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时间:2024-05-13 09:50:5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

  假期,我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读完了,读完后给了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仿佛我烦躁的心都被洗涤的透彻明净,深深撼动了我的心。

  《让树转弯的方法》是我明白了人有时不免会灰心无助,也会有失败的时刻,只要培养了向万物那样峥嵘的风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击倒了。《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是我懂得我们应该“无所往而生其心”,因为生活不能如预期,无常也不可预测,如果我们的心执着停滞了,那就是死路一条。《过火》是我学会许多事在起步之初,我们永远不知道能否安全抵达另一端,当然也不敢相信有神明,我们会害怕、会无所适从、会畏惧受伤,但人生的火一定要过。

  “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这本书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来折射出大的`哲理,没有用多少优美的语言,只是记录着简单平凡的故事,这些足以让人一次次的反复回味。

  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没当我看见林清玄的书时,我都会拿起来读一读,因为每一次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2

  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黄色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随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欢》的文章。“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嘀咕着,开始看了。它是由苏轼的阕词,引出了主题一一清欢。凊欢是什么?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来清欢指的是“清淡的欢愉”。

  可现在,想在世间找到“清欢”,可就万分难了一一散个步,汽车声不断呼吼而过;吃个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盐、酱、味精已成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总是嘈杂无比;去赏赏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为所有人看的“展览物”;去庙里走走,门口满满的摊贩,这个年代的“凊欢”太难寻了!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和谐宁静;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我重翻回目录,一篇名叫《咬舌自尽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帘,我翻到了相应面数,如狼似虎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早已是视线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抛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有情有义之人受无情之人背弃,在人世间还少吗?三国时期,老将黄忠为他主公的霸业苦战关羽,回去之后,主公韩玄却叫刀斧手斩他首级,此不为无情之人背弃有情之人?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听一位禅师的谆谆教导,在安抚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3

  读《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对散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只看过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以及《济南的冬天》。这次寒假,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刚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绍:原来林清玄从小就是一个小作家。我继续翻开第二页,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合上了书,在脑海里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一字一句,我觉得林清玄写散文时一定就像画素描,有时画的浓了,便把这一段写的深情一点;有时画的淡了,就把这一段一笔带过。但是不管他画的如何淡还是如何浓,那股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与向往却总是在书中的每一页,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个字里流露。

  亲情与乡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他写母亲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写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亲一般。虽然这不是她的母亲,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对于描写母亲的画面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写一句真真正正的对母亲的话。

  而乡情,我却不怎么有感触,毕竟我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远门。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一个乡里出了个状元,不都得回乡吗?在文中作者经常将家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我忽然觉得,也许作者因为年龄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遥远,比我深沉。作者说,他出远门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故土,这样才会踏实。我觉得作者与近些时间的一个人很像。那个人就是汪峰。虽然汪峰与林清玄不一样,汪峰是每一次远处旅行都会把自己父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汪峰对亲情的热爱,对逝去的父亲的回报。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人,那么我该如何,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开,把亲情与乡情的问题彻底解决。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4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北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欢台北作家,不是被台北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浅浅的台北海峡所使的一种好奇与敬慕,只是觉得他们的铅墨字下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即为反省。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线来反省人性的沦陷,城市的进步所致人对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对于自然的漠视,第四篇是对阳光的忽略。主体是人与太阳所代表的自然,以人为,和谐社会,台北的作家大多有这良知,能够对人有所关怀,私以为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举了塞尚的苹果色彩的不同。而后是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颜色。”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社会在进步各种表层上所显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说明这个社会亦或是民族正在进步,朝着一个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目标行进着,可能不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行进着就好。光鲜亮丽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兴,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会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虫残骸,是的我说的是人们日渐缺少的作为一种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与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会人们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怜。“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轻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对于蝴蝶的印象无非是这些,活力。这是指人吧我想,苍白没有血色,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但现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实人,从内而至外。只是想让蝴蝶恢复亮丽与血色而已,他选择了铅墨这条路,执意行走到底,义无反顾。

  可悲可叹可怜可敬。

  作家有很多,从古至今可以说一大把,供不应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气,秀丽,内有蕴含,挺好的。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5

  清淡、朴实,这是我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所阅读到的气息和独属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实,在手拿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开它的第一页,阅读第一篇文章时,我就被它那淡雅、细腻的文字所震惊。因为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当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笔风应都是充满阳刚、坚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样,他的笔风婉转、细腻,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者,可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许傲然,这种柔与刚的结合,被他的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做作,也不会过于刚强。犹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涟漪,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忆及其源头时,却发现那痕迹早已消失不见,我想,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若隐若现,随风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空白笔记簿》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优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长篇大论的感悟,只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点儿个人小感慨而已,可是我们却从未发现。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讲究品位的书店买书,却发现每本笔记本的价钱都要比一本书要贵上许多,对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询问店员小姐,店员小姐却给了作者这样意想不到的一席话: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我买的,自我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看到那里,我有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在这家书店里的笔记本之所以卖得比书贵,就在于它所要记录的是单独自我的想法,不与别人相同。为自我的内心而写,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无法随意剽窃与买卖的,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够用金钱所去衡量的。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几句话:“可是有谁愿意给自我的'这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过的一次评论当今都市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电视栏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必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这或许,便会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发现的乐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一丝一缕,便会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笔记本。

  在急速流过的生活中,我们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笔记。只可是,在从前,我们缺少了一颗甘于安定的心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罢了。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6

  FFQ让我写关于林清玄的文章,为了写所以买了他的书。买了看了发现几天之内写不出什么东西,所以作罢了。如今看了一半,倒是有些感受。

  工作后接触林清玄是因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他的两篇文章,一篇叫《桃花心木》,一篇叫《和时间赛跑》,本人都比较喜欢,教参里有一篇他的拓展阅读叫《百合花开》,尤为喜爱。这三篇都很正面积极,故事中给人以启示,且不是教条化的教唆,而是让你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充分展现文学的力量。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带给人正面能量的东西。

  《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中不仅有他早期的散文,还有他后期的菩提系列。一听菩提系列你大概会猜到这些文章可能与佛教有关。我读了一些,佛经在他的文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挺高的,或用来讲解某个传说,或用以论述其观点,或用来抒发其情感。如《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深香默默》、《生命的酸甜苦辣》、《青山白发》等。他是信佛的吧。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佛经这类文本片段,但若是它们能成为我们正面的能量,那也是好的,应该感激。

  读大作家的文,很明显他底蕴深深,引经据典,让人佩服。

  《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都是借物来表达情感、观点的文章,看他的散文精选又读到不少类似的,我觉得他非常擅长由大自然而引发思考,从而带给我们启示。其中一篇叫《发芽的心情》亦是如此。人世间的波折与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这是大作家的话,他由果树剪枝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启示,滋养我们的心灵,并由文字获得一些力量。

  读后感:总的来说,读他的文章,最后可以给你留一个心灵的宁静,就如他自己说的:循着时光的河流向上游前进,两岸花树宛然,群山微风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书才看了一半,更没有重复读,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不至于随时间散去,所以写下来。来对抗时间吗?或者给自己的思想留些痕迹吧。

  最近90学时培训,遇到一个陌生的老师,可是我们虽才初识,却交浅言深,这是怎样的缘分呢。她给我很多鼓励、建议和忠告,非常感谢。感恩,生命里总有脉脉温情在时间的河里流淌。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7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北很不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8

  在未读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师的缘故买了一本林清玄写的书,好似乎《茶,非常道》。封面竹绿色与白字结合,颇有清雅之风。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是我后来在买来后才发现的——有关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对此我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憎恶。

  而此次高中老师又叫我读,我只好去网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欢的。由此我读了几篇,如《浴着光辉的母亲》等等。起初我是带着一点无奈和走马观花般的“过眼儿”,不过读完《浴着光辉的母亲》后,略略有些改观。首先,因为他有敏锐的“眼睛”,见极细微之处;其二是,他的文笔洒脱,非常朴素,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说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丝丝缕缕光辉。

  《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必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是为了我们。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疑惑。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带着另一种复杂的心情,读了另几篇。这几篇也是讲父母与子的,《与父亲的夜谈》《分到最宝贵的妈妈》《海上的消息》等等。也不细说,就粗浅的谈谈感受,就《与父亲的夜谈》。作者与父亲谈了短短几小时,就了解了父亲的过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时光,让作者现在也是如此珍重。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未曾与父亲谈话超过半小时,比之作者从前的一小时还要短。平日,我的父亲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因为他常常对我冷眼讽刺,而对别人却热心过头。对于他好的一面,我确实太不了解,可能时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说话,也不好说话吧。虽然如此,我从小对我爸爸还是比较敬佩的。如今面对作者的经历和劝勉,感触良多,惭愧罢,惭愧罢,实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觉得生活本是一本书,而林清玄的书画上了他的记忆,感受,还有记号。在他用手写下之后,又成了我们的,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的星,我们的书的新一页仍是我们自己开启。

  等待花开———读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眸子,他洞察体恤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同时也深含着爱和阳光。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己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许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也会随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

  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9

  读了这么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觉他是以写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的。

  像《打开内心的窗》中,散发着母爱光辉的母亲呵护着因第一次坐车而害怕的弱智儿子;父亲葬礼上在分财产的兄弟们,把他们唯一的母亲分给了自我,而他们自我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在下棋的老人带着的随身听,只为了随时了解海上的状况,担心着儿子;为了不让孩子怨恨自我,而避居大陆的父亲;林清玄先生的母亲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满满的爱,和那句“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还有林清玄先生离开故乡是的一瓶乡土……

  由病母引出的欢乐源自内心的道理;让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看到的假乞丐,觉得他们可怜,是因为他们演的好。那我们给他的钱就当做给他的演出费,那又有骗钱这一说了呢;有时候要庆幸我们不在最高点或中间,因为我们在最低部时,就只能提高不能退步了;学会感激:在交通如此拥挤、发达的此刻,我们应感激我们还活着,感激事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所谓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戏言,鱼缸打破了,为什么不去赶紧换一个鱼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我们重视一些事物的时候,真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吗

  我们真的不是在意他们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权位而重视的吗有一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难,我们才会孕育出属于我们的珍珠,一颗圆而亮的白珍珠;我们追求很多东西,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买鞋一样:同样的价钱不必须要买最大的,而是买适宜的;人生就像围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经历;“人生如戏”,忘了是谁说过的了,但他是否明白戏是有剧本的,失败了能够再来一遍,但人生却不能够;失败,使成功显得更珍贵;当我们用美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便是美丽的;我们身边许多事物像水晶一样,清澈、无不如实、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只要在意他们的内在就好,至于名字外表我们能够不用太在意的;梦,让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们用收藏我们喜欢的东西去收藏我们的情感,那这是个世界会怎样呢;感激困难,因为困难我们才能提高、提高;鲑鱼,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归鱼;无知与野蛮,阻挡我们平等的'去对待众生;有时候我们该问一下自我:我们为什么要把自我的心强加在无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异地寻找家乡的记忆,找不到却更加思念。

  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佛是什么或佛存在在哪,那我们又何必到寺庙里去拜佛呢;我们要到达的每一个超远目标,都是要从此刻的每一个小目标开始的;真理,其实就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吧;前世与今生,其实就是昨日与明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仅有林清玄先生吧;时间就像鸟一样,飞走了不会再回来,也不会属于谁;佛堂,使我们对佛虔诚的内心的体现;天堂,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能放下手下的东西,也是幸福;“生命的好处就是使自我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们的仁慈之心;用最乐观的心灵的去对待每件事物,因为百年之后这些都没有了;在顺境之时,要使生活有风采,在逆境之时,要不散乱,持续静心;生命像酒,时间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们去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时,就应是和自我的生活联系在一齐的吧!不然又怎样会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从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哲学的呢!也许正因为林清玄先生能对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从万物中去领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文章以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0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書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1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时候,在我学习生涯最无奈最困顿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百度一下林清玄,关于他的作品与读后感,洋洋洒洒77页,喜欢他的读者群每个年龄层都有,囊括所有职业者。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北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幅人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2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出众的。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着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把老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3

  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台湾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选》,他的语言有时波澜不惊而妙趣横生,有时阅历深刻而深入浅出,散发出无尽的魅力,让人去细细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清欢》,它出自苏轼的词“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对人生的感悟,他在里面写道:“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于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它的境界很高,它不一样于李白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尽情欢乐,也不一样于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一样于文天祥的壮怀激烈。想要做到“清欢”是很难的,尤其是生活在此刻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像嘈杂的咖啡厅,或者浓油赤酱的饭馆,还有拥挤的景区,别说清欢了,连欢也不剩了。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舌要清欢,找不到葱茸莴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与其去拥挤,嘈杂的'地方,不如静静地坐下来,泡一壶淡淡的香茗,心也会随着那香醇,变得豁然开朗,这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元丰七年岁暮,苏轼罢了汝州职,回宜兴修养。当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加妩媚了。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苏轼与刘倩叔坐下来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确不错。但苏轼觉得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了,因为试吃野菜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尝试着做到“清欢”,文中提及盛大士说“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机智,多一份机智,则少一份高雅。”清欢来自于对平静疏淡简朴的一种热爱,我们也要在此刻喧嚣嘈杂的社会里去维护这种清欢。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通用15篇)07-13

《散文》教案03-07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林清玄作品06-08

经典散文:对孩子的教育05-15

(精选)经典散文:对孩子的教育05-15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05-26