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

时间:2024-08-05 09:26:41 教案 我要投稿

《孔乙己》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乙己》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1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生活贫困,经济拮据,与“短衣帮”同处于社会底层的经济地位;“穿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比“短衣帮”高贵。在他身上,显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十分明显的特征,使人一看,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画眼睛”的方法写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贯通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展示出悲剧的兆头。

  三、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学生回答,点明:活动的环境是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小说点明“——这是凹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年上溯20多年,是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酒店有特殊的格局,多种的喝酒方式。

  这个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它等级森严、冷酷势利。(咸:xián全的意思;亨hēng通达顺利。咸亨:出自《易·坤》的“品物咸亨”。旧时店铺老板用这类吉利的字眼做招牌,取财源茂盛的好兆头。)请同学一一找出阶级差别相对照的词语,说明等级森严。

  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荤”一“素”,鲜明地揭示了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读文中有关语句,体会:

  掌柜的对长衫主顾的巴结,对小伙计的凶脸孔,对短衣帮“羼水”的冷酷。“羼水”这一细节深刻揭露老板对穷人榨取手段的卑劣和冷酷势利、唯利是图的本质。“单调”、“无聊”,“活泼不得”。死气沉沉的气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炎凉的关系。(对“幸亏”进行换词练习,如“幸好”“多亏”等。)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这样写,目的在于揭示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创造不平等的冷酷的气氛,预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写柜台与附近的人们,是为描写孔乙己作铺垫,因为从他们的眼里、话里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勾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的是演好社会中这个下层人物的悲剧。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就在读者不解之时,作者用极省俭(白描)的语言亮出了孔乙己的形象。三个附加语(“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一下子刻画出这个人身上的可笑的矛盾,他是这环境里独一无二的笑料,给人以世情凉薄之感。

  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      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 站着喝

  (笑)→ 而    凉薄

  “短”“外”“站”“素” 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付酒钱时还要“排”。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这部分三个细节特征,①站、穿;②排;③关于茴香豆,活画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善良,卑微,迂腐,想向上爬又不善于钻营,生计日窘却又好吃懒做,特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作者塑造了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传神。

  (3)在写哄笑的场面中,作者插叙了什么内容?起何作用?

  插叙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对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腐蚀的思想性格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好喝懒做;偷窃;不拖欠等等)。

  插叙节省笔墨,用最少的话说明应该说明白的事,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读第9节。从“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语句中,体会孔乙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话虽一句,却无限辛酸。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四。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教师点明:从欠钱未还,从提到而不谈到、不看到,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通过“我”的估猜,写孔乙己的默默无闻死去,分外辛酸。无人过问,又无确实消息,“大约”“的确”,写出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孔乙己在取笑声中登上生活的舞台,又在嘲笑声中离开了生活的舞台。社会如此冷酷,令人毛骨悚然。

  二、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这个被压迫被损害者,作者对其迂腐,坏习气进行了批判,对其善良予以肯定,对其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哀其不幸。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布置作业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教后:

  1.讲“咸亨”含义很有必要,表示酒店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愿望,能给学生以当时社会的实感。

  2.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没有一个同学把“孔乙己”误认为是真实的姓名,而且较快地体会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不知其姓名,只用绰号来代替,必然命运悲惨。有同学联系到《阿Q正传》中的阿Q。

  3.有同学提出:“短衣帮”的“唠唠叨叨……”不好,引导他们读课文,弄清作者的意图,不是写短衣帮的不好,而是揭露老板的贪婪,冷酷。

  4.要学生辨“踱”的含义,体会清闲自在、踌躇满志的神态。

  5.“幸而”换词,学生换了“幸好”“亏得”“还好”。

  6.有同学说孔乙己这个人应该用“穷酸”二字来概括,理解得较好。

  7.把“不屑置辩”与“排”放在一块儿讲,一神情,一动作,均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8.“不屑置辩”与“颓唐不安”是绝妙的对照。

  9.“笑”是文中艺术化的一种手段。孔乙己的可笑,是为了抨击使人麻木的封建文化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10.反复写“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冷酷,遭遇悲惨。作者以“笑”贯串全文,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悲喜互为映衬,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孔乙己》教案2

  【教材分析】

  一个穿长衫的知识分子,一个只能站着喝酒的可怜人,这就是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孔乙己。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文章开头细致地介绍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靠柜外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帮,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的是穿长衫的,他们比较阔绰。从这个酒店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根本没有资格象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通过渲染酒店顾客中“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凸显出孔乙己是游离于这两大社会群体之外的多余的人而存在的。

  象“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上多余的人,他是如何生存着的呢?文章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生活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知今还记得”。后文还写到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都把孔乙己当作笑料,为了取乐,他们常常打趣、讽刺孔乙己。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重读<孔乙己>》一文中说“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将“笑”作为分析文章的重点,认为以喜写悲,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剧色彩。但是,文章中孔乙己难道仅仅是充当了别人的笑料吗?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阅读时虽能带着问题,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但缺少的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如不加以关注,将非常可惜。此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通过从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孔乙己当时无奈挣扎的生存状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三、研讨

  1.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作出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节的需要,同时又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不断挣扎的生存状态。

  明确:

  ①作为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长指甲”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不同于靠辛勤的劳动来过生活的短衣帮。留着长长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养尊处优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一双手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过书,但这样的人却生活得并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这样的长指甲只能是好逸恶劳、懒散过日的“标记”了。

  ②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用指甲蘸酒写字”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进学,但还是极力要证明自己的学识。问小伙计识不识字,教小伙计“回”的四种写法,没有笔,用长长的指甲代替;没有墨,蘸酒代替。无奈,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却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得他就算能够充当笑料,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能使“店内外都充满快活的空气”,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多了他人们多了一个人取笑,少了他人们还是一样过。

  ③作为一个穷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唯一的下酒菜是一文钱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他是善良的。但他毕竟生活窘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吃了还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仅存的下酒菜,这时读书人在维护他的体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现穷酸之下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的迂腐。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苦人”,是个“弱者”。因为多余,他连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个半懂不懂的绰号代替,店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一个与他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态人生中,这一内容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亮点。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灵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生存的状态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为受尽凉薄的可怜人而存在

  例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双曾经留着长指甲的手,一双曾经用来写字的手,一双带着善意的手,此刻满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识分子的体面,再也不能让自己的闪光之处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干不了,孔乙己与短衣帮相比更为悲惨。

  小结: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

  设计意图: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儿。

  5.探讨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文章主题。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

  四、作业

  运用“我看孔乙己是_____(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人,因为文中_____(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一段文字,进行鉴赏。

  附:板书设计

  苦人儿:孔乙己

  孔乙己

  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

  热衷功名

  悲惨死亡

  掌 柜:唯利是图

  小伙计:势利

  众 人:麻木不仁

  丁举人:残忍

  冷漠的社会

  孔乙己必死无疑

《孔乙己》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孔乙己》拓展练习

  一、 (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9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3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孔乙己》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四、学习前三段

  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

  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讨饭的原因

  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孔乙己》教案6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三教时。

  学习方式:

  朗读法,语言品析法,讨论

  第一教时

  一、自主学习

  1.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2.字词学习

  ⑴注音

  阔绰(chuò )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提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展示交流

  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1.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三、点拨升华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四、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站着喝

  (笑)→而凉薄

  “短”“外”“站”“素”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五、达标反馈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自主学习

  请同学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圈划出孔乙己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语句,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3、交流展示

  1.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2.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3.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例如: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

  4.孔乙己神态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

  ①“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②“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③“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④“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达标反馈:

  1.摘录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语句,并赏析。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课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自主学习

  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展示交流

  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点拨升华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5、达标反馈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孔乙己》教案7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xx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xx的主题。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xx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孔乙己》教案9

  一、 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三第X册第X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 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孔 乙 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孔乙己》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性格。

  3、分析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小说的主题。

  【教学设想】

  结合小说三要素把握课文内容,以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概括为重点,把语言品读渗透到各环节中。分析病态社会和变态人物,理解鲁迅对孔乙己这样的底层不幸者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鲁迅

  学生回答鲁迅的生卒时间和鲁迅的作品。

  教师补充:郁达夫评价鲁迅:鲁迅虽死,但其精神与我中华民族同在。他在《怀鲁迅》中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道去珍惜、爱戴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北京大学孔庆东指出: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的灵丹妙药。

  二、亲近课文

  1、生字新词。

  踱(duó)阔绰(chu)羼(chàn)间(jiàn)或打折(shé)了腿

  2、梳理情节:小说写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断?

  酒客们揭短;酒客们嘲笑他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3、感受人物:从孔乙己的生活片断中(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笑声,分茴香豆等等),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导学生从孔乙己的外形、肖像、服饰、语言、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人物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账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遭到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小结:

  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麻木不仁至死不悟,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死要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孔乙己是一个变态(异化)的读书人。

  三、文本细读

  1、环境描写:咸亨酒店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

  短衣帮:短衣帮本质善良,取笑孔乙己,对其不幸命运反映冷漠。

  掌柜的:“凶脸孔”,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商。

  丁举人:“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的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这也是小说的独特视角。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那个病态社会的写照。

  2、主题探究: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

  结合全篇,品析小说的结局:“大约孔乙己确死了。”联系丁举人的“打”、短衣帮的“笑”来细细揣摩,从而归纳出主题思想:揭露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悲剧和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3、走进鲁迅:作者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鲁迅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作品是《孔乙己》。也许,除了艺术上的原因外,还有鲁迅对孔乙己这个苦人和弱者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充满同情。文学就是人学,伟大作家的优秀作品,往往体现出对底层人物的深刻同情,体现悲悯情怀和人道精神。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乞丐》(屠格涅夫)、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上海考生)、《我们的路》(罗伟章)、《继续温暖》(毕亮)。

《孔乙己》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读课文并感知

  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

  (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

  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

  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

  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

  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2、孔乙己可笑吗?

  (可笑,可怜,可恨等)

  找出相关的句子作分析式批注,交流(推测人物行为表现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咬文嚼字,主题探究

  1、孔乙己身上有优点有缺点,但为什么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这些人组成的是怎样的社会缩影?

  研读1-3节内容,(1)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同到咸亨酒店喝酒,喝酒的目的是否有些不同?(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2)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的状态一样吗?(姿态:站着;坐着,(倘肯,大抵,踱,要就要菜)(3)我和掌柜,我们和客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生厌,不信任)

  小结:人:冷漠,自私社会:贫富,等级

  2、小说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否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交流。

  四、板书及作业小结

  1、板书“笑声中的悲剧人物”

  2、作业:

  (1)想象孔乙已死亡时的一幕,写作,200字左右。

  (必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运用)

  (2)书写包含人物(对立,强弱)关系的一个场景,体现你的情感倾向,300字左右。

  (1)、(2)作业中完成一项即可。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

《孔乙己》教案12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二、孔乙己

  名称的寓意

  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的绰号。鲁迅为什么要用绰号作人句呢?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时也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鲁迅用这个人物的绰号作为小说的题目,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三、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孔乙己出场时对他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一段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他身材很高大”,表明他的体质好,有力气,可是他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他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了而不肯补,“脏”了而不肯洗,都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本来这件长衫可以脱下来换一换,洗一洗,可是他不愿意;这从他几乎成为口头语的“之乎者也”这类话可以作为补充说明。虽然已是胡子花白的人了,科举的途程对他已是毫无希望的了,但他仍然画饼充饥,聊以自我安慰,这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孔乙己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

  四、动作神态描写的目的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以不足3000字的篇幅,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修世态的凉薄,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极其生动、鲜明,令人忧愤,使人难以忘怀。同时,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历来也是人们称道的。

  有人认为作品“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示了孔乙己善良的心地。”而依据是:“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我认为,这是以偏概全。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确实能看出孔乙己的善良,这与他所信奉的“君子固穷”是一致的。但是,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并不局限于此两处,还有许多。每一处都很细致地表现了孔乙己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以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看小说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心情。“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我们再来看小说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这一句虽没有直接对孔乙己的神态进行描写,但孔乙己那难言的痛苦,在他的神态中一定有所表现。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这时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上。而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难以掩饰痛苦、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他追求功名没有结果的必然反映,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于是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当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身残气微,不复聊生,却依然麻木不仁,令人不忍卒读。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很多,而大多数的描写,都是着重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死爱面子、迂腐不堪、自欺欺人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和性格。所以说,《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归纳是值得商榷的。

  五、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建议

  小说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阅读小说,就要仔细辨识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孔乙己》初读起来觉得很好笑,很轻松,其实,作品的意味很冷峻,很深沉,要理解得准确、透彻,是要用一番心思的,除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之外,有些细节也要细心品味。必须反复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评价。可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从比较中进行欣赏。

《孔乙己》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孔乙己》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孔乙己》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孔乙己》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孔乙己》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

  3、体会语言的精练、深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深刻。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小黑板等。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看课文主人公孔乙己,人们对他的生与死是怎样的看法,他的生死与社会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补充鲁迅的作品。

  要求:记住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出示课件l。)

  《孔乙己》是鲁迅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发表于1918年冬。中国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与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要求:了解背景。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掌握字词。

  2、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3、假如孑L乙己和丁举人一样爬了上去,请你想像一下他会是一副什么姿态呢?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班内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找一位同学回答,如回答有误,其他同学纠正。)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2、学生讨论: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活着的价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进行分析。)

  明确:

  (1)外貌、语言、动作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他的外貌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前后外貌对比更突出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仿照上例进行语言、动作分析。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封建统治阶级让百姓麻木不仁。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是劣质的,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同样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只知道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明确:(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3、丁举人和孑L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明确:(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4、“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这句话写的是孔乙己的价值,再读课文思考: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

  五、研读赏析

  阅读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中“摸”能换成“排”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4。)

  明确:(动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

  (“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得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已经没有“排”的炫耀之心和力气。)

  2、作者描写孔乙己的方法有、 、

  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明确:(突出当时人们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4、两次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明确:(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体会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只是一种猜测,“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六、梳理巩固

  学生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完成。)

【《孔乙己》教案】相关文章:

孔乙己教案11-04

孔乙己教案01-20

孔乙己教案15篇(经典)04-12

《孔乙己》教案设计范文03-15

孔乙己教案15篇(实用)10-10

孔乙己教案设计(精选11篇)02-10

《孔乙己》说课稿05-16

孔乙己说课稿12-06

孔乙己教案范文汇总七篇10-21

略谈《孔乙己》的修改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