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

时间:2024-05-15 10:34:0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二)教具

  量筒,硫酸铜溶液,烧杯,细长玻璃管等。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全章导言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棗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棗内能。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初步知识。

  2.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分子运动论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3.小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板书设计:

  分子动力论的初步知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正确地记录测量值.

  2.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2.培养实验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天平的使用,使学生提高对平衡美、对称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对于称固体的质量.教材中之所以选择三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让学生称量,是为了与下一节内容衔接,为学习密度知识作准备.

  教法建议

  本节是实验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验法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节重点、难点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而且又较难掌握,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在天平调节环节中,边讲解、边示范、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调节天平中应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游码和标尺,认识最小称量值,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观察天平初始状态,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进行调节,判断是否平衡,再调节,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否则应重新调节,这个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量筒(杯)的单位,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测量时应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4)观察时,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墨水瓶、木块、铁块、铝块、幻灯片、投影仪、视频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认真观察天平复习,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体观察,观察它们的构造,然后对比观察,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最后细致观察,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实验:测量固体的质量.

  3.实验: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教师将一些邮票、丝线、大头针、食用油实物展示给学生(也可展示图片),提问“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卷丝线的质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视频,演示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长方木块(g)

  长方铝块(g)

  长方铁块(g)

  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构造,并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上边标着数值,最上边标有字母ml.老师讲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应做成复合片,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以强化学生对量筒(杯)的认识.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

  ①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让学生练习读数(包括凸形)

  (2)测量液体的质量

  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①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它为

  ④100m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空烧杯的质量(g)

  烧杯和水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

  (三)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00m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活动

  质量测量精确度

  【课题】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各种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不同场合下使用其精确度,例如托盘天平测量中药的质量、物理天平测量金的质量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自制测量工具——天平

  【课题】自制测量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可选择各种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与实际天平对照,努力改进,提高精确度.

  【备注】

  1、写出制作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 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器打气筒矿泉水瓶带导管的塞子酒精灯铁丝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内能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提问学生:一辆汽车的车厢内有一气瓶氧气,当汽车以60km/h行驶起来后,气瓶内氧气的内能是否增加?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认识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总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另一方面,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

  二、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就觉得发烫、此实验说明:热量从铁丝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一端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物体的内能改变了。请同学举出那些生活例子利用的是热传递来改变内能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

  的、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通过前面的探究,对物体内能的改变,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要使学生了解热量的概念,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内能,内能改变的.多少不能用功来量度,而要用热量来量度,并介绍热量的国际单位也是焦耳。

  2、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空气引燃压缩仪、用力猛压活塞,会看到硝棉花燃烧起来。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在瓶内出现白雾。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练习:

  1、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

  b、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内能一定减少

  c、一定量气体体积增大,但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少

  d、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一定减少

  3、金属制成的气缸中装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气缸中柴油达到燃点的过程是()

  a、迅速向里推活塞

  b、迅速向外拉活塞

  c、缓慢向里推活塞

  d、缓慢向外技活塞

  4、指出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a、冷天用热水取热,人体感到热和。

  b、比中,从竿的顶端滑到底端时手感到发热

  c、密封的空气被压缩时温度变高

  d、火炉上烤饼子,饼子变热e用挫刀挫铁块,铁块变热f把火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变凉下来

  【板书设计】

  一、内能

  1、内能定义: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1、做功

  2、热传递:

  三、热量

  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

  2、单位:焦耳符号:j

  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

物理教案5

  一、课标要求

  1.知道能源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但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解决能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

  2.知道太阳能和核能是两种新能源。

  3、了解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途径。

  4、了解裂变、聚变,知道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重点介绍了太阳能和核能这两种新能源。原子核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核能。

  它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利用,藏量丰富的能源。核能是依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而产生的能量,它的能量巨大。核电站最常用的核燃料是235U。一克235U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量。核能具有以下特点:

  1、核能有巨大的能量,而核燃料能量密集,用它发电,燃料的运输量小。

  2、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缺少和水能源资源不足而又需要大量能源的地区很适合建核电站。

  3、建立核电站投资大,建设的周期长,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特别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的密封设备,又需要处理好核废料,以确保安全。

  4、核电站建成投产后,运转费用低,经济效益大。

  5、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核电站正常运转时对环境的影响远比燃煤电站为好,核电站附近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通常低于大气中的天然含量。核能的利用前景在国际上核能已获得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并将成为世界未来能源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建有核电站。到1985年止,全世界已建成并投入运转的核电站达371座,发电能力2亿多千瓦。大力发展核电站,是许多国家在全面研究能源现状和前景后所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不仅工业发达国家是这样,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南朝鲜、罗马尼亚等也在发展核电站。据1977年世界能源会议对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有49个国家拥有核电近9亿千瓦。核能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一大支柱。我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应用核燃料发电,是开发新能源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正在浙江省海盐县兴建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在广东深圳东面的大亚湾畔兴建广东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每天达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5千亿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人类直接利用的'太阳能非常少。这是因为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像常规能源的能量集中,这就给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在技术上带来一定困难。如建立一个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厂,需要一个42平方公里的接收面积。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如果利用技术突破以后,太阳能利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对太阳能的利用在进行试验和探索,有的已建成太阳能电站,有的重点发展廉价可的太阳能电池,有的已建成太阳能住宅,实现太阳能取暖、空调、照明和供热水等。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冬季多晴天,太阳辐射总量多。全国年日照总时数一般大于xxxx小时,西部地区超过30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超过140千卡/厘米2的地区的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总量160-240千卡/厘米2,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很大。我国对太阳能的利用已有一定的发展,育秧和蔬菜的温室面积,已达8万余亩;太阳灶已有几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已有约12万米2的采光面积;太阳能干燥器30多座;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新能源开发的科技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兴趣,知识上要求不高,可组织一节自主学习课。即课前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新能源开发的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点拨。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并对其特点作一比较。如“核能”现在是新能源,将来可能是常规能源等。在知识和疑难点拨中,核能是难点,力求通俗易懂,可充分利用挂图、录像资料,再加以适当的比喻,例如讲核聚变可用化学中浓硫酸用水稀释放出大量的热进行比方说明。重点:知道新能源的种类;知道新能源的用途。难点:核能的利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教学准备:有关新能源挂图、录像等五、教学设计: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使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人们正在积极寻找各种办法和措施,大力探索和开发各种新能源。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核能二、太阳能三、其它新能源。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作业

  1、学生看书后提出问题:获得核能有哪两种途径?

  2、说出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3、核能的利用有哪些优点?

  4、你知道世界和我国核能利用状况吗?

  1、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两种途径?

  2、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些有缺点?请同学们看书学习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学生小结。

  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学生回答:核裂变和核聚变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回答:

  (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2)地区适应性强。

  (3)清洁、安全。

  (4)铀矿在地壳中储量丰富讨论、交流、回答:

  (1)世界:核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核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法国。

  (2)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讨论、交流、回答:

  太阳发电、转变为热讨论、交流、回答:优点:

  (1)能量巨大。

  (2)清洁。

  (3)分散缺点:受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看书学习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

  学生小结课外调查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

  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开发新能源

  (一)核能:

  1、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原子核裂变:链式发应原子核聚变:

  2、特点:(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2)地区适应性强。

  (3)清洁、安全。

  (4)铀矿在地壳中储量丰富。

  3、核能利用状况:(1)世界:核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美国。

物理教案6

  课前预习

  一、安培力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叫做___○1____.

  2.大小:(1)当导线与匀强磁场方向________○2_____时,安培力最大为F=_____○3_____.

  (2)当导线与匀强磁场方向_____○4________时,安培力最小为F=____○5______.

  (3) 当导线与匀强磁场方向斜交时,所受安培力介于___○6___和__○7______之间。

  3.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__○8____,并且都跟手掌在___○9___,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___○10____,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 _○11___的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__○12___方向.

  二、磁电式电流表

  1.磁电式电流表主要由___○13____、____○14___、____○15____、____○16_____、_____○17_____构成.

  2.蹄形磁铁的磁场的方向总是沿着径向均匀地分布的,在距轴线等距离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总是相等的,这样不管线圈转到什么位置,线圈平面总是跟它所在位置的磁感线平行,I与指针偏角θ成正比,I越大指针偏角越大,因而电流表可以量出电流I的大小,且刻度是均匀的,当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安培力的方向随着改变,指针偏转方向也随着改变,又可知道被测电流的方向。

  3、磁电式仪表的优点是____○18________,可以测很弱的电流,缺点是绕制线圈的导线很细,允许通过的电流很弱。

  课前预习答案

  ○1安培力○2垂直○3BIL○4平行○50○60○7BIL○8垂直○9同一个平面内○10垂直穿入手心○11电流○12受力○13蹄形磁铁 ○14 铁芯○15绕在线框上的线圈○16螺旋弹簧○17指针○18灵敏度高

  重难点解读

  一、 对安培力的认识

  1、 安培力的性质:

  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是一种性质力。

  2、 安培力的作用点:

  安培力是导体中通有电流而受到的力,与导体的中心位置无关,因此安培力的作用点在导体的几何中心上,这是因为电流始终流过导体的所有部分。

  3、安培力的方向:

  (1)安培力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伸开左手,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2)F、B、I三者间方向关系:已知B、I的方向(B、I不平行时),可用左手定则确定F的唯一方向:F⊥B,F⊥I,则F垂直于B和I所构成的平面(如图所示),但已知F和B的方向,不能唯一确定I的方向。由于I可在图中平面α内与B成任意不为零的夹角。同理,已知F和I的方向也不能唯一确定B的方向。

  (3)用“同向电流相吸,反向电流相斥”(反映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只要两导线不是互相垂直的,都可以用“同向电流相吸,反向电流相斥”判定相互作用的磁场力的方向;当两导线互相垂直时,用左手定则判定。

  4、安培力的大小:

  (1)安培力的计算公式:F=BILsinθ,θ为磁场B与直导体L之间的夹角。

  (2)当θ=90°时,导体与磁场垂直,安培力最大Fm=BIL;当θ=0°时,导体与磁场平行,安培力为零。

  (3)F=BILsinθ要求L上各点处磁感应强度相等,故该公式一般只适用于匀强磁场。

  (4)安培力大小的特点:①不仅与B、I、L有关,还与放置方式θ有关。②L是有效长度,不一定是导线的实际长度。弯曲导线的有效长度L等于两端点所连直线的长度,所以任意形状的闭合线圈的有效长度L=0

  二、通电导线或线圈在安培力作用下的运动判断方法

  (1)电流元分析法:把整段电流等效为多段很小的直线电流元,先用左手定则判断出每小段电流元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从而判断出整段电流所受合力方向,最后确定运动方向.

  (2)特殊位置分析法:把通电导体转到一个便于分析的特殊位置后判断其安培力方向,从而确定运动方向.

  (3)等效法:环形电流可等效成小磁针,通电螺线管可以等效成条形磁铁或多个环形电流,反过来等效也成立。

  (4)转换研究对象法:因为电流之间,电流与磁体之间相互作用满足牛顿第三定律,这样,定性分析磁体在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可先分析电流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然后由牛顿第三定律,再确定磁体所受作用力,从而确定磁体所受合力及运动方向.

  典题精讲

  题型一、安培力的方向

  例1、电视机显象管的偏转线圈示意图如右,即时电流方向如图所示。该时刻由里向外射出的电子流将向哪个方向偏转?

  解:画出偏转线圈内侧的电流,是左半线圈靠电子流的一侧为向里,右半线圈靠电子流的一侧为向外。电子流的等效电流方向是向里的,根据“同向电流互相吸引,反向电流互相排斥”,可判定电子流向左偏转。(本题用其它方法判断也行,但不如这个方法简洁)。

  答案:向左偏转

  规律总结:安培力方向的判定方法:

  (1)用左手定则。

  (2)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只适用于磁铁之间或磁体位于螺线管外部时)。

  (3)用“同向电流相吸,反向电流相斥”(反映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可以把条形磁铁等效为长直螺线管(不要把长直螺线管等效为条形磁铁)。

  题型二、安培力的大小

  例2、如图,一段导线abcd位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且与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垂直。线段ab、bc和cd的长度均为L,且 。流经导线的电流为I,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导线段abcd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合力

  A. 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

  B. 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

  C. 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

  D. 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

  解析:该导线可以用a和d之间的直导线长为 来等效代替,根据 ,可知大小为 ,方向根据左手定则.A正确。

  答案:A

  规律总结:应用F=BILsinθ来计算时,F不仅与B、I、L有关,还与放置方式θ有关。L是有效长度,不一定是导线的实际长度。弯曲导线的有效长度L等于两端点所连直线的长度,所以任意形状的闭合线圈的有效长度L=0

  题型三、通电导线或线圈在安培力作用下的运动

  例3、如图11-2-4条形磁铁放在粗糙水平面上,正中的正上方有一导线,通有图示方向的电流后,磁铁对水平面的压力将会__(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水平面对磁铁的摩擦力大小为__。

  解析:本题有多种分析方法。⑴画出通电导线中电流的磁场中通过两极的那条磁感线(如图中粗虚线所示),可看出两极受的磁场力的合力竖直向上。磁铁对水平面的压力减小,但不受摩擦力。⑵画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中通过通电导线的那一条(如图中细虚线所示),可看出导线受到的安培力竖直向下,因此条形磁铁受的反作用力竖直向上。⑶把条形磁铁等效为通电螺线管,上方的电流是向里的,与通电导线中的电流是同向电流,所以互相吸引。

  答案:减小 零

  规律总结:分析通电导线或线圈在安培力作用下的运动常用方法:(1)电流元分析法,(2)特殊位置分析法, (3)等效法,(4)转换研究对象法

  题型四、安培力作用下的导体的平衡问题

  例4、 水平面上有电阻不计的U形导轨NMPQ,它们之间的宽度为L,M和P之间接入电动势为E的电源(不计内阻).现垂直于导轨搁一根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ab,并加一个范围较大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且指向右斜上方,如图8-1-32所示,问:

  (1)当ab棒静止时,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各为多少?

  (2)若B的大小和方向均能改变,则要使ab棒所受支持力为零,B的大小至少为多少?此时B的方向如何?

  解析:从b向a看侧视图如图所示.

  (1)水平方向:F=FAsin θ①

  竖直方向:FN+FAcos θ=mg②

  又 FA=BIL=BERL③

  联立①②③得:FN=mg-BLEcos θR,F=BLEsin θR.

  (2)使ab棒受支持力为零,且让磁场最小,可知安培力竖直向上.则有FA=mg

  Bmin=mgREL,根据左手定则判定磁场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1)mg-BLEcos θR BLEsin θR (2)mgREL 方向水平向右

  规律总结:对于这类问题的求解思路:

  (1)若是立体图,则必须先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

  (2)对物体受力分析,要注意安培力方向的确定

  (3)根据平衡条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解并验证结果

  巩固拓展

  1. 如图,长为 的直导线拆成边长相等,夹角为 的 形,并置于与其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 ,当在该导线中通以电流强度为 的电流时,该 形通电导线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

  (A)0 (B)0.5 (C) (D)

  答案:C

  解析:导线有效长度为2lsin30°=l,所以该V形通电导线收到的安培力大小为 。选C。

  本题考查安培力大小的计算。

  2..一段长0.2 m,通过2.5 A电流的直导线,关于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所受安培力F的情况,正确的是( )

  A.如果B=2 T,F一定是1 N

  B.如果F=0,B也一定为零

  C.如果B=4 T,F有可能是1 N

  D.如果F有最大值时,通电导线一定与B平行

  答案:C

  解析:当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放置时,F=BIL,力最大,当导线与磁场方向平行放置时,F=0,当导线与磁场方向成任意其他角度放置时,0

  3. 首先对电磁作用力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科学家安培.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如果想增大导体棒AB摆动的幅度,可能的操作是( )

  A.把磁铁的N极和S极换过来

  B.减小通过导体棒的电流强度I

  C.把接入电路的导线从②、③两条换成①、④两条

  D.更换磁性较小的磁铁

  答案:C

  解析:安培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弱成正比,与电流强度成正比,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C正确.

  4. 一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上方靠S极一侧吊挂一根与它垂直的导电棒,图中只画出此棒的截面图,并标出此棒中的电流是流向纸内的,在通电的一瞬间可能产生的情况是( )

  A.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B.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

  C.磁铁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D.磁铁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答案:AD

  解析:如右图所示.对导体棒,通电后,由左手定则,导体棒受到斜向左下方的安培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磁铁受到导体棒的作用力应斜向右上方,所以在通电的一瞬时,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磁铁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因此A、D正确.

  5..质量为m的通电细杆ab置于倾角为θ的平行导轨上,导轨宽度为d,杆ab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有电流时ab恰好在导轨上静止,如图右所示.,下图是沿b→a方向观察时的四个平面图,标出了四种不同的匀强磁场方向,其中杆与导轨间摩擦力可能为零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中通电导体杆受到水平向右的安培力,细杆所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②中导电细杆受到竖直向上的安培力,摩擦力可能为零.③中导电细杆受到竖直向下的安培力,摩擦力不可能为零.④中导电细杆受到水平向左的安培力,摩擦力不可能为零.故①②正确,选A.

  6.如图所示,两根无限长的平行导线a和b水平放置,两导线中通以方向相反、大小不等的恒定电流,且Ia>Ib.当加一个垂直于a、b所在平面的匀强磁场B时;导线a恰好不再受安培力的作用.则与加磁场B以前相比较( )

  A.b也恰好不再受安培力的作用

  B.b受的安培力小于原来安培力的2倍,方向竖直向上

  C.b受的安培力等于原来安培力的2倍,方向竖直向下

  D.b受的安培力小于原来安培力的大小,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D

  解析:当a不受安培力时,Ib产生的磁场与所加磁场在a处叠加后的磁感应强度为零,此时判断所加磁场垂直纸面向外,因Ia>Ib,所以在b处叠加后的磁场垂直纸面向里,b受安培力向下,且比原来小.故选项D正确.

  7. 如图所示,在绝缘的水平面上等间距固定着三根相互平行的通电直导线a、b和c,各导线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其中a、c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外,b导线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内.每根导线都受到另外两根导线对它的安培力作用,则关于每根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合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线a所受合力方向水平向右

  B.导线c所受合力方向水平向右

  C.导线c所受合力方向水平向左

  D.导线b所受合力方向水平向左

  答案:B

  解析:首先用安培定则判定导线所在处的磁场方向,要注意是合磁场的方向,然后用左手定则判定导线的受力方向.可以确定B是正确的.

  8.如图所示,在空间有三根相同的导线,相互间的距离相等,各通以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流.除了相互作用的磁场力外,其他作用力都可忽略,则它们的运动情况是______.

  答案: 两两相互吸引,相聚到三角形的中心

  解析:根据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特点,由安培定则可判断出,它们之间存在吸引力.

  9.如图所示,长为L、质量为m的两导体棒a、b,a被置在光滑斜面上,b固定在距a为x距离的同一水平面处,且a、b水平平行,设θ=45°,a、b均通以大小为I的同向平行电流时,a恰能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则b的电流在a处所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 .

  答案:

  解析: 由安培定则和左手定则可判知导体棒a的受力如图,由力的平衡得方程:

  mgsin45°=Fcos45°,即

  mg=F=BIL 可得B= .

  10.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下端挂有一匝数为n的矩形线框abcd.bc边长为l.线框的下半部处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在下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线框中通以电流I,方向如图所示.开始时线框处于平衡状态,令磁场反向,磁感强度的大小仍为B,线框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线框位移的大小Δx______,方向______.

  答案: ;位移的方向向下

  解析:设线圈的质量为m,当通以图示电流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线框处于平衡状态,所以kx1=mg-nBIl.当电流反向时,线框达到新的平衡,弹簧的伸长量为x2,由平衡条件可知

  kx2=mg+nBIl.

  所以k(x2-x1)=kΔx=2nBIl

  所以Δx=

  电流反向后,弹簧的伸长是x2>x1,位移的方向应向下.

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课堂导学

  课前预习

  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我们通过对前面学习知道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冰的密度上0.9×103kg/m3,那么大家来计算一下1kg水的体积是多少,当这些水结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上面的知识点来解释为什么冬天自来水管会冬裂?

  2、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课内探究

  (一)密度与温度

  1、问题思考: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2、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3、我来归纳: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在冷藏室的气球体积,在炉火附近的气球体积。由于密度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

  4、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5、我来归纳:酒精灯附近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推动纸风车转动起来。

  可见,温度(“能”或“不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和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6、讨论一下吧: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密度变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二)状态与密度

  1、问题思考:北方冬天的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2、我来归纳: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变,而质量保持,这是因为水结冰后密度变。这说明密度除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外,还与物质的有关。

  (三)水的反常膨胀

  我来归纳:4℃水的密度最。当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会变得越来越;当温度底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会变得越来越;

  北方冬天,如果不保护好自来水管,自来水管会结冰,结冰时,自来水管遵从的规律,水结冰时遵从的规律,从而使水管破裂。

  (四)密度与鉴别物质

  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1)利用公式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公式求质量。

  (3)利用公式求体积。

  达标检测

  1.关于公式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B.同一种物质密度一定相同,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C.不论是不是同种物质,m大的ρ肯定大

  D.不论V是否相同,ρ大的m就大,ρ小的m就小

  2.一杯糖水,喝掉一半,剩下的半杯糖水()

  A.因质量减半,所以它的密度减半

  B.它的体积减半,所以密度减半

  C.它的质量、体积、密度都减半

  D.虽然质量和体积都减半,但密度却不变

  3.汽油的'密度是0.71×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

  A.1kg汽油的体积是0.71×103m3

  B.1m3汽油的质量为0.71kg

  C.1kg汽油,密度是0.71×103kg/m3

  D.0.71m3汽油,质量为1×103kg

  4.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已知ρ冰=0.9g/cm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密度减小了B.密度减小了

  C.体积增大了D.体积增大了

  5.体积为4×10-3m3的铜球.其质量为24kg.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6.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1.7×103kg/m3,ρ2=1.3×103kg/m3,ρ3=1.5×103kg/m3.如果体积相同的三种液体混合,求混合后液体的总密度.

  7.燃料公司采回1500t柴油,以备春耕时农机的需要.用运油的槽车,每节车厢能装38m3,把这批柴油一次运回来要安排多少节这样的油罐车?(ρ油=0.8×103kg/m3)

  [参考答案]

  1.B

  分析:公式ρ=是密度的定义式,正确的理解应足:对于某种物质,体积较大时,质量也较大,但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没有关系,它是物质的特性,因此选项A、C、D不对,选项B正确.

  2.D.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ρ=,进行分析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剩下的半杯糖水,质量减为原来的一半,体积也变为原来的一半,即有m′=,V′=V,故

  ρ′=

  可见,糖水虽然质量和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一半,但密度是不变的.以后遇到类似问题,都应根据密度公式分析、推理.

  3.B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密度的单位“kg/m3”的理解.正确理解是:1m3汽油,质量是0.71×103kg,因此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4.AD

  分析: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g/cm3,而ρ冰=0.9g/cm3,密度减为原来的,故密度减小了,又由ρ=,V=.

  水在结冰时.可认为质量不变

  故体积增大了.

  5.分析:此题判断铜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有以下几种办法:

  办法一:可以求出铜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如果小于铜的密度,则是空心的.

  解法一:密度比较法

  ρ球=6×10kg/m3〈8.9×103kg/m3

  因为ρ球<ρ铜,所以铜球为空心.

  办法二: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铜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如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则球是空心的.

  解法二,质量比较法

  m实=ρ铜V铜=8.9×103kg/m3×4×10-3m3=35.6kg>24kg

  因为m实>m球,所以铜球为空心.

  办法三:根据给出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如果结果小于已知铜球的体积,则铜球是空心的.

  解法三:体积比较法

  V铜==2.7×10-3m3〈4×10-3m3

  因为V铜 球,所以铜球为空心.

  6.分析:本题要点:①三种液体混合前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的总质量.

  ②三种液体混合前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后的总体积.

  解:设混合前每种液体的体积(取用的)为V,则由m=ρV有

  ρ1V+ρ2V+ρ3V=3ρV

  ρ=(ρ1+ρ2+ρ3)

  =×4.5×103kg/m3=1.5×103kg/m3

  混合液的密度是1.5×103kg/m3.

  [同类变式1]

  取体积相同的三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已知ρ1=1.7×103kg/m3,ρ2=1.3×103kg/m3,混合后混合液的密度ρ=1.5×103kg/m3.求ρ3.

  分析:本题是上题的同类变式,分析思路完全相同.

  解:设取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由ρ=m=ρV

  ρ1V+ρ2V+ρ3V=3ρV3ρ=ρ1+ρ2+ρ3

  所以ρ3=3ρ-(ρ1+ρ2)

  =3×1.5×103kg/m3-(1.7+1.3)×103kg/m3

  =1.5×103kg/m3

  第三种液体的密度为1.5×103kg/m3.

  [同类变式2]

  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密度分别为ρ1=1.7×103kg/m3ρ2=1.3×103kg/m3ρ3=1.5×103kg/m3.现取质量相等的三种液体混合,求混合液体的密度ρ.

  分析:解:设取三种液体的质量均为m

  由ρ=V=

  ρ=

  =

  =1.48×103kg/m3

  所以混合后的密度为1.48×103kg/m3.

  7.分析:(1)由于柴油的质量单位是吨,故密度用t/m3作单位好.

  (2)1500t柴油的体积应由V=求出.

  (3)V油是V车的多少倍?(注意这种运算是不能舍的,只能入)

  解:柴油的总体积:

  V油==1875m3

  车厢节数==49.4,取50节.

  分析:本题也可以根据质量来求,一车38m3柴油的质量是多少?

  1500t是一车的多少倍?

  解:由ρ=m/V,得:m=ρV

  m车=ρ油V车=0.8t/m3×38m3=30.4t

  车厢的节数==49.4,取50节.

物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物理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理教案10

  【考点聚焦】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2.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3.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

  4.知道安全用电常识和安全电压

  【呈现形式】

  本部分知识与之相关的考点有:火线和零线及测电笔的使用,家庭电路的正确连接,家庭电路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白炽灯的安装与功率的计算问题,过载和短路的概念,熔丝的特点与选择,家庭用电的计算,电能表的读数和作用,人体的安全电压值,触电发生的原因,安全用电常识。这部分知识的'呈现形式多以实验、作图、简答和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例如电路的设计,电路故障分析,电能消耗的计算等。另外较新电器设备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自动空气开关的使用。

  【知识结构】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家庭电路的组成:主要由低压供电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盒、开关、用电器、插座等部分组成。

  2.家庭电路中主要部分的作用

  (1)火线和零线:家庭电路靠低压供电线供电,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间的低压是220v,火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零。

  (2)电能表:用来测量用户消耗的电功(能)。

  (3)保险丝:家庭电路的保险盒和闸刀都装有保险丝,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它能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4)插座:为了给家用电器供电,家庭电路中都装有插座,插座有两种。两孔插座:一孔接火线,一孔接零线;三孔插座:一孔接火线,一孔接零线,另一孔接地。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种:

  (1)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短路是指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这种情况下的电流将会很大,甚至远远超过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2)用电器的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主要是指:

  1. 触电的含义:触电是指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人体,影响人体健康或造成伤亡的现象。

  2.安全用电: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3.触电的类型

  4.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物理教案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

  (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电场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加深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

  (3)能够运用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4)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概念、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进一步深刻理解电场和电场强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2.熟练应用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解决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

  四、教具:

  幻灯片,上节课所用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电场?电场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2.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是怎样定义的?是矢量还是标量?

  3.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计算公式你知道有几个?应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什么是电场的叠加原理?

  引导学生回答:

  1.电场的概念:

  (1)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空间里的一种特殊物质。

  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存在着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电场力)

  2.电场强度:

  (1)用电场强度来描述。定义:物理学中把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2)定义式:

  (适用于任何电场)

  (3)E的方向:

  E和力F一样,也是矢量。我们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那么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

  (4)E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E的单位:牛/库(N/C)

  (5)E的物理意义:

  ①描述某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是矢量。

  ②某点的场强E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电场,与检验电荷的正负、电量及受到的电场力F无关。

  ③只能用来量度电场强弱,而不能决定电场强弱。

  ④为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3.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a、表达式:(此式为决定式,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

  b、方向:若Q为正电荷,E的方向背离Q,若Q为负电荷,E的方向指向Q。

  c、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的空间的电场叠加(场的叠加原理)

  如果一个电场由n个点电荷共同激发时,那么电场中任一点的总场强将等于n个点电荷在该点各自产生场强的矢量和。

  (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4、电场力F:

  (1)概念:电场力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电场的作用力。

  (2)关系: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到的电场力F由电荷所带电量q与电场在该点的电场强度E两因素决定。即:

  ①大小:F=qE(电场力的决定式,F和q、E都有关)

  ②方向:正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E相同,负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E相反。

  5、电场强度E和电场力F是两个不同概念

  注意点:

  1、对象不同

  2、决定因素不同

  3、方向不一定相同

  4、单位不同

  (二)进行新课

  1.作业讲评

  根据上节课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评析。

  2.例题精讲

  【例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荷.

  ①A、B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②如果要求A、B、C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

  ①C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处在A、B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

  既然C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影响.

  ②再以A或B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A∶qB=9∶4,②qA∶qB∶qC=9∶4∶36.

  【例2】如图所示,半经为r的硬橡胶圆环上带有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其单位长度上的带电量为q,现截去环上一小段AB,AB长为(<<),则剩余部分在圆环中心处O点产生的场强多大?方向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请学生谈他们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本题的求解,使学生加强对电场场强叠加的应用能力和加深对叠加的理解.

  分析与解:

  解法之一,利用圆环的对称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即圆环上的任意一小段在圆心处所产生的电场场强,都与相对应的一小段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叠加后为零.由于AB段被截掉,所以,本来与AB相对称的那一小段所产生的场强就成为了整个圆环产生的电场的合场强。因题目中有条件<<,所以这一小段可以当成点电荷,利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可求出答案.

  解法之二,将AB段看成是一小段带正电和一小段带负电的圆环叠放,这样仍与题目的条件相符.而带正电的小段将圆环补齐,整个带电圆环在圆心处产生的电场的场强为零;带负电的一小段在圆心处产生的场强可利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求出,这就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答案:方向指向AB

  练习: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在它的顶点B、C上各有电量为Q(>0)的点电荷.试求三角形中心处场强E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自己练习求解,以巩固概念.

  通过此题的求解,进一步巩固对场强矢量性的认识和场强叠加理解.

  3.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他物质一样,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

  D.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因此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B.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但与检验电荷的受力及带电量无关。

  C.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即检验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D.公式和对于任何静电场都是适用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场强的定义式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电量。

  B.场强的定义式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的电量。

  C.在库仑定律的表达式中,是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在Q1处的场强的大小。

  D.无论定义式

  中的q值如何变化,在电场中的同一点,F与q的比值始终不变。

  (4)讨论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的区别。

  物理量

  比较内容电场力电场强度

  区别物理意义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力反映电场的力的属性

  决定因素由电荷和电场共同决定仅由电场自身决定

  大小F=qEE=F/q

  方向正电荷受力与E同向

  负电荷受力与E同向规定E的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单位NN/C或V/m

  联系F=qE(普遍适用)

  (三)小结与反馈练习:

  (1)不能说成E正比于F,或E正比于1/q。

  (2)检验电荷q在周围是否产生电场?该电场对电源电荷Q有无作用?若有,作用力大小为多大?该点的场强又为多大?

  (3)在求电场强度时,不但要计算E的大小,还需强调E的方向。

  (四)作业布置:

  1.为了确定电场中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用细丝线悬挂一个带负电荷的小球去探测。当球在P点静止后,测出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已知P点场强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球重力为4.0×10-3N。所带电量为0.01C,取Sin37°=0.6,则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是多少?

  2.真空中,A、B两点上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1、Q2,已知两点电荷间引力为1N,Q1=1×10-5C,Q2=-1×10-6C。移开Q1,则Q2在A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若移开Q2,则Q1在B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

  3.在x轴上有两个点电荷,一个带正电Q1,一个带负电-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别表示两个电荷所产生的场强的大小,则在X轴上[]

  A.E1=E2之点只有一处,该处合场强为0

  B.E1=E2之点共有两处:一处合场强为0,另一处合场强为2E2

  C.E1=E2之点共有三处:其中两处合场强为0,另一处合场强为2E2

  D.E1=E2之点共有三处:其中一处合场强为0,另两处合场强为2E2

  说明:学习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场强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时,应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场的强弱,同一个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电场力大的点,电场强。

  2.应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比值F/q来表示电场强度,知道这个比值与电荷q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结合学生前面学过的类似的定义方法,让学生领会电场强度的定义

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单位制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为了测量或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我们建立了物理量的单位。我们已学过的一些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一般说来,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择,这样会存在同一个物理量出现多个单位,与此对应存在多种单位制。古今中外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国际计量大会对此做出了规范,通过了国际单位制(代号为si)

  (一)单位制

  1.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⑴物理学中,共有七个物理量的单位被选定为基本单位

  ⑵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质量的单位有:克(g)、千克(kg)、等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min)、小时(h)等。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因此,联系物体自身性质的量(质量)和空间尺度的量(长度)以及时间,必然与物体受力后运动变化联系得最密切、最普遍,所以这三个物理量也最基本,事实表明用这三个量做基本单位,可以使力学中的单位数目中少。

  2.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它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的关系,推导出的物理量的。单位。从根本上说,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由基本物理量构成的,在力学范畴内,所有力学量都是由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组成的,因此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选定就决定了其它导出物理量的单位。速度公式为。位移单位选m,时间单位选s,速度的单位是m/s。加速度公式为。速度单位是m/s,时间单位是s,则加速度单位是m/s2。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为f=ma。质量单位选kg,加速度单位选m/s2,则力的单位是n。可见:选择了位移、时间、质量和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就导出了速度、加速度、力的单位。

  3.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总和叫做单位制。由于基本单位的选择不同,历史上的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单位。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si)

  1.基本单位长度单位:米(m)质量单位:千克(kg)时间单位:秒(s)

  2.导出单位:速度单位:米/秒(m/s)加速度单位:米/秒2(m/s2)力的单位:牛顿(n)

  【例1】下列物理量单位中哪些属于基本单位,哪些属于国际单位制单位:吨(t)、米(m)、毫米(mm)、小时(h)、秒(s)、焦耳(j)、牛米(n·m)、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克/厘米3(g/cm3)

  【解析】首先应明确,在力学中所有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都是基本单位,所以上述单位中吨(t)、米(m)、毫米(mm)、小时(h)、秒(s)、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等都是基本单位。

  属于国际单位制的是:m、s、kg、n·m值得一提的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国际单位制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混为一谈,持这种错误观点的同学会只把m、s、kg作为第一问的答案。

  (三)组合单位的谈法组合单位的汉字名称与其它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在只有名称而不出现符号的场合,名称的顺序应该与有符号的情况一致。如单位由相乘构成,无论是否使用乘的符号,名称中无对应“乘”的词,符号中的除(斜线和出现的负指数),名称中对应的词为“每”字,“每”字出现一次而与分母在的单位无关。例如:力矩的si单位名称为“牛顿米”(因其符号为n·m)密度的si单位名称为“千克每立方米”(因其符号为kg/m3)

  (四)力学国际单位制(si)在解题中的应用

  1.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

  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在解题中可用单位制来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单位制不对,结果一定错误。

  【例2】质量为500g的物体受力作用后获得10m/s2的加速度,则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多少牛?

  【解析】从题中可看出、题目给出了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但均不是国际单位,因此需要将单位换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物体质量m=500g=0.5kg物体的加速度a=10cm/s2=0.1m/s2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0.5×0.1n=0.05n利用国际单位制运算时,不需要带单位运算,只要在每个结果的后面写上正确的单位即可。

  【小结】在力学在我们选定长度、质量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是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单位制。

  【作业】略

【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教案05-15

初中物理教案02-23

初中物理教案05-07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04-25

高一的物理教案04-17

初中物理教案【精】11-15

中学物理教案05-26

关于涡流的物理教案08-25

高中物理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