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时间:2024-05-23 16:57:15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3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忆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什么策略来整理信息?采用这样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课件逐一出示补充题: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

  二、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和小芳在环形跑道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明每秒跑5米,小芳每秒跑7米,经过5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2、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小芳家原来有一个宽40米的长方形的养鱼池,今年将鱼池扩建,宽增加了5米,面积增加了240平方米。现在养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李爷爷家有一块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菜地。现在因旁边的土地被征用,长减少了6米,宽减少了5米。菜地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每次出示一题,在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是用什么策略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的?再请学生根据整理好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三、运用策略解决一般的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93页第5题

  2、想想做做:第93页第6题

  根据题意填好表格,说一说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交流

  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想想做做:第93页第4、7、8题

  六、教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例2、练一练,第73页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的策略时总量变化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时数量的复杂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关系的?

  通过交流理解:1个大盒里的球的个数+5个小盒里球的个数=80,1个大盒里球的个数—8=1个小盒里球的个数,或者1个

  小盒里球的个数+8=1个大盒里球的个数。

  2、列式计算:

  (1)你能根据假设后的数量关系列示解决吗?

  (2)提问:如果假设6个全是大盒,球的总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

  果,看看答案是不是相同。

  集体评议,重点讨论球的总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引导比较:

  (1)刚才我们用两种思路解决了例2,假设6个全是小盒或者假设6个全是大盒,虽然假设的方法不一样,但你发现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小结。

  三、反思比较,内化策略。

  1、比较异同。

  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例1,明确了假设的.策略,今天又学习了例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另一类比较复杂的问题。回想一下,例1和例2的条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决时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反思内化。

  引导:回顾例1和例2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两种不同的假设有什么区别,解题时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出:当已知大、小两种量相差多少时,用假设策略时要按假设的方法,思考总量有什么变化,是增加了多少还是

  减少了多少。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课业用三种不同的假设方法说明。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4、6、7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5

  余东中心小学何叶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简单的实际问题所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信息吗?

  学生自主,展示学生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结果。

  提问:通过,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摘录。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学生充分交流。

  3、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4、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1)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2)18元买3本,()元买5本,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元。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4)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①小明3本18元。

  ②小华5本()元。

  ③小明3本18元。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8÷3=6(元),6×5=30(元)。(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1)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2)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3)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5)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2)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3)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2)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四、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1页例2以及92页练一练、练习十七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运用假设的思想进行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正确进行替换调整。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通过创设发奖情景,组织学生议一议:14支笔奖给6名上课最出色的学生,每人至少2支,最多3支,那么得2支的最多几人?得3支的最多几人?

  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说说判断结论。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题,组织学生观察,审理问题信息。

  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感受问题解决的策略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 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

  三、巩固发展。

  1.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替换”策略。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编)。

  60张照片,在8块展板上展出交流,每块小展板贴5张照片,每块大展板贴9张照片。各要用几块展板?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5.感受数学文化

  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 “鸡兔同笼”问题。

  四、课堂总结。

  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进一步感受假设“替换”解决问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题的文字部分)

  [说明:简短的谈话,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发学习动机;适时的设疑,既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下面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又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 寻求策略

  1. 产生画图的需要。

  提问:这道题已知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反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可能想到用文字摘录、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比较:大家提出了一些整理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常用方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用哪种方法更能清楚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法比较合适)

  2. 尝试画图。

  谈话: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示意图,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那么,你能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吗?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醒:只要画出草图)。

  反馈:你是怎样画图整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

  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画出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花圃,再分别画出增加的长和增加的面积,然后在图上简要地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

  引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长增加3米后,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宽没有变)

  3. 自主解答。

  谈话:现在你能根据示意图说一说怎样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吗?

  反馈: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什么?(要先求出原来长方形花圃的宽)

  谈话:怎样列式解答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让板演的学生具体地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突出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花圃的宽)

  提问:他说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补充吗?

  4. 总结质疑。

  提问:我们今天是用怎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疑问吗?

  [说明:对学生而言,例题中呈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画示意图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凸现了画图策略的实际价值。教学时,首先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比较使画图的策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需要;再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交流画图的好处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中间问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提高了小组交流的质量,又发展了数学思考。]

  5.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题目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

  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所画的示意图,并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

  150 ÷ 5 × ( 20 - 5 )

  = 30 × 15

  = 450 (平方米)

  方法二:

  150 ÷ 5 × 20 - 150

  = 30 × 20 - 150

  = 600 – 150

  = 450(平方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都要先算出什么?

  [说明:“试一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解题思路。]

  三、 应用拓展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的意思。

  提问:怎样用示意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书上第90页的图上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画图的?又是怎样解答的?

  指名说一说画图和解题的过程。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画图或列表,再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反馈:你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学生可能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也可能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比较:同一道题,有的同学是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的,有的同学是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点?

  小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灵活地选择和应用。

  [说明:基于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两道练习题都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反馈与交流,既保证所有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能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想想做做”第2题,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整理信息,并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不同策略的特点与价值,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反思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

  [说明: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1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完成想想做做: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四、应用拓展

  1、放学后,我们两个同时从学校出发,分别向东去新华书店,向西去文具店,

  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不同?

  你能根据题意自己独立画线段图整理。

  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补充合适的问题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的时候分别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较两题,找联系。

  说说两题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个是相向的,一个是相背的)做手势。

  什么相同?(都是求两断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的距离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来的`速度再算总的路程。……)

  五、完成想想做做:(做在作业本上)

  1、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读题后问:这道题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3、读题后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联系?你会解答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一、谈话导入

  课前谈话:有谁听说田忌赛马的故事,你能简单的给大家叙述一下?

  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已经接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谋略)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吗?(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上课题)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创设情景:

  看,这是哪里?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东山公园:

  现在公园里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那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师: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2)动手操作:

  师:愿意帮助工人叔叔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同桌合作摆牙签,教师巡视摆一摆),写出你摆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谁先摆好谁就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5,宽4米。

  ……

  一一展示学生得围法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小棒围一围列举出了各种围法,但运用摆小棒寻求答案感觉怎样?

  生1:用小棒摆有点烦。

  生2:很乱,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

  师:有没有办法有序的、很快一个不落的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1:有顺序的一一列举出

  师:边板书边一起列举?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文字列举。板书文字列举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还有不同意见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所以长和宽的和只要是9米。

  师:真不错,那除了用文字列举的.方法之外,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1:列表列举

  师:板书列表列举

  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

  长方形的长/分米

  长方形的宽/分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完成作业纸

  小结师: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用文字列举法,也可以用列表整理的方法,用这两种一一列举的方法能够有序、一个不落的把各种情况找出来。

  师板书:有序、不重复

  ( 3)观察发现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4种不同的围法,因为现在围的是长方形花圃,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如果你是工人师傅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生:第4种(长5宽4)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最大,可以供更多游客拍照。

  师:是吗?请同学们口算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检验一下是不是第4种(长5宽4)面积最大。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长、宽、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小结: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所以你们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5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05-08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04-1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4-08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说课稿01-16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5篇12-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3-11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通用12篇)03-15

解决问题教案04-04

《解决问题》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