幼儿有了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西瓜汁,相对于取其他水果汁要方便得多,而且西瓜的汁水多,能比较容易地看到成效,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功。西瓜的汁是红色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颜色,所以,孩子们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喜悦和快乐。取西瓜汁能真正激活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操作的欲望,真正实现了主动、快乐学习。

小学科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难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

  二、新课教学

  1、哪些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

  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

  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

小学科学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小学科学的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教学重点: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教学方法:以讲解、图片及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本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课本8页第一幅图中,为什么上黑下浅?

  2、学生讨论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研究土壤

  (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

  1、学生观察、比较表层土和下层土

  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两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土壤的颜色与腐殖质的多少有关)

  2、讲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二)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肥沃

  1、观察课本9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并阅读图左的文字

  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样,知道由于地理天气或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

  2、右边的图是人类改造贫瘠土壤的一些方法

  (三)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

  1、观察课本11页上图

  2、讲解:教师讲解这幅图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养殖方法

  三、巩固—做一个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观察肥料袋的制作图及步骤,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2、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四、布置作业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五、课后记

小学科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小学科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教学流程:

  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⑶学生汇报结果。

  ⑷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学生自由回答。

  2.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⑴教师启发学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⑵学生激烈辩论,提出自己看法。

  3.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⑴教师引导: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钩码分别放在这张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⑵学生观察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纸放东西和水面的放东西关系。

  ⑶教师启发实验;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4.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⑴教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⑵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⑶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实验时做好记录。

  ⑷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方法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5.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⑴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⑵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说说你对水的浮力的理解。

  ⑶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⑵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小学科学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学习不仅是做实验,还要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演示材料。学生材料:水槽、矿泉水瓶、抹布、托盘、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浮石、红豆、卵石、螺丝钉、放大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2.出示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里有空气吗?

  3.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第8课《这里面有空气吗》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材料:2个空瓶,水槽,抹布)1.讲述:究竟有没有空气呢?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吗?谁愿意说一说. 2.你是怎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再找同学说一说.

  3.有人说有空气,有人说没空气。那究竟谁说的对呢?我们需要想办法验证一下!谁有好办法?

  4.提问:这些办法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一些?5.好,那觉得这个好,请你来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6.在外面打开盖子行不行?

  7.老师把你们的办法用图片展示出来, 1—— 2。 8.提示:(1)活动前把你的袖子挽上去,避免弄湿衣服.(2)每个桌子上都有抹布可以及时将洒出的水清理干净。 9.请1号同学来取瓶子。 10.小组活动:开始.

  11.提问: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水进瓶子里/有气泡—-有空气12.那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吗?

  活动二:(放大镜,物品,记录单,笔,水槽)

  1出示物品图片(PPT),你们都认识这些物品吗?说说都有什么。 2.问:他们里面有空气吗?接下来我们先猜测一下. 3 ?出示表格(PPT)有一个小任务. 4.

  √的形式填写完整,

  镜,看看在观察的时候能不能帮到你们。

  5.请2号同学送回瓶子领取材料(两分钟时间)

  6.学生汇报猜测:你们小组的.猜测是?为什么这么猜测呢?

  7.啊,有孔隙就会有空气。在科学课上,猜测只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实验)你有什么好办法?(明确放入水中试一试)

  8.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试一试.那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提示:如何放?一个一个)

  9.还有一些小提示:(ppt)

  A .物品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同时填写实验部分的记录单。 B.实验的物品只能放一次,不要反复放进水里,会影响实验结果. C .实验时,观察要仔细,注意桌面卫生。 D 。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一人放一个。 10. 3号学生送回放大镜。

  11.老师想问问什么样的物品会有空气呢?你们小组有空气的是哪些?与你们猜测的一样吗?(在猜测的环节,用放大镜看到了什么?)对了,有孔隙的物品藏有空气。

  三、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了两个有趣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在容器的内部和一些物品的孔隙中也有

  空气。看来空气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四、拓展

  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什么是真空呢?请你回家查一查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大家能看懂吗?将表格猜测部分以同时老师还给每位同学准备了放大

小学科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科学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学生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能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4、在探索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学生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

  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和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小学科学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室外活动:

  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三)延伸活动:

  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小学科学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依照自己的生活习惯给食物分类;

  2、调查本班学生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制成统计表;

  3、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4、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1、每天吃的饮食,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对自身的健康增强意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图片、统计表

  学生: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

  1、(1)出示食物图

  提问: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些东西吗?(食物)

  看到这些实物你有什么想法?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2)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 我们吃什么

  2、认识食物并分类:

  (1)学生阅读教材40页的资料,并划出你知道的营养成分。

  (2)互相讨论:你们在生活中了解哪些知识?

  粮食类:主要有淀粉、鸡蛋、豆制品等含有蛋白质;

  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类:主要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纤维素

  (3)指导学生认识食物营养标签;

  3、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用”碘酒“探测”淀粉“的实验,并观察异同,做好记录;

  (3)检测花生米里有没有油脂,并做好记录;

  4、填统计表:

  (1)学生回答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统计表中画圈,其余学生思考爱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4)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

  5、小结:

  食物要多样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饱,10多年前是味道,现在是吃健康。

  6、作业:

  了解我们一在中必须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并从哪些食物中获取?

《小学科学的教案[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科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关于科学的教案05-20

小学科学的教案01-10

小学科学《水》教案02-13

小学科学教案01-09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02-02

小学科学教案10-08

小学科学的教案[优秀]11-05

[经典]小学科学教案05-23

小学科学地震教案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04-0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科学的教案[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的教案[优]

小学科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小学科学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西瓜里面有很多的汁水,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取西瓜汁。

  2.喜欢探索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西瓜若干,小刀、盘子、勺子、调羹、榨汁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子、抹布、记录表(分为猜想和实验两部分)

  活动过程:

  1.出示西瓜,以猜想活动引入活动。

  师:昨天,我们从西瓜地里买回了许多西瓜,怎么吃法呢?

  幼:切成一块一块吃。

  切成两半,用调羹舀着吃。

  榨西瓜汁吧。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取西瓜汁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调羹舀出西瓜肉,用筷子插插插。

  用调羹压压压。

  用榨汁机。

  倒点水,使劲搅拌。

  用手挤。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把自己的设想和方法记录下来。

  2.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实验中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验证设想。

  师:每个小朋友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试过的能取出西瓜汁的工具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询问幼儿的操作方式,帮助幼儿用比较准确的动词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3.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方法。

  让幼儿用正确的动词来表述自己的操作。

  最后幼儿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取出西瓜汁,因为西瓜的瓤比较松,西瓜的汁水比较多,所以,很容易取出汁,大多数孩子都用了三种以上的工具进行了操作实验。

  在操作中,孩子们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发现,昕宏发现,用不锈钢调羹取汁比用瓷做的调羹取汁方便、省力多了;丁丁在一开始取汁时,是先把瓜籽取出来,但后来觉得太麻烦了,他就干脆拿出工具来捣西瓜汁,最后,他把西瓜汁倒入另外一只杯子中,发现西瓜籽都留在杯底了;史淋尹想出了用手挤的办法,我让他把手洗干净进行尝试,结果他发现这个办法是最快的'。

  4.一起品尝西瓜汁,并且把西瓜汁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才是真正让孩子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在活动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一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科学态度,并使幼儿有了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西瓜汁,相对于取其他水果汁要方便得多,而且西瓜的汁水多,能比较容易地看到成效,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功。西瓜的汁是红色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颜色,所以,孩子们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喜悦和快乐。取西瓜汁能真正激活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操作的欲望,真正实现了主动、快乐学习。

小学科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难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

  二、新课教学

  1、哪些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

  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

  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

小学科学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小学科学的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教学重点: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教学方法:以讲解、图片及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本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课本8页第一幅图中,为什么上黑下浅?

  2、学生讨论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研究土壤

  (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

  1、学生观察、比较表层土和下层土

  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两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土壤的颜色与腐殖质的多少有关)

  2、讲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二)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肥沃

  1、观察课本9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并阅读图左的文字

  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样,知道由于地理天气或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

  2、右边的图是人类改造贫瘠土壤的一些方法

  (三)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

  1、观察课本11页上图

  2、讲解:教师讲解这幅图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养殖方法

  三、巩固—做一个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观察肥料袋的制作图及步骤,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2、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四、布置作业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五、课后记

小学科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小学科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教学流程:

  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⑶学生汇报结果。

  ⑷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学生自由回答。

  2.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⑴教师启发学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⑵学生激烈辩论,提出自己看法。

  3.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⑴教师引导: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钩码分别放在这张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⑵学生观察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纸放东西和水面的放东西关系。

  ⑶教师启发实验;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4.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⑴教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⑵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⑶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实验时做好记录。

  ⑷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方法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5.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⑴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⑵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说说你对水的浮力的理解。

  ⑶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⑵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小学科学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学习不仅是做实验,还要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演示材料。学生材料:水槽、矿泉水瓶、抹布、托盘、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浮石、红豆、卵石、螺丝钉、放大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2.出示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里有空气吗?

  3.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第8课《这里面有空气吗》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材料:2个空瓶,水槽,抹布)1.讲述:究竟有没有空气呢?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吗?谁愿意说一说. 2.你是怎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再找同学说一说.

  3.有人说有空气,有人说没空气。那究竟谁说的对呢?我们需要想办法验证一下!谁有好办法?

  4.提问:这些办法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一些?5.好,那觉得这个好,请你来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6.在外面打开盖子行不行?

  7.老师把你们的办法用图片展示出来, 1—— 2。 8.提示:(1)活动前把你的袖子挽上去,避免弄湿衣服.(2)每个桌子上都有抹布可以及时将洒出的水清理干净。 9.请1号同学来取瓶子。 10.小组活动:开始.

  11.提问: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水进瓶子里/有气泡—-有空气12.那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吗?

  活动二:(放大镜,物品,记录单,笔,水槽)

  1出示物品图片(PPT),你们都认识这些物品吗?说说都有什么。 2.问:他们里面有空气吗?接下来我们先猜测一下. 3 ?出示表格(PPT)有一个小任务. 4.

  √的形式填写完整,

  镜,看看在观察的时候能不能帮到你们。

  5.请2号同学送回瓶子领取材料(两分钟时间)

  6.学生汇报猜测:你们小组的.猜测是?为什么这么猜测呢?

  7.啊,有孔隙就会有空气。在科学课上,猜测只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实验)你有什么好办法?(明确放入水中试一试)

  8.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试一试.那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提示:如何放?一个一个)

  9.还有一些小提示:(ppt)

  A .物品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同时填写实验部分的记录单。 B.实验的物品只能放一次,不要反复放进水里,会影响实验结果. C .实验时,观察要仔细,注意桌面卫生。 D 。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一人放一个。 10. 3号学生送回放大镜。

  11.老师想问问什么样的物品会有空气呢?你们小组有空气的是哪些?与你们猜测的一样吗?(在猜测的环节,用放大镜看到了什么?)对了,有孔隙的物品藏有空气。

  三、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了两个有趣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在容器的内部和一些物品的孔隙中也有

  空气。看来空气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四、拓展

  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什么是真空呢?请你回家查一查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大家能看懂吗?将表格猜测部分以同时老师还给每位同学准备了放大

小学科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科学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学生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能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4、在探索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学生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

  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和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小学科学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室外活动:

  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三)延伸活动:

  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小学科学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依照自己的生活习惯给食物分类;

  2、调查本班学生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制成统计表;

  3、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4、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1、每天吃的饮食,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对自身的健康增强意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图片、统计表

  学生: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

  1、(1)出示食物图

  提问: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些东西吗?(食物)

  看到这些实物你有什么想法?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2)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 我们吃什么

  2、认识食物并分类:

  (1)学生阅读教材40页的资料,并划出你知道的营养成分。

  (2)互相讨论:你们在生活中了解哪些知识?

  粮食类:主要有淀粉、鸡蛋、豆制品等含有蛋白质;

  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类:主要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纤维素

  (3)指导学生认识食物营养标签;

  3、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用”碘酒“探测”淀粉“的实验,并观察异同,做好记录;

  (3)检测花生米里有没有油脂,并做好记录;

  4、填统计表:

  (1)学生回答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统计表中画圈,其余学生思考爱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4)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

  5、小结:

  食物要多样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饱,10多年前是味道,现在是吃健康。

  6、作业:

  了解我们一在中必须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并从哪些食物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