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案1
学情分析:
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够留心周围生活的现象,因此对人们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过去的传递方式还是很陌生的。大班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已经能够和父母一起主动去查阅资料,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收集到的资料。
内容选择:
在这个日渐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运用多种方式传递着信息。了解人们信息传递的方式,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是本节科学活动的重点。本次活动通过课前幼儿自己查阅资料,活动中创设情境、互相交流分享,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中了解人们是怎样传递消息的,同时通过让孩子们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发明创造的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方法及发展过程。
2、能够采用查阅资料、互相交谈等方法了解人们如何传递信息。
3、感受信息传递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创设情境:今天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得了一朵小红花,如何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告诉给你们的朋友?告诉给远方的亲人呢?举手回答将学生回答的内容有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活动1给学生介绍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和现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学习聆听模仿动画演示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和现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
活动2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信息传递的方式学生讨论回答。
比的应用教案2
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2页第4--6题和练习三十六的第6-12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有的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有没有简便算法。)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第15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请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说一说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2.做第152页第5题。
3.做第152页第6题。
(1)先让全班学生一起看题,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六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着重分析在这道题里怎样求“速度和”。求“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算。
2.做练习三十六的第10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着重分析这道题中两辆汽车运行的方向,以及经过的时间与两车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六的第7、8、11、12题。
比的应用教案3
一、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感生电场。
(2).知道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及其区别与联系。
二、预习内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概念
1、.感生电动势 :
2 、动生电动势 :
三、提出疑惑
什么是电源?什么是电动势?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如果电源移送电荷q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为W,那么W与q的比值 ,叫做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电动势,则: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要产生电流,必须有感应电动势。这种情况下,哪一种作用扮演了非静电力的角色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感生电场。
(2).知道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及其区别与联系。
(3).理解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概念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概念。
难点: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实质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感应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投影教材图4.5-1,穿过闭会回路的磁场增强,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是什么力充当非静电力使得自由电荷发生定向运动呢?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在空间激发出一种电场,这种电场对自由电荷产生了力的作用,使自由电荷运动起来,形成了电流,或者说产生了电动势。这种由于磁场的变化而激发的电场叫感生电场。感生电场对自由电荷的作用力充当了非静电力。由感生电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感生电动势。
探究二:洛伦兹力与动生电动势
一段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相当于一个电源,这时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由于导体运动而产生的电动势叫动生电动势。
如图所示,导体棒运动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试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导体棒中的电流受到安培力作用,安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导体棒的运动,导体棒要克服安培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三)反思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辨析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其特点,并进行当堂检测。
(四)当堂检测
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例1】 如图所示,一个闭合电路静止于磁场中,由于磁场强弱的变化,而使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场变化时,会在在空间中激发一种电场
B.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力是磁场力
C.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力是电场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洛仑兹力与动生电动势
【例2】如图所示,导体AB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将产生一个电动势,因而在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导体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动生电动势
B.动生电动势的产生与洛仑兹力有关
C.动生电动势的产生与电场力有关
D.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
解析:如图所示,当导体向右运动时,其内部的自由电子因受向下的洛仑兹力作用向下运动,于是在棒的B端出现负电荷,而在棒的 A端显示出正电荷,所以A端电势比 B端高.棒 AB就相当于一个电源,正极在A端。
综合应用
【例3】如图所示,两根相距为L的竖直平行金属导轨位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导轨电阻不计,另外两根与上述光滑导轨保持良好接触的金属杆ab、cd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若要使cd静止不动,则ab杆应向_________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作用于ab杆上的外力大小为____________
答案:1.AC 2.AB 3.向上 2mg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在垂直于匀强磁场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时,此粒子的动能将(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以上情况都可能
2.穿过一个电阻为l Ω的单匝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始终是每秒钟均匀地减少2 Wb,则( )
A.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一定是每秒减少2 V
B.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一定是2 V
C.线圈中的感应电流一定是每秒减少2 A
D.线圈中的.感应电流一定是2 A
3.在匀强磁场中,ab、cd两根导体棒沿两根导轨分别以速度v1、v2滑动,如图所示,下列情况中,能使电容器获得最多电荷量且左边极板带正电的是( )
A.v1=v2,方向都向右 B.v1=v2,方向都向左
C.v1>v2,v1向右,v2向左 D.v1>v2,v1向左,v2向右
4.如图所示,面积为0.2 m2的100匝线圈处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问垂直于线圈平面,已知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B=(2+0.2t)T,定值电阻R1=6Ω,线圈电阻R2=4Ω,求:
(1)磁通量变化率,回路的感应电动势;
(2)a、b两点间电压Uab
5.如图所示,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冲击式电流计”来测定通过某闭合电路的电荷量.探测器线圈和冲击电流计串联后,又能测定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已知线圈匝数为n,面积为S,线圈与冲击电流计组成的回路电阻为R,把线圈放在被测匀强磁场中,开始时线圈与磁场方向垂直,现将线圈翻转180°,冲击式电流计测出通过线圈的电荷量为q,由此可知,被测磁场的磁磁感应强度B=__________
6.如图所示,A、B为大小、形状均相同且内壁光滑,但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圆管,竖直固定在相同高度.两个相同的磁性小球,同时从A、B管上端的管口无初速释放,穿过A管的小球比穿过B管的小球先落到地面.下面对于两管的描述中可能正确的是( )
A.A管是用塑料制成的,B管是用铜制成的
B.A管是用铝制成的,B管是用胶木制成的
C.A管是用胶木制成的,B管是用塑料制成的
D.A管是用胶木制成的,B管是用铝制成的
答案:1.B 2.BD 3.C 4.(1)4V(2)2.4A 5. 6. AD
比的应用教案4
目 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2、能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学法指导把欧姆定律灵活的应用于串、并联电路,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解决问题。
一、自主先学(4分)
1.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电压的特点: 。
2.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电压的特点: 。
3.下面的.表格是“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
表1电阻R=15Ω 表2 电压U=2V
分析表1数据,可得出结论 ;
分析表2数据,可得出结论 。
总结:
数学表达式: 。推导可得到U= 。R= 。
二、课堂探究(22分)
活动一、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在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划片处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3V。求(1)R1的阻值(2)R2连入电路的阻值。
总结:串联电路总电阻R=
活动二、并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2、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6V不变,在电阻R1与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R2=20Ω求(1)R1的阻值(2)电流表A的示数。
总结: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三、课堂检测(10分)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4.5V不变,在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划片处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3V。求(1)U1的阻值(2)R2连入电路的阻值。
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Ω.闭合电键S,电流表Al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 (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四、我的收获(2分)
五、课后巩固
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R1=6Ω,R3=4Ω,当S1、S2均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求:(1)R2的阻值; (2)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3)仅合上S1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应用题练习
三、
四、作业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两题在解答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用40×3/5+3,而(2)用40×3/5来解答?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练习139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案6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②通过两种不同解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③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在教学中渗透与实践胡瑗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⒈口头列式
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②小兵每分钟行驶60米,5分钟行驶多少米?
⒉复习:小强和小芳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芳每分钟走55米,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生读题,列式解答。
问: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你是怎么想的?
生回答,师。
①两地相距的米数=小强走的总路程+小芳走的总路程;
②两地相距的米数=小强和小芳每分钟一共走的路程×相遇时间
师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评析:复习紧扣本课知识,目的明确,效果实在,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讲授例题,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芳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芳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师让学生认真读题,比划一下例题内容,并和同学交流一下,弄清题目意思。
问:读了题目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提问,老师或者学生帮助释疑。
问:你刚才读懂了题目中的数量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生想法一:两地相距的米数=小强走的总路程+小芳走的总路程
生想法二:两地相距的米数=小强和小芳每分钟一共走的路程×相遇时间
师用课件演示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学生说己列方程的思考方法。
问:这道例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生叙述。
师了解例题学生完成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评析:例题教学,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个合作者。这样安排,创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⑴两艘军舰从相距609千米的两个港口同时相对开出。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2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相遇?
⑵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3.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1.5千米。航行几小时后两船相距315千米?
指名板演,让学生注意区别两艘轮船的行驶方向以及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填空:
⑴一辆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X小时相遇。已知轿车每小时行70千米,卡车每小时行65千米。70X表示(),65X表示(),70X+65X表示()。
⑵师徒二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徒弟每天加工12个,师傅每天加工20个,两人一同做了α天。12α表示(),20α表示(),这批零件一共有()个。
3、只列方程不计算:
⑴南通和南京相距325千米。两辆汽车分别从南通和南京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汽车每小时行68千米,从南通开出的汽车每小时行62千米。经过多长时间,这两辆汽车在途中相遇?
⑵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铺铁路,甲队每天铺70米。乙队每天铺64米。铺了多少天后,甲队比乙队多铺36米?
评析:让学生及时巩固了新课内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类似的一些常见问题,体现让数学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有效避免了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四、课堂作业:数学书第100页的1、2、3题
五、课堂:
问:(1)今天的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老师或者同学帮助的?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本课,既有知识的归纳,也有情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营造了良好的探索氛围。
六、综合提高,学生活动
电脑屏幕出示下图:(略)
问:这是哪儿?对了,这是我们家乡正在修建的市民广场。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师注意归纳。
师:现在要在广场的四周铺设一条绿化带,准备让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配音:第一队每天铺20米。第二队每天铺30米)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几个问题,并解答吗?
生汇报,师对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进行表扬。
评析:本课设计,既体现了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校本课程“胡瑗教育”的一次渗透、探索与实践。主要表现在:
(1)以课本为载体,灵活运用,适当拓展,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是对胡瑗“讲授教学法”与“娱乐教学法”新的理解与尝试,能让教学学生“旨意明白,众皆大服”,且又愉悦身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能力。
(2)在本课应用题教学中,尝试进行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是胡瑗商讨教学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现。
(3)因材施教法由孔子创造,但胡瑗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教学方法。本课例题的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与解题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解答,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与发展,其实也是因材施教教育的一种体现。
比的应用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板书例1,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教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教师:第二幅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约数,4是最大的。)
教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和12的公因数,(板书:公因数)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
教师:说一说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因数,尤其是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18的约数是();
12和18的公因数是();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2)把15和18的约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同学们填在书上66页,请一两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
3、认识互质数。
(1)教师板书: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1)1:1000 (2)1:20xx(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比的应用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初步认识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并认识两种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i
教具准备:
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人像、学校图片,复习题的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做第36页复习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依次提出问题,老师用卡片贴出问题卡片,并让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前两题解答提问:
前两题是已知两个什么数量,可以求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结合第(3)题解答说明:
第(3)题求的是两人每分行的总米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1
追问:什么叫做两人的速度和?第(3)题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是多少?
2.演示相遇问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现在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段路程,两名学生同一时间从路程的两端出发,(演示)这叫“同时出发”;(板书: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演示)这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而行)(继续演示)请大家看,两人在途中怎样了?(板书:相遇)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名学生从两地怎样出发的?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了?
说明:像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在途中相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个物体运动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评析:先通过演示明确相遇问题里物体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同时贴出男、女学生人像和学校图片。
提问:从图上看,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他俩的行走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相遇?
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在线段上表示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表示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哪两部分路程的和?求两家相距的米数就是求什么?
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要先求什么?这道题要分哪几步来做?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2)教学第二种解法。
提问:按照刚才的复习题,根据题里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可以求出怎样的数量?线段图上指的哪两部分的和?
(用红色在线段上表示)他们经过4分相遇,两人4分走的路程就是几个这样的速度和?(用手势在图上表示)
按照这样的分析想,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与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里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乘以47这样解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板书:速度和x时间=路程)
指出:速度和是两人每分一共走的路程,乘走的时间,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就可以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也就是路程。
(3)解法比较。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小结。
这里第一种解法是先算每人4分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先求每分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人4分一共走的路程。两种解法的算式正好符合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学生读题。
提问:第一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第二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
指名两人各用一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 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这里的题目和刚才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同?从图上看,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根据线段图上表示的题意,求两人4分所走的路程和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相遇问题里求什么的应用题?(接相遇问题板
书:求路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八第4题。
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期初复习第9~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地方认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加深理解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第12、13题里编出的各道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二、 整理归纳,巩固解题方法
1、出示乘、除法应用题组,让学生解答、比较。
(1) 有3个金鱼缸,每个缸里有5条金鱼,一共有几条?
(2) 一共15条金鱼,每5条养在一个金鱼缸里,要几个金鱼缸?
(3) 一共15条金鱼,平均样养在3个缸里,每缸养几条?
学生口头解答,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9~11题。
(1)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检查订正。提问:第9题为什么用乘法算?第10题是怎样想的?第11题为什么也用除法?得数6和余数2表示什么意思?
3、思考第12题。
(1) 读题,你能找出有几个数量?
(2) 你能选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吗?试试看。
三、 口头编题、沟通联系
1、请小朋友先看第13题里的图,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
2、谁来编乘法应用题?为什么这是乘法应用题?
谁来编一道除法应用题?编题后再出示。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除法应用题?
指名编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第2和第3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黑板上编出的三道应用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有图有文字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有图有文字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减法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8页例5的两幅图的图画,独立作业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教科书第88页数学游戏的口算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6+2= 9+4= 9+9=
9+3= 3+5= 4+6=
9+7= 9+6= 9+5=
2+7= 9+2= 9+8=
统计2分钟以内做完的人数及正确率.指名说一说计算9+3和9+7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出示例5的左图(小鸟图),3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再出示一幅图,上面画有6只小鸟.
师: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先告诉我们树上有3只鸟,又告诉我们又飞来6只.
师:求一共是多少只该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教师取下后贴上的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下面贴上用文字写出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题.
(2)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5左边的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题里告诉了什么?还告诉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题里告诉了树上有3只小鸟,还告诉了又飞来6只,让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只?
教师说明,已经告诉我们的树上有3只小鸟和又飞来6只都叫已知条件,让我们求的一共是几只叫做问题.在这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问题也是用文字表示的.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指名让学生到前边指一指.
(2)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左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加法题(小兔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
3.教学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再用纸盖住其中的4个,并在原来位置用虚线画出4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4个,求还剩几个?也就是从10个梨中去掉4个,从10中去掉4剩下6,列式为10-4=6
(2)拿走盖着4个梨的纸,出示例5右题的用文字叙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4个梨,是用文字叙述的.问题是:还剩几个?也是用文字叙述的.
师:求还剩几个应该怎样想,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还剩几个,就是从盘中的10个梨里面去掉吃了的4个,也就是从10里面去掉4还剩6,列式为10-4=6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汽车图).
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汇报:
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格,表格中有图有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5.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做题时,先看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随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图片:练习3).
先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比比看哪组先夺得红旗(图片:练习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组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获得红旗.
3.游戏你争我抢【详见探究活动】.
布置作业
(投影片出示)
让学生写到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教学开始抓住图画应用题与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使学生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形如:ax+bx=c的数量关系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练习二十一T1
学生回答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68棵。
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数多84棵。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
3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编题,口头说题
4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题目。
A.根据条件(1)、(2)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比梨树多84棵。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B.根据条件(1)、(3)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据条件(2)、(3)编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例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中反馈:生说师画图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算术解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介绍方程解法时,注重让学生说出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小组讨论。
解这道题,你认为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种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用方程解,设哪个数量为X比较合适?用什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
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三点:1、一般设一倍数为X 。2、把几倍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过列式计算,可以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完成课本94页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集体练习,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检验?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比的应用教案13
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多媒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却对多媒体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以学生兴趣作为新课的切入口是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更新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品种繁多的多媒体设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考虑到学生一般不会走入市场去了解这些新产品,因此把新的资讯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软件的应用与发展,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掌握常用获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2.通过对项目内容的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多媒体带给我们的精彩世界;掌握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难点: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教学准备
课前分配好合作小组。学生在课前到FTP下载学习资源包,新建文件夹,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教室、FTP服务器。制作好的助学资源包,为学生提供的制作素材,PPT课件、学习任务单,综合评价表。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央视《动物世界》精彩片头,这一经典视频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此
时会有一种制作起来很困难的感觉,但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这样一个丰富的作品。接着教师展示一幅自制的作品《最是一年春好处》旅游宣传片,告诉学生其实并不难。在观看两段多媒体作品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包含哪些元素?作品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出何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等理论性内容。同时配合课件展示。
(二)新课展开
情景重现:《最是一年春好处》宣传片播放
【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包含了哪些多媒体素材呢?
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出有: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继而引出本节课就以这四种素材的获取作为四个主要的任务。
1、任务一:采集文本
【问题1】一般来说我们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文本信息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上网找,自己写文章)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问题2】如果要我们自己写需要的文字信息,我们都是通过键盘进行输入的。那么,如果我不会使用输入法进行文字的录入,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设备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手写笔)
【学生自学】考虑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键盘输入没有问题,手写笔应用不多,所以提供助学视频或说明文档,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任务二:采集图片
【问题3】网络上有些图片是允许下载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一些图片无法下载,那么此时若要想获取图片怎么办?——引出抓屏软件的使用
【教师示范】
要点:用 【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屏幕内容
用 【Alt+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窗口的屏幕图像
用HyperSnap截图软件截图(提供助学视频)
【问题4】若要进行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的作品,那么就需要活动的照片,这不能从网上搜索得到满足,怎么办?——引出数码相机的使用
【教师示范】要点:取景对焦,拍摄照片,照片输出
有些图像需要我们亲自动手进行绘制,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其中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就可以用来绘制和编辑图像。我们这就动手来绘制一幅图画。
【动手练习】用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绘制一幅指定的图画。
【探究与合作】针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内容
探究问题:若所需要的文字素材存在于书籍、报刊或纸张中,怎么进行文字的素材?还有以前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老照片,怎么把冲好的照片变成能在电脑中处理的图片文件? 合作内容:利用扫描仪和OCR软件组内同学共同合作完成 教师评价并总结 .......
第二课时
3、任务三:采集音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音频(了解常见音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问题5】往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音频不是是已经合成的音乐,可能是自己的一段旁白,或者是经过编辑的一段
音频,这时候网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怎么办呢?
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制旁白(教师示范为主,配以助学视频)
4、任务四:采集视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了解常见视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一):记录正在进行的活动,记录有意义的一刻,都离不开摄像机,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
提示:现在手机也可以拍视频的
(二):了解windows xp自带的movie maker的使用(教师演示,提供助学视频)
【动手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练习使用movie maker制作简单的短片。
【探究与合作】组内用摄相机拍一段视频录像,然后将其视频输出,选择的采集软件为Windows Movie Maker,利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
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内容:第94页练习二十第12-14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刚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难点:能用综合思路对两步计算应用题进行分析、推理。提高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练习思路
1、出示
(1)学校买排球12个,足球13个,买的篮球比排球和足球的总数多4个,买的篮球多少个?
(2)学校买排球12个,买的篮球的个数比排球的2倍多4个,买的篮球多少个?
学生列式解答,并分别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对比练习
1、练习二十第12题
(1)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二十第13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两题哪里相同?它们的第3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在哪里?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这两题第一步都是求的什么?
3、练习二十第14题
(1)出示表格
一班
二班
三班
25棵
31棵
28棵
⑴从这张表格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⑵讨论:假如要求六年级植树的棵数,请你补充一个条件,要求六年级植树的棵数,可以补充哪些条件?
⑶学生根据根据条件,一一列式解答。
三、作业:
练习二十第12、13、14题。
比的应用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xxxxxxxx,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xxxxxxxx,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11-25
比例的应用教案04-25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01-07
比的应用教案(优选)05-22
比的应用教案[精]05-22
比例的实际应用教案04-23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实用)03-05
比的应用教案5篇11-22
《透镜及其应用》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